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達芙妮或許沒有想到,自己會在七夕這天迎來一線生機。
8月7日,達芙妮在七夕節尾盤暴漲52.5%,引發市場關注。數據顯示,當日馬雲持股40%的雲鋒買入335萬股,東方財富旗下的東方財富國際買入683萬股。有人將此解讀為達芙妮或將借力馬雲「鹹魚翻身。
事實上,對於已經連續4年虧損,關店近4000家,市值暴跌98%的達芙妮來說,想要鹹魚翻身依然有關山阻隔,退市的風險仍未消除。回顧達芙妮的發展歷程,其興衰史也頗令人唏噓。
失業後被迫創業,成為大眾鞋王,門店7000家
「漂亮100分,美麗不打折。」這句達芙妮的廣告語成為許多人難以磨滅的記憶。「達芙妮」這個取名自希臘神話中美麗女神的品牌,曾在中國鞋企的地位中首屈一指。
上世紀80年代初,石油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席捲臺灣。達芙妮創始人之一的陳賢民在這場風暴的影響下失業了。在走投無路之際,陳賢民與大舅子張文儀集資2000萬臺幣,共同創辦「喬志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租了一間工廠,進軍製鞋業。
當時臺灣製鞋業經歷了30年的發展,產業鏈已相對較為成熟,並且勞動力廉價,成為各國知名鞋企優先考慮的代工地區。此外,陳賢民的嶽父母家還是製鞋世家,喬志企業由此趕上了快車,從護士鞋做起,靠代工逐漸發展壯大。
但到了80年代末,伴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臺灣製鞋業已不敵大陸,喬志企業面臨停產的危險。1987年,陳賢民和大舅子張文儀決定去大陸發展,於是二人立馬來到香港創辦了永恩集團,這就是達芙妮的前身。隨後又去往福建莆田開辦鞋廠,成為第一批搶灘大陸的臺商之一。
陳賢民逐漸意識到,光靠代工是無法將企業做大做強的,因此他聯合張文儀和連襟陳明源,決定一起創立自家的品牌。於是1990年,達芙妮誕生了。
當時,電視臺上關於鞋子的廣告極少,而達芙妮進軍大陸市場第一年,就拿出了1000萬元作為廣告預算。「漂亮100分,美麗不打折」這句達芙妮的經典廣告語就此宣傳開來。依靠著出色的設計、低廉的價格、完善的售後服務政策,以及鋪天蓋地的宣傳廣告,達芙妮的知名度迅速擴大。1995年,永恩集團在香港成功上市。
陳賢民為達芙妮找準了商業模式。1996年,達芙妮改批發為直營或代理,在將銷售點在全國鋪開。當時網購還未流行,人們的消費習慣還在線下,達芙妮採用街邊店與商場專櫃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擴張,而不是和百麗這樣的同類競爭者一樣,只有商場專櫃,擠在商場的一層女鞋區域裡,這對消費者建立完整的品牌認知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但快速擴張讓達芙妮出現了揠苗助長的後果。1999年,達芙妮業績出現嚴重下滑。由於長期打折,加上款式老舊、鞋子磨腳等問題,達芙妮成為消費者心中的低端、打折品牌,隨之而來的還有1500萬美元的資金缺口、公司高管的抱團跳槽。
當時,陳賢民的外甥,同時也是另外一位達芙妮創始人陳明源的兒子,陳英傑被緊急任命為達芙妮總經理,當時陳英傑還在玩音樂,擔任「赤蛇」樂團的鍵盤手,任賢齊擔任主唱。臨危受命的陳英傑其實之前就已在達芙妮的基層工作過幾年,因此對達芙妮存在的問題心知肚明。陳英傑和陳賢民老少聯手,打出「做品牌,不做名牌」的策略,將自己品牌定位為中檔女鞋,同時配合關店、促銷、去庫存等策略,挽回敗局。2000年,達芙妮扭虧為盈。
達芙妮的目標客群十分清晰,分為「D28」及「D18」兩大系列,分別針對20-45歲及15-30歲之間的女性。「D28」系列由劉若英代言,「D18」系列由SHE代言,由此達芙妮迅速吸引了大批女性,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品牌。
2004年,達芙妮號稱中國市場每五雙品牌女鞋中,就有一雙來自達芙妮。在中國主要城市的任意一條步行街,幾乎都能看到達芙妮的身影。2012年,達芙妮擁有近7000家門店,市值超170億元,被譽為「大眾鞋王」。
連續4年虧損,市值跌去98%
2011年,陳賢民從掌門人的位置上退了下來,陳英傑接過了企業的交接棒,成為達芙妮第二任掌門人。但達芙妮的高光時刻似乎隨著第一代創始人的退休而逐漸落幕。
曾讓達芙妮無比驕傲的龐大的門店系統,反而成其負擔。2012年開始,由於店面租金和銷售成本水漲船高,達芙妮開始感受到了壓力。當時銷售成本幾乎佔據了銷售收入的一半,加上存貨過多,周轉天數漫長,資金被大量佔壓。2015年,達芙妮遭到近10年來的首次虧損,淨利潤同比下滑超過300%。
為了應對銷售頹勢,陳英傑決定削減門店的數量。2015年,達芙妮關閉了805個銷售網點,平均每天關閉超過2家門店。數據顯示,近4年來,達芙妮有超過4000家門店被關閉。
2011年開始,電商進入了發展的高峰期,人們的消費習慣逐漸向線上轉移。對於達芙妮來說,龐大的銷售網店的渠道優勢開始消失,剩下的只有高昂的租金。
達芙妮認識到了這一點。事實上,達芙妮早在2006年就開始涉足電商,2009年入駐天貓,同時開始著手搭建自營的電商公司「愛攜」。然而這一本應拯救達芙妮的商業構想,卻因達芙妮投資耀點100而擱淺。
2010年,達芙妮出資3000萬元與百度打造網絡購物新平臺耀點100。然而2012年,被寄予厚望的耀點100倒閉,達芙妮獨立B2C的嘗試宣告失敗,這一決策失誤讓達芙妮在電商的賽道上落後了。
2016年,陳英傑還做出了一個讓陳賢民詫異的決定。
在企業虧損,業績不佳的情況下,陳英傑投資了一檔名為《蜜蜂少女隊》的選秀節目,並與日本出版商一同創辦了少女時尚雜誌《vivi美眉》,但回報甚微。選秀節目最後還讓達芙妮損失了2600萬元。
陳賢民認為,這是因為陳英傑年輕的時候愛玩樂隊,到現在依然放不下他的娛樂夢想。
2017年,陳英傑將企業的接力棒交到了表兄弟張智凱、張智喬的手中,兩人是達芙妮三位創始人之一張文儀的兒子。此後,二人決定將品牌的目標消費群體瞄準90後,將品牌logo更改,定位輕奢風,關閉了虧損和形象不佳的店面,向購物中心布局。
然而改革的成效並不明顯。目前來看,達芙妮若想東山再起依然面臨很大壓力。據達芙妮2018年年報顯示,2018年達芙妮實現營業額約41.27億港元,同比下跌20.8%;而經營虧損增加9780萬港元至7.87億港元。至2018年達芙妮已經連續4年虧損,面臨著退市的風險。
2012年,達芙妮國際股價巔峰時期,每股股價超過11港元,市值超過170億港元。截至2019年8月9日收盤,達芙妮國際每股報收0.275港元,市值4.54億港元,市值已經跌去近98%。
「如果能重來,我可能還會多做十年再退休。」達芙妮的第一任掌門人陳賢民曾在2018年向媒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