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和崛起,電商逐漸佔據大家的生活,改變了很多人的消費習慣,影響很多人。被影響的人中就包括了傳統實體經濟,近幾年來,我國的實體產業集體進入「寒冬」模式。大家可能也能夠明顯的感覺到實體產業沒落的徵兆,那就是品牌門店大規模關店。像是「一代鞋王」達芙妮,接連關閉了幾千家門店。今天要說的這家店和達芙妮有著類似的遭遇,它就是百麗。
2萬多家門店,市值1500億的「女鞋王國」,終被淘汰
百麗曾經輝煌的時候,在我國的女鞋品牌中也是數一數二的存在,被很多人稱為「鞋王」。早期的百麗,線下門店高達2萬多家,出了自有品牌以外,百麗還是耐克和阿迪達斯在中國市場的代理商。早期的百麗,一年的營收共計可以達到230億元,其市值一度高達1500億港元。百麗的創始人鄧耀曾在2011年的時候,憑藉百麗,被選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在當時的香港富豪圈,很多富豪都是靠金融產業或者地產項目發家的,像鄧耀這樣靠實業致富的富豪很少。
但是,在近十年來,對於鄧耀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年事已高的鄧耀,本該安度晚年,可是卻面臨一個巨大的選擇題。網際網路行業的衝擊,對於百麗來說是非常「致命」的。網際網路時代帶給這個社會的變化實在是太多了,不只是我們的生活,還有商業。像是鄧耀這樣老一輩的企業家們,他們之前所用的那一套商業規劃好像已經不太適合現在的時代了。時間一長,百麗就面臨著被時代所「淘汰」的危險。這個時候,鄧耀選擇把百麗賣掉。
百麗的發展就像一道拋物線?
1991年,鄧耀帶領百麗進入到內地市場,在深圳建立了百麗大本營。相比香港的土地少、人口少,內地龐大的市場空間更適合百麗的發展。鄧耀也看到了大陸市場的潛力,於是他將業務全部集中在內地。為了抵制「山寨貨」,鄧耀開設了專賣店,採取多品牌發展的方案。此後,百麗的知名度越來越廣,其消費者群體也得到了增加。2007年,72歲的鄧耀帶領百麗成功登陸港股,融資近90億元。
不過好景不長,百麗就像一條拋物線一樣,被拋到最高點之後就開始向下降落。2014年,百麗業績開始下滑;2015年,百麗的利潤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趨勢,下降比例達到了38%。再到2017年,百麗被收購,鄧耀正式和自己花費了60多年時間建立起來的商業「帝國」說再見。
未來的市場競爭只會更加激烈,不只是實體製造業,很多行業都面臨著大規模的「洗牌」,所以一個企業的發展和生存將會更加困難。在這樣的市場大環境之下,其他尚且倖存的企業都應該從百麗身上找尋失敗的經驗,總結出屬於自己的一套企業規劃,才能使企業更加長久的走下去。對於百麗,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