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人角度看,民國是舊社會向新社會更替的時期,教育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在發生變化。王寵惠是那一時期有名的法學家,那時候把法律當成專業來學的人並不是很多,王寵惠就是那為數不多的學生之一。
1881年,王寵惠出生在香港的一個基督教家庭,祖籍在廣東。他的家庭條件不錯,小時候就把他送去聖保羅學校接受英文教育,他父親認為,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傳統經典也是要學的,所以就請了家庭教師教他《論語》、《孟子》等。
1895年,晚清政府在天津設立了一所近代第一所大學北洋大學堂,王寵惠憑著優異的成績考入這裡,1990年又以第一名的成績拿到了畢業證。
大學畢業後先是上海南洋公學教書,後來去日本留學專攻法政專業,越是學的多,越是知道自己的不足,王寵惠沒有停住學習的步伐,之後又去美國進修,拿到了耶魯法學博士學位,之後又去了歐洲研讀國際公法。
國家實力影響國際地位,晚清政府在國際上自然是被鄙視的存在,所以國人在那些歐美國家也被看低歧視,但處在那種環境,王寵惠卻能成為德國柏林比較法學會會員,而且還是亞洲第一個進去的人。
當然,王寵惠並不是沒有遇到過歧視,但他的應答都十分漂亮,有一次在倫敦參加宴會,一個外國人嘲諷道:「聽說貴國男女沒有戀愛就結成夫妻,那多不對勁,像我們都是經過長期戀愛,彼此有了了解之後,才結成夫妻」。
這句話現在看來自然是正確的,但是在當時那種場合,作為一個不卑不亢的中國人,自然要維持國際面子,王寵惠答道:「這好比兩壺水,我們的一壺是冷水,放在爐子上逐漸熱起來,到後來沸騰了,所以中國夫妻間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後慢慢就好起來,因此很少有離婚事件,而你們就像一壺沸騰的水,結婚後逐漸冷淡下來,聽說英國離婚案件比較多,莫不是這個原因」。
王寵惠學歷高,能力也強,1907年他翻譯的英文版《德國法典》出版後,在西方法律界好評如潮,一直到1970年之前,這個版本都是被用作高校的教科書,尼克森訪華的時候,就提到他大學讀的《德國法典》是王寵惠翻譯的。
1911年,王寵惠初入政壇,孫中山力排眾議,讓王寵惠擔任外交總長,這麼重要的職位讓一個新人來做,並不是徇私,而是「吾人正當破除所謂官僚資格,外交問題,吾自決之,勿怯之」,再加上王寵惠的實力也是有目共睹,所以孫中山堅持讓他擔任,不過,還沒等王寵惠施展拳腳,袁世凱就上臺了。
袁世凱讓他做司法總長,不過袁世凱在位時間也很短,王寵惠沒過幾個月就辭職了,他的政治生涯沉寂了一段時間。先是擔任中華書局英文編輯部主任,後來又在復旦大學做副校長,這也讓他有了時間研究法律,後來還寫了《比較憲法》等在當時法律界影響很大的書籍。
1928年他主持修訂的刑法典通過,這部法典融合了西方法律的可取之處,再根據當時社會實際狀況而修訂,他也被譽為中華民國第一法學家。
王寵惠既是法學家也是外交家,在當時錯綜複雜的局勢中,他承擔很大的壓力,1933年出席國際聯盟會議時,有一個日本代表諷刺他:「你是代表南京國民政府呢,還是東北滿洲政府」。
王寵惠則說:「我是代表貴國承認的那個中國政府」,那日本代表覺得自討沒趣,就默默不出聲了。
王寵惠一生正直清廉,晚年治病還是靠別人捐助,1958年他在臺北去世。
他處的時代在國際上地位低,但他卻用自己的智慧,不卑不亢笑打他人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