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麼稱呼女性?光稱呼就有60多種,各種稱呼褒貶不一
文/觀心通史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中華文明更是博大精深,僅對人的稱呼就可細分為自稱、他稱、美稱、鄙稱、謙稱等等,這些文化是其他國家所不能比的。中國女性的地位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生變化,僅從古人對女性的稱呼上就可以看出來。
那麼,古代人是怎麼稱呼女性的呢?古代人對女性的稱呼竟有60多種,各種稱呼褒貶不一。在古代,階層不一樣對於老婆的稱呼也不一樣。周朝之前,天子的老婆稱「妃」,周王以後老婆改稱為「王后」。天子的老婆除了被稱為「妃」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稱呼「梓童」。
到了秦朝,秦始皇自稱「皇帝」,那他的老婆就被稱為「皇后」。至於諸侯們的老婆,被稱為「小君」或「細君」。現在我們常用的「夫人」或「太太」,最早是用來稱呼諸侯的老婆的。漢代以後規定在執政以上的王公大臣的老婆才能稱夫人。
唐代以後凡加封高官的母親或妻子時,稱誥命夫人。元代以後才有了「娘子」的稱呼,這是丈夫對妻子的一種嬌稱。明代時只有中丞以上官吏的老婆才能稱太太,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官僚士大夫的老婆通稱太太。
普通百姓對老婆的稱呼非常多,如誇老婆賢惠稱賢妻,非常愛老婆稱愛妻,還有良妻、嬌妻、仁妻等稱呼,都是在妻子稱呼前加個修飾語。還有就是根據中國的傳統文化「男主外,女主內」,而稱老婆為「內子」,後演化為內人、內助等。
古人在稱呼上非常謙卑,常冠以「荊」字稱呼,如荊妻、荊人等。「荊」是一種帶棘小灌木,有披荊斬棘一說,寓意夫婦都是山野小民,代表著謙卑低調。江南地區對老婆稱堂客,在北方才稱老婆。兩人一塊吃苦過來的被稱為「糟糠」,共度晚年的稱「老伴兒」,在親切點的稱呼就是「孩兒他娘」。
對於女人的稱謂,我們常用「女子」或「女士」。兩種稱呼最早出在《詩經》中,《詩經》中記載:「女子善懷,亦各有行」和「釐爾女士」。而「淑女」一詞也同樣出自於《詩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寓意溫和善良的女子。
女郎是對年青女孩的稱謂,出自《樂府詩集·木蘭詩》:「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詩中是在誇花木蘭是巾幗英雄。「巾幗」也是對女人的稱呼,是指女中豪傑,巾幗實際是古代女性頭上的一種裝飾物。
古人對漂亮美麗的女人的稱呼非常多,如讚美妙齡少女稱二八佳人、青娥,稱年輕貌美的女子為粉黛。如此讚美的稱謂還有很多,佳人、麗人、嬋娟、紅顏、玉女等等,無一不是在讚美女子的氣質如仙,美麗如畫。
對女人的稱謂如果在細分一點,還有稱才女為不櫛進士,稱小戶人家的年輕女子為「小家碧玉」,稱貌醜而有德的女子為無鹽,稱出名的妓女為花魁,稱貌美的中年婦女為半老徐娘。至於「小姐」一詞,在宋代時,一般指官伎,也有一些官員這樣稱自己的女兒。
而千金則是南北朝時期稱呼男人的,形容德才兼備的年輕男子,到了元代,千金才逐漸用來形容官宦家的女人。而小姐則成了官宦富家女兒的專用詞,後來千金與小姐並用,稱為千金小姐。
唐朝時,對閨閣待嫁的年輕女子稱為閨女,不過,現在通常指女兒。明清時才出現「姑娘」一詞,通常指未婚的年輕女子,現在也是這個意思。女人在古代社會中地位非常低下,封建思想一直束縛著女人,讓她們不得不屈服於男人。
所以女人在古代社會中的自稱,顯得非常謙卑甚至低下。由於古代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男人可以娶一個妻子作正室,然後再娶許多個小老婆作妾,這些小老婆被稱為偏房、下妻、庶妻、姨太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