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榜理由
她是擁有四百多萬粉絲的網絡紅人,也是無數人的情感專家和「知心姐姐」,深入淺出的講解情感問題,撫慰了一顆顆迷茫的心靈。
她敢於挑戰傳統,打破固有觀念,助推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她投身自媒體創業,以強大的IP影響力力促粉絲成長,自身亦成為女性創業的新榜樣。
文 | 王珍一 編輯 | 尤琳娜
「去年西瓜嘉年華的時候,我坐在下面聽上面的人分享,很不巧那時候我因為打羽毛球骨折了,所以我是打著石膏拄著拐杖來聽的,那時我就在想今年我在臺下,明年我就要到臺上去分享,然後今天這樣一個小小的想法和目標就實現了。」艾彌兒實現這個小目標只用了一年時間,這一年她創辦的情感視頻節目《艾彌兒》成為今日頭條旗下西瓜視頻的頭部視頻帳號,坐擁粉絲362萬,全網各平臺粉絲共計近450萬,她親自出鏡擔任主持人,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慰藉了無數在情感上迷茫的心靈。在這一次的西瓜play視頻嘉年華的主題演講中,她將這一切以「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來形容。
相較於《艾彌兒》用一年時間在激烈的短視頻戰場「殺」出一番天地,艾彌兒更願意打「持久戰」,她將創辦《艾彌兒》視為自己人生下半場的開始,而這是一件可以做30年的事情,並將此高度概括為「下半生為人民謀幸福」,做一個優秀的親密關係助推者,希望自己所做的節目能對觀眾帶來啟迪和成長。
成長和改變
《艾彌兒》的產生源於2017年4月艾彌兒和朋友們一起吃飯聊天時的意外收穫。大家談到情感,聊到自媒體,艾彌兒意識到做一個情感類的視頻自媒體是一個不錯的想法。既然有了想法,艾彌兒便迅速執行,高效落地,2個月後《艾彌兒》第一期節目正式上線,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在此之前,艾彌兒並沒有做自媒體的經驗,她是一名在企業培訓行業內小有名氣的講師。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做講師之前艾彌兒是一位性格內向,不善於表達的人。做講師的經歷使得她敢於表達,鍛鍊了口才能力,她相信經過一萬小時的訓練,一個人的表達能力可以得到極大提高,而這也是後來她轉型做《艾彌兒》的時候考慮到的一個屬於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優勢。在艾彌兒看來不管是做企業培訓還是情感自媒體,在本質上都是相通的——讓人成長和改變。但在形式上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艾彌兒一堂課一般只有20個「學生」,如果一年講100場,有2000人能聽到。但是在網際網路時代有了自媒體後,製作的一段視頻最少有10萬人觀看,這種影響力是傳統教室授課完全無法比擬。
更為重要的是艾彌兒發現身邊的人對情感內容有著很大的需求,彼時時刻在艾彌兒腦中盤旋的是歌德說過的一句話——個體的就是普遍的。與此同時艾彌兒也發現市場上有很多職場教育、親子教育,情感教育卻幾乎是一片空白。
艾彌兒參加時代人物「新媒體、新世界」主題年會(攝影/雷曉詠)
建立親密關係
剛開始做《艾彌兒》那會,雖然得到了家人和一些朋友的支持,但是大部分朋友並不支持,在他們的認知裡做自媒體就是做網紅,做網紅就是靠臉吃飯,他們並不贊成艾彌兒做這方面的轉型。
艾彌兒真正的壓力卻不在此。彼時的艾彌兒雖然對情感有一些自己的體會、看法,但是當時的她對這些看法並不自信,不知道該不該說,說出來會對別人產生什麼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艾彌兒閱讀大量書籍,並且將書中精彩的內容用比較有趣的方式講解出來,慢慢的艾彌兒有了底氣,並在積累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看法,對自己也越發自信。
讓艾彌兒感到意外的是在《艾彌兒》還沒有成長為西瓜視頻的頭部帳號時,西瓜視頻公司便注意到了這樣一個成長良好的自媒體團隊,並且給予了一定力度的支持。讓艾彌兒更堅定要將《艾彌兒》堅持做下去卻是粉絲群體的出現。隨著《艾彌兒》影響力越來越大,很多觀眾開始諮詢艾彌兒情感問題,並親切的稱呼她為「艾彌兒姐姐」,艾彌兒與觀眾之間有了更深層次的情感連結。隨著時間的推移,艾彌兒的一些認知也被打破,曾經她認為情感教育主要是為年輕人提供教育,但是現在艾彌兒發現各個年齡段對情感教育都有著旺盛的需求。
這使得艾彌兒更精準的將《艾彌兒》定位為親密關係助推者。艾彌兒看過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察·泰勒寫過一本名為《助推》的書,書中主要觀點為一些外在的環境、情境會影響到人的行為決策。在艾彌兒看來,在親密關係領域也一樣,「雖然我會講一些觀點和看法,但是這也是我的視角,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情境,自己的價值觀,所以我們也不能替他去做一個決策,只能是推動他,讓他多聽多看有更多視角,所以當時就定位了叫『親密關係助推者』」。
艾彌兒希望每個人都學會去愛去建立親密關係。「人生而孤獨,建立一段長久穩定的親密關係,能夠緩解這種孤獨感。」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親密關係就像一面鏡子,在與自己相近的人相處的過程中能夠更好的認識自己,及時得到各種反饋,然後在一段關係裡不斷成長,幸福感也在互動的過程中產生。
艾彌兒在時代人物「新媒體、新世界」主題年會分論壇上
生命真美好
如今的《艾彌兒》僅在西瓜視頻上平均播放量達到每期50萬,這使得它擁有了眾多模仿者,它們在形式上模仿《艾彌兒》,但艾彌兒並不擔心,這種自信來源於艾彌兒團隊創作和產出內容的能力。
有了如此好的成績,有朋友勸艾彌兒進行融資,走一條創業公司所走的常規之路。但為《艾彌兒》的長遠發展,她暫時並沒有這樣的想法,「一是我們融來了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花,最重要的是資本是追求回報的,它會干擾到你的思路和節奏,所以後來想想就算了。」相對於資金,艾彌兒更看重的是有專業的機構對自媒體未來該如何發展進行指點。
實際上在《艾彌兒》創辦初期,艾彌兒就為《艾彌兒》的盈利模式進行了設計。「流量、知識付費、電商、廣告,主要是這四種盈利模式。」目前的艾彌兒已經搭建了成熟的知識付費體系,也會接一些廣告,而僅僅靠流量,發布的平臺根據視頻點擊量會給各自媒體一定的回報,在流量產生的收入方面,《艾彌兒》的盈利便已足夠養活團隊。
艾彌兒也有遺憾,遺憾在於《艾彌兒》最開始是一周2更,並非日更,這使得《艾彌兒》錯過了一個自媒體成長的紅利期。然而做《艾彌兒》使得她也有了屬於自己的驕傲——一直堅持做下去。艾彌兒很喜歡村上春樹,村上春樹從30歲開始決定要寫作和跑步,他給自己規定每天要寫4000字,每天早上起來寫完4000字再去做其他事情,下午他就去跑步,一直堅持到今天,長達30多年。這使艾彌兒深受啟發,「很多事情你一旦決定做了,靠的不僅僅是靈感更重要的是堅持。」
現在的艾彌兒享受著這樣的生活,「因為很熱愛這工作,也不想幹別的事,也不想出去玩,就想著天天上班。」她繼續前進著,在製作節目之外,寫作情感類書籍,讓自己從一位「網紅」轉型為情感領域的專家。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因為做《艾彌兒》,她幫助了無數迷失在情感中的世間男女。對於艾彌兒而言,她也有了自己的收穫——找到了自己的熱情所在。這熱情就像生命之光,指引著艾彌兒探尋生命的真諦。因家離辦公室不遠,艾彌兒每天選擇騎自行車上班。春去秋來,看著路邊的樹木的葉子生長、茂盛、隨風飄落,艾彌兒不禁感嘆「生命真美好!」
本文首發於《時代人物》雜誌2018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