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山脈深處那一座雄偉壯麗的百年修道院

2020-12-27 90後女行者

從成都市區出發,經彭州往龍門山脈深處前行,沿著白鹿河逆流而上,到達白鹿鎮。歷經「5.12」大地震洗禮的白鹿,最終以歐式風情建築的新貌接替了曾是成都十大古鎮之一的白鹿場,每年吸引了無數遊客慕名前往。但比起這座新建的仿歐式的「法國小鎮」,在距它3公裡外的那座擁有百年歷史的法式天主教堂建築似乎更令人嚮往。

穿過白鹿鎮,沿著河邊狹窄彎曲的公路往更深的山裡走,一座白色立柱、黑色屋瓦的西式風格建築就坐落在河對岸的山坳裡。它依山而建,背倚山林,面臨河谷,腳下是一片菜畦,附近還有農戶民居,與周圍的環境看起來格格不入。

原來這就是那座擁有百年歷史的法式天主教堂建築——領報修院。

19世紀60年代初,一名法國傳教士不遠萬裡來到四川彭州,將西方的天主教傳入此地,不知出於何種原因,他選擇了將深山之中的白鹿作為傳教基地,並在當時的白鹿場先後修建了天主堂、備修院兩處教會活動場所。到了清末民初時,在距離白鹿場幾公裡外更偏僻的鄉野之中,傳教士們又修建了一座更大的中修院,便是如今的這座領報修院。

領報修院不同於普通的教堂,確切的說它是一座修道院,因為它既是宗教活動場所,又是修士隱修的地方,還是一座天主教培養神職人員的學校。據史料記載,民國時期,領報修院升級改名為神哲學院,相當於一所傳教士大學,為當時全川乃至中國西南地區培養了大批天主教神職人員,據說四川五大教區的老一輩主教和神父均畢業於此。

但不幸的是,在它改名為神哲學院後僅僅過了兩年,領報修院便遭到泥石流被損毀,之後便停止了使用,它從建成後用來發揮它的本職作用不過只有短短的20多年時間。

直到2006年,這座荒廢了半個多世紀的西式建築被列為了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開始被旅遊者們發現,似乎迎來了一個新的生機。然而不幸再次降臨,2008年發生了「5.12」汶川大地震,因白鹿剛好處於龍門山地震帶上,於是領報修院沒有逃脫這次的滅頂之災,所有建築全部坍塌,幾乎被夷為平地。

穿過白鹿河上的拱橋,走近領報修院,如今,這座飽受磨難的異國風情建築在經過多年的文物修復之後重新完整地呈現在人們眼前。入口處,兩根粗壯的四方立柱兩邊連接著圍牆、中間夾帶著一道拱門,半開的朱漆大門後一條石階向下延伸,通往裡面未知的空間。旁邊立著一塊文保碑,上面的日期是2006年,試想如果不是早在兩年前被列入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那麼兩年後經歷了地震被摧毀,鄉野之中早已廢棄的領報修院是否還能如今日劫後重生般仍然完整如初。或許它是幸運的。

踏進大門,走下石階,左手邊一座大型的羅馬式建築依山而立,右邊是一片空曠的草坪,前方視野開闊,但見群山起伏,植被成林,遠處鄉村田野,宛如世外桃源。

根據平面示意圖介紹可知,領報修院的主體建築呈一個「口」字形的中式四合院結構布局,由東、西、南、北樓外加禮拜堂組成,西樓居中的禮拜堂平面布局為拉丁十字建築形制,尾部為半圓形。

正面的三層東樓正中是一座弧形石梯,它的底座在地震時倖免於難,其粗糙斑駁的外表顯然是歲月打磨過的痕跡。石梯連接的二樓大門為通往修院內的入口,紅色邊框的拱門上是一排藍底白字的法語「SEMINARIUM ANNUMTIATIONIS」,譯為「聖母領報修院」,下面正中刻有「1908」字樣,意為修院的建成年份。不禁使人想起2008那一年,剛好是它建成的100周年,據說當時教眾們正在為領報修院準備即將到來的建院100年慶典大會,誰料卻碰上地震被無情摧毀,當時應是怎樣的令人痛惜啊!

從門內透過二樓幽暗的通道,可窺見盡頭一片光明,穿樓而過,一座高聳的、通體白色的哥德式建築映入眼前,這就是教眾舉行宗教活動的禮拜堂了,西式的浮雕,大理石堆砌的牆壁,雖然受過地震創傷後修復的疤痕十分明顯,但外觀仍不失壯觀漂亮。

禮拜堂前便是由東、西、南、北、樓圍成的大院子,空曠幽寂,這些樓層曾作為學院的教室、寢室、辦公室,修生們穿梭其間,當初應是繁華富有生機的。

在四周樓層間徘徊,除卻列柱與拱券組成的幾何空間走廊與偶爾看見的地震倖存的建築痕跡外,只剩下那一排排緊閉的門窗,透過玻璃窗可窺見裡面空蕩蕩的房間,外表可以修復,內裡卻無法復原,遊客所能接觸的只是它的外殼。

近幾年,劫後重生歸來的領報修院逐漸受到遊客們的關注和吸引,一些到白鹿中法風情小鎮的遊人也會順道前來看看,領略這異國風情的建築。也許,吸引人的不僅僅是它的異國風情,還有關於它的存在。原來不止寺廟、道觀才會隱居山林,連這個傳入中國僅幾百年的西方宗教也能在鄉野中立足,也有接納它的虔誠信徒。不禁使人佩服那位法國傳教士的毅力,千年前佛教也不過是從印度傳入中國,而法國傳教士卻遠渡重洋從歐洲將天主教傳入中國。

雄偉壯麗的鄰報修院,雖然遊客們只能看見它的外觀,不過能讓人一睹這百年修道院的風採也算是很好了,畢竟它是免費對外參觀的,我們不能要求的太多。

相關焦點

  • 考古隊龍門山脈尋覓古城 意外發現古蜀「高速路」
    四川盆地西北邊緣,綿延200多千米的龍門山脈起起伏伏,在東西兩麓孕育出漢羌兩族不同的文化味道。  在這,五千年的古老文化在黃土裡發酵。近年來,山脈的兩側,新石器時代遺址相繼出土:東麓,營盤山、波西等遺址的發現,開啟了岷江河谷的先民密碼;在山脈的西麓,什邡桂圓橋等遺址的面世,則掀開了成都平原文明源頭的面紗一角。
  • 長江三峽——雄偉壯麗的山水畫廊
    全長193千米的三峽是長江最具神韻的地方,有雄奇豪放的山峰、艱險的明灘暗礁、洶湧奔騰的江水,還有變幻莫測的雲彩、神秘縹緲的霧氣,從而構成了長江最奇峻、最壯麗的三個大峽谷。三峽也是如今世界上唯一可以乘船遊覽的大峽谷,「船在江中行,人在畫中遊」的夢想在這裡變為現實……綿延四百裡的長江三峽發源於青藏高原的長江,以氣吞山河之勢一路向東,在四川盆地以東如利斧般橫切巫山山脈,形成了近東西走向的長江三峽。長江三峽是長江中最壯麗的一段峽谷。
  • 加利福尼亞山脈,這些雄偉的山脈都美化了每一處風景
    加利福尼亞山脈,這些雄偉的山脈都美化了每一處風景從這個州的各個地方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加利福尼亞的群山。無論你走到哪裡,這些雄偉的山脈都美化了每一處風景,因為它們誘使你攀登它們的山峰,體驗所有隱藏的自然奇觀。
  • 風景如畫的阿里山脈(一)
    阿里山脈是臺灣最西的一條山脈,舊稱「蕃界嶺」,著名的風景區阿里山、日月潭即在其中,是風光迷人的旅遊勝地。    在臺灣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到阿里山,不知臺灣的美麗,不知臺灣的偉大,不知臺灣的寶藏。」這話雖然有些言過其實,但阿里山氣勢之雄偉、景色之壯麗、資源之豐富,確實名不虛傳。  阿里山是人們對阿里山脈中心群峰的統稱。
  • 一座八百年古修道院何以「煉」成歐洲超級動物園
    4000隻動物,依照原生地的文化背景,生活在等比例仿造的世界各地風情建築中……包括一座歐洲最大的中國園林,觀光小火車就在中世紀的遺址上穿牆而過,肅穆滄桑的廢墟變裝成一座集野生動物園、世界公園、嘉年華為一體的大型奇葩遊樂園!「掩映」在印度尼西亞寺廟風格建築群背後的修道院教堂鐘樓。
  • 河南一座綿延八百裡的山脈,其中有四座5A級山峰,這在全國是罕見
    其實,這個是說法不一,不過,如果說是伏牛山,相信會有很多人贊同吧,伏牛山的山脈不是河南最高,它牛的地方是有四座5A級山峰,這在全國來說也是罕見的,去過這幾座山峰,也算是到過伏牛山了。伏牛山,是秦嶺延伸到河南的一條重要山脈,東西綿延八百餘裡,形如臥牛,故稱伏牛山。
  • 鳳林祠:閩東李氏總祠,氣勢磅礴,雄偉壯麗
    鳳林祠就位於夏莊村一座山麓下,在村中稍一問路。驅車七八分鐘就抵達了水泥路盡頭的鳳林祠。 系唐高祖李淵叔父李亮(鄭孝王)七世孫,唐開成二年(公元837年)狀元及第。據《三山志》載,於唐廣明元年(880年)受封福建觀察使,至唐末,朝綱不振,社會動亂。黃巢起義,不久起義軍打入福建,李誨改名李邦,避亂居古田的杉洋。誨公夫人薛氏、楊氏共生8個兒子:即稜、莊、涓、泛、遏、馨、渾、改。裔孫傳衍閩東及福州諸地,子孫傳衍繁盛。李誨成為閩東李氏始祖,杉洋也成為閩東李氏發源地。
  • 安第斯山脈:南美洲的脊梁
    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稱的安第斯山脈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也是世界上最壯觀的自然景觀之一,山勢雄偉,絢麗多姿。安第斯山脈分布在南美洲的西海岸,從北到南全長8900餘千米。它瀕臨太平洋,北起加勒比海的特立尼達島,南到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島,由幾列相互平行的山脈組成,貫穿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智利和阿根廷等7個國家。
  • 愛爾蘭的魅力被雄偉的大自然所包圍
    這片壯麗的懸崖之地,全長8公裡,最高處約200米,曾被用作堡壘。如果天氣晴朗,你甚至可以看到艾倫群島。遊輪也在夏天,他們從海洋上方看到的莫赫懸崖正在移動。鄧勒城堡Dugurra Castle建於大約500年前,俯瞰著雄偉的戈爾韋灣,城堡的名字起源於Conohaat國王,他於662年去世,他似乎以古代堡壘之王和娛樂許多客人而聞名。根據現在的季節,遊客還可以享受這座古老城堡的中世紀宴會。
  • 李白最雄偉的一首詩,描繪出的壯麗景觀千古流傳
    李白一生遍遊祖國名山大川,他非常熱愛祖國的壯麗山河,因此也寫下了一首首雄偉壯觀的有關於名山大川的詩篇,《望天門山》便是其中經典之一。李白在江中乘舟溯流而上,遠望雄偉的天門山,留下了這幅千古流傳的壯麗畫卷。
  • 埋葬了超過3000名人的修道院,一座英國王室的石頭史書
    伊莉莎白一世西敏寺在1579年重開,但從此管理修道院的不再是主教,而是由國王任命的牧師團長。也就是說,修道院是由王室直接管理的新教教堂。倫敦也有天主教堂,西敏寺不遠就有一座「威斯敏斯特主教座堂(Westminster Cathedral)」。
  • 玉山山脈(一)
    玉山山脈(一) 時間:2005-11-16 16:44   來源:   玉山山脈位於雪山山脈的南面,和中央山脈平行,走向西南,逐漸低緩。北端與雪山山脈相連,南至屏東平原,全長約120公裡。
  • 中日攜手,搶救龍門石窟百年老照片
    昨日,本報記者拍攝的盧舍那大佛。   3月,在洛陽博物館舉行的日本東京大學珍藏關野貞龍門石窟百年老照片展上,展出了65張拍攝於1906年至1918年的龍門石窟老照片,吸引了眾多洛陽人的目光。展出結束後,日本友人把這批老照片捐贈給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  百餘年前的龍門石窟是個什麼樣子?很多讀者都很感興趣。本報今起開設《百年龍門比照看》欄目,講述這批老照片的幕後故事,並通過新老照片對比,讓您直觀地感受龍門石窟一個多世紀來的滄桑巨變,敬請關注。  第29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期間,國內外遊客來洛賞花觀光,繞不開的旅遊目的地是龍門石窟。
  • 巴黎老照片:壯麗的凱旋門,戰神廣場,雄偉的巴黎聖母院
    巴黎老照片:壯麗的凱旋門,戰神廣場,雄偉的巴黎聖母院
  • 遊記:遍布修道院的葉里溫喬治亞
    加尼神廟是亞美尼亞地區第一個古希臘神廟,是亞美尼亞這個基督教國家中的唯一的一座異教神廟,也是在亞美尼亞唯一保留下來的「希臘羅馬柱廊的建築」。原來亞美尼亞人崇拜火,故神廟受希臘羅馬文化影響而建,而基督教興起之後,所有神廟被推翻,曾經有一皇后想留住這裡,才成為唯一。
  • 【惠州文脈·一周年特刊·大調研】多山地形誕生「紅色熱土」,龍門...
    圍屋中軸線有一座三進的劉氏宗祠,修建得很精緻,裡面還有旗杆石。圍後建有一座三四層樓高的碉樓,超過兩米的夯土牆基和青磚到頂的修砌,都顯示出當時劉氏族人的富有。相比見龍圍,其右側遠觀如歐洲中世紀城堡的炮樓修建得較晚,始建於鹹豐三年(1853年),主體坐東北向西南,樓高22米,可鳥瞰全村,青磚牆到頂,佔地400平方米,平面呈「器」字形,四周有242個射擊孔,幾乎沒有射擊死角。
  • 山川水秀,桂林山水,龍門石窟
    大家好,我是席瑩,今天給大家說說《桂林山水》《龍門石窟》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在中國幾乎是無人不知。凡是到過桂林的人,幾乎都認為這句話並不誇大。在灕江邊上有一座象鼻山,整座山就像一隻大象站在滴江邊伸長棄子吸飲江水。在市中心有一座獨秀峰,平地之中,一峰突起,氣勢雄偉。雖然高儀60米,但是它陡峭如削,孤峰如塔,遠看十分秀麗,來到跟前則感到它十分雄偉,因此又有「南天一柱」之稱。在市區北面,屹立於灕江邊的疊彩山,是市內一個風景薈萃之地。主峰明月峰海拔223米,雖然不算高,但在桂林的群山中卻是比較峻拔的了。它的峰頂上建一小亭,取名「拿雲亭」。
  • 喜馬拉雅山脈,除了他的高度,還有哪些意義?
    歌手韓紅有一首歌一直都是高音愛好者的終極挑戰目標,但凡有人說要來個高音挑戰,接下來不出意外的話,就是鬼哭狼嚎的那就是青藏高原,當然高原能不能高上去都是運氣。歌曲中的青藏高原就是一個非常秀麗且雄偉的地方。
  • 龍門石窟遊記(可當景區解說詞)
    隨即和幾位好友相約龍門石窟,最想目睹奉先寺裡盧舍那大佛那令人著迷的千年微笑。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城南十三公裡處。這裡香山和龍門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古稱「伊闕」。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