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言語治療師,如果用5個字描述你的職業,會是哪5個字?
前幾天我們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問答採訪,訪問了幾位一線的言語治療師:
不同言語治療師,對言語治療師這個職業的感觸不同,總結起來可以用這5個字來概括:
實、苦、甜、少、學。
1.
第一個字是「實」。
充實,言語治療師的一天是相當的充實。
據調查,國內大部分醫院1個言語治療師1天服務的言語語言障礙人次為10-15人次,1次言語治療的時長為30-45分鐘左右,1天工作時長為7小時,意味著,在1天的治療過程中,可能喝口水和上洗手間的時間都沒有。
除了排滿的時間點,同樣排滿的還有不同類型的病人。國內大型綜合性醫院言語治療師1天的服務對象類型為,兒童言語障礙、兒童語言障礙、成人言語障礙、成人語言障礙、成人吞咽障礙、聽力障礙、認知障礙等,沒有明顯的亞專業方向區分,這要求國內醫療系統言語治療師必須為全能型言語治療師。
全職言語治療師,需要儲備所有相關專業知識,現狀是國內醫療系統內大部分言語治療專業從業者並非全職的言語治療師(ST),還兼職物理治療師(PT)和作業治療師(OT),俗稱「3T」。
可見在國內醫療系統言語治療師的一天,有多麼地「充實」。
2.
第2個字是「苦」。
酸甜苦辣,對於現階段國內言語治療師而言,苦,可能排在第一位。
何為苦呢?國內99%的言語治療師在踏入這個行業時,相關專業知識是一片空白的,所學專業並非言語治療相關專業,大部分為康復治療學、護理學、醫學、特殊教育學等,截止至2018年,全國開設聽力與言語康復學本科專業院校共7所。(點擊即可連結到該文章)
就我自己舉例:
我大學本科專業是康復治療學物理治療方向,大學畢業便進入了國內大型綜合性三甲醫院,成為一名言語治療師。
我的本科課程主要是《肌肉骨骼系統解剖學》、《骨科物理治療學》、《神經物理治療學》、《心肺物理治療學》、《物理因子療法學》、《傳統康復治療學》,單單這幾門物理治療的基礎課程,每門課都需要學1整個學年,而《言語治療學》,僅學了半個學年,每周只有2學時,約48學時。
可見言語治療學在本科專業的比重是多麼小。
沒有專業儲備踏入了這個行業是非常「苦」,這個苦是——辛苦,日常治療中所遇到言語語言吞咽患者的情況,都是沒有系統化學習和了解過的,每天治療都是處於摸索狀態。
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幫患者解決問題,沒有足夠的信心和適當的宣教給與患者和家屬,明明你十分努力地給患者長時間治療,卻沒有看到明顯的療效。
這個過程,對於言語治療師是辛苦,更是「心」苦。
3.
第3個字是「甜」。
先苦後甜,言語治療師除了「苦」,也少不了「甜」。
雖然言語治療工作對於國內言語治療師有著各種很難跨越的挑戰,但是日常的言語治療工作中也充滿著千絲萬縷的甜。言語治療的服務對象是全齡人,你會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經歷,從剛出生的嬰兒到老年人。
甜是沒有說過話的語言發育遲緩孩子,在2個星期言語治療後,說出的「媽媽」兩個字;甜是剛來時你無法聽懂他說話的構音障礙孩子,在1個月構音治療後,能夠清晰地與天貓精靈對話;甜是長時間插胃管的吞咽障礙患者,在2個月的吞咽治療後,經口安全吃下了第一口食物;甜是失語症的患者,在1個星期的失語症治療後,向一直陪伴的愛人說出了「我愛你」三個字.
這些甜,也是工作中的成就感,能夠讓你忘卻辛苦,繼續披上鎧甲,活力滿滿地為患者服務。
4.
第4個字是「少」
①成就感少
沒有接受過系統化學習的言語治療師,在工作中,更多的是苦,甜是缺少的。
而為何缺少成就感,最大的原因也是由於沒有系統化的專業儲備,能夠給患者帶來的療效少,大多言語治療師還是在摸索的狀態。
②收入少
國內醫療系統,言語治療師的收入普遍偏低,且目前國內言語治療的普及率不高,老百姓普遍還不知道這個專業,很多言語語言吞咽障礙的病人,沒有及時找到言語治療師;最重要的是國內大多數言語治療師還沒有十足的專業儲備,能夠幫助更多的言語語言吞咽障礙的病人解決問題。
而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關鍵,便是需要不斷地「學」。
5.
第5個字是「學」。
國內言語治療師目前最缺少的,是「學習」,主要缺少系統化的專業學習。
對於大多數國內在職言語治療師而言,出國或者出境,用2-3年時間,系統學習一個言語病理學專業是很不現實的,只能通過業餘時間進行學習,按每天學習2小時計算,國內言語治療師需要10年完成英/美國SLT/SLP所學全部內容。(點擊即可連結到該文章)
那如何能夠在職系統化地學習呢?
2018年言語病理學大講堂言語治療師在線教育平臺建立,期間推出了不少系統化課程,如嗓音專題系統化課程、唇顎裂專題系統化課程等,親民的價格,每次半小時的在線學習,實現了不少言語治療師下班就能在線系統學習的需要。
(掃碼即可聽課)
而今年6月,更是推出了目前十分火爆、國內言語治療師的剛需課程:臺灣言語治療師職前必須培訓的課程——《兒童方向言語治療師職前教育課程》及《成人方向言語治療師職前教育課程》,16門課/82小時課程,歷時4個多月,全臺灣一線超強師資團隊設計並授課,系統化講解兒童/成人方向言語治療師職前所必須儲備的專業知識,幫助更多言語治療師科學循證地為患者選擇最優的治療方案。
課程通知一發出,言語治療師報名人數已達500+,第一課收聽人次2小時,更是高達2000+人次,全國各地區單位的言語治療師團隊集體報名,那如此火爆的課程是哪些內容呢?
2019年7月1日晚19:30,兒童方向言語治療師職前教育課程第一課開課,開課兩小時,收聽人次達2000+人次。
如此火爆的言語治療師職前系統化課程,現在兒童方向系列課拼團僅需699元/人(拼團特價7月4日截止,僅剩最後2天),掃描二維碼,與國內500多名言語治療師一起學習吧。
(點擊關注千聊系列課程)
專家寄語
林麗英(課程總設計)
與如蜜及她的工作夥伴,相約面談、電話會議、微信上討論、文件往返溝通,我們花了好些心力,規劃了兒童語障基礎課程及成人語障基礎課程,課程形式還包含在線知識授課及線下實習指導 ;擬透過線上線下結合來提升中國第一線語言治療工作夥伴的基礎技能。
我們都了解,基礎課程一定包含理論性課程及解剖生理課程,也許枯燥也許乏味,但卻是專業中不可或缺的根基,所以這些課一定要的!
也許近90小時的課程並不算多,但卻是我們費盡心力去促成、是老師們的嘔心瀝血及苦口婆心的傾囊相授。我們期許參與學習的學員能珍惜、能虛心學習,為自己、為語言治療專業奠定更好專業質量,才能讓語言治療專業被看重,也能嘉惠所有語障個案及家庭。這也許只是拋磚引玉,但卻期許為語言治療打開向專業邁進大門!
盛華(成人方向課程顧問)
我看了培訓課程的目標、師資及題目均規劃的很好,從基礎知識到臨床專業知識均包含在內。
師資也是臺灣各課程領域的專家, 具有多年實務及教學經驗,林麗英老師與各位老師花了許多心血規劃。
相信學員經過這套有系統的培訓後, 對言語語言治療就有了完整的概念。有了理論的基礎, 在老師手把手的臨床指導時, 就會將融匯貫通, 靈活運用。
蔡孟儒(兒童方向課程顧問)
感謝言語病理學大講堂提供機會,已經仔細看過兒童課程安排,與臺灣語聽學系的課程安排類似,足以培訓優秀的兒童言語語言治療師。
王如蜜(課程總助理)
這個是我最期待學習的課程,從轉行入門一路走來非常艱辛,雖然我們仍不夠專業,但不管你將來願意還是不願意,我們是很重要的一代人,是將來傳承的一代人。
在言語治療發展初期階段的中國,這個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後來人會看你怎麼做、學你怎麼做,那麼最好最快的自身職業發展道路和辦法,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先創新,而是扎紮實實、認認真真沉下心來學習,學基礎、學理論再實踐、再回歸檢視基礎;而是先走出去、或請進來,學習人家北美、日本、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專業發達國家及地區的人才培養課程及模式,先用系統化的專業知識充實自己。
葆有一直學習、終身學習、虛心向他人學習的狀態,才有可能談創新、將來有屬於自己的東西,才有可能做好將來的傳承工作,臺灣模式是我們經過反覆討論論證後首選的第一個借鑑模式。
之所以選擇全臺灣師資團隊,原因有以下5點:
1、普通話教學;
2、文化差異小;
3、語言均為漢語,臺灣已在漢語言語病理學臨床、教學、科研方面有不少積澱;
4、外語版本工具不能直接使用,臺灣已有很多本土化、已科學驗證的漢語評估工具;
5、避免混合師資團隊中各國家地區師資教學理念的差異。
那將來是否可能還會有北美模式、香港模式等課程?
毫無疑問:一切皆有可能!但前提還是大家要動起來、學起來,老師們才有源源不斷的新動力利用業餘時間去研發新的課程。
古人把「匠」定義為精通一門手藝或技藝的人,把「師」定義為掌握了規律、又能將其傳授給他人的人,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未來言語治療師中的「匠」和「師」!
課程時間
①通識課程:7月1日-7月10日,共5節課;
8小時課程,90-120min/課。
②兒童方向課程:7月12日-9月9日,共24節課;
37小時課程,90-120min/課。
③成人方向課程:9月23日-11月18日,共24節課;
37小時課程,90-120min/課。
地點
言語病理學大講堂千聊直播間
掃描關注言語病理學大講堂了解更多內容
編 輯
作者:鄧杏蘭
編輯:施浩然 張桂鳳
審核:王如蜜 鄧杏蘭 劉慧鳳
註: 1.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2.喜歡作者的這篇文章請手動點個「在看」噢(文末右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