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豔菊 (北京)
從前是慢的,簡單的,久不相見的親朋故舊唯有憑一紙書信互致問候,互寄平安。以前讀書時學校裡已有磁卡電話,手機寥寥,不過那時還是喜歡寫信,等信,收信。信的首段總是千篇一律:「你近來好嗎?」「你最近怎麼樣?」這「好」是問候,也是期待一切安好,一切平安。
董橋先生說臺北張作梅先生上世紀五十年代給他父親寫信時,用的信箋上印的是「安且吉兮」雙鉤隸書,水紅色,嬌得像落在池塘水面的桃花花片。真美啊!過去的人講究有風致,在信箋上印上「平安」,叫「平安字」「平安信」「平安紙」。天各一方,鴻雁傳書,盼的是一紙平安。你平順安吉,我這廂才心安。
「還是安分好,安分了才安吉。」這也是董橋先生說的。記不清從哪裡看得,說董橋先生的文字「妖」,現在想來該是褒獎,「妖」是有魅力。我是最近才看董橋先生的,只看這一句便覺得萬分好。
我看董橋先生的第一本書就是《一紙平安》。這是他晚年七十之後寫的《從心篇》專欄的結集。他的老姐姐雲姑在他七十歲時叮囑此去桑榆晚景,不可多生葵傾之心,今後不妨多寫散淡之文,寫者平緩,讀者平安,多舒心!因此七十之後所寫的都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從心篇」,故命名為《一紙平安》。讀來果是如此,淡淡的,緩緩的,像喝著一杯下午茶,閒閒地聊著故人舊事,處處一紙平安。
看董先生序文裡寫雲姑生辰,董先生寄上一尊觀音銅像賀壽,她來信說:「銅像供奉佛龕,日日摘小園鮮花上香,所求不外平安二字:故人平安,世間平安。賀鑄說不信芳春厭老人,老人幾度送餘香,我卻歷遍斷雲殘雨,千聲碪杵再也驚動不了簾影燈昏了,汝且放一百個心!」
「兩字平安三尺井,萬家心願一爐煙」。這是董橋先生的老師亦梅先生《三保洞懷古》的詩句。他說三保洞是鄭和下西洋遺蹟,古井最著名,人人要拜,要喝井水祈求平安。
一爐青煙嫋嫋,萬家心願不過是平安。
這是太平盛世普通老百姓的凡俗小日子裡的平安。亂世呢?「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要的更是一紙平安。
亂世也罷,太平年月也好,一紙平安都足以抵萬兩黃金。世事如天氣,有風有雲,有晴有陰,每一段歲月都請珍重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