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明︱一周書記:他講述的是我們自己的……故事

2020-12-20 澎湃新聞

美國記者羅伯·施密茨(Rob Schmitz,中文名「史明智」)的

《長樂路》

(王笑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年2月)

是寫給西方讀者看的中國入門讀物,但是對中國讀者來說恐怕也有特殊的意義:了解一位「老外」如何觀察我們、描述我們固然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看他如何提醒我們不應忘記過去,以及如何觸摸我們的「天花板」——從歷史到現實的「天花板」。

1996年,施密茨作為「和平隊」(Peace Corps)志願者被派到中國四川自貢一所師範學校任英文教師。他第二次來到中國在成都住了一年,2010年他作為美國媒體的駐滬經濟記者,在長樂路住了八年。與其他幾位同樣寫「非虛構」中國的隊友兼同道相比,史明智更像一個老練的獵人,只是蹲守在眼皮下的這片林子。他相信而且通過這部作品證實,中國好故事就在每個人的身邊,就看你是否願意和是否有能力挖掘出來。在幾年中,史明智頻繁地訪問長樂路上的幾戶人家,並且交上了朋友,他們也很願意對他講述自己的過去和現在;他甚至還幸運地從朋友那裡得到了曾居住在長樂路的主人的一盒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舊信件……於是,那條三點二公裡的路線串起了法租界、石庫門、早期的「中產階級」、公私合營、反「右」、「文革」、改革開放,這幾戶普通中國家庭的人生故事在他筆下竟然引起了半部中國現代史的閱讀感。

《長樂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年2月

那個頗有喜感的封面似乎已經劇透了全書:書名「長樂路」的「長」字下面,一個小孩面色紅潤、服裝新潮、手拿彩色假花,天真可愛,的確是在今天中國城市中常見的孩子形象。紅色圓圈中的文字:「一家花店/ 一塊三明治/ 一份投資合同/ 一座城市中的夢想/ 一盒信/ 一個戶口/ 一封動遷通知/ 一條街道裡的中國。」這幾乎就是這部書的核心敘事,所有的故事都指向其中的「中國夢」。把這個護封取下之後,鮮豔而單純的紅色封面、封底分別只有「STREET OF / ETERNAL HAPPINESS / Rob Schmitz」三行小字,絕對的極簡範兒。在兩個封面之間,也就是在史明智與Rob Schmitz之間,中國如何被觀察、被敘述以及如何被「內銷」傳播,本身已經是值得重新敘述的故事。

說到護封與封面,自然想到英文版與中文版是否有區別。手頭上沒有英文版,但是有評論者從原版摘出的一些句子在中文版中似乎沒有蹤影,比如「(the laws) may be written down somewhere,but the ……it did’t take a genius to figure out who would win.」(P. 287)查譯本,應該就是在最後一章「中國夢想」,其中談「law」的只有一個地方,講到傅姨的房地產官司,果然沒有了。可以理解,但其實本來也沒什麼。問題是現在似乎所有刪節原版的編輯行為基本上都不在「譯後記」或「出版後記」中說明,而在八九十年代的翻譯書中則是常見的。

應該說,老史講述的所有故事對我們來說不僅不陌生,而且是太熟悉了,問題是我們容易熟視無睹,或者害怕向別人講述。老史說自己並沒有「書寫中國」的野心,他也知道自己做不到,因此他只想寫寫那些認識的人,那些街坊鄰裡,「如果讀者能夠從中讀懂中國,那就這樣吧」。我覺得老史的態度是誠實的。有一次,他與在香港工作的偉奇聊天時說:「我對中國經濟了解越多,就覺得自己懂得越少」,「大部分經濟問題都在書本之外,很難確切了解真實情況。我只能通過報導過程中接觸到的業內小道消息來判斷。」(269頁)但他還是非常用心地收集關於中國的各種研究文獻和資料。雖然並非歷史研究著作,但在該書末尾他給出書中每一章的「參考資料」,其中有原始資料,也有研究論著和新聞報導。在書中他對自己在敘述中的位置顯然是相當審慎的,可以看得出他有時想表達自己,因為所講述的故事實在太那個了;但是他儘量克制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他想儘量讓對象自己說話,讓讀者更直接地接觸他(她)們。

令我有點吃驚的是,史明智對中國的了解和表述常常極為精準。作為一名報導中國經濟的記者,他說「我學到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對任何經濟學家發表的有關這個國家的言論都持保留態度」,因為GDP數據存在水分,「人們很難確切了解真實的情況」(45-46頁)。

他對中國的了解僅從關於趙女士的故事中就充分透露出來。無論是1997年趙女士被一家裝配工廠辭退還是她的兒子無法進入上海的高中讀書,他都能精準地聯繫到經濟發展和戶籍制度的全部問題予以解讀;令人驚訝的是,他知道這孩子以上海學霸的身份去到小地方的高中,其學習成績只能是「學渣」,這種應試教育的殘酷奇觀連很多中國的家長都未必能清醒認識。更令人叫絕的,當趙女士因為沒能讓兒子上大學而感到不開心的時候,老史卻知道中國的大學生已經越來越難找工作,他懷疑趙女士的兩個都是高中輟學的兒子反而比同齡的大學畢業生要好過,「在這樣的時代,不上大學也許是明智的」(129頁)。

在上海日新月異和美輪美奐的大廈背後,老史看到了中國人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等難改的積習,他知道「這些都是城市化中國中隨處可見的標準行為」(23頁)。但是,更厲害的是他看到政府派發的文明生活小冊子使長樂路本地居民「頗不適意」,因為「他們向來認為自己是最精緻的中國人」,早就領受過西方文明生活的教化(24頁)。看來他不僅是中國通,還有點上海通的樣子。又比如,他可以從來自山東的花店老闆趙女士喜歡開玩笑和喜歡自嘲中發現「這是注重身份的上海人極少擁有的特質」(41頁)。我甚至懷疑老史會講一些上海話,假如是真的,那「儂真心結棍了!」

在CK的歷史和現實之中,老史一直牢牢把握肯定是在中國才真正學會的關鍵詞:「體制」。CK的故事其實就是「體制」的故事,最後的鏡頭是CK拉著手風琴,「他的音樂迴蕩在店裡的每個角落。這一刻,體制消失了」(19頁)。到全書最後回到CK的故事,CK仍然沒有忘記「體制」這個關鍵詞,他說在「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時候,「當時沒有辦法對抗體制」,「要麼像有些人一樣選擇自殺,要麼默默忍受。沒有其他辦法。所有人都被洗腦,所有人都在害怕」(277頁)。在這裡,CK說的和老史理解的「體制」,實際上已經超出了一般所說的那種意義,似乎更準確也更深刻——率土之濱,莫非體制。很奇怪的是,拆遷戶老康帶著老史溜進他被拆的殘破舊宅中,講述被逼遷和打官司的時候,說的也是這個概念:「體制才是關鍵。」(36頁)他記錄的故事中有些無比殘酷,但是我覺得更感人的,是席女士的兒子偉奇對他母親上訪的看法:這是人之為人最基本的追求和信仰,「我是她唯一的兒子,如果我不支持她,我無法想像這會給她帶來什麼樣的打擊」(166頁)。老史顯然也被深深感動。

老史很明白,在長樂路上芸芸眾生的「夢」的背後,其實都是穿過各自的歷史陰影才走到今天,因此他寫的是眼前的長樂路,他生活於斯、觀察於斯的長樂路,但是手中的鏡頭卻隨時(的確是隨時)冷不防地就轉向歷史深處。「史明智」這個中國名字起得真是好,讀史使人明智。

你看他正說著CK的三明治店,馬上就串來一堆歷史鏡頭:從法租界到二十八歲的毛澤東和中共一大,從十九世紀的巴黎到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中國……從關於共和國歷史的一些很微觀的細節,在他筆下也似乎很自然地出現:當他在街坊

指引下

偷偷溜進附近因拆遷而荒廢的石庫門街區,馬上就想到「大躍進」運動中,石庫門街區那些圓拱石下木製大門的一對對精美銅環被紛紛拆除,「熔化在一座座煉鋼爐中」(28頁)。從上海麥琪裡街區被從地圖上抹去,他想到了美國鍍金時代的紐約,從街區因世博會而被拆遷到街上的人流、各種語言到同樣發給市民的文明小冊子,一切都是歷史的翻版。

為了插播進來的歷史敘事的準確性,老史相當重視運用文獻資料,比如,聽完開蔥油餅店的馮叔講述他十四歲時因一張海報而去看了一次宣傳集會,之後就自願輟學去新疆支援建設的故事之後,他細心地查閱1965年5月26日《解放日報》頭版關於這次集會的報導,使馮叔第二天宣布要輟學去新疆的行為得到合理解釋(66-67頁)。當然,敘述中也有些數據沒有給出處,例如在一盒信札中發現的私營企業主王明的故事,他在1957年11月被打成右派送往青海勞改,這時老史補充說當時復旦大學有十分之一的教師、城市公商業者有二十分之一被打成右派。但是,他非常能夠敏銳地從這批信札中發現1963年上海城市生活有點好轉的徵兆,這種路徑正是今天做城市史研究不可忽略的重要參考。順帶要說,這盒子裡的信札前後跨越三十二年,應該是家庭生活史的珍貴史料。

但是老史的歷史感並沒有使他對中國的今天和未來感到失望,他知道眼前長樂路上的居民要實現自己的「中國夢」真的「前路慢慢、道阻且長」,「但當我轉念回顧中國在20世紀所經歷的一切後,又發現自己無需太過悲觀」。他想到五六十年代的那些故事,「當時誰又能想到,經歷過這一切,在五十年後的今天,中國人還能肆意夢想甚至擁有追求夢想的手段和自由?」 (152頁)這是雞湯嗎?不是。因為他說:「我在中國住得越久,就愈發意識到,每當一個悲傷的故事把我對這個國家未來的憂慮拉到歷史新高后,總有像偉奇這樣的人出現,重振希望。」(163-164頁)偉奇的父親在拆遷中被燒死,母親是十年上訪者,現在是康奈爾大學的博士、在香港一家銀行工作。順帶要說,老史與在香港的偉奇那段視頻通話,非常感人——因為其中那種面對歷史與現實的傷感。

有人或許會習慣性地用「西方視角」來看待《長樂路》,但是老史告訴記者說他在明尼蘇達州的一個小鎮長大,父親是建築工人,母親是小學教師,都是工會的成員。他說這樣的家庭背景與成長環境才是他思想觀念的來源,而並非所謂的「西方視角」。其實,老史說不了解普通人生活就無法了解中國,只說對了一半。只了解普通人的生活,可能還是無法真正了解中國,因為生活與中國一樣,有兩個極端:既有屬於普通人的生活與中國,還有「不普通人」的生活和他們的中國,這兩端之間的距離恐怕難以估量。如果以馬路作為象徵,比如「長樂路」與「長安街」,那差別可不是就兩個漢字。

「Peace Corps」,現在叫「美中友好志願者」,我們更熟悉的名字還是「和平隊」,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打倒美帝」政治宣傳中學會了這個必須嘲笑和批判的概念。1996年的和平隊員老史在書中好像沒有談到「和平隊」,比他晚一年來中國的隊友彼得·海斯勒(中文名字何偉)倒是在他的暢銷書《江城》開始就有一小段專門談它,他知道這幾個字的內涵不簡單,雖然現在不再說帝國主義了,只是這個詞已經不再純潔了。「但中國的語言,就跟中國的人民一樣,早就學會了跟著政治隨風倒」,因此學校當局要求學生絕對不要使用「和平隊」這一字眼

(《江城》,9頁,李雪順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

看來,小何與老史一樣是中國通,他們各自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中國,但在他們的所感所思中有一點是絕對相通的,那就是何偉說的那句話:「在這裡,歷史從未遠離,而政治舉目可見。」(10頁)。可悲的是,「在這裡」的中國人卻很少有這樣的所思所感。

《長樂路》是一部非虛構作品,作者羅伯·施密茨的職業身份是美國媒體的調查記者,曾經以揭露美國知名廣播節目對富士康工廠的不實報導而獲獎。說這些是因為剛剛看到一項統計數據:2017年,中國在冊新聞調查記者僅剩一百七十五人,在幾年前是三百零六人,而中國人口是十四億。中國當然是非虛構寫作的沃土,難怪近幾年來有些外國記者、作家寫中國的非虛構作品會紅起來。

「非虛構寫作」(「nonfiction」,直譯是「非小說」)興起於美國二十世紀中期的文壇,至七八十年代大盛。「非虛構」寫作在中國則是近年才形成的一種潮流,把人們的閱讀目光不斷引向現實生活中的群體和個人。雖然從對「非虛構」的關注和產生的影響來看,當然無法與七十年代末、思想解放運動之初的那些振聾發聵、對全社會影響巨大的報告文學(如《哥德巴赫猜想》《人妖之間》等)相比,但是畢竟在媒體新聞與虛構文學之外提供了一塊直面現實、介入生活的平臺。

非虛構寫作的主旨是對生活中的真實人物、事件或狀況的觀察、了解和描述,訪談、對場景的描寫、微觀細節、現場感、人物對話、與歷史聯繫的認識、寫作者的主觀感受、對宏大議題的微觀反思等都是基本的寫作要素。好的非虛構寫作顯然不能依靠短期的採訪,而是要有較長時間的現場生活經歷,隨時記錄、捕捉和思考,在細節中發現與生活的整體性的關聯——所有這些只有在時間和現場中才能熬煉出來。

多年前,美國青年作家凱西·沃克(Casey Walker)因一次為期三個月的文化交流項目而到過一次中國,回去後他用七年時間寫成了一部政治驚悚小說 —— 《在上海的最後時光》(

Last Days in Shanghai

)。我沒看過這部小說,只是想如果今後老史再以長樂路為背景寫一部小說,會是什麼樣的——在非虛構寫作中陷得這麼深之後,他還能虛構得起來嗎?

相關焦點

  • 李公明︱一周書記:與「家族生意」一起成長的……愛琳娜
    李公明︱一周書記:與「家族生意」一起成長的……愛琳娜 李公明 2018-03-15 14:35 來源:澎湃新聞
  • 李公明︱一周書記:「沙赫特經濟學」與……希特勒的權力意志
    李公明︱一周書記:「沙赫特經濟學」與……希特勒的權力意志 李公明 2018-09-13 16:23 來源:澎湃新聞
  • 李公明︱一周書記:在鬥爭中失去H口音的……文化人
    李公明︱一周書記:在鬥爭中失去H口音的……文化人 李公明 2017-08-03 14:29 來源:澎湃新聞
  • 李公明︱一周書記:在民主化與國際和平之間的……悖論
    李公明︱一周書記:在民主化與國際和平之間的……悖論 李公明 2017-03-23 15:21 來源:澎湃新聞
  • 習書記給我們講述「浙江精神」 ——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九)
    習書記在報告中結合群星璀璨的浙江歷史文化名人的故事,講述了浙江多元的文化傳統;結合浙江發展史上的經典案例,講述了「浙江精神」的文化特點;分析了「浙商」的特點,闡述了「浙江經濟」與「浙江人經濟」的內涵;對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出了建議和希望。  整場報告歷時兩個多小時,習書記旁徵博引,典故信手拈來,還不時與我們互動,現場氣氛十分活躍。
  • 李公明︱一周書記:一位古典學家心中的……性別與權力
    我最早讀到比爾德的著作是她與約翰·漢德森(John Henderson)合著的《當代學術入門:古典學》(董樂山譯,遼寧教育出版社,「牛津精選」叢書,1998年),該書從阿卡迪亞的一座阿波羅神廟遺址及雕塑殘片開始講述古典遺存在當時生活中的功能、所依據的思想理念以及各種遺存之間的相互關係等等,我記憶更深的是作者強調西方文化與古典遺產的聯繫,強調對這份遺產的思考同時也是對當代生活的思考。
  • 李公明︱一周書記:「人民在廚房裡……大笑不已」
    他從開玩笑的「界限」論述到對「玩笑」越界的壓制和懲罰,例如1582年出版的《十日談》是「潔本」,有關宗教裁判所的審訊官如何虛偽的一則故事完全被刪除了,其他嘲弄牧師的故事也做了徹底的修改;伯克把這種刪除和修改稱作「文化攻勢」,是一場範圍更廣泛的運動和一種範圍更大的態度轉變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此可見,伯克對這種「文化功勢」的實質看得很清楚。這是笑與政治學研究的重要例證。
  • 黨團引領|公衛學子共讀《習書記給我們講述「浙江精神」》上篇
    習書記在報告中結合群星璀璨的浙江歷史文化名人的故事,講述了浙江多元的文化傳統;結合浙江發展史上的經典案例,講述了「浙江精神」的文化特點;分析了「浙商」的特點,闡述了「浙江經濟」與「浙江人經濟」的內涵;對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出了建議和希望。整場報告歷時兩個多小時,習書記旁徵博引,典故信手拈來,還不時與我們互動,現場氣氛十分活躍。
  • 李公明︱一周書記:為了讓舊書中的珍本……重見天日
    也正因如此,聽一位書業大佬以經營者與文學家的雙重口吻講述那些舊文學書與作家及讀者的故事,而且講得那麼津津樂道、那麼如數家珍——更重要的是講得那麼平實樸素、那麼推心置腹,這是天賜於愛書人的爐邊夜談。這兩種模式各有自己的道理,同時並存。當我們因為價格便宜而高興時,常會聽見舊書商說:『這書進來時就很便宜。』而如果顧客覺得某書太貴了,舊書商又會說:『沒辦法,我買進時就很貴。』這種關於價格的討論(不同於討價還價)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它有助於建立信任,使舊書商得以了解某些顧客的價格觀念,有時也許還能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失誤。」
  • 李公明︱一周書記:反智主義與……權力的謊言
    說他是歷任總統中最反智的,作為個人看法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在一本反對非理性的著作中,這樣的個人看法是否也應該有更理性的方式來支持呢?至於說,「至於川普,幾乎沒有證據能夠表明,他在世界地圖上能找到自己的高爾夫球場之外的東西」(287頁)。這挖苦話說得太過分了,對「證據」的運用也太缺乏證據了,而且實際上要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的高爾夫球場可能比什麼都要困難。
  • 李公明︱一周書記:翻譯的恥辱與……悲情
    它的關鍵問題是把自己局限在語言學的領域中,而忽視了與社會價值觀、當代文化和人文學科的關係,遠離了當代發展中的重要論爭。但是順帶要說的是,我想這可能是到90年代末為止作者所看的研究狀況,而且這種狀況可能更多發生在關於翻譯的純理論探討領域中,在今天的翻譯史研究中已經是完全不同的景觀。舉個例子。
  • 李公明︱一周書記:疫疾統一全球與 ……身體政治
    (359頁)在此可以順帶談到李尚仁自己的專著《帝國的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學的創建》(允晨文化,2012年10月)。「他的分析有助於我們理解,疾病的傳播發生於重大的人類遷徙、經濟變遷以及社會與經濟不平等加劇的時候。」
  • 李公明︱一周書記:我們需要有長遠的視野與……足夠的耐心
    我猜想阿倫特想講的重點並不是邪惡本身如何如何,而是歐洲知識分子如何看待自己與邪惡的關係——是順從、默認還是疏離,甚至反抗?或者像鐘擺一樣,在私下間的嘻笑怒罵與公開場合的噤聲之間來回擺動,獲得的是心理上的宣洩與現實中的平衡?如果是這種關係,難道不會使人感到羞愧與內疚?激進的左派知識分子齊澤克說,那種犬儒理性是虛假的,在其下面掩藏著特定的利益,因此無法與之斷絕關係。
  • 李公明︱一周書記:烏託邦與……「視差之見」
    齊澤克從「視差」出發,建立和完成了他獨特的存有論,其中包含有視差客體、視差分裂、主體分裂、視差與實在、視差與唯物主義和辨證法等理論「裝置」,揭示和強調普遍存在於自身中的差異。據說「如此一來,他使自己原本分散的哲學見解融為一體」,並使自己與其他當代哲學家區分開來、卓然獨立。
  • 通江:講述青春故事 分享青春感悟
    「最美青春故事分享員」頒獎  四川新聞網巴中5月4日訊(程聰 張敏)「向老百姓學習,當好第一書記,加深了對精準脫貧的理解,這次青春分享印象十分深刻。」通江縣農工委駐永安鎮舊縣坪村第一書記餘蓉說道。  講述青春故事,分享青春感悟。
  • 李公明︱一周書記:圖像修辭與史學研究相遇的……幽冥時刻
    (第5-6頁)那麼,過去首先是通過影像和光被觀看,然後在我們的觀看中復活,最後產生當下的意義。在藝術史研究中,圖像就是那些已經消逝的歷史的形象敘事,因此人們總是懷有通過講述圖像追憶歷史的欲望和動機,困難就在於如何捕捉激發人們追憶和講述的那束光——作者一再以來自遙遠星空的光寓意著連接過去的事物與今天的研究者的視角、方式和可能性。
  • 周永芳講述恩施當代愚公的故事
    20名百姓宣講員生動講述了他們在戰疫、戰洪、戰貧、創業等方面的感人故事。下面是周永芳講述的故事——《不忘初心 築夢路上》不忘初心,築夢路上大家好!我是來自建始縣龍坪鄉龍潭坪初級中學的一名老師周永芳。古有愚公移太行王屋二山,而今我們身邊也有這樣一位當代愚公——建始縣龍坪鄉店子坪村黨支部書記,黨的十九大代,被譽為「愚公支書」的王光國。我講述的就是他的故事《不忘初心築夢路上》。
  • 李公明︱一周書記:「心理傳記學」透視鏡中的……「元首」
    韋特拿起心理學透視鏡對準傳主,但同時也認為僅以希特勒的人格心理分析並不能構成完整的歷史解釋,他還反對將希特勒人格中的非理性成分作區別於常人的「惡魔化」,在他筆下的希特勒是一個真實的、正常的、本來也是和我們一樣是平凡的人。因此,我特別感興趣的是希特勒如何使自己從一個凡人搖身變為一個曾經擁有絕對權力的惡魔,其實這也是二十世紀政治史研究中的迷人議題,只是在學科分割的語境中往往難以看到比較有趣的研究成果。
  • 打撈我們自己的民間故事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講話中表示,打撈「失落」的民間故事刻不容緩。第11期「議事廳」,新華每日電訊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萬建中,探討中國民間故事為何「失落」?傳統民間故事在當代有何價值?如何重新激活中國民間故事的魅力?
  • 李公明︱一周書記:從「摩登」到「革命」的……字體設計史
    2007年春節前夕,我和同事、家人去農村畫「建設新農村」壁畫,按照過去宣傳畫的樣式要分別在畫面寫上「土地問題是解決農民生活保障的根本問題」、「農民可以成立自己的農會,與政府部門協商,共同建設和諧農村」、「尊重農民權利」、「民主選舉,村務公開」等口號,這時才發現我們一行人都寫不好宋體的美術大字,只能勉強寫上不太規整的黑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