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校合作」滬上高校藝術教育專業學分評估首次走進美術館

2021-02-08 上海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新聞1月18日電(張亨偉)16日,16日,上海西岸美術館與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藝術教育專業合作全面升級,首次將滬上高校藝術教育專業課程學分評估移入美術館實施,全新的「館校合作」突破了校內文本考核與書面答辯,把」大學搬家」,將鮮活的藝術現場與美育課程融為一體,實現藝術資源與學校教育需求有機銜接。

  二十餘名華東師範大學藝術教育專業學生將在西岸美術館當前展覽「時間的形態」藝術現場中,實踐校內所學的藝術鑑賞理論,對展品進行深度讀解。觀展後,學生將發表學習成果,回應《藝術概論與鑑賞》課程中所習得的方法,結合親歷體驗,以美術、音樂、舞蹈、戲劇等綜合藝術形式再度剖析與演繹作品中的關鍵概念。

  在《藝術概論與鑑賞》課程成果發表會上,學生們以各自的方式分享了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其中,一組學生以蒙德裡安的《黃紅藍》為主題,通過事先採訪、現場演講和演奏等,探討了抽象繪畫元素與音樂元素的共通性。「我們選擇西岸美術館來進行這門課程的發表,一大原因是因為『時間的形態』的可跨越度比較廣,」華東師範大學藝術教育專業舞蹈教師劉冉對澎湃新聞記者說道,「例如康定斯基的許多作品都與音樂、舞蹈相聯繫。所以學生們到美術館來,雖然只是看到了美術作品,但是能夠觸發其他的藝術通感能力,這也是我們課程的目標,我們希望這個課程不只是傳授單一的學科知識。」

  在華師大教育學部藝術教育專業副主任徐韻看來,藝術教育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人們仍然需要感性思維,藝術在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完整的人應該擁有審美的、非功利的生存狀態,而恰恰在感受藝術的過程中,你能獲得這樣的經驗。所以未必是藝術專業的人才需要藝術,每一個人都需要。」

  《藝術概論與鑑賞》課程給在場師生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學生們在現當代藝術史中捕捉「時間的形態」,將書中的藝術史與眼前的藝術品相結合,將真實藝術現場與教育情境融合。並開放式邀請公眾共享美育研究與教育實踐,真正接近藝術,理解藝術,反哺公眾社會文化生活。

  目前,高等學府作為教授藝術學理論的重陣,十分重視「觀看」的實踐性學習,讓學生們通過接觸藝術作品,去增強對世界的感知,更是對藝術與教育社會化屬性的探索。教育的根本是從社會化需求出發,破牆出塔是於公共環境不斷地打磨下,通過藝術形式回應對世界的認知。

  2021年,西岸美術館將持續深耕當代美育,並嘗試走出常態化 「館校合作」,剝離美術館、高校以及公眾間的阻隔,將教育發生的過程透明化,讓公眾多角度見證和參與教育的發生與實踐,共同催生新當代美育方式。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張亨偉  

相關焦點

  • 探索藝術教育「破牆出塔」,西岸美術館裡的「藝術教室」
    這在不少高校藝術教育中其實都有著嘗試。2021年1月16日,上海西岸美術館與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藝術教育專業合作,聯動美術館資源,以館內常設展「時間的形態」為基點,展開了一次創新性的公共教育實踐。走進上海西岸美術館B1層的智造展廳,穿過一座大型的「動物森林」,澎湃新聞記者抵達了一間「美術教室」。
  • 館校共建的東莞樣本:各館各有特色,有效補充中小學素質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文化設施的完善,越來越多的孩子隨著老師走進博物館、美術館,「館校共建」(又稱「館校合作」)成為當下頗受好評、極具潛力的美術教學新模式。在東莞,館校共建工作從2009年起步,至今11年了。這11年的探索中,東莞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與學校、教育機關緊密合作,探索建立在本館優勢資源和特色基礎的獨特模式,並逐漸成熟成型,廣受各界肯定和市民歡迎。
  • 西岸美術館一周年:與蓬皮杜合作,打造「無圍牆的美術館」
    常設展兒童導覽另一方面,美術館敞開大門,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工藝美院等展開「館校合作」,以接觸、體會、認知為出發點,共同探索搭建一個新型藝術教育試驗場,引導學生策劃和實施美術館公教活動,並打破施教者與受教者的傳統關係,打破教、學與實踐的界限,將教育發生的過程透明化,讓公眾多角度見證和參與教育的發生與實踐。
  • 江浙滬籤高校學分互認協議 8校將共享精品課程
    在此文件的指導下,各地結合研究生教育的實際情況,首次出現以學位課程共享和學分互認為內容的區域合作,相繼在重慶、廣州、山東、陝西、上海、吉林、北京等省市高校出現「學區就近,科類相近」的跨學校選課和學分互認的嘗試。這些嘗試多以歐美國家高校合作為藍本,但實行起來依然有很多困難。
  • 滬上19所高校將互認慕課學分
    為了增強學習的持續性和效果的有效性, 「交大版」全自主研發的中國慕課首次讓名校的學歷流通。19所高校的學生將能通過平臺,選修來自兩岸三地知名高校的優質課程,足不出戶享受高水平教育資源,並有希望通過這種全新而自主的學習獲得相應課程的學分,甚至通過系列課程的修讀,獲取其他學校的輔修專業學位,突破了其他慕課不能拿名校學位證書的瓶頸,屬於全球首創。
  • 「靜遠雅集」走進校園,劉海粟美術館把藝術課堂放入高中
    近日,劉海粟美術館「靜遠雅集」在上海市香山中學啟動「走進校園」儀式。數十位首批"靜遠雅集"書畫家走進校園與學生交流,見證上海中小學校和專業藝術機構合作。浦東新區教育局副局長陳強和劉海粟美術館館長阮竣共同為劉海粟美術館的這場公益教育活動揭牌。
  • 特色觀展 對話名家 鄭東新區開展中小學美術教師之「館校合作...
    現場問答2021年1月6日上午,鄭東新區中小學美術教師「特色觀展 對話名家」之「館校合作」主題活動在河南省美術館如期舉行。在鄭東新區研究室的組織下,鄭東新區中小學的一百五十餘位美術教師參會,活動由河南省美術館館長於會見主持。在於會見的引導下,老師們走進了「會見∙大地」——於會見作品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於會見工作室原貌再現,這也是本次展覽的最大亮點之一,於會見在觀看與解讀之間找到了一種恰當的方式,通過還原創作現場、使觀者沉浸式體驗創作過程的「會客廳」設計,構建起藝術家與觀眾之間互動的橋梁。
  • 藝術設計教育再設計 今日美術館館長回歸藝術高校教育
    而現狀與形勢向我們提出了藝術設計教育再設計的需求,時代也再一次呼喚具有綜合能力的「復興」型高級人才。近日,原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正式加入北京師範大學,在南方大灣區成立「未來設計中心」。藝術設計教育是一個必然導出來的思維方向,覺得這件事值得做。北師大是種子教育,是培養未來青年教師的地方,是基礎教育的地方,我覺得沒有什麼理由拒絕這份邀請。」
  • 走進美術館做個文化深呼吸
    家長與孩子一起欣賞展品,也是共同享受一段藝術時間。 文/白 龍  藝術常常植根於童年經驗,童年也需要藝術的滋養。炎炎暑期,對很多家長來說,到美術館「遛娃」無疑是一個親近藝術的好方式。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們以更好的方式走進美術館?  兒童與藝術之間,有著天然而微妙的關聯,而美術館就像一個魔法車站,將孩子們運送到屬於自己的藝術世界。
  • 謝子龍影像藝術館與巴黎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首次合作
    據了解,此次攝影展是法國攝影師布魯諾·赫基亞在中國的首次大型回顧展,他被稱為法國現代攝影藝術奠基人之一。此次展覽共展出藝術家的80餘幅珍貴攝影作品、影像資料和手稿文獻,這些作品為星城的觀眾帶來了一個「不太一樣」的巴黎。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到10月13日結束。
  • 教育部印發《高校美育意見》,明確學生須修滿公共藝術課學分方能畢業
    規範公共藝術課程,加強公共藝術課程教材建設,修訂《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各高校要明確普及藝術教育管理機構,把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實行學分制管理,鼓勵高校開展學生跨校選修公共藝術課程和學分互認。每位學生須修滿學校規定的公共藝術課程學分方能畢業。
  • 「長三角美術館聯盟」成立,滬蘇浙皖美術館館長共話聯動發展
    這使得長三角成為歷史上中國文化與教育諸多的首創之地與昌盛之所。 江浙滬互通,歷史上就是群英薈萃、人才輩出。我們從江浙滬近現代歷史上藝術教育機構的設立和變遷中,就可以看出長三角文化互織共編的歷史生態。美術方面,1911年周湘在上海創辦中西美術學校,可能是中國最早的私立美術學校,後來改名為中華美術學校。
  • 教育部要求高校加強審美教育,學生須修滿學校規定學分才能畢業!
    近日教育部公布《關於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麗工作的意見》,意見要求高校把公共藝術課程與實踐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和學校教學計劃實行學分制管理鼓勵高校開展學生跨校選修公共藝術課程和學分互認每位學生須修完學校規定的公共藝術課程學分才能畢業。做好藝術教育的關鍵在於教師,建立高校教師激勵機制有利於提高藝術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 萬家星城幼兒園教師走進浙江美術館,感受木雕藝術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通訊員 陳滋倩 實習編輯 周沈君)2018年12月5日,杭州市萬家星城幼兒園「玩•美」館教師組織走進了浙江美術館,欣賞了由浙江美術館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聯合主辦,義大利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處支持的「沉默的情感——布魯諾•瓦爾波特作品展」。
  • 假期走進梅爾尼科夫美術館 欣賞經典藝術體驗創作意趣
    暑假已過去一半,上海市梅爾尼科夫美術館為豐富學生們的假期生活,讓大家走進博物館、美術館,特舉行相關活動吸引孩子們的到來。近日,美術館專業人士開設經典畫作講座,為上海市閘北第八中學的學生們傳授繪畫技巧。講座詳細介紹了畫家本人及同伴的部分經典作品,並通過作品背後的故事、畫家的創作技法,引導觀眾進一步賞析和讀懂繪畫作品。
  • 走近昊美術館溫州館 讓當代藝術在溫州生根發芽
    私人美術館,藏身五星級酒店     1300平方米的高挑空間,簡約的燈飾,白牆上掛著一幅幅偌大的油畫作品,地面上陳列著雕塑作品……走進昊美術館溫州館,撲面而來一股濃烈而獨特的藝術氣息。在此前的一個場合,鄭好曾解釋如此命名的用意:「昊」字上「日」下「天」的結構,體現了藝術和生活的完美詮釋,即舒適每一日,藝術每一天;而英文名中的「How」更是一種發問,向藝術發問,答案永遠開放。     事實上,鄭好的私人美術館版圖並不局限於溫州。在上海浦東世和中心,一個規模更大的私人美術館——昊美術館上海館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即將開館運行。
  • 藝術選修課非常"搶手" 滬高校公共藝術課將記入學分
    東方網1月8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日前,《上海市文教結合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公布,其中提出未來三年內,要求全市所有高校開設公共藝術課程並計入學分。在高校內,通過校內各類文化藝術經典演出、校外文化場館的育人機制,雙向提高師生的人文底蘊。今後三年將實施緊缺文藝人才引育計劃,打造雙向服務文化和教育的跨界人才隊伍,著力優化舞蹈、影視等方面人才培養,引進高端文藝人才,建設文藝類學科與智庫建設。
  • 河南五高校學分互認,跨校上課也能修學分
    而在前幾天,河南省的5所高校就籤署了這樣一份課程互選與學分互認的合作框架協議。這個合作的籤署也標誌著這五個高校將實行課程互選和學分互認。這次的行動是由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牽頭,聯合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來進行的。
  • 第二屆美術館公共教育論壇在滬舉行
    第二屆美術館公共教育論壇在滬舉行2015-12-18 19:44:09 來源:東方網 作者:鄭溫蒂 選稿:展翔   東方網通訊員鄭溫蒂12月18日消息:今天,「2015第二屆美術館公共教育論壇」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舉行。
  • 突破物理空間限制 美術館公共教育活動如何「出圈」
    原標題:突破物理空間限制,用更加多元的方式走入觀眾 美術館公共教育活動如何「出圈」受颱風「利奇馬」影響,為保障極端惡劣天氣下的參觀安全,上周末,上海市不少美術館、博物館臨時閉館。閉館了,是否意味著美術館公共教育活動也隨之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