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一紙特許與一紙信譽

2020-12-15 金評媒

點上方金評媒JPM關注吧

/ 第二章 /

英行時代

第3節

一紙特許與一紙信譽

英格蘭銀行是怎樣創造出國民債務的呢? 它靠了兩張紙,一張是特許權,另一張是紙幣。今日的網際網路金融,創造普惠金融服務,靠的是兩張網,一張是電子網,一張是客戶網。倒退300 年,兩張紙給英格蘭銀行帶來的優勢,堪比今日的電子技術之於網際網路。

國王的特許,實質上就是給了英格蘭銀行壟斷權。壟斷什麼? 第一,壟斷了政府發債的經營權,除了英行,沒有任何其他機構可以和政府談債務。第二,在政府債券的基礎上,銀行可以發行銀行券作為支付手段。也就是說,英行有了一種特權,可以在金銀儲備之外,開出有價票據用於流通。第一家使用此類英行票據的就是英國政府。政府拿一張紙而非金銀,支付軍備供應商,票據不是就流通開了嗎? 這第二個壟斷是建立在第一個壟斷基礎上的,民眾相信政府的還款信譽,也就應當相信英行的銀行券,它們本就是一回事。通過英行的長袖善舞,政府對英行的債務轉變成了政府對國民的債務。

英格蘭銀行當時並未想到,要永久地控制國王和政府的債務。商人們的小算盤是,既然有人乞求金融城解燃眉之急,那麼,作為一個討價還價的條件,要一個債務經營的壟斷權,總是個好主意。1694 年,印著皇家特許的一張羊皮紙,使英行如願以償。政府也有個小算盤,它把國民債務只當作一種權宜之計,一旦仗打完,馬上就還錢。所以壟斷權是有年限的,11年的時間足夠了,截止時間就是1706 年。

英格蘭銀行早起發行的5英鎊紙幣

特許權為銀行引入了一種新型的政商關係。過去,倫敦城裡不少政府貸款有去無回,損失數額甚至達幾十萬。現在的特許權約束政府還款,還要付8%的債息,這是筆聽起來不錯的交易。不過,考慮到私人之間的借貸利率可能高達30%,8%的風險回報並不為奇。另外,商人們也擔心政府可能向其他組織借錢,信用風險難以控制。因此特許權約束政府只能開一個帳戶,而且是英行指定的帳戶。這種嚴格的管理,中國人一聽就明白其中的奧妙。特許權對商人們也是一種約束,即要履行對王室與國家的忠誠。這些貸款用以支持一位荷蘭籍英王與強大的法王爭奪海上霸權,誰有勝算? 所以慷慨掏錢,不但商業目的,亦可以算作愛國的政治投機。有一個故事最能證明商人們的承諾:為安排一筆貸款,1697 年,英行第一任副行長跑到英法戰爭的前線面見威廉三三世。國王說,你怎麼跑到這麼危險的地方來? 副行長說,國王不避炮火,我們就應當服務到前線。話聲未落,一炮打來,副行長竟被擊中,犧牲在國王的面前。

當然,英行也懂得政治上一面倒的危險。當時英國在野的託利黨曾批評英行支持執政專權的輝格黨,還有,與國王和王后私人走得太近。但後來的歷史證明,英格蘭銀行的銀行家們雖有精明的政治頭腦但並無黨派傾向: 他們樂於支持任何一屆執政政府與王室,只要它們能還錢。英行出色的服務與精心付出,換來1706 年王室及政府對它的特許權的第一次延期。錦上添花的是,1710 年,英國還出臺了一道法令,明令在英行特許權存續期內,任何機構與個人在沒有得到議會批准的情況下,不準設立股東超過6人的合股銀行。說到銀行的「準入政策」,這條法令可以算是始作俑者,執行了100多年,直到1826 年才被修改。本來無意直按幹預銀行商業經營的政府,其實只用了一條法令,就決定了這個行業在英國的走向。

18世紀英格蘭銀行的新行址

英格蘭銀行手中還有另外一張紙,這就是它發行的銀行券,其實就是英鎊的前身。

議會一開始並沒有把這個權力賦予英行,但是它實際上已經這樣幹了。本來,政府借了錢,銀行就應當送去真金白銀。但是聰明的銀行家們告訴掌璽大臣: 我們給你設計了三種支付憑證,它們具有期限、數額、支付方式的靈活性,除了支取貴金屬,國王還可以在這些票據中隨意進行選擇,隨時取用借款。為國王提供物資的商人,很痛快地接受了這些帶著英格蘭銀行擔保支付的票據。開始時,手寫的票據面額並不統一,只能專款用於專門的政府採購,不便於流通。1710 年,英行說服了政府,同意它印製面額一致的票據,包括10英鎊與20 英鎊,支付政府的提款,並保證任何人拿著這種票據,都有權力到英行兌現,換取黃金。這張英行發行的票據,打開了英國紙幣流通的新紀元。亞當,斯密1776 年在《國富論》中對紙幣的使用有這樣一句評論:

銀行系統謹慎的運作,在很大程度上用紙幣替代了原來黃金和白銀主宰的領地……以說提供了人們一路奔騰直上雲端的車馬。儘管後來其他的小銀行也可以發行本銀行的票據,用以兌現承諾支持它們的流通,但是只有英行的銀行券穩坐「發行一哥」的寶座,信譽與規模無人比肩。1833 年,英行的銀行券確認為國家的「法定貨幣」(legal tender ); 1844年,英格蘭銀行成為英國壟斷的紙幣增量發鈔行。

不過說到此,我們不能忘記英國人在18 世紀發展起來的自由主義傳統。英行的壟斷權,始終是各方批評的對象。英國人熱衷於互相制約的制度,各種不同的機制,政治的、經濟的、法律的、社會的,監督平衡不同的權力。英行只是一家私人公司,不管它為國家做了什麼,議會始終不放權,不經審議批准,國王不得向英行增加借款。議會本身就是個是非之地,託利黨、輝格黨、雅各賓派在上院明爭暗鬥,倫敦城金融富豪又和傳統依靠土地的貴族在下院爭風吃醋。所以,站在18 世紀之初看英行,沒有人能說得清它將走向何方。它的特許權在1694~1844 年的150 年間,9次在國會討論是否延續,次次都有壟斷被終結的風險。

早年間的倫敦皇家交易市場

議會的決議是懸在英格蘭銀行頭上的一把劍,市場也沒少給它的銀行券找麻煩。即便是壟斷,也不能保證它躲過投機風浪的衝擊。有一個熟知的故事,講的是1707 年「西班牙繼承權戰爭」期間,法國傳來與英國再起爭端的消息。對英行歷來心懷不滿的一些人藉機散布謠言,掀起擠兌英行存款的風波。在危機時刻,英國的貴族、普通存款人、國王的財政部,都慷慨解囊,拿出真金白銀力挺英行。還有安妮女王本人,她把自己的私房錢拿出來,說誰到英格蘭銀行存款,就獎勵誰。英格蘭銀行在疾風惡雨中證明了自己的經營策略與膽識,它把壟斷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減到最小,以風險管理的成功贏得了市場的認可。

1745 年,面對另一次嚴重的紙幣擠兌危機,倫敦城裡1140 位商人聯名籤署了如下聲明,挺身而出保衛英格蘭銀行的紙英鎊:

我們,下面籤署的商人及其他相關人士,認識到目前保護公眾信用的極端重要性,在此莊嚴宣布,我們永遠不會拒絕英格蘭銀行開出的銀行券作為支付手段,不論數量大小。我們也會同樣地努力保證自己的支付具有同樣的信譽。

從國王到商人,英國人這種各界人士和英格蘭銀行的親密信任的關係,是君主立憲後一種獨特的現象,它延續了伊莉莎白一世女王時王室與東印度公司建立的相得益彰的傳統。商業利益、國家利益、王室利益、政治利益,乃至社會利益,在這樣一種新的政商體系中各得其所。不要說中國的清王朝根本想像不出來這種事體,就是和英王交戰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也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體系的威力。

與近代的,特別是明清兩代發行的紙幣相對照,可以發現英行此時發行的銀行券,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個物種。為什麼這樣說,我來給出幾個理由: 首先,明清從來沒有產生過類似的中介機構,通過政府與銀行兩層信用,提供民間支付工具。唐代永徽年間(650-656) 發行的寶鈔,是由吏部印造的,為的是支付軍餉。之後宋、元、遼、明、清各朝印發的寶鈔,則分別出自朝廷的兵部、禮部、戶部,實際目目的都是彌補朝廷的赤字開支。因此,寶鈔反映的是政府與民間的購買關係,而不是信用關係。其次,英行的發行,不論是以貴金屬做準備金,還是以政府的債券做擔保,都有一個數量的上限,並且會跟著市場的交易規模走。據一些人的考證,宋代的交子發行時,也要有本錢,是管理得最好的紙幣發行制度。但到了明清,朝廷的發行,雖然有《鈔法》《錢法》在先,有發行額度規定,但是沒有硬性的約束,發行無度,直至市場拒絕,才是發行的底線。

再次,英行承諾,任何人持有它發行的銀行券,都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兌現。英行發鈔的目的,是為了提升支付的效率。它發現,越是保證兌現,就會有越多的銀行券愉快地留在流通領域。而中國的朝廷發現的是另一個秘密,即兌現紙幣是件非常不愉快的事。發鈔,就是因為沒銀子。如果有銀子來兌現,那為什麼不先把銀子花了? 因此,明清的寶鈔,不承諾兌現,甚至也不承諾以舊換新。它們的回籠基本上只有一條路,就是作為稅收繳交的工具,但那要看稅局是不是開恩。最後,英行的銀行券,開始還不如中國的寶鈔,用很普通的紙印製,極易磨損。一旦銀行認識到紙幣是為了留在人們手中,反覆使用,英行就開始尋找最好的紙張,儘量精美地印製,並為每張銀行券編號,防止偽鈔。到了19 世紀,英行的鈔票已經大小適中,結實耐用,具有了現代貨幣的所有主要特徵。而明清的寶鈔,大而不易攜帶,上面還有各類手填的數字與官印,完全不是為便利流通而設計。

英格蘭銀行早期髮型的5英鎊紙幣

總而言之,英行是個信用機構,它把自己的信譽和政府的信譽都看得很重。為什麼一家具有壟斷地位的銀行,最後贏得了市場和官方對自己的容忍與尊敬? 一張小小的紙幣,告訴了我們其中的奧秘。

在今天的西方世界,銀行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壟斷的那一張紙已經進了博物館。而另一張紙即紙幣,從英行時代起,在西方已經輝煌了幾百年,直到20世紀中期塑料信用卡的出現,才擠了這張紙使用的空間。今天,面對著電子支付的便利,紙幣可能會遭遇自己的終極挑戰。

往期回聽:

1.1伊莉莎白一世與萬曆皇帝

1.2漂洋過海的白銀之旅

1.3東方文明的海外遺珍

1.4幣制稅制改出新王朝

1.5啟蒙學者談金論銀

1.6國家壟斷公司第一榜

1.7炮火與金融來到亞洲

1.8季風貿易的「一口」通商

1.9輸掉了戰爭,贏來了世界

2.1一座城的商貿金融基因

2.2「錢荒」催生英格蘭銀行

相關焦點

  • 一紙平安
    耿豔菊 (北京) 從前是慢的,簡單的,久不相見的親朋故舊唯有憑一紙書信互致問候,互寄平安。以前讀書時學校裡已有磁卡電話,手機寥寥,不過那時還是喜歡寫信,等信,收信。信的首段總是千篇一律:「你近來好嗎?」「你最近怎麼樣?」這「好」是問候,也是期待一切安好,一切平安。
  • 一紙情愁,難解相思
    相思,是一紙情愁,無法解釋的傷痛和淡然的傷感;相思,是一抹斜陽,是淡然黃昏中孤獨的背影和無法釋懷的想念,也許,相思是一把油紙傘,寄託著遮風擋雨又遮掩著相見無望。一紙情愁,難解相思,最後,我還是在漆黑無比的深夜裡,想起了你。
  • 「請給我一紙的屎!」英語沒學好,出國當活寶
    然而一緊張,脫口而出的是:「Please give me a paper of sheet (shit)……」把a sheet of paper(一張紙)說成了a paper of shit(一紙的屎)!!!請給我一紙的屎!!!請給我一紙的屎!!!請給我一紙的屎!!!頓時,學習小組的人爆笑五分鐘,停都停不下來!
  • 視頻丨一紙僑批 兩地相思——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
    視頻丨一紙僑批 兩地相思——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 視頻丨一紙僑批 兩地相思——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 更多精彩視頻掃描 關注華龍視聽微信號 視頻丨一紙僑批 兩地相思——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
  • 那一紙未曾讀懂的錄取通知書
    看著學弟學妹們,手捧著一紙錄取通知書,臉上洋溢著歡樂的笑容。能感覺到他們心裡的興奮和自豪,以及夾雜期間的對未來的期待和忐忑。也許,當時我們都不懂得一紙錄取通知書意味著什麼。原來,一紙錄取通知書不僅是踏上新徵途的入場券,也意味著一張宣告離別的車票。
  • 「請給我一紙的屎!」-英語沒學好,出國當活寶
    然而一緊張,脫口而出的是:「Please give me a paper of sheet (shit)……」把a sheet of paper(一張紙)說成了a paper of shit(一紙的屎)!!! 請給我一紙的屎!!!請給我一紙的屎!!!請給我一紙的屎!!!頓時,學習小組的人爆笑五分鐘,停都停不下來!
  • 一紙協議書咋就難住「筆桿子」
    河北省邢臺軍分區機關發生了一件尷尬事:幾名所寫稿件屢見報端、出手材料常被轉發的「筆桿子」,卻「敗」在一紙協議書前,迫使一場國防教育活動擱淺。這是咋回事?  「不拋棄、不放棄」的「許三多」,竟被一紙「難產」的協議書擋住了回鄉的腳步。消息不脛而走,官兵們議論紛紛。有人認為,部隊與影視明星籤訂協議書屬於新生事物,出現紕漏可以理解。有的則認為,活動擱淺是因這些「筆桿子」們工作效率不高造成的,他們理應挨「板子」。  這件事引起軍分區黨委「一班人」的關注。
  • 誠信需要一紙協議嗎?
    誠信需要一紙協議嗎?近日,合肥學院為了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嘗試性地擬定了《誠信協議書》,與全院萬名大學生籤定在校期間誠信協議,並配合設置了《誠信記錄卡》,由輔導員記錄學生在校期間各方面的信譽情況,最終一併裝入學生檔案,作為辦理助學貸款、就業推薦等方面的必備材料。這一作法在獲得大多數肯定的基礎上,也引起了許多爭論,大學生的誠信需要監督嗎?一紙協議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 2014年福建廈門中考滿分作文:一紙間的距離
    (二十八)一紙間的距離   曾喜歡毛筆的柔軟,喜歡挺直的筆桿,透著淡淡的墨香;曾幻想成為一個滿腹詩情的女子,撐著一把油紙傘,走在江南的青石路上,望著雨中漸遠的行船。可幻想終究不是現實,雲煙之後萬事成空。那些不切實際的夢,在歲月的洗禮下不知何時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 一紙書信,萬千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紙書信,體現出對高校畢業生的萬千情懷,這不僅是一封簡單的回信,更是對全國各地黨委、政府、社會各界以及高校畢業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高校畢業生要共同努力奮鬥,不畏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又是一年畢業季,又面臨一次新的抉擇。作為國家最寶貴的人力資源——高校畢業生,要將這批財富用好,發揮出最大的優勢和潛能,是關係國家命運和前途的頭等大事。
  • 【武法動態】一紙送達委託函 兄弟法院助送達
    【武法動態】一紙送達委託函 兄弟法院助送達 2020-12-11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詩詞日曆:春寒一紙關情甚
    憶璧 十月二十一日寄璧妹 ·林庚白春寒一紙關情甚,而今幾換春寒。官齋那次記相看。情參驚喜半,意在有無間。
  • 一紙禁令,換來了「茶」的兩種發音
    然而,到了16世紀末,一紙禁令改變了這一切。當時中國和日本實行嚴格的海禁政策,對海上貿易實施監管和控制,葡萄牙人的茶葉貿易因此受到極大的遏制。更好玩的是,由於一紙禁令,地方方言到了國外竟成了「官方標準」!想了解更多的趣味茶文化?2018年,正楊映像傾力打造的茶文化體驗真人秀——《中國有茶道》:將由明星大咖帶領您一起探訪中國十二大最著名茶葉產地,與12款名茶親密接觸,和你一起探尋這些有趣的中國茶文化。
  • 一紙《僮約》,「無意」記錄最早茶市
    一紙《僮約》,「無意」記錄最早茶市     □本報記者 秦勇    四川是中國最早種茶、飲茶、售茶的地區之一,茶文化源遠流長,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 入職體檢報告何不「一紙多用」?
    既然求職者的重複體檢既增加了經濟負擔,還對身體不利,為什麼不能實行體檢報告的「一紙多用」呢?也就是只要進行一次體檢,那麼不管是參加公務員考試,求職還是考取各種證照,都可以互認這份體檢報告上的結果,以上提到的問題和弊端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這當然很理想,想必絕大多數求職者也會發自內心地歡迎,但是具體操作起來,卻因為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而變得困難重重。
  • 女大學生論文沒過選擇輕生,一紙文憑真的值得「以死相搏」嗎
    女大學生論文沒過選擇輕生,一紙文憑真的值得「以死相搏」嗎今日,驚悉中國傳媒大學一名女大學生,由於畢業論文未通過,竟然精神失常,最終選擇「以死相搏」。我只想說,畢業論文換來的不過是一紙文憑,真的值得「以死相搏」嗎?當然不值得!但這名學生為什麼如此看重這樣一紙文憑呢?因為,我們現在的家長、社會對於這樣一紙文憑看得太重了!
  • 教育思考:治理有償補課不能只靠一紙禁令
    一紙禁令是行政管理裡最簡單、但也可能是最粗糙和無效的辦法。  記者從濟南市教育局了解到,濟南將開展整治在職教師有償補課行動。在職教師參與有償補課並查實的,教師本人、校長和學校均會受到相應懲戒。情節嚴重的教師將被開除。
  • 湖北黃石:一紙「證明」引發的民間借貸案,令人深思
    然而,就是這230.04萬元的借款,吳忠利的弟弟吳忠山,利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於2018年6月4日一紙訴狀將吳明得、吳明克兄弟倆告至法院,要求其償還230.04萬元及利息,而證據正是那張一紙「證明」。採訪時,吳明得,吳明克兄弟倆向記者出具了該「證明」。
  • 一紙保單融資2000萬美元
    湖北日報訊 (記者艾紅霞、通訊員胡文婭)憑著一紙出口信保保單,湖北一家新材料生產企業順利從銀行貸款2000萬美元,保單融資正成為廣受企業歡迎的「保險帶」。  7月31日從我省擴大出口信用保險保單融資推進會上獲悉,上半年,我省十餘家企業通過中國信保承保的出口信用保單,獲得超過5000萬美元的融資。
  • 10年苦讀考清華北大,不如一紙外國國籍?
    但有一天,當大家發現,10年苦讀為考清華、北大而不得,別人卻憑一紙外國國籍輕易就讀時,這樣的結果實在太「扎心了」! 對此,大家的憤懣之情可想而知!為何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