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何是天才,讀這六首絕句你就懂了,不常見但精妙,不讀可惜

2020-12-23 六不和尚

關注王和尚,感受詩詞之美

李白為何被稱為「天才」、「仙才」?

《西清詩話》評李白詩「逸態凌雲,映照千載」,確實,李白之詩語出天然,不事雕琢,但是他胸中藏錦繡,故而語帶煙霞仙氣,瀟灑飄逸而率真自然。李白有豪氣,其詩自有一股風流態度,飄逸絕塵不可拘縶。《朱子語類》評李白詩,「非無法度,乃從容於法度之中」,他的詩看似脫口而出,其實千錘百鍊,不求工而自工。

今天推薦的六首絕句,可知王和尚所言不虛。

這六首絕句,不常見,但是寫得絕妙。有享受孤獨的灑脫,有送別摯友的傷感,有不拘禮法的豪放,有隨手點染的江南採蓮女之美,更有對歷史滄桑深沉的思考與感慨

誰能不愛李白?請從他的這幾首五絕開始。

△王和尚讀詩:李白經典五絕賞析

1.白鷺鷥

白鷺下秋水,孤飛如墜霜。

心閒且未去,獨立沙洲傍。

這首詩以鷺鷥自比,寫出李白孤獨、飄逸之感,還略帶些許矛盾之情。

鷗鷺是詩人筆下常有的意象,鷗鷺潔白,輕盈,且毫無機心,故詩人多以鷗鷺來寫恬淡、隱逸、自由飄逸之情。李白這首詩也如此。

從用字來看。「下」很有神採,李白有詩寫蜀僧說「西下峨眉峰」,白鷺用下,也有飄然而下之意。「孤飛」,寫出白鷺之孤獨。「如墜霜」設喻非常巧妙,既點出節令,又取霜之潔白,如此比喻真是妙手天成,奇警而又新雅。李白寫詩最擅隨手比喻,比得新奇巧妙,不落俗套。

這隻白鷺在如白霜一般從空中墜下,停留在秋水之畔。它悠閒自在,雖有幾分孤獨寂寥,倒也不捨得離開此地。「獨立」與「孤飛」相應,寫出白鷺的孤獨。白鷺心中沒有雜念,可逗留於此,也可悄然飛去,均是灑脫隨意,不受拘束。

△王和尚讀詩:孤獨的白鷺象徵李白的心

為何說暗含作者內心的矛盾之情呢?白鷺是隱逸之鳥,心閒,卻沒有離去,但是畢竟孤獨寂寥,這就暗示出作者的心情,好像寫他對官場俗事的矛盾之情,雖然不想參與其中,卻也不能斷然離去,故而只有「孤飛、獨立」。

這首詩,瀟灑飄逸中有傷感,孤獨寂寥中又有淡然和高傲。作者如白鷺一樣,雖然孤獨卻並不介懷,不貪戀紅塵,倒也不必著急離開,何妨在一旁悠然獨立呢?

肥毛評:自我的詩人看很自我的白鷺。

後知後覺評:飛的優雅從容。

洗硯池邊樹:心閒且未去,似乎寫出作者矛盾心態,放不下又捨不得,似乎寫仕途。

△王和尚讀詩:李白的孤獨與瀟灑

2.自遣

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

這首詩寫得極美,美在適意灑脫,美在淡淡的孤獨之感。

李白為何愛飲酒?酒可以讓他和這個操蛋的世界達成暫時的和解。故而李白離不開酒,酒也成就了李白的瀟灑飄逸和狂放傲岸。

他一直在飲酒,連天色漸晚都未曾察覺,「對酒不覺暝」寫出他飲酒時間之長,也寫出他的沉醉朦朧之態。「落花盈我衣」,寫得極美,很有畫面感。且,「盈」字寫出落花繁多。半醉半醒之間,他看到溪水中一輪明月,不禁要追尋明月而去,這時候四周靜謐,悄無人聲,只有歸巢知鳥啁啾鳴叫。

這首詩的標題是「自遣」,這就有排遣內心情緒之意。如此孤獨,又如此美好,如此狂放,又如此寂寥,無人欣賞,無人關心,只有杯中酒能溫暖他的心。落花、溪月,歸鳥,如此美景中,他一個人獨舞,有超然物外之感。

中年評:超然物外。

△王和尚讀詩:李白與朋友依依惜別

3.送殷淑三首 其三

痛飲龍筇下,燈青月復寒。

醉歌驚白鷺,半夜起沙灘。

龍筇:筇竹,竹子的一種,高節實中。

燈青:謂燈焰顯出低暗的青藍色。

殷淑是李白摯友,他是一名道士,道號中林子。李白很多首詩提到他。與摯友分別,李白寫詩送行,卻寫得不帶絲毫「兒女之態」,反而寫得狂放灑脫,讓人耳目一新。

他們在竹林中暢飲,「痛飲」寫出離別在即,難得再聚的傷感,唯有痛飲大醉才能顯示兩人友情。酒喝得太多又太久,以至於燈光暗淡,月色寒涼。「燈青月復寒」,色調冷清,作者的傷感與不舍。

△王和尚讀詩:狂歌痛飲寫出李白真性情

但是二聯卻陡然一轉,傷感在所難免,何妨狂歌痛飲?他們的歌聲嘹亮,以至於把棲息的白鷺都驚起飛走了。這句詩寫得灑脫曠達,也寫得喧鬧而盡興,可見李白心胸之曠達,性情之灑脫。

李白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不扭捏,不做作,而是真情流露,率真曠達,故而這首詩雖傷感而不拘謹,更不憂愁。

但是,朋友離別之夜為何如此狂放呢?恐怕離別之後,傷感寥落會再度襲來吧,故而珍惜相聚的片刻,如此想來,這首詩的弦外之音卻也傷感動情了。

△王和尚讀詩:採蓮女的天真活潑

4.越女詞五首 其三

耶溪採蓮女,見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

這組詩,李白自注說是「越中書所見也」。

耶溪:若耶溪,在浙江紹興若耶山之畔,傳說是西施浣紗之處。

李白這首詩寫江南採蓮女,細膩刻畫出採蓮女天真活潑的形貌,讓人一見難忘。

她正在溪中採蓮,看到陌生人,頓覺不好意思,就趕緊划船回去。「棹歌」二字很有情趣,她一邊划船,一邊唱歌,就寫出採蓮女的活潑天真。特別是下句的「笑入」,就勾勒出她的率真。「佯羞」,寫得也很細膩,她並非真的害羞,而是假裝,她可能在荷花叢中偷偷看作者吧。

這個女孩天真活潑,還有幾分潑辣大膽和瀟灑之態,故而讀來很是動人。李白寥寥幾筆,就將人物刻畫得如在目前,這種筆力,確實值得讚嘆。

而作者呢,估計也會饒有興致地欣賞採蓮女的自然之美吧。

△王和尚讀詩:李白之狂讓人神往

5.夏日山中

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王和尚非常喜歡這首絕句,它寫出李白不拘禮法的傲岸,也寫出他灑脫率真的真性情。

李白欽慕魏晉名士風流,性格狂放而瀟灑。魏晉名士蔑視禮法,講究任意自然,李白也如此。

他在山中避暑,脫個精光躺在青林之下,慵懶地搖著白羽扇,頭髮散開,頭巾隨意掛在石壁之上,自在地享受著林間之風的清爽。

在傳統儒生眼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穿衣服,不戴頭巾,都是失禮的象徵。李白卻毫不在意,不拘一格地享受著自然之美。這種狂放和傲岸,真有魏晉遺風。

李白身上有反傳統,反禮法的野性基因,他既狂且野,豪情四溢,不拘泥不扭捏,詩是如此,而人更是如此,故而他的的詩,語出天然,字字率性了。

△王和尚讀詩:李白的幽古之思

6.杜陵絕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杜陵:在陝西省西安市東南。 秦時置杜縣,漢宣帝築陵於東原上,因名杜陵 。

五陵:在渭水北岸,陝西 鹹陽市附近。指唐代高祖 、 太宗 、 高宗 、 中宗 、 睿宗的陵園。

這首詩寫得大氣蒼茫,寄慨遙深,含蓄悠遠,讓人回味不絕。

作者登上杜陵,遙望唐朝皇帝的陵墓,此地也是漢朝陵墓所在之處,歷史興衰,滄桑變化都充溢在李白心中。孟浩然有詩「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登高望遠,發幽古之思;遙憶前賢,抒無盡感慨。

△王和尚讀詩:李白大氣蒼茫之詩

但是,李白在二聯卻沒有寫對歷史往事的議論,而是以景作結。「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這句有他《憶秦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之感,寫景大氣雄渾,厚重沉鬱。

夕陽映照下的秋水更加明亮,但是夕陽慢慢墜落,遠山明滅不定,流光依依,一片蒼茫。這一聯,把歷史的緬懷,對唐朝先皇的感慨,和內心充溢的沉重之感一齊寫出,故而讀來韻味悠長。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全篇對仗,顯得工穩利落,以李白之灑脫隨意之詩風來看,這首詩無疑寫得凝重而有力,故而值得細細品賞。

相關焦點

  • 李白為何稱為天才?看完這20首五絕你就懂了
    李陽冰受白遺命,編其詩文為《草堂集》二十卷,又李白友人魏萬編其詩為《李翰林集》二卷,均佚。北宋宋敏求輯、曾鞏編次其詩文為《李太白文集》三十卷,今存。《全唐詩》編詩二十五卷。 (六不和尚wei)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古人評註《唐詩廣選》:有第三句,自不意其末句忽轉至此。便奇(「疑是」句下)。
  • 李白一首詩短短四句,包含五個地名,唯有杜甫這首絕句更勝一籌
    但李白的一首絕句卻不同凡響,四句之中卻用了五個地名,二十八字佔用十二字,堪稱前無古人: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以「入」、「發」、「下」相連貫,寫出了空間與時間的變化,馳騁之自由隨性,果然李白也!這首《峨眉山月歌》意境明朗開闊,讀來舒暢爽快,短短四句,雖被佔用五個地名,但寫景曠遠空靈,抒情自然巧妙,語雖短而情長,可謂妙入化工!李白這首詩四句五地名的創舉,堪稱前無古人。有詩詞論家稱它後無來者,其實不然!
  • 十首經典五言絕句,首首都有千古名句
    《靜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本詩是首千古傳誦的名篇,平淡的語言娓娓道來,如清水芙蓉,不帶半點修飾,完全是信手拈來!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 焦慮的英國人疫情下為何讀杜甫不讀李白?
    他們突然發出了一個讀詩的號召:「讓我們來讀詩吧。」「不如讀杜甫的詩吧,這幫我度過艱難的一天。」與李白相比,杜甫的詩中很少能讀到關於遊俠與求仙的內容,因為這兩種生活都離他太遠。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其一生漂泊動蕩,顛沛流離,嘗盡人間疾苦。然其愈挫愈勇,幾次生病垂危,最終都逃過一劫。
  • 李白的這首詩根本讀不下去,因為剛念兩句,就想和他一起對飲
    李白的這首詩根本讀不下去,因為剛念兩句,就想和他一起對飲文/文亞說歷史從小我們就學習古詩,但是那時候我們還無法體會到這裡的美,頂多只能想像一些其中的場景,但是長大之後再回過頭來去品味那些詩句因為這些無論怎麼讀,都是千古名句,所以像這樣的詩,還可以套用到我們生活中許多場景上,只不過現在我們的場景,和古代稍有不同罷了,但是有些感情是相通的。李白,大家一定夠知道。他寫的是那真的叫一個好,所以李白才會被稱之為詩仙。李白的這首詩根本讀不下去,因為剛念兩句,就想和他一起對飲。接下來,我們介紹的也就是這首詩,以及圍繞著這首詩發生在李白身邊的故事。
  • 十首最經典的五言絕句
    《靜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本詩是首千古傳誦的名篇,平淡的語言娓娓道來,如清水芙蓉,不帶半點修飾,完全是信手拈來!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 滄海遺珠,這5首唐朝絕句,沒讀過太可惜,第5首絕妙,推薦細讀
    唐詩以「氣象」取勝,作品多氣象雍容,含蓄蘊藉,而其中更值得留意的是絕句。絕句短小精悍,字精而意豐,言盡而旨遠,最能體現詩人的情感和筆力。唐代詩人,工絕句者尤多,如李白、王昌齡、王維等其絕句都含蓄雋永,各有其妙。但是,唐詩中仍有不少絕句屬於「滄海遺珠」,這些詩雖不甚出名,但是卻寫得極好,細讀之下,仍能收穫穿越千年的感動。
  • 李白的這首絕句,四句中用了五個地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絕句只有四句,七絕只有二十八個字,一般來說,在這麼短的篇幅裡表現時空的變化是很受限制的,然而,李白的一首七絕,卻連用了五個地名,短短的二十八個字中,在時間與空間中自由馳騁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 絕句五首,這五首絕句,特別是最後一首堪稱絕句中的樣板
    同樣是絕句為何他的絕句就這麼絕,到底是經歷了什麼才導致他能寫出這麼絕的詩呢,我們不妨一起來研究研究,欣賞欣賞:1、絕句矯健英姿如旭日,三軍列隊貫長虹。這首詩寫春天美景,沒有一般地描繪花開鳥鳴,主要寫了春天的風雨。春風春雨也本是人們常見的現象,作者卻寫得有色有味,真切切感人。表現了作者體察的細膩和筆下的功夫。看得出,看似淺顯的詞句是經過精心錘鍊的,因而韻味十足。他重點從感覺入手,寫自己春遊的喜悅心情,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也為讀者展現出春天無限美好的世界。
  • 春日讀李白——那些年你是否真的讀懂了謫仙詩(一)
    李白詩初讀似脫口即成,一覽而過便知是好詩,然而也常常剽疾無餘,欣賞也就到此為止了,實已留下巨大的遺憾。        很欣賞一個比喻,杜甫詩如大將布陣,森然嚴正中見無窮奇變,不過只要掌握了兵法,破陣並不那麼難;李白詩如天馬行空,但這天馬絕非臨空亂踔,與杜詩相比,惟其天才橫放,要理清其步點,不僅需要更多的讀詩帶來的鑑賞水平的提高,有時候還需要一些靈感和機緣。
  • 範成大這首經典的六言絕句,通篇寫得很唯美,讀來令人拍案叫絕
    那麼在這四位詩人中,要論名氣的話,自然是陸遊排在首位,其次是楊萬裡和範成大,只有尤袤的名氣稍小一些。不過我個人還是偏愛範成大,雖然他的作品名氣不如前兩位,但是有一些經典的作品同樣膾炙人口,譬如這首《喜晴》,那就是一首難得的佳作,通篇情感細膩,生動有趣,只是那麼信手拈來,但是每一句都令人驚豔,讀來也是朗朗上口,所以這樣的作品,那自然也是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 天天讀詩:《絕句·江碧鳥逾白》唐·杜甫
    風景 / 思鄉 / 《全唐詩》《絕句二首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遊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並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 【用日語讀唐詩】杜甫——絕句
    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日本學生也會誦讀一二。「漢詩」可以說是日本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用日語讀唐詩?聽起來萌萌噠!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今天這首是杜甫的《絕句》,一起來欣賞吧。
  • 詩風豪邁飄逸的李白,寫起情詩絲毫不遜,尤其最後六字堪稱絕句
    兒時初讀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疑惑於「兩岸猿聲」為什麼「啼不住」,疑惑之中又有一絲莫名的喜歡。上學時疑惑於《蜀道難》的「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不解為什麼會這麼難背。後來漸漸喜歡上這個詩人,《將進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讓筆者感受到了他的灑脫超然。
  • 每日讀詩:趙翼《論詩五首(其二)》
    朗誦:羅晟銘(7歲)   以七絕組詩論詩,始自唐代大詩人杜甫之《戲為六絕句》。其後仿之者,金元間有元好問之《論詩絕句三十首》,清初有王士禛之《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清中葉則有趙翼的《論詩》。杜甫、元好問、王士禛三家論詩之詩,固然都發表了精到之論,屢為近世詩論家所稱引,而傳誦最廣的卻要算是趙翼《論詩》中的這首絕句了。趙翼的這首絕句之所以傳誦最廣,其中一個原因是它最易於傳誦。趙翼是歷史學家兼詩人,作詩師法宋人,長於說理,即使是記遊、弔古、歌詠山川之作,也往往免不了發點議論,而且又常常不假比喻、不用典故地直抒胸臆,還好以淺顯的近於口語的語句出之。所以,他的部分短詩寫得意思顯豁,易懂易誦。
  • 六言絕句概論
    常見體:【平聲韻】《一》絕句押平聲韻《A》六言絕句仄起首句不押韻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韻《B》六言絕句仄起首句押韻格式:仄仄平平仄平(韻),平平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韻)。《C》六言絕句平起首句不押韻格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韻)。(對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韻)。《D》六言絕句平起首句押韻格式:平平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韻)。
  • 李白這首詩,簡單的30個字,但只有真正相思過的人才看得懂!
    提起來詩仙李白,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這是位放蕩不羈,豪氣沖天的灑脫詩人。一生最愛的兩件事,一個是喝酒,一個是作詩,經常與志同道合的友人飲酒作詩,所以他敢豪放的自誇:「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一生豪言壯語的大氣作品無數,但是今天七哥想說的是李白造詣很高的一首相思詩。
  • 有人說李白《靜夜思》不符合平仄對嗎?細解唐詩三百首五言絕句
    前言前幾天回答了一個問題: 有人說,李白的《靜夜思》不符合平仄,該怎樣看?今天在原來回答的基礎上再做一些補充。除了解釋為什麼這首詩不符合格律外,把《唐詩三百首》裡的29首五言絕句作了分類,有助於大家更清楚地理解這本書。
  • 《唐詩三百首》為什麼是300首而不是500首,多讀才知選者用心良苦
    《唐詩三百首》流傳甚廣,受後世喜愛。而《全唐詩》可是一個大部頭,為何編選者只選了三百首?多選一些不好嗎?如果有人說讀詩讀不懂,那麼不妨將《唐詩三百首註疏》拿來一起對讀,註疏正是為了解決不懂的問題,所以別再說讀不懂了。第三種是陳婉俊《唐詩三百首補註》。這是一位閨中女子,顯然是個才女,她一的方面希望讀者不要因為自己寫了注,就按照自己注的去理解詩歌,一面又將詩歌作者背景詳細注出,以便讀者知人論世,更好的理解詩歌。
  • 一首懶散的唐詩,詩仙李白立冬之夜的絕句,句句暖心而又句句醉心
    詩仙李白在這一夜圍坐在火爐旁,寫下了一首六言絕句。立冬作者:李白(唐代)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這首六言詩與他的七言絕句不同,讀起來似乎沒有酣暢淋漓之感,但是細細品味,這首詩的絕妙之處就在於他的恰好,每一句每一字讀來韻味十足,但又感覺意猶未盡,餘味無窮。這首詩寫的是生活細節,讓人感覺身臨其境,很接地氣。在一個冬夜,作者應是旅居在一個小酒館中,寒氣襲人,作者獨坐在一個火爐旁取暖,火爐上還溫著美酒,也是為了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