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加入百麗,曾放出「凡是有女人經過的地方,都要有百麗」豪言的盛百椒,在2007年帶領百麗在港交所上市,697億港元的市值讓百麗一舉成為港交所的內地零售市值王。
出生於五一勞動節,65歲的盛百椒為百麗打拼了26年。
7月27日,百麗國際(01880.HK)以531.35億港元完成私有化交易,正式在香港聯交所退市。在資本市場上馳騁10年的百麗私有化後,高瓴資本將成為其控股股東,持股56.81%,鼎暉投資及部分管理層通過智者創業分別持股12.06%和31.13%。而原本共持股25.74%的CEO盛百椒和創始人鄧耀,則套現136.76億港元(約人民幣117億元)離場。
1991年加入百麗,曾放出「凡是有女人經過的地方,都要有百麗」豪言的盛百椒,在2007年帶領百麗在港交所上市,697億港元的市值讓百麗一舉成為港交所的內地零售市值王。2013年,擁有近2萬家門店的「鞋王「百麗市值超過1500億港元,一時風頭無兩。然而好景不長,在深受轉型之困而選擇退市之時,盛百椒終究道出了「私有化是給公司找一個出路, 也給自己找一個出路「的無奈。
在百麗的跌宕起伏中,盛百椒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百麗轉型未果,盛百椒為何認為「責任全在於自己」?在百麗26年,套現31.77億港元離場,對他來說值嗎?
內地市場拓荒者
盛百椒在百麗的26年,離不開比他年長18年的「最佳搭檔」鄧耀。
鄧耀幾乎一輩子都圍著鞋業打轉:在香港當過小鞋坊的學徒、皮鞋採購商,辦過鞋廠和鞋店,還成為香港知名的鞋款設計師,而後來,這些都成為他創辦百麗並迅速坐穩行業老大地位的的基礎。
1991年,鄧耀在深圳成立中外合資的深圳百麗鞋業有限公司。香港回歸前,曾任職於招商局蛇口工業區輕紡開發公司的盛百椒,顯然更熟悉內地的市場情況,他加入擔任總經理讓百麗如虎添翼,從此開啟了兩人的「老少配」打拼之路。
1994年,百麗以特許經營模式,開始鋪開國內的零售專賣店網絡,2萬門店的根基,也是從那時打起。當時,深圳一套三室一廳的居民樓,就是鄧耀、盛百椒和早期員工的辦公場地。打開內地市場的大門後,鄧耀繼續留在香港經營,大陸的業務則交由CEO盛百椒打理。
1997年,百麗和16家個體分銷商籤訂獨家分銷協議,此舉為百麗贏得了長達7年的寶貴時間和巨大的市場空間。
10年耕耘後,百麗在上市前已發展為擁有Belle(百麗)、Staccato(思加圖)、Teenmix(天美意)、Tata(他她)、JipiJapa、Fato(伐拓)七個自有鞋類品牌,Joy & Peace(真美詩)、Bata-Bata兩個特許鞋類品牌,同時是Nike、Adidas、Reebok、李寧、Kappa、PUMA、Mizuno、Levis的中國授權零售商,擁有接近4000家門店,其中84.1%的零售店為位於全國各大主要百貨商場中的店中店。
多年來,盛百椒實行一個「50%的秘訣」,即針對計劃、開發、生產、 銷售等各環節重點設計防錯機制,每一款新品先投放50%到市場上,隨後不斷地根據市場反應,返回設計師處修改不滯銷的款式,以不停補單、不斷完善的模式來規避風險。
在百麗老員工的印象中,行事低調謹慎的盛百椒總是不苟言笑。2007年5月,百麗國際正式登陸香港聯交所時,盛百椒與身旁的鄧耀一同笑得快意,697億港元的市值是投資者及市場對百麗最直觀的肯定。
此後,百麗便繼續其快速擴張之路。其中,2010年到2012年,百麗每年淨增門店數目都在1500至2000家。
得益於搶佔商場渠道及對於市場的快速反應,百麗的業績一路上漲,至2014年達到巔峰。這一年裡,百麗總營收達到400億元,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溢利47.63億元。同年門店數量也達到20715家的巔峰,正應了盛百椒那句「凡是有女人經過的地方,都要有百麗」。
為轉型乏力道歉
讓盛百椒始料不及的是,在幾乎壟斷商場渠道後,百麗卻遭遇電商的猛烈衝擊。
2015年,正處於巔峰期的百麗業績急轉直下,狠摔了一跟頭。當年財報數據顯示,總營收僅上漲2%至407.9億元,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溢利則從47.63億元驟降38.4%至29.34億元。
百麗近幾年營收及利潤情況。
對此,盛百椒已意識到,零售渠道的演變對於鞋類業務造成巨大衝擊,電商渠道分流了部分客戶,同時線上銷售的發展使得消費者對於性價比的要求不斷提高。
而實際上,百麗在電商渠道的布局上並沒有落後。但早期創辦的「優購時尚商城」並未給百麗帶來立竿見影的轉型成效,在入駐天貓、京東等大流量電商後,也未能在與高性價比的「淘品牌」競爭中突圍。
此外,在盛百椒看來,百麗遇到的困局也與消費者的產品風格偏好轉變息息相關,傳統的時尚、正裝鞋履已日漸邊緣化,而運動休閒風格主導了潮流變化。
因此,除了渠道轉型,業務結構調整也是百麗轉型的方向之一。
此後的2016年,運動、服飾業務收入比重首次超過鞋類業務,達到54.5%。然而運動、服飾業務43.8%的毛利率遠低於鞋類業務的66.9%。
這一年裡,百麗的總營收小幅上漲2.2%至417.06億元,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溢利卻再次大幅下滑18.1%至24.03億元,鞋類業務銷售規模同比下跌10%,內地鞋類零售網點減少700家。
百麗近幾年鞋類及服飾業務收入情況。
盛百椒意識到了「船大掉頭難」。
他認為,百麗的鞋類業務需要進行根本性的變革,找到一條順應時代變化的新路徑,方有可能長期生存和發展。於此同時,轉型不僅僅是鞋類業務的當務之急,運動、服飾業務同樣面臨消費者行為的變化和渠道環境的變化。
然而,「由於缺少相應的技能和資源,同時由於既有業務和利益關係的局限,業務轉型不盡人意,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盛百椒對百麗的轉型無力深感遺憾。「最近兩年,每次開業績會都難受,正是因為有責任感,所以感覺無法交代」。
今年5月16日的業績發布會上,盛百椒對於自己沒有作出正確判斷和採取行動深感愧疚,他表示「百麗陷入今日局面,責任全在於自己」。
套現31.77億港元離場
在遭遇轉型瓶頸之時,高瓴資本和鼎暉投資的私有化要約為百麗帶來了希望。
盛百椒坦言,「公司自從上市後,持續增長是最主要目標,對於未來根本性的轉型不敢決策。」此次私有化,或將為百麗國際的轉型帶來新的轉機。
對盛百椒而言,私有化不僅是「給公司找一個出路」,也是「給自己找一個出路」。
在預見到轉型需求,卻被短期利益束縛,未能給百麗帶來實質性突破後,65歲的盛百椒反思,「自己還能折騰多久呢?」他深知自己「能力及價值觀上難以再為公司帶來大貢獻」。
7月27日,百麗國際(01880.HK)私有化方案在股東特別大會及法院會議上獲得通過,於當天下午4點正式從香港聯交所退市。
531.35億港元的市值數據是港股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私有化交易,然而這個數字,僅僅是百麗市值巔峰時期的三分之一,與其上市時697億港元的市值相比,也縮水了23%。
儘管如此,由於鄧耀及盛百椒均不參與此次私有化要約收購,在這場交易中仍不是輸家。
百麗私有化前股權結構。
從私有化前的百麗股權架構看來,鄧耀及其堂弟鄧偉林通過Merry Century Investments Limited(MCIL)持有百麗國際20.76%股份,盛百椒通過星堡環球、萃富創製持有百麗國際5.98%股份。
如今私有化交易通過,鄧耀堂兄弟及盛百椒將分別套現110.3億港元(約人民幣94.75億元)及31.77億港元(約人民幣27.29億元).
隨著私有化通過,「鞋王沒落」、「一個時代結束」等負能量標籤已被貼到仍待涅槃重生的百麗身上。無力回天的盛百椒仍將「站好最後一班崗」,按照此前的承諾,此次私有化成功後,他將在百麗再工作兩三年,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幫助公司順利轉型過渡。
(責任編輯:DF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