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代:東日本城池——集實用性和多樣性於一體的罕見風格

2020-12-20 南書房

東日本的城池,既有建立在水面上被稱為「浮城」的忍城,也有建立在交通要道上扼守一方兼具交通和軍事價值的大垣城,甚至有構造極為複雜,花費56年時間建成的新發田城……東日本城池在外形上不及近畿的威嚴與美觀,在構造上不及西國城池那般堅如磐石。但東國城池大多風格獨特,不拘泥於固有形式,其實用性和多樣性可能是歷史上極其罕見的,也正是這種強調城池的實用性和功能性的思維,東國城池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格局。

無巍峨石垣的城池

對大多數人來說,印象中的日本城池基本是巍峨的石垣,滿水的護城河以及雄偉的天守組成,而這些則是由西日本的近世城郭所產生的概念。把東日本的近世城郭和西日本對比之下,其實東日本城郭以土壘,空堀,水堀並以複雜精巧的方式配置構築出極少擁有石垣與天守的堅城。雖然並非全部如此,但就東日本而言,城郭的構造方式在整個日本而言確實獨具一格。

東日本很少有城郭具備石垣,特別是關東地方最為明顯,僅有江戶城、小田原城而已。即使是作為將軍的居城,規模號稱「全日本第一」的江戶城,也只有位於著名的「二重橋」右手邊的「伏見櫓」下方蓋有石垣,中間部分幾乎全部被土壘覆蓋,就連將軍世嗣所住的江戶城西之丸,也大部分都是採用這種土壘。因此,江戶城以外的關東地方城郭會沒有石垣,這也是理所應當的事。原因是因為建造石垣需要的石材在關東並沒有大量出產。觀看日本列島地質圖,只有關東獨樹一格,是洪積層的集中帶,因此供城郭用的石材會很難取得。用在江戶城石垣上的石材,是依靠將軍家的指令,從的伊豆國用船隻運輸來的。因此就連作為「德川御三家」居城的水戶城,也沒有辦法採用石垣而是以土壘將就。

東北地方雖然位置比關東平原更加遠離日本核心的近畿地區,但在巖手縣和福島縣則有一定能力出產石材。即使如此,總有巍峨石垣的城依然屈指可數。只有盛岡城,會津若松城,白河小峰城3座算是在東北以石垣建造的幾座大城。由此可見石垣的普及率之低。即使是這3大名城,跟西日本近世城郭所留下的巍峨石垣相比,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只是一般還是將其視為石垣城而已。類似於佐竹氏的久保田城,上杉氏的米澤城這種雄藩的城郭,幾乎都沒有石垣,而伊達氏的仙臺城和最上氏的山形城也都只是在重要的地方修建石垣而已。此外,只有弘前城,二本松乘的本丸等少數幾處有十分明顯的石垣痕跡。

北海道原本就很少有近世城郭,到了幕末之後新建,大修的福山城才有了石垣。

極具代表性的掛川城和小田原城

對於東日本的城郭石垣比不上西日本這點,從江戶時代初幕府之令進行天下普請時的分工中看出。比如從慶長11年(1606)開始的江戶城修築大工程中,西國大名負責石垣普請,東國大名擔當堀普請。西國大名當時因從事過自己居城的建造和修改,因此較為熟悉石垣工程作業,所以在普請分擔上就會採用快捷,先進且適用的方式。不善於石垣普請的東國大名會負責挖壕溝也是理所當然。在慶長15年的名古屋城天下普請中,西國大名同樣也被動員去參加擔任石垣普請。

東日本的城郭很少有天守,現存只有弘前城天守而已,但它在江戶幕府時代還是一座稱為「三重櫓」的天守代用櫓。幕末留存於東日本的正規天守,只有會津若松城與小田原城。除此之外的城郭就只有修建「三重櫓」來取代天守。這些城郭包括:福山城,白石城,米澤城,白河小峰城,水戶城,古河城,高崎城。而像仙臺城,山形城,久保田城這些大藩的城也都沒有天守。另外,在東日本有留到幕末的五重天守,僅僅只有會津若松城,即使加上以前就損毀的江戶城和沼田城,也不過3座。接下來看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兩座關東名城:

掛川城建立在在東海道要衝的掛川城,其城主是豐臣秀吉家臣山內一豐,為了壓制關東以德川家康為首的東國大名,山內一豐建造了一座在天守和重要之處配置櫓的城池。這座天守曾在1604年的地震中受損,重建後又再次遭遇大地震,和本丸御殿一同被摧毀。戰後,在人們努力下,城內二之丸御殿完成修復,不僅是現存稀少的御殿之一,也是日本首次以木造復原天守的工程。掛川城二之丸的御殿更是日本僅有4座的城郭御殿之一,是十分珍貴的遺蹟。除了城內有保存完整的自江戶時代的太鼓櫓,市內也保留了明治時代的門。

小田原城另一座天下名城小田原城,城池東側的八幡山有附城,而位於山麓現有天守附近的曲輪內曾有後北條氏的宅邸,這是在豐臣秀吉攻打小田原城前不久,北條軍在外圍築起的總構,將城下町納入城郭之內。江戶時代,小田原城被視為守護江戶西邊的重要據點。在重新規劃後,成為擁有石垣與天守的城池,天守兩度因地震被破壞,雖然每次都有修補,卻最終在明治時代被拆毀。這座戰國時代連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等名將都束手無策的巨城,到了江戶時代部分城池因城主被貶為平民而遭到不同程度的拆毀,但小田原城仍被視為關東平原上一個重要的戰略要地。

除天守以外的城郭建築,包括櫓和城門,在東日本的城中也很貧弱。除去江戶城,大藩的城郭頂多就只有10棟櫓左右,一般來說則只有不到10棟,這個數字僅僅是西日本的一半以下。東日本,如果只把將軍家的江戶城視為例外,其他的城郭規模都很小,防禦能力也不高。因此城郭建築的現存例子很少,只有福山城的本丸櫓門,弘前城的3棟三重櫓與5棟櫓門以及松嶺城,土浦城的櫓門而已。只有江戶城比較充實,留有很多櫓和城門,但在遭遇關東大地震後,幾乎進行了重建。

獨具一格的「關東風」

關東不單單有外樣大名城郭,還集中有譜帶和親藩的城,由於幕府並不重視這些城郭能在戰略上發揮太大重要性,因此一般都會是些石垣和建造在上部構造簡單薄弱的城。不過,關東的近世城郭有很多名城都是以複雜方式配置土壘,水堀,擁有巧妙繩張並且高度落差不大的「平城」。具有代表性的有:巖槻城,川越城,忍城,高崎城,宇都宮城,土浦城……另外,較為特別的城則有中世最大的平山城:後北條氏的小田原城,秀吉為了進攻這座巨城而建的石垣山城,則是東日本第一座石垣打造的西國風平山城。

東北地方大名的城,雖然很多形式古老,但是卻在風格上很獨特。伊達氏的仙臺城,由位於險峻山城的本丸和作為山麓居館的二之丸所構成,形態簡單。二本松城是把包圍住盆地的群山整個都囊括入城內範圍,擁有全日本無與倫比的繩張。南部氏的盛岡城雖然擁有東北唯一的新式石垣,卻屬於小郭相連的中世紀繩張。虎口也是不發達的舊式樣板。

桃山時代以後轉封至東北的大名居城,可以反映該大名出身地的特色。蒲生氏與加藤氏所築的會津若松城是屬於西日本式的石垣造大城,擁有東北唯一的五重天守。出身關東的佐竹氏的久保田城,採用關東風的土壘和水堀繩張。譜代大名的酒井氏鶴岡城與戶澤氏的新莊城也是屬於關東風。

北海道的城是採用和洋折衷形式,以備有炮臺的福山城和稜堡式的「五稜郭」與「四稜郭」最為有名。

結語:

東日本地區總體而言戰亂程度遠不及近畿與西日本,但地形複雜,各令制國之間發展程度差距較大,也正是在這種不利條件下孕育出的東國人之智慧完美的將能力運用到建築方面,造成了東日本地區城池風格迥異,沒有單一而古板的布局模式,城池大多強調的不是西國那樣以軍事作用最優,也沒有近畿地方那般奢美雍容,但東國城池大多完美融合了各方面功能。形成以江戶城為核心,向四周輻射的「關東風格」。

感謝觀看由「南書(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如有不足之處,還請諸位多多指正。

相關焦點

  • 到日本,應該去看看這些戰國時期的城池遺蹟
    姬路城和高知城等12座城池的天守以及大阪城和名古屋城的一部分櫓和門殘存了下來。翻看日本戰國時代的知名戰例,但凡涉及大名滅亡的戰役,幾乎都以攻城戰的方式結束。而這所攻的就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城池。戰國初期日本的城狹義上是指「戰鬥據點」,城內的主要居住者為戰鬥人員,也就是武士。這一時期的城池必須滿足兩項職能:其一,保護武士的日常居住地;其二,戰時在山中作為關隘進行防禦。
  • 揭秘日本從中世紀到近代的三類城池
    江戶時代的軍事學家將日本的城池按照地形分布分為平城、平山城、山城這三類,但實際上,這三類間的區別並不很明確。A:平城▲平城松本城平城即坐落於平原地區的城池。戰國時代以前,日本的城池多為山城。但由於平原地形從各方麵條件來說幾乎都優於山地,因而也有修築在平原上的城池。這些平城通常利用河流作為天然屏障,再加築土質工事和壕溝加強防禦。
  • 姬路城,日本戰國時代的硝煙與血腥
    室町幕府自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去世後便每況愈下,1467年,應仁之亂與細川政元兩場政變更是徹底將室町幕府自權力之巔拉下,自此日本群雄逐鹿,戰火不斷,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戰國時代。據《肥前國志》記載,戰國時代平均每年就有25座天守閣誕生,諸侯們用一座更比一座高的天守閣打壓對方的氣焰,炫耀自己的實力。然而時間是無情的,織田信長用黃金裝飾的「幻之天守」不過三年便化為焦土,豐臣秀吉用五重郭設防而俯瞰全國的巍峨天守也不過在30年後便毀在了德川家康的大軍之下。
  • 日本戰國時代:「鐵壁之國」——西日本城郭及其建築智慧
    引言:作為日本戰國時代戰亂較為頻繁且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關西地區的城郭在建造水平上比關東略勝一籌。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得益於戰國時代中後期石垣技術和造城水平的普遍提高,另一方面,西國地區在石料開採和加工上是領先於全日本的,也就是在這種時代大背景下,西日本的城郭大多呈現的最顯著特點便是城垣地帶極為堅固且大多數依山而建的山城異常險固。
  • 日本戰國時代那些價值連城的天下至寶
    他在平蜘蛛裡放滿了火藥,點燃後和自己一起化為飛灰。但是在真實的記載裡松永久秀是自焚而死的,並且在後人開掘信貴山城池遺址時發現了這件茶釜。但上述的故事出於江戶時代中期的<<茶窗間話>>一書,在信長公記的紀錄中只有松永久秀自焚而死的紀載,後來開掘信貴山城池遺址時發現了這件著名茶釜。
  • 日本名城景點整理介紹,一起來探訪日本過往時代的榮耀和輝煌吧
    ▋【神奈川縣】難攻不落──小田原城名列日本百大名城之23號,曾是戰國時代城池範圍最遼闊的百大名城,小田原城又有「難攻不落」名城的美稱。雖然現在城郭範圍已經縮減不少,但是對喜歡歷史城池的旅人來說,依然是關東必訪的城郭景點。
  • 日本戰國時代,是在這裡上演了開幕式
    不過,這場規模不大的前哨戰也揭開了日本史上最大內戰——應仁之亂的序幕,兵力佔優的東軍細川一方很快轉入全面反攻,在洛中合戰中打得西軍大敗。不過接下來,姍姍來遲的鎮西守護大內正弘和伊予守河野通春的五國聯軍加入西軍一方,使內戰形勢再度逆轉。接下來的東巖倉合戰東軍敗北,丟掉了土御門殿、三寶院等多個重要據點。
  • 日本戰國時代——窺視當代日本文化的歷史窗口
    日本戰國時代群雄割據勢力分布情況然而,儘管日本戰國時代所流傳下來的種種傳奇,迄今為止仍舊為不少人所津津樂道,刀光劍影之中的兒女情長也好,陰雲密布之下的義膽忠肝也罷,在諸多遊戲和小說中,那段充滿了紛爭的歷史,似乎也變得有血有肉了起來,再加上日本戰國時期,又出現了諸如織田信長這般異軍突起的新秀實力,更使歷史同幻想相結合,從而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
  • 解析日本戰國時代的象徵、防禦力一級贊的城堡據點:天守
    日本戰國時代城池最典型的標誌物,可能就是天守了。天守一般被稱為天守閣,但實際上,天守閣是明治時代前後對天守的一種俗稱。建築學的學術用語稱之為「天守」。▲松山城天守江戶時代初期,德川幕府成立之際,多座城池避開天守的稱謂而改為櫓,但現在將這種起到象徵作用的櫓和天守統稱為天守建築。
  • 日本戰國時代的美食都是些什麼
    現代,在日本冷凍和加工食品都是日常飲食。在消費商店,超級市場,自動售貨機,餐館等都有的賣。但是,在戰國時期,很少地方賣這些快速方便食物,但是在戰國時代,日本的飲食卻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那麼日本戰國時代的飲食又是怎麼樣的呢?
  • 話說日本戰國-- 為了那激動人心的年代
    文章闡述了日本戰國時代的整體脈絡、一些主要家族興衰以及重要戰役與事件。由於種種原因我國對日本戰國歷史的研究目前還停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所以本文是通俗讀物、科普讀物,紕漏與錯誤也是在所難免。請不吝指教。前言 日本戰國時代, 一般是指從 應仁之亂(1467) 到 德川幕府 建立(1603)這一百三十餘年的斷代史。
  • 城郭與書院:日本黃金文化和空寂精神的對立與平衡
    另外,城郭與書院建築文化還集雕刻、繪畫和園藝藝術於一身,構建了這一時代獨特的文化潮流和藝術審美。一、城郭是在傳統寺院、神社和城池建築基礎下建立的,既注重實用性又具有藝術性的建築新模式,特點是燦爛豪華,金碧輝煌在「織豐政權」之前,日本的寺院和城池是分工明確的,寺院是禮佛的重地而城池是以簡單的軍事防衛用途為主。
  • 第8集 宇喜多秀家終結日本戰國時代
    伊達家也開始侵犯宇喜多家的各個城池,但是都沒有效果,反而自損兵力。 伊達家不能兼顧兩個強大的敵人——織田家和宇喜多家。織田家已經和伊達家在小田原城打得不可開交,最終伊達家被織田家擊敗了。伊達家不僅丟了小田原城,還損失了大量兵力。
  • 張陽:風格的多樣性 設計的實用性
    他們的職業註定與尺為伴,從手中執尺,到心中有尺,從青澀單純到獨當一面,從業十六年來,他成功地塑造了風格的多樣性和設計的實用性。    對於設計,他有自己的見解,對於時代潮流,他有獨到的心聲,走進「尺子」設計師——張陽,聆聽他與設計的交集。
  • 河北邯鄲廣府古城:保護極好的城池,集古城、水城、太極城於一體
    廣府城始建於何時已無考證,春秋時期曾是曲梁侯國的曲梁城,戰國時為趙國毛遂的封地,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曾在此創建大夏國,此後開始獎勵農桑,休養生息,擁兵坐鎮。同時,從戰略角度考慮,又對此城進行了修整,使其具備了城池的規模,土城的周長達到了六裡二十四步。
  • 日本也有戰國時代,號稱比中國戰國場面更大?看過地圖後我笑了
    然而最近小解卻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兒,那就是我們的鄰國日本,歷史上也有一個時期叫做「戰國時代」,它被喻為日本封建社會向近代轉型的重要時期。很明顯,這個戰國時代水分比較多,首先我們從兩國對其命名上來看。中國「戰國時代」一詞的出現,最早記錄於西漢末年史學家劉向的《戰國策》中,從此這個名詞開始被後世接受和使用;而日本的戰國時代,則是在劉向之後1500年的15世紀,由日本人武田信玄提出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武田信玄是個中國迷,酷愛中國軍事戰略,所以他將中國的戰國直接搬到了日本歷史上用了。
  • 日本戰國家族家徽趣識
    家徽在日本始於平安時代中期,它問世的具體年代,在日本有兩種說法,一說在保元、平治年間(1156-1159);一說是在源賴朝(1182-1204)初年。不論哪種說法,紋章都是先在公卿貴族生活中問世。近現代以來,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各企業為更多推銷自己的商品,讓顧客認識自己的商標,家徽又開始廣泛使用。
  • 桶狹間奇謀:左右日本戰國的蝴蝶效應
    和中國一樣,日本人也有一個戰國時代,天下失去共主,各地諸侯各懷心思,意圖一統天下。很多人喜歡嘲諷,說日本國戰頂多算是村長械鬥。誠然,和大家史書上看的動輒幾萬人的戰爭不同,日本戰國早期的戰役就是幾百人互砍。很多日本戰國軍頭就是在這種小戰役中慢慢成長起來的,但是也有例外,比如織田信長的桶狹間奇襲。
  • 日本戰國時代行政區域演變過程
    公元645年,日本實行大化改新,開始調整各處的國、郡、裡三級區劃,而自奈良時代開始實施的五畿七道的行政區域劃分,直到明治初期的廢藩置縣才廢止,歷時上千年,奠定了日本行政區劃的基礎。  「五畿」指京畿區域內的五個令制國,具體指山城、大和、河內、和泉、攝津。為京都所在地。全國以畿內為中心呈放射狀通向各國國府的交通聯絡地區,劃為七道。
  • 日本戰國時期,清州同盟為何能夠改變戰國格局?
    日本戰國中前期,特別是這個時代,前三雄(今川義元,武田信玄,上杉謙信)就要謝幕,後三雄(織田信長,德川家康,豐臣秀吉)則即將登上歷史舞臺。日本戰國大名—宇喜多直家所以,雙方一致決定。要成立同盟,並且在同盟的基礎上,家康實際上也臣服於織田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