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媛近照。(資料照片)
每周五上午的課一結束,陳敏媛就匆匆離校了。她要花兩個多小時,從華東理工大學奉賢校區趕到閘北,為臨汾社區醫院安寧病房的老人們送去「臨終關懷」。去年5月至今,臨終關懷周末服務成為她志願選擇的一堂「必修課」。
這個長髮及腰、笑容純淨的女生,在學習社工專業的兩個半學期裡,利用課餘時間,向農民工子弟、流動青少年、臨終病患、災區同胞等對象提供志願服務超過600個小時。如果不算寒暑假回老家的時間,陳敏媛平均每天堅持志願服務1小時。
在最近揭曉的上海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中,陳敏媛成了一顆公益之星。
用一個生命影響另一個
陳敏媛出生於烈士之家,爺爺奶奶都是八路軍,父親在解放軍遺孤子弟小學長大。自小受到前輩感染,陳敏媛心中萌動著一顆社會公益的種子。在考大學選擇專業時,社工專業「用生命影響生命」的理念也深刻地影響了她。於是,她以超出學校分數線30多分的高考成績,填報了華理社會工作專業。
入學不久,陳敏媛就參加了第一次志願服務——「同濟村」樂知課堂支教,周末為「城中村」孩子進行課業和課外輔導。此後兩年多,陳敏媛一邊學習專業的社工方法,一邊為不同社會人群、尤其是弱勢群體提供幫助……
去年5月,陳敏媛成了春暉社工師事務所「幽谷守望」項目志願者。「『臨終關懷』並不是一個消耗正能量的過程,它帶給我的不是悲傷和絕望。」陳敏媛說,「相反,每周五恰恰是我一周中最快樂的一天,我始終堅信老人是智慧的,他們的很多言行深深打動了我。」陳敏媛並不會說上海話,但她會用紙筆和他們交流,患者甚至還會在她手心上寫字。
在一份《生命對話》的筆記中,陳敏媛記錄了服務對象給她帶來的生命體悟。89歲的王爺爺因喉癌手術,喉管被切開。 下轉5版
陳敏媛告訴自己「不要怕,要接納」,然後握著王爺爺的手,用冷靜而溫暖的話給他精神鼓勵。而對於75歲的陳爺爺,最大心願是回到工廠把工作經驗傳給年輕人,讓他們少走彎路。陳敏媛就提議陳爺爺口述、自己來記錄。另一個才57歲的王叔叔,則非常思念不能常來探望的女兒,拒絕與他人交流。陳敏媛因為長得像他女兒才與他建立起溝通,這也讓陳敏媛想起了自己那個不善表達、愛得深沉的嚴父……
「想起那些已經離去的服務對象,我會欣慰自己曾陪伴他們度過生命的最後一程,我們彼此信任、彼此給予,用同樣飽滿的生命,影響對方的生命。」陳敏媛說。
「獨公益」不如「眾公益」
與其他「90後」大學生一樣,陳敏媛也喜歡上人人網、刷微博、發微信;但與他人不太一樣的是,她發布的社交網絡信息大多也與公益有關。陳敏媛通過公益活動的情感轉移,感染更多人一起做公益。
最近那個暑假,陳敏媛在臺灣實踐家青少年營隊輔導志願者時,以「生命的態度」為主題分享了臨終關懷服務中自己的成長與改變,尤其是與父母關係的改善,令現場許多學員流下了感動的淚水,活動一完他們就趕緊給各自父母發送了愛的簡訊。她笑著說,社會責任感與家庭責任感是一個道理,我用這份同理心和接納度回報父母。眼下,陳敏媛正作為「掘行中國」特別籌款隊成員,積極準備4月19日「一個雞蛋的暴走」活動,這條兒童領域民間公益消息經她微信一轉發,身邊就有十多人報名加入。
「獨公益」不如「眾公益」。陳敏媛也在轉變角色,成為公益「帶頭人」。大二時,陳敏媛就成了華理五星級公益社團「微笑益GO」的社長,帶領團隊將科學實驗「送進」奉賢區的8所農民工子弟學校。如今大三,陳敏媛開始擔任華東理工學生社團聯合會副主席和上海市健康公益社團聯盟副主席,在個體志願服務基礎上管理社團、協調資源、輻射效能。
其實,從小學起,陳敏媛就當了9年班長和5年團支書,但她從不把自己視作 「學生領袖」,「公益應該是沉穩的初心,而不是浮躁的外衣。」大三下半學期了,陳敏媛的課餘時間還是幾乎被公益活動佔滿。她很少看電視劇,偶然看一下也是反映社會問題的現實題材。她手邊常放著與社會工作、哲學、心理學相關的書,似乎註定要成為一名專業級社工,將公益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