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心經有數本,在中國歷史上,至宋朝為止,可考的至少有11次漢譯,現存9本。漢傳佛教通行版為玄奘譯。這部經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勝,就相當於釋迦牟尼佛的心臟一樣。收於大正藏第八冊。
2.《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
長度適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經典之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或《首楞嚴經》)
《楞嚴經》被稱為'開智慧的楞嚴',是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為過。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皆詳盡剖析開示。
4.《妙法蓮華經》
在大乘佛法興起的時代,有了以"聲聞"、"緣覺"為二乘或小乘,以"菩薩"為大乘的說法。《法華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結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思想,融會三乘為一乘(佛乘)。以"聲聞"、"緣覺"二乘為方便(權)說,"二乘"終究要以成佛為最終目標(如"化城喻品"所說),開啟了"回小向大"的門徑,這是一種嶄新的學說思想,也是本經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5.《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
大乘佛教主要經典,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學術界一般認為,《華嚴經》的編集,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大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6.《阿彌陀經》
亦稱《小無量壽經》,簡稱《小經》。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合稱淨土三經。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首先詳細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報世界和正報世界種種殊勝,令眾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淨土法門。
7.《無量壽經》
經中介紹了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接引眾生的大願、極樂世界的美好景象,以及娑婆世界的汙穢不堪等內容。
8.《觀無量壽經》
敘述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之請,在頻婆娑羅宮為信眾講述觀想阿彌陀佛的身相和極樂淨土莊嚴的十六種觀想方法(十六觀)。
未發現梵本,亦無藏譯本,但在中國新疆地區曾發現維吾爾文譯本的殘片。
9.《長阿含經》
原始佛教基本經典。北傳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北傳漢譯《長阿含經》與南傳《長部經典》大體相應。
10.《地藏菩薩本願經》(簡稱《地藏經》)
本經敘說地藏菩薩之本願功德,及本生之誓願,強調地藏菩薩不可思議之大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