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近面世的出土文獻中,逐年整理公布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以下簡稱「清華簡」)一般被視為戰國中晚期文獻,其方方面面的學術價值已不待申言。我們最關注的是清華簡的政論治道,或所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的篇章義理。這其實也是清華簡相較其他新出文獻的一大特色。2018年面世的清華簡(捌)與2019年面世的清華簡(玖)所見諸篇對治道皆有詳論,殊為可寶。尤其《邦家處位》《治邦之道》《治政之道》三篇,其體量可觀、文辭暢達、邏輯嚴謹、意旨高遠,可供學者細繹之理著實宏富,謹從中所見先秦賢能制度理念略述一二。
清華簡(捌)《邦家處位》篇著重論述治國用人之道,闡明賢能及其制度化理念的重要性。該篇開宗明義曰:「抑君臣必果以度。」所謂「度」,即君主考察臣下、臣下侍奉君主之法度。《邦家處位》刻畫君主個人智識不足之態,及其導致臣下不得善用、罔顧公利之果,曰:「君唯聾狂,使臣欲迷。政事逆美,寵福逆惡」。從而,論者主張應當訴諸外乎君臣雙方而相對客觀理性的力量,建構一種擇人、任人制度以約束君臣。當時並非未能選任賢人,惜乎狀況不佳,該篇分析選官之弊有損邦國,故強調應以國家公利為本,拔舉「良人」。那麼,何為有利政事之「良人」?簡文主要從反面否定幾類人員。一為憑恃「子立代父」之官,阿黨比周、權勢煊赫、架空君主、危害政事;二是語詞華美,實則作惡多端、投機取巧、無益於政;三是君主徵召不從之人。
此外,《邦家處位》所述「黨貢」頗值關注,其言「貢乃固為美,以探良人」。傳世文獻中,《國語·齊語》《管子·小匡》均載,管仲治齊曾實行一套詳備的人才選拔制度,謂之「三選」。可見,該篇「以度」理念依託於「黨貢」之實踐,或許有一定的歷史社會背景。相較出身、言辭等標準,官員能力及實舉更能客觀反映官員之「實」,具有可量化、可驗證的特徵,從而易於融為法律標準而趨制度化。
「以度」的深層意義是確立君臣分工以維繫君權,所謂「夫不度政者,抑歷無訿,主任百役,乃弊於亡」。究其意,不以法度施行政事、事必躬親,將會導致惡臣架空君主,「埶僭列而旁受大政」;良臣埋沒不彰,效力無門,「民用率欲逃」,尋求善政。君主既不能馭臣,又失民心,自然失勢。這是《邦家處位》對君臣如何分工、君王何以自處的關鍵表述。概言之,《邦家處位》強調「以度」,頗具「法治」色彩,亦合於戰國維繫君王集權的傳世學說,大抵流露出法家法術勢之理論意旨。其法度與人事管理之行政技術融合無間,恰是法術結合之策,不難窺見後世職官制度與選拔考績技術之端倪。
清華簡(捌)還有一篇名為《治邦之道》,《清華簡》(玖)則有《治政之道》篇,整理者已澄明,二者實為首尾完整的一篇。率先公布的《治邦之道》富有平民參政意旨,提出「舉而度,以可士興;舉而不度,以可士崩」之論,隔年面世的《治政之道》亦立足於「興人是慎」之說。二篇合而展現出一套平民參政體制,表達以社會分工為背景、以君權秩序為基礎的廣泛選賢理念,反映了周秦之際公卿貴族沒落、士人官僚崛起的顯著態勢。
觀此治邦治政之雄文,始終對古來世卿世祿深加詰問,曰:「彼善與不善,豈有恆種哉?」「夫豈令色、富貴乃必或聖乎?」論者力倡以平民百姓構築選賢體制的基礎,主張賢能的選舉範圍不應拘於世家、蔽於顏貌,而應廣泛選拔有才能者,充分予以地位和權力,「雖貧以賤,而信有道,可以馭眾、治政、臨事、長官」。此外,該篇還明確設計一套任職考核制度:「既聞其辭,焉少小榖其事,以程其功。如可,以佐身相家。」這就要求一般先任命仕者擔任較低職官,安排較小政務,上位者遵照實際事功,考核、積累官員處理政事的基本能力,合格才可委以重任。這是中國文獻早見的官員任職試用考核制度。
既已言明面向平民選官之體制與程序,該篇進而論君臣之道曰:「上風,下草……夫四輔,譬之猶股肱。」這大概是複述《論語·顏淵》「風行草偃」之德教話語,亦持這種「股肱」之喻,大有貼合傳統君臣體肢關係的意思。奇怪的是,簡文赫然出現君臣關係「猶市賈之交易」的獨特命題,這不免令人想起《韓非子》一書多有表露的君臣交易論說,如「臣盡死力以與君市,君垂爵祿以與臣市」(《韓非子·難一》)云云,似乎可見交利互益之政治功利學的流傳。
其實,「風」「草」本就力量懸殊,「體」(身心)「肢」(股肱)也有本末之別。何況,非但古謂「作朕股肱」(《尚書·虞書·益稷》)「作厥肱股」(《師詢簋》),後勁法術之士申子亦有「明君如身,臣如手」(《申子·大體》)之論。於是,不難理解這番選賢制度理念歸攏於「上總其紀」的君權秩序。進而,關於君臣上下執政智識的理解,便依循「上聖下愚」的邏輯,「彼上聖則眾愚疲,愚疲則聞名,聞名則服以可用,威以彌篤益耆」。「下愚」並非否棄賢能,而是闡明臣下不應以古非今,批判時君,只須憑藉賢才實施君主之願,遵循君主之令。至於「上聖」的意義,也不止於治吏本身,而是體現由君主內在德性與智識的「上聖」,再進至「兼敷諸侯,以為天下儀式」的外王宏願。究其君臣執政智識分疏界說,非惟曰習見於法家摒除耳目心智、一任物準之旨,而更是要達致「輔相、左右、邇臣皆和同心,以一其智,聲以益彰,諸侯萬邦率嘉之」的君權秩序圖景。
清華簡關於治道的主題頗為顯著,在其成文時代應屬較為流行的政法言論。此前,清華簡(陸)有《管仲》《子產》,清華簡(柒)有《趙簡子》,管仲任法治、子產鑄刑書、趙鞅鑄刑鼎,皆為當世治道先驅翹楚,或許「清華簡」所匯撰意旨,在於反映時代變遷的治道風尚。
畢竟,中國傳統素崇治人,傳世文獻所見賢能思想於先秦子學閒見層出。孔子言「舉賢才」(《論語·顏淵》),謂「為政在人」「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禮記·中庸》),孟子稱「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離婁上》),「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盡心下》),荀子則說「有治人,無治法」(《荀子·君道》),「賢能不待次而舉」(《王制》)。《墨子》有《尚賢》三篇,力倡尚賢為政之本,對儒家式賢能理念多有超越推進。慎子曰「將治亂,在乎賢使任職」(《慎子·知忠》),即便承《老子》「不上賢」之說而主「上法而不上賢」(《韓非子·忠孝》),《韓非子》也申言賢才職官於國家治理的作用,「所舉者必有賢,所用者必有能」(《人主》)。《邦家處位》《治邦之道》《治政之道》所見賢能理念既有諸子通論,也不乏各家異見,若整體觀之蓋無奇說,與傳世諸子書「舉賢」「尚賢」「任人」諸說無違。這種漸趨合致的治國思索,不再祈求神權力量與封建忠誠對政治格局的維繫,也不僅限於個人德性的追求及宗法血緣的維護,而是圍繞國強國富以期君臨天下,體現出政法思想及技藝的突破與出新。
前述清華簡所見長篇治道,都歸於君權政治圖景。《邦家處位》主張依準法度,君主以法使臣、以術馭臣而結穴於君勢。《治政之道》及《治邦之道》雖富於兼愛、尚賢、德教之旨,亦終歸是「上總其紀」「上聖下愚」,確認尊君卑臣的君權秩序,如徐復觀所言「中國過去言政治,最終必歸於君道」。又如「上不憂,邦家安,其政使賢、用能,則民允」之語,可見傳統選賢任賢亦實屬「牧民」範疇,君王選拔少許民眾成為官員,管理芸芸黔首,騰播權勢,傳達法令。官僚機構以及官員職能皆非周代封建切割,而是新王君權分化。在這套官僚系統中,臣僚唯得行使君主授予之權,共同拱衛君權體制。
非惟印證與補強固有的傳統論斷,新出文獻誠不乏材料及義理的研究價值。《邦家處位》持「以度」之論提綱挈領,將賢人政治視為邦國治理核心,以制度化思路論述諸子共同關注之君臣關係、選賢任能議題,且廣及法家後勁君臣分工、勢術馭臣之旨趣,對研究周秦之際賢能理念與官僚政治的演進富有啟示。《治邦之道》部分趨於墨學特色,《治政之道》則熔諸家於一爐,對探討先秦諸子學說的分化交融具有參考意義,值得深加辨識。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法學院;廈門大學法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馬騰 曾志才
精彩推薦:
謝伏瞻:中國經濟在大戰大考中躍上新的大臺階
邁向雙循環新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可持續發展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