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東瓜 墨墨 怡彭 發布時間:
作者:東瓜 墨墨 怡彭 發布時間:
當教育的每個細分領域都在被科技改變、升級的時候,藝術教育也不例外。近期,利用移動端App與鋼琴、電鋼琴連接,輔助鍵盤樂器學習成為了一個較受關注的方向,出現了數個相關產品。但是,這樣的創新卻收穫了業內人士諸多反對的聲音。有專業人士告訴芥末堆:「這完全是錯的,只會害了學習者!」
科技+鋼琴,反而不利於學習嗎?原因又是什麼?帶著問題,芥末堆的幾位編輯決定親自嘗試,對比傳統與創新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用一周的時間去體驗二者的異同。
體驗者:東瓜
背景:幼年時曾有兩年小提琴學習經驗,只識譜但不識唱名,對樂理無基本概念。
學習目標:1.了解鋼琴技能,做到能識譜。2.作為生活樂趣,不應試,掌握技能後能自己摸索,自娛自樂。
由於體驗時間為一周,因此選擇了傳統線下一對一課程+一周獨自練習的體驗方式。
老師在了解我的年齡後,表示我適宜成人的教法,選擇了《拜厄》的教材。據老師表示,成人與幼兒情況不同,更容易理解樂理,但手指相對兒童不夠靈活。學習的第一步從樂理開始,我在老師的講述中知道識譜,樂譜的唱名,中央C,以及節拍,升降調知識。總計時20分鐘左右。
上琴時首先從右手開始彈奏,老師會糾正手指姿勢。在此過程中,老師強調要避免看樂譜書上的指法指引,雖然識譜慢但要盡力記譜和指法,避免依賴指法的數字,與此同時要在心裡記得唱名,數節拍感受節奏。隨後左手上琴,重複練習過程。老師在結束後勾畫了後面幾頁作為作業,包括右手音階,左手音階,以及雙手音階和兩首練習曲。
在這之後,我進行了為期五天練習。音階的練習太過枯燥所以很快就放棄了,開始練習有旋律的曲子。隨著彈奏越來越流利,漸漸獲得了一些成就感和動力,卻被觀察員指出節奏完全不對。打開節拍器進行練習,感覺難度非常大。
幾天的學習下來,我從一個沒有任何鋼琴基礎的人變成一個可以慢慢識譜彈奏的學生。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初期,這樣的學習是很枯燥的,如果我繼續按照老師的要求彈音階,下一次課反饋時肯定交不出很好的作業。同時,這樣枯燥的學習很難提供正向的成就感給人以動力。個人認為,如果不是有強學習意願,很難越過初期的門檻。
體驗者:墨墨
背景:高中音樂水平,認識五線譜中的音,但不理解節拍、休止符、高低音區等概念。
在新方式的體驗中,我選擇了已經具備一定知名度的The ONE智能鋼琴產品,包括硬體智能電鋼琴和三款連接後可與鋼琴進行交互的移動端App(智能鋼琴、未來鋼琴課、鋼琴直播課)。該產品的特點為在鋼琴鍵上方裝配提示燈,可以配合App顯示樂譜中接下來應彈奏的琴鍵。
第一階段:未來鋼琴課App是一個以遊戲化方式幫助初學者入門的移動端應用,可以看作是個闖關遊戲,最終要根據上圖中這個五線譜配合伴奏彈琴,如果音準、節奏綜合分超過60,就可以繼續下一關。
目前總共有40關,每關除了有闖關彈奏以外,還會有學習模式,包括闖關式練習和樂理知識。但我個人基本不會點學習按鈕,在有燈的情況下,像打遊戲一樣可以很輕鬆闖過前三十幾關。
第二階段:到未來鋼琴課的最後一關,已經無法靠遊戲模式過關,因而選擇了「學習」模式。七個階段分別拆開進行左右手的彈奏練習,此外還提供了一種遊戲化的學習方式——類似高級版節奏大師似的玩法。再配合亮燈,基本上可以了解彈奏的琴鍵順序,但跟著練了兩天仍然沒能玩過最後一關。
第三階段:開始嘗試智能鋼琴App(包括跟燈模式的曲庫類App)裡的琴譜練習模式,在這個模式下我可以更快速地記住彈奏位置。先開燈彈奏前四小節,熟悉後關掉提示燈進行練習,往復幾遍可以很快記住位置。通過記下琴鍵位置來彈奏樂曲。
第四階段:利用此練習方法通過了「未來鋼琴課」的最後一關。之後,選擇了一首喜歡的曲目《天空之城》(初級版),決定複製之前闖關的方法來把它搞定。但「玩」到這裡我仍然不是識譜彈奏,完全依賴提示燈記下按鍵順序,無法通過樂譜和耳朵來判斷自己的彈奏是否正確。但最終發現,這樣的模仿只是聽起來很像,觀察員表示節奏存在很大問題。
第五階段:在意識到節奏問題並發現依賴提示燈燈無法更好地彈奏一首曲子後,我選擇打開未來鋼琴課從第一關的樂理知識學起。但僅靠這樣的講解,理解上是存在苦難的,需要請教他人。在完全理解其所講的樂理知識後,仍然需要反覆練習。而對於直播和錄播課,則完全沒有興趣,很難學下去。
觀察評論員:怡彭
背景:6年鋼琴一對一學習經驗,熟悉傳統鋼琴學習方法。
從東瓜的學習體驗中能夠看出,在傳統的鋼琴教育模式下,學習者在初期要面對兩個困難:
五線譜是一套新的符號系統,就像語言一樣,需要學習者在腦中建立並熟悉音符(視覺)-音高(聽覺)-鍵位(視覺)之間的映射聯繫。同背單詞一樣,映射建立的過程痛苦且缺乏趣味性。
手指在彈奏時的正確發力與左右手的協調配合,需要大量重複練習。
針對這樣的困難,本次的測試產品The ONE的解決方案為:
利用與App相連的提示燈功能,幫助識譜能力尚弱的學習者快速找到與琴譜對應的琴鍵,大幅縮短彈出所練曲目的時間。
利用遊戲化的流程設計和多樣化的呈現方式,降低練習的無聊感。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學習者能夠以非常快的速度彈奏出一首難度不高的曲目,快速獲得成就感,從而獲得繼續練習的動力。而其備受質疑的原因在於,通過App輔助而彈奏出曲子的學習者,能夠在練習中獲得手指機能的鍛鍊,但在識譜能力、音樂知識方面卻存在著越練越「短板」的可能性。
儘管在App中設計有對音樂知識的講授環節,且在流程設計上注重循序漸進的幫助學習者「脫燈彈奏」,但對於墨墨這樣更追求樂趣的學習者來說意義不大。提示燈與App的各種輔助功能,就像拐杖一樣幫助能力不足的人前進。鋼琴培訓的許多業內人士對這類新學習方式的批評也正緣於此。一旦對輔助性功能產生依賴,要回頭重學樂理,練習識譜,其痛苦程度甚至比從頭練起更大。
但是,科技以這樣的方式融入鋼琴學習並非沒有意義。首先,鋼琴學習本身並非需要絕對專業化培訓的教育領域,能夠最終以鋼琴為職業的學習者只佔1%,大部分學習者或琴童家長都是以體驗藝術、培養情操為目的開始學習的。專業化和過於嚴格的要求可能並非必須。對於不以職業水平為目標的學習者來說,痛苦更少趣味更大的新方式是合適的。
其次,對於高要求的學習者或有志於走專業路線的琴童來說,適當的提升學習趣味性、減輕學習痛苦並非不可。但對於這類學習者,輔助功能的使用需要更多限制,在產品上更多加入與老師配合的元素而非強調「自學」,或許才是符合這類學習者的路子。
1、本文是
芥末堆網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