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1月18日電(張亨偉)16日,16日,上海西岸美術館與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藝術教育專業合作全面升級,首次將滬上高校藝術教育專業課程學分評估移入美術館實施,全新的「館校合作」突破了校內文本考核與書面答辯,把」大學搬家」,將鮮活的藝術現場與美育課程融為一體,實現藝術資源與學校教育需求有機銜接。
二十餘名華東師範大學藝術教育專業學生將在西岸美術館當前展覽「時間的形態」藝術現場中,實踐校內所學的藝術鑑賞理論,對展品進行深度讀解。觀展後,學生將發表學習成果,回應《藝術概論與鑑賞》課程中所習得的方法,結合親歷體驗,以美術、音樂、舞蹈、戲劇等綜合藝術形式再度剖析與演繹作品中的關鍵概念。
在《藝術概論與鑑賞》課程成果發表會上,學生們以各自的方式分享了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其中,一組學生以蒙德裡安的《黃紅藍》為主題,通過事先採訪、現場演講和演奏等,探討了抽象繪畫元素與音樂元素的共通性。「我們選擇西岸美術館來進行這門課程的發表,一大原因是因為『時間的形態』的可跨越度比較廣,」華東師範大學藝術教育專業舞蹈教師劉冉對澎湃新聞記者說道,「例如康定斯基的許多作品都與音樂、舞蹈相聯繫。所以學生們到美術館來,雖然只是看到了美術作品,但是能夠觸發其他的藝術通感能力,這也是我們課程的目標,我們希望這個課程不只是傳授單一的學科知識。」
在華師大教育學部藝術教育專業副主任徐韻看來,藝術教育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人們仍然需要感性思維,藝術在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完整的人應該擁有審美的、非功利的生存狀態,而恰恰在感受藝術的過程中,你能獲得這樣的經驗。所以未必是藝術專業的人才需要藝術,每一個人都需要。」
《藝術概論與鑑賞》課程給在場師生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學生們在現當代藝術史中捕捉「時間的形態」,將書中的藝術史與眼前的藝術品相結合,將真實藝術現場與教育情境融合。並開放式邀請公眾共享美育研究與教育實踐,真正接近藝術,理解藝術,反哺公眾社會文化生活。
目前,高等學府作為教授藝術學理論的重陣,十分重視「觀看」的實踐性學習,讓學生們通過接觸藝術作品,去增強對世界的感知,更是對藝術與教育社會化屬性的探索。教育的根本是從社會化需求出發,破牆出塔是於公共環境不斷地打磨下,通過藝術形式回應對世界的認知。
2021年,西岸美術館將持續深耕當代美育,並嘗試走出常態化 「館校合作」,剝離美術館、高校以及公眾間的阻隔,將教育發生的過程透明化,讓公眾多角度見證和參與教育的發生與實踐,共同催生新當代美育方式。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張亨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