來源:澎湃新聞網
日本政府日前向國際媒體提出一項請求,希望將首相安倍晉三姓名的英文表述,按照日本人名的順序翻譯成「姓·名」的形式,即:「安倍晉三(Ade Shinzo)」,而不是按照歐美「名·姓」的表述方式寫成「晉三安倍(Shinzo Abe)」。
包括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在內的日本政府官員先後發言稱,希望更改日本人名英文順序。日本文部科學省國語課負責人小澤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早在19年前日本文部科學省的一場審議會,就已正式提出希望更改日本人英文名順序,只是現在再度被國會議員提出來。」
對於這一變化,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曾先後駐札幌、福岡、大阪任總領事的王泰平對記者評價說,「這是日本回歸亞洲、東方意識覺醒的表現,是個好現象」。
「姓·名」順序19年前就被提出
據日媒報導,日本文部科學相柴山昌彥此前在記者會上說,日本文部科學省將再次向中央政府機關、地方政府、教育機構、媒體等傳達一個二十多年前就開始被討論、19年前正式被提出的建議,希望改變日本人英文姓與名的先後順序,把姓放在前,名放在後。
隨後,河野太郎同樣提及日本國語審議會的建議,說「希望把安倍晉三寫作Abe Shinzo」。
據小澤透露,早在1993年,當時的文部科學相在一場圍繞「日語與國際社會」問題的討論上就曾提及了日本人姓名的英文表述方式的議題。
在2000年,日本國語審議會正式提出將日本人的英文名表述按照「姓·名」的順序進行的方針。「雖然是19年前的事,但現在再次被國會重視起來了。」小澤強調。
日本文部科學省下設日本文化廳官網公布的上述審議會的記錄寫道,「在用英文表述日本人姓名時,按照歐洲的習慣方式將本來的『姓·名』順序顛倒寫成『名·姓』的慣例,從明治時代就開始了,現在仍被廣泛使用。日本國內的英文新聞、英文教材將日本人姓名按照『名·姓』的形式進行表述的也比較多......然而,近年來已經聽到很多意見,認為應該以原始的『姓·名』形式書寫(英文名)。」
不過,小澤指出,當年文部科學省提出的希望以「姓·名」順序寫英文名的提議並沒有強制性。事實上,以「提高本國文化存在感、保護促進本國文化多樣性、提高日本軟實力」為戰略目標的日本文部科學省提出的上述建議,一直未能獲得廣泛應用。柴山昌彥對媒體稱,連自己名片上的英文名都是名在前姓在後,他表示「很遺憾」。
回歸亞洲、東方意識覺醒
今年以來,日本政府一反常態。外相河野太郎就已多次呼籲改變英語表述中姓和名的順序。他曾於今年3月透露,日本外務省將考慮在官方文件中作出更改,包括護照。他4月在日本國會的一場答辯中說,應該首先在政府層面統一意見,才能呼籲民間照做。
當下,日本政府高調地往事重提,時機值得關注。河野太郎對此並不諱言,他在記者會上指出,令和時代已經到來,日本將於下月主辦G20峰會,希望藉此次峰會以及2020年東京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等重大國際活動之機推動上述計劃。
在王泰平看來,這一變化印證了日本想要回歸為一個東方的、亞洲的國家的期望。
自明治維新開始,在西強東弱的大背景下,「脫亞入歐」的日本崇拜學習西方,甚至有段時期日本人還主張去掉漢字完全用英文來標註日語。不過,王泰平指出,當前的時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川普上臺以後日美關係發生很多變化,現在日本希望跟亞洲國家,包括中國改善關係、發展關係,且釋放出很多積極信號。日本正在慢慢轉變。
「在這樣的國際形勢大背景下,日本不再以西方的表達方式為榮,而是強調自己是東方人。因為歸根到底日本還是東方的,這與亞洲意識喚醒是有關係的。」王泰平強調。
不過,就更改英文名順序一事,在外相河野太郎及部分議員呼籲儘快推行的同時,也有官員表達了顧慮。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在21日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應慎重對待此事。他稱,「(修改順序)有許多需要考慮的要素,比如到目前為止使用英文的慣例等,也要考慮可行性。」
日本富士電視臺(FNN)報導稱,從明治時代就開始的慣例已被廣泛運用於日本社會。該媒體的街頭採訪中,很多普通日本人也對修改英文名順序並不抱有積極態度。一名20多歲白領稱「改變名字順序直到被廣泛運用,這個過程很麻煩」。另外一名製造業員工表示,「更改人名順序的話,我們就要更改郵件地址,還必須通知客戶,很浪費時間。與其在這上面花時間,希望能做一些其他有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