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社交恐懼嗎?如果有,你又有沒有想過自己究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情況出現?或許在聽到以上這兩個問題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給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與回答。而據相關的數據顯示,當下中國有10%的人患有各種類型的社交恐懼,又或者是社交焦慮。有人說:社交恐懼源自於某些人自我之前和以往負面性的社交經歷。這些經歷讓他們由自我的內心當中對社交本身產生了一種難以言說的恐懼與不安。也有人說:社交恐懼源自於某些人對於他人的過度性防備,在他們的世界裡,他人都是複雜的,他人也都是居心叵測的,而自己擔心和害怕自己會成為他們所利用和攻擊的目標與對象,所以對社交產生了一種自然性的排斥和屏蔽。不可否認以上這些對於社交恐懼的觀點和分析都存在著一定的根據和理據。而濟世我同樣也想用一篇推文的篇幅,來簡單的分析一下社交恐懼的構成與產生。也希望我的分析,能夠給廣大的讀者提供到一個借鑑與參考的作用。
在個人看來,一個人之所以會出現社交恐懼其中的原因和因素,既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元性的。其中既有外界的因素,同時也有自我的自身因素。而正是在多方面因素的綜合推動下,最終導致了社交恐懼的發生和產生。每個人在剛一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式的存在,自我的性格和特性幾乎都是由後天所造就和促成的。而在這個過程當中,自我身邊所出現和產生的任何一個哪怕只是非常細小的因素都會在潛移默化當中改變自我對於事物與他人,又或者是現象的認知和看法。從而對自我的性格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社交的過程,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就是一種不斷去接觸不同人的過程。每個人都有自我的第一次社交,而這對於當時的自我來說,無疑是一次變相性的挑戰。因為在此之前自我從來都沒有類似的行為出現在自我的生活和日常當中,所以自我的內心當中對此幾乎是產生了一份自然而然的未知。而也因為自我年齡的幼小,所以自我的心裡對這個行為也產生了一份自然性的恐懼。而當自我終於跨出這一步的時候,所得到的最終結果,其實是存在著兩種可能的。一種得到他人的接受和認可,從而由此之後自我的生活裡面多了一個人。而還有一種則是不被他人所接受,而這也就預示著自我第一次社交嘗試的失敗。而不少人也因為自我第一次社交的失敗,從而由此給自我的內心當中留下了深刻的陰影。人生當中的第一次往往會給自我留下最為深刻的印象。因為在此之前從未有過,所以它讓自己刻骨銘心。因為第一次的失敗,從而影響到了自我之後對於社交的信心,甚至是影響到了自我對於社交這個行為本身的看法與認知。因為自我之前有失敗的經歷,所以讓自我對其抱有著一份絕對的負面心理,「或許這個行為它真的很好,但它真的不適合我」。正是在這種思維邏輯的推動下,某些人逐漸的從內心當中對社交行為產生了一種恐懼心理,第一次的社交陰影始終都在自我的內心當中難以忘懷。同時他們也擔心和憂慮自己如果社交的話,自我會再一次的遭遇到和第一次一樣,又或者是相同的情況,而這是自己所絕對不願意看到和遇到的。所以為了不讓自己遭受到再一次的傷害和創傷,自己寧可將這扇門徹底的關閉,甚至是封死。
除此之外某些人之所以會產生社交恐懼,很大程度上還源自於自我內心當中對於未知的恐懼,以及自我長期以來對於慣性的依賴。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是需要通過一定的時間和了解從而最終確定自己究竟和某個人會建立起怎樣的關係和交集。而在整個行為進行的過程當中,自我所需要投入到的時間,精力,又或者是心力都是一個人所需要付出的必然性成本。而這在某些人的思維邏輯裡,卻成為了自我相當程度上的負擔。在他們看來,當自我去認識某個人的時候,需要自己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就算如此自我到最後也未必會獲得一個自我所最想要的結果。而自己所付出的精力和時間卻已經無法收回了。而自我如果將這些時間和精力用在自己已經認識的朋友身上,又或者是將它們花費在其他的方面和領域,那麼自己所獲得的成果與結果,或許會讓自己得到更多的開心與快樂。在某些人的眼中,社交本身是一件既麻煩又吃力的事,既然自己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朋友圈子,那麼自己只需要和這些已認識的朋友交往就可以了。因為這些朋友都是自己所認識的,所以自己和他們的每一次見面都可以獲得一個較為良好的結果。也因為這些朋友都是自己所熟識的,所以自己和他們的每一次交流都能夠得到一個較為良性的結局。固有的社交格局讓他們對已形成的模式從內心當中產生出了一份事實意義上的認同感。而也因為自我與已知好友,以及固有社交格局的長期性接觸,從而讓他們的內心當中對其產生出了一份相當程度上的依賴感。慣性的模式讓自我感覺一切都顯得是那麼的熟悉而親切。同樣也讓自我由內心當中感受到了一份別樣的舒適。而為了讓這種舒適儘可能的保持更長的時間,更為了能夠讓自己不將自我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又一次不確定的社交活動當中,某些人他們最終選擇了對社交本身採取了一種有限度式的接受。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於社交恐懼的自我分析。其實導致和構成社交恐懼的原因和因素既是多樣的,也是複雜的。而當我們試著去深入的了解和剖析社交恐懼究竟緣何而來的時候,我們才驚訝的發覺,原來這一切其實都是源自於自我內心當中對於行為和事物的自我認定和判定。自我對於行為的認定決定了自我對於行為的認知,也決定了自我對於行為的最終選擇。而自我對於事物的判定,又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自我對於事物的最終認定。而社交恐懼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正是源自於自我內心對於行為的看法和認知。社交恐懼不只是怕人,而是源於自我對於行為本身的經歷與過往。更源自於自身對於行為本身的以往與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