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計劃醫務心理支持項目已經正式啟動一個月,在此期間,我們針對上百名醫務人員開展了一對一的心理疏導工作。我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醫務人員談到自己個人情況的時候,通常保持&34;的狀態,然而當談起&34;的時候,往往卻是滔滔不絕。
安心計劃6月心理健康直播課程海報
6月29日晚&34;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教練首席專家史佔彪教授空降&34;今日頭條直播間,親自就&34;展開討論,並提供家庭溝通與對話策略技巧方面的建議。
在經歷過抗擊疫情的&34;之後,作為家長的醫務人員們,如何陪伴好孩子們面對這場人生中重要的&34;呢?我們來聽聽史教授怎麼說。
首先,抗疫醫務人員作為家長存在內疚與自責的心理。
長期在臨床一線,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刻,離家至少三個月以上,內心十分愧疚。
比如一位醫生,從1月22日離開家,到4月中旬,就一直沒敢回家。
搶救病人期間,她義無反顧離開家門,拖著行李走到了醫院。後來感染,怕孩子擔心,只能說自己正在忙;治癒出院後,即使隔離結束也不敢回家,怕感染孩子,影響孩子。自己內心特別愧疚和自責,沒有盡到媽媽的責任。
當時,我作為諮詢師,就問了兩句話:
1. 假如你有一個親姐姐,得知妹妹一直在一線,一直不敢回家,她會如何評價你的工作和你的安排?
2. 你家孩子在和同學談到您的戰疫故事,她的表情心情如何?語調語速如何?所說內容如何?
這位醫生當時眼淚就下來了,她進一步肯定自己的做法是對的,孩子和家人也一直是支持她的,她沒有遺憾。
其次,長期缺少監管,孩子對手機和電子產品有點成癮了。
我們都知道,在抗擊疫情期間,為了保護家人、孩子,降低感染的風險,醫務人員長時間的在外工作、隔離。近半年之久的時間沒有與孩子見過面,只能靠網際網路的方式打打電話和視頻交流。
長期分離的情況下,回到家裡,家長難免與孩子發生矛盾。
家長覺得:你看這都快考試了,你還抱著手機玩玩玩,這還了得嗎?我不得說說你嗎?
孩子覺得:&34;
你看這就非常的尷尬。這樣造成矛盾的日益激化,即便像是醫務人員這樣的高知人士,面對自己的孩子也會有束手無策的時候。尤其到了馬上就要中高考的這個期間,家裡的氛圍都非常的緊張。近半年的時間由於疫情的關係,孩子們都只能靠網課進行學習,父母又不在身邊,難免內心緊張、焦慮。
我會問這幾個問題:
· 孩子呀,複習迎考這麼忙,還在玩手機,你一定有重要的理由,跟爸爸媽媽說說唄?
· 媽媽會怎麼看這件事,你知道媽媽看到這種情況是什麼心情?
· 爸爸上班,知道你一直在玩手機,會怎麼看,怎麼想?
· 看到自己的理由,爸爸媽媽的想法,你新的想法是什麼?
· 有了這些新的想法,你會有什麼新的做法?
· 需要爸爸媽媽配合的是什麼?
· 三個月以後,如願以償收到了你想要的錄取通知書,你肯定當下及今後的兩周,是你做到了什麼,才促成了這個成果。
孩子自己有了領悟,探索、思考,就會有自己的新的做法,就會慢慢走向正軌。
同樣,作為家長,父母間的溝通也同樣影響著孩子。那麼,對於孩子即將迎來的大考,醫務人員與配偶之間應該如何達成一致呢?
對於中高考學生,父母有一方是醫務人員,現還在醫院忙碌,另一方在家帶孩子。父母雙方如何溝通能夠完全支持到孩子?
通過醫務人員的實際情況以及醫務人員所關注的熱點以及薄弱環節,以此為突破口做工作。醫務人員與配偶之間的協作配合,如何支持到孩子?
· 為了複習迎考,他/她正在為孩子做些什麼?
· 這些做法中,有價值的做法是什麼?
· 他這麼做的重要理由是什麼?
· 看到這些,你有所觸動和感動的是什麼?
· 你可以在這過程中所提供的力所能及的支持是什麼?
· 假如這些支持到位的話,配偶和孩子會有什麼不同?
· 2個月以後,你無怨無悔的是什麼?你確信你做到了什麼?
· 有什麼是你一直想做,卻沒有做,想嘗試突破的是什麼?
這個時候的醫生們,對於照顧孩子的配偶,需要多給對方一些鼓勵,支持和認可,使其更加有能量來陪伴孩子。
即使看到在陪伴孩子過程當中做的不太盡如人意的部分,依然應該試圖理解背後的理由,因為其中一定有非常深沉的對孩子的愛。能看到配偶行為背後的愛時,就會對他/她的做法有更加深層次的理解,從而引導他在方式方法上做一些改變。
認可中高考學生家長,在孩子即將衝刺的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價值的,都是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做到最好。已經是足夠好的父母。
主講人:史佔彪教授--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教練首席專家、中國心理學會-中科院心理所抗擊疫情安心行動秘書長、原北川心理援助工作站站長 、玉樹心理援助工作站站長
祝福所有的考生考試順利,活出一個最閃亮的自己!我們也期待著在7月份的直播中與您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