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百椒與鞋王的26年:1500億市值到賤賣退市 這是他和百麗的最好結局?

2020-12-22 東方財富網

  1991年加入百麗,曾放出「凡是有女人經過的地方,都要有百麗」豪言的盛百椒,在2007年帶領百麗在港交所上市,697億港元的市值讓百麗一舉成為港交所的內地零售市值王。

  出生於五一勞動節,65歲的盛百椒為百麗打拼了26年。

  7月27日,百麗國際(01880.HK)以531.35億港元完成私有化交易,正式在香港聯交所退市。在資本市場上馳騁10年的百麗私有化後,高瓴資本將成為其控股股東,持股56.81%,鼎暉投資及部分管理層通過智者創業分別持股12.06%和31.13%。而原本共持股25.74%的CEO盛百椒和創始人鄧耀,則套現136.76億港元(約人民幣117億元)離場。

  1991年加入百麗,曾放出「凡是有女人經過的地方,都要有百麗」豪言的盛百椒,在2007年帶領百麗在港交所上市,697億港元的市值讓百麗一舉成為港交所的內地零售市值王。2013年,擁有近2萬家門店的「鞋王「百麗市值超過1500億港元,一時風頭無兩。然而好景不長,在深受轉型之困而選擇退市之時,盛百椒終究道出了「私有化是給公司找一個出路, 也給自己找一個出路「的無奈。

  在百麗的跌宕起伏中,盛百椒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百麗轉型未果,盛百椒為何認為「責任全在於自己」?在百麗26年,套現31.77億港元離場,對他來說值嗎?

  內地市場拓荒者

  盛百椒在百麗的26年,離不開比他年長18年的「最佳搭檔」鄧耀。

  鄧耀幾乎一輩子都圍著鞋業打轉:在香港當過小鞋坊的學徒、皮鞋採購商,辦過鞋廠和鞋店,還成為香港知名的鞋款設計師,而後來,這些都成為他創辦百麗並迅速坐穩行業老大地位的的基礎。

  1991年,鄧耀在深圳成立中外合資的深圳百麗鞋業有限公司。香港回歸前,曾任職於招商局蛇口工業區輕紡開發公司的盛百椒,顯然更熟悉內地的市場情況,他加入擔任總經理讓百麗如虎添翼,從此開啟了兩人的「老少配」打拼之路。

  1994年,百麗以特許經營模式,開始鋪開國內的零售專賣店網絡,2萬門店的根基,也是從那時打起。當時,深圳一套三室一廳的居民樓,就是鄧耀、盛百椒和早期員工的辦公場地。打開內地市場的大門後,鄧耀繼續留在香港經營,大陸的業務則交由CEO盛百椒打理。

  1997年,百麗和16家個體分銷商籤訂獨家分銷協議,此舉為百麗贏得了長達7年的寶貴時間和巨大的市場空間。

  10年耕耘後,百麗在上市前已發展為擁有Belle(百麗)、Staccato(思加圖)、Teenmix(天美意)、Tata(他她)、JipiJapa、Fato(伐拓)七個自有鞋類品牌,Joy & Peace(真美詩)、Bata-Bata兩個特許鞋類品牌,同時是Nike、Adidas、Reebok、李寧、Kappa、PUMA、Mizuno、Levis的中國授權零售商,擁有接近4000家門店,其中84.1%的零售店為位於全國各大主要百貨商場中的店中店。

  多年來,盛百椒實行一個「50%的秘訣」,即針對計劃、開發、生產、 銷售等各環節重點設計防錯機制,每一款新品先投放50%到市場上,隨後不斷地根據市場反應,返回設計師處修改不滯銷的款式,以不停補單、不斷完善的模式來規避風險。

  在百麗老員工的印象中,行事低調謹慎的盛百椒總是不苟言笑。2007年5月,百麗國際正式登陸香港聯交所時,盛百椒與身旁的鄧耀一同笑得快意,697億港元的市值是投資者及市場對百麗最直觀的肯定。

  此後,百麗便繼續其快速擴張之路。其中,2010年到2012年,百麗每年淨增門店數目都在1500至2000家。

  得益於搶佔商場渠道及對於市場的快速反應,百麗的業績一路上漲,至2014年達到巔峰。這一年裡,百麗總營收達到400億元,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溢利47.63億元。同年門店數量也達到20715家的巔峰,正應了盛百椒那句「凡是有女人經過的地方,都要有百麗」。

  為轉型乏力道歉

  讓盛百椒始料不及的是,在幾乎壟斷商場渠道後,百麗卻遭遇電商的猛烈衝擊。

  2015年,正處於巔峰期的百麗業績急轉直下,狠摔了一跟頭。當年財報數據顯示,總營收僅上漲2%至407.9億元,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溢利則從47.63億元驟降38.4%至29.34億元。

百麗近幾年營收及利潤情況。

  對此,盛百椒已意識到,零售渠道的演變對於鞋類業務造成巨大衝擊,電商渠道分流了部分客戶,同時線上銷售的發展使得消費者對於性價比的要求不斷提高。

  而實際上,百麗在電商渠道的布局上並沒有落後。但早期創辦的「優購時尚商城」並未給百麗帶來立竿見影的轉型成效,在入駐天貓、京東等大流量電商後,也未能在與高性價比的「淘品牌」競爭中突圍。

  此外,在盛百椒看來,百麗遇到的困局也與消費者的產品風格偏好轉變息息相關,傳統的時尚、正裝鞋履已日漸邊緣化,而運動休閒風格主導了潮流變化。

  因此,除了渠道轉型,業務結構調整也是百麗轉型的方向之一。

  此後的2016年,運動、服飾業務收入比重首次超過鞋類業務,達到54.5%。然而運動、服飾業務43.8%的毛利率遠低於鞋類業務的66.9%。

  這一年裡,百麗的總營收小幅上漲2.2%至417.06億元,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溢利卻再次大幅下滑18.1%至24.03億元,鞋類業務銷售規模同比下跌10%,內地鞋類零售網點減少700家。

百麗近幾年鞋類及服飾業務收入情況。

  盛百椒意識到了「船大掉頭難」。

  他認為,百麗的鞋類業務需要進行根本性的變革,找到一條順應時代變化的新路徑,方有可能長期生存和發展。於此同時,轉型不僅僅是鞋類業務的當務之急,運動、服飾業務同樣面臨消費者行為的變化和渠道環境的變化。

  然而,「由於缺少相應的技能和資源,同時由於既有業務和利益關係的局限,業務轉型不盡人意,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盛百椒對百麗的轉型無力深感遺憾。「最近兩年,每次開業績會都難受,正是因為有責任感,所以感覺無法交代」。

  今年5月16日的業績發布會上,盛百椒對於自己沒有作出正確判斷和採取行動深感愧疚,他表示「百麗陷入今日局面,責任全在於自己」。

  套現31.77億港元離場

  在遭遇轉型瓶頸之時,高瓴資本和鼎暉投資的私有化要約為百麗帶來了希望。

  盛百椒坦言,「公司自從上市後,持續增長是最主要目標,對於未來根本性的轉型不敢決策。」此次私有化,或將為百麗國際的轉型帶來新的轉機。

  對盛百椒而言,私有化不僅是「給公司找一個出路」,也是「給自己找一個出路」。

  在預見到轉型需求,卻被短期利益束縛,未能給百麗帶來實質性突破後,65歲的盛百椒反思,「自己還能折騰多久呢?」他深知自己「能力及價值觀上難以再為公司帶來大貢獻」。

  7月27日,百麗國際(01880.HK)私有化方案在股東特別大會及法院會議上獲得通過,於當天下午4點正式從香港聯交所退市。

  531.35億港元的市值數據是港股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私有化交易,然而這個數字,僅僅是百麗市值巔峰時期的三分之一,與其上市時697億港元的市值相比,也縮水了23%。

  儘管如此,由於鄧耀及盛百椒均不參與此次私有化要約收購,在這場交易中仍不是輸家。

百麗私有化前股權結構。

  從私有化前的百麗股權架構看來,鄧耀及其堂弟鄧偉林通過Merry Century Investments Limited(MCIL)持有百麗國際20.76%股份,盛百椒通過星堡環球、萃富創製持有百麗國際5.98%股份。

  如今私有化交易通過,鄧耀堂兄弟及盛百椒將分別套現110.3億港元(約人民幣94.75億元)及31.77億港元(約人民幣27.29億元).

  隨著私有化通過,「鞋王沒落」、「一個時代結束」等負能量標籤已被貼到仍待涅槃重生的百麗身上。無力回天的盛百椒仍將「站好最後一班崗」,按照此前的承諾,此次私有化成功後,他將在百麗再工作兩三年,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幫助公司順利轉型過渡。

(責任編輯:DF207)

相關焦點

  • 百麗宣布退市 縮水過半的背後難掩「一代鞋王」的暗淡和無奈
    7月27日,百麗國際(以下簡稱「百麗」) 在香港聯交所退市。531.35億港元的私有化交易創了港股歷史之最,創始人鄧耀和CEO盛百椒均不參與此次私有化要約收購,套現百億離場。相比2013年巔峰時期1500多億港元的估值,縮水過半的背後難掩「一代鞋王」的暗淡和無奈。
  • 「鞋王」百麗退市:港交所史上最大私有化交易
    從2007年上市到2017年私有化,百麗國際控股有限公司(01880.HK,已退市,下稱「百麗」)先是一路衝到1500億港元市值,繼而急轉直下,近兩年營收同比增長僅在2%左右,淨利潤出現負增長。2017年7月27日,百麗以531.35億港元估值完成私有化交易。CEO盛百椒在致員工的信中表示「公司真的處於危機中」。
  • 百麗私有化退市身價不如十年前 傳統女鞋業利潤下滑
    百麗國際私有化後,高瓴資本將持有公司57.6%的股權,鼎暉投資將持有11.9%的股權,包括於武、盛放在內的參與此次私有化的公司管理層將合共持有30.5%的股權。媒體報導稱,百麗此次私有化將成為港交所至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私有化交易紀錄。  百麗將以531.35億港元的估值從港交所退市,與市值一度超過1500億港元的巔峰時期相比,「身價」大幅縮水近2/3。
  • 「鞋王」百麗純利下跌18% 女鞋品牌日子都不好過
    「鞋王」百麗純利下跌18% 女鞋品牌日子都不好過 2017-05-昨天,中國最大時尚零售商、最大鞋企百麗發布其在公開市場的最後一份年報,截至2017年2月28日的2017財年,百麗集團純利下跌18.1%,由29.341億元跌至24.034億元。這份財報顯示,「鞋王」的鞋類業務表現持續疲軟,收入、毛利以及淨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明顯。
  • 從年增1500家店到日關三店 「鞋王」百麗謀「賣身」折射女鞋困境
    」的口號,百麗一度成為中國內地的「鞋王」,截至2016年8月31日,旗下門店達到20738家。不過,這家最高市值曾經達到1500億港元的「鞋店」最近被傳將被鼎暉資本以442億港元收購,這一價格較百麗最高峰時1500億港元的市值已掉了一半有餘。然而業界仍有疑問:百麗還值這個錢嗎?而百麗或賣身,也折射了中國女鞋品牌的困境。
  • 高瓴只用2年,讓被迫531億港元私有化的一代鞋王重生,張磊靠什麼
    2017年7月27日,創立40多年的一代鞋王從港交所退市,以高瓴資本為主的買方以531億港元的價格完成了百麗鞋業的私有化,這是港交所至今最大的私有化,百麗私有化的價格相比於高峰市值1500億港元已經跌去大半,私有化完成後,高瓴資本持有百麗56.81%的股份,是百麗鞋業的控股股東。改革開放元年,鄧耀創立百麗品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
  • 百麗私有化是線上衝擊之下最好的策略嗎?
    如今,時移勢易,市場的不景氣加上百麗本身轉型不利,最終昔日的「一代鞋王」日漸沒落。十年資本市場跑馬圈地,重回起點近日,「一代鞋王」百麗以531.35億港元的估值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正式退市,這是港交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私有化。
  • 百麗退市,達芙妮關閉,下一個隕落的「鞋王」是誰?
    2004年,達芙妮號稱中國每5雙品牌女鞋中,就有1雙來自達芙妮。在業績最好的時期,達芙妮1年能賣出5000萬雙女鞋,連續5年穩坐大陸女鞋第一品牌的交椅,市場佔有率近20%,獲封「大眾鞋王」的稱號。2012年是達芙妮的巔峰時刻。當年達芙妮營業收入突破100億港元,實現淨利潤9.56億港元,公司市值最高曾達到189億港元。
  • 高瓴鼎暉坐鎮,「鞋王」百麗又收穫一個IPO,市值超550億港元
    2017年5月,鼎暉聯手高瓴收購併私有化百麗,轟動PE界。兩個月後,百麗國際正式宣布私有化退市,其531億港元的總規模超過此前萬達商業345億港幣的私有化規模,成為港交所史上最大規模的私有化交易。 百麗完成退市後,高瓴資本合計持有百麗56.81%的股份,成為百麗新的控股股東,鼎暉投資持有12.06%。
  • 從關店6000家到年賺22億,中國真正的鞋王重生了
    這個時候,盛百椒加盟深圳百麗成為總經理。他發現,內地模仿百麗的現象猖獗,那些傢伙甚至就擺在百麗門店前售賣,有的還聲稱自己的產品來自臺灣。為此,盛百椒著眼於佔領商場和街邊店,全面鋪設自有渠道。到1993年,他就在內地開出第一家百麗零售店。
  • 達芙妮、奧康、百麗……這些曾經的「鞋王」你還穿嗎?
    「大眾鞋王」達芙妮,過去3年關店3000家,市值從195億港元縮水至不足6億港元;稱霸一時的百麗,「平均不到兩天便會開出一家新店」的盛況成為傳奇,常規操作是關店止損;而一代男鞋巨頭富貴鳥如今債臺高築,27年崢嶸換來的只有42億巨額債務……商場即戰場,「鞋王」們曾打下的江山,已經改朝換代。
  • 百麗賣不動了,只是因為鞋不好看嗎?
    在4月17日晚,百麗國際發布停牌公告,同時稱,「待根據香港公司收購及合併守則發出一份股價敏感性質的公告。」4月18日,彭博援引知情人報導稱,鼎輝投資正在和百麗國際管理層就收購一事進行洽談,交易價格可能是57億美元。曾經市值逾千億港元、不到兩天就開一家新店的「鞋王」百麗,如今要「賤賣」?對於漫天的傳聞,百麗並未作出回應。
  • 一代「鞋王」百麗退市後獲了個獎,有望華麗轉身?
    一代「鞋王」百麗退市後獲了個獎,有望華麗轉身?據統計,百麗集團擁有國內女鞋市場排名前10名中的6個品牌,並且曾連續13年拿下中國女鞋銷售榜冠軍,當之無愧為中國鞋業規模最大的公司。  去年7月完成私有化從港股退市後,外界對百麗的前景曾有一些爭議。但在牽頭完成百麗私有化並成為其控股股東的高瓴資本眼裡,百麗擁有很多寶藏,其眾多直接面對消費者的自營網點和快速響應的垂直整合供應鏈都是業界中獨一無二的。
  • 達芙妮告別線下、富貴鳥破產、百麗退市……昔日「鞋王」為何紛紛...
    8月25日晚間,在港股上市的達芙妮國際發布業績報告稱,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6個月業績,營業額同比減少85%至2.12億港元,虧損1.41億港元。同時,達芙妮國際還宣布,將徹底退出實體零售。8月27日,記者走訪市場發現,曾經風靡鄭州大街小巷的一代「鞋王」達芙妮專櫃,如今已罕見蹤影。
  • 他從臺灣發家成大陸鞋王,開7000家店市值170億,今連虧4年將退市
    事實上,對於已經連續4年虧損,關店近4000家,市值暴跌98%的達芙妮來說,想要鹹魚翻身依然有關山阻隔,退市的風險仍未消除。回顧達芙妮的發展歷程,其興衰史也頗令人唏噓。失業後被迫創業,成為大眾鞋王,門店7000家「漂亮100分,美麗不打折。」
  • 高瓴531億港元私有化一代鞋王,只用2年讓其重生,張磊靠什麼
    2013年對百麗來說是個分水嶺,2013年前,百麗的營業收入不斷增長,從2007年的116.72億元上漲至2013年的430.67億元,6年時間增長了近4倍;歸母淨利潤從19.79億元上漲到51.59億元,增長近3倍。2013年百麗的門店達到1.92萬家,百麗佔據了中國女鞋的半壁江山,鞋王的稱號從此而來。2013年巔峰時期百麗的市值高到1500億港元。
  • 從達芙妮到百麗,昔日大眾鞋王們的挑戰與困境
    這是一個相當可怕的數字,達芙妮也因此獲得了「鞋王」的稱號。 2012年,達芙妮迎來人生巔峰:全國門店數量達6881家,股價達11.45元,市值達195億港元。截至今年6月份,達芙妮在全國只剩293家門店,連高峰時期的零頭都不到。 從2015年開始,達芙妮頻繁關店,到2018年,其門店數量下降到了3000家左右。
  • 盤點十大沒落國產鞋品牌:有品牌市值縮水千億,大眾鞋王關店千家
    上世紀90年代於福建石獅成立的富貴鳥,曾被譽為「中國真皮鞋王」,在輝煌階段擁有3000餘家門店、上萬名員工,演員陸毅曾為其品牌代言人。2007年,創始人林和平兄弟身價曾達50億元。高光時刻的貴人鳥市值高達400億元,門店數量超過5500家。然而由於轉型、投資失利,截至2018年底,門店數量大跌近半,剩餘2873家。其利潤也連年下跌,2018年虧損6.86億元,今年8月初的一則公告顯示其3.25億股份已被凍結,目前市值約為28億元,較其巔峰時期已跌去93%。市值跌去93%的貴人鳥算不上最慘,畢竟曾經的「大眾鞋王」達芙妮已跌去96%。
  • 百麗退市,達芙妮折翅,星期六苦撐,你所熟知的女鞋品牌這些年怎麼了?
    曾幾何時,百麗、達芙妮等知名品牌佔據了女鞋市場的大半江山,其中以深圳的百麗、佛山的星期六為代表的廣東女鞋品牌做得尤為風生水起,蓬勃興旺。   然而山一程,水一程;此一時,彼一時。   「再見!鞋王!百麗創始人套現100億宣布退市!」
  • 「鞋業大敗退」,為何百麗能夠涅槃重生?
    經歷過2017年黯然退市的百麗,正在上演「鞋王歸來」:從巨虧當中艱難回血涅槃重生,在資本的加持下,百麗的突圍路徑可圈可點。千億鞋王陌路:百麗黯然退市2017年7月27日,百麗官方網站發布公告,宣布私有化建議生效並正式退市,這標誌著資本市場上叱吒風雲的「一代鞋王」終場落幕。選擇退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