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學者黃宗智 :如何閱讀學術著作、做讀書筆記?(附:被引最多的...

2020-12-13 神州學人

  本文綜合整理自《文史博覽》、《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圖書學術影響力報告》等。

  - 本文作者 -

  黃宗智(著名歷史學家。普林斯頓大學學士,華盛頓大學博士,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歷史系教授,1991年晉升「超級教授」,2004年榮休。中國人民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閱讀方法

  首先要養成連接概念與經驗的閱讀習慣。讀書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論點(當然有許多沒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經驗信息堆積類的著作,有的價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貴的參考書。我這裡關心的不是參考書的編撰,而是學術專著的寫作),而為了精確地掌握一本書,也是為了鍛鍊自己概括能力與養成連接經驗與概念的思維習慣,我特別強調讀書筆記要總結作者對自己中心論點的主要經驗支撐證據,並同時照顧到中心論點次一級的闡發性概念及其經驗根據。

  最後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作者把你說服了沒有?為什麼?(更有進者,如果由你來寫這本書,你會做怎樣的修改?)這樣的讀書習慣也是為自己做學術研究,寫學術專著的一種鍛鍊。能夠清楚掌握好的專著的設計和結構,才有可能自己撰寫優秀的學術著作。

  這樣的讀書習慣另外有一個很實用的考慮,就是為了積累自己將來研究和教學的可用材料。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我們看書之後,在個把星期到幾個月之中,對一本書的記憶是比較清晰完整的,之後便逐漸模糊,幾年之後便幾乎不可能在腦袋裡作詳細的找回檢索。

  因此,我們要在記憶清晰的時候,精確地總結這本書以備將來之用。而這樣的總結,不是被動地摘抄,而是積極地消化,迫使自己在記憶最完整的時候,按照上述的方法精確地掌握這本書並對之進行系統思考。那樣,將來可以隨時找回檢索使用。我自己要到30歲之後才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記憶(或僅僅把書排列在書架上)的不可依靠,開始積累筆記。有不少在研究院時候讀過的書,後來都得回去重看。

  理論學習

  前人有眾多的理論著作,對我們來說是有用的資源。我自己提倡的途徑是要掌握主要不同流派的理論,作為入門途徑。閱讀時要求與之對話,而不是簡單的死學。而對話、決定取捨的最好方法,乃是看它對組織、解釋自己掌握的經驗材料有用沒用。

  學習理論的目的不是尋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理,而是提出問題,較高的一個境界是在理論和實際脫節點上,或不同流派理論的交鋒點上,提出問題,試圖超越現存視野。另一用途是通過與現存理論的對話來澄清、推進自己的分析概念。這樣,理論更多的是工具或對手,而不是答案。

  另一個有用辦法是:區別經典理論與庸俗理論;前者較少,後者俯拾皆是。前者一般視野比較寬闊,提出的概念更清晰並強有力,後者則比較模糊繁雜,除非和自己的研究課題有直接聯繫,一般用途不大。

  這種庸俗模式的大量存在本身便是西方形式主義傾向的一個例證:今日美國一般的社會學、政治學系,對學生們要求的是首先建立所謂"理論"或模式,然後才做經驗研究,這種認識方法的結果之一是模式堆積如山,絕大多數十分庸俗。而與這樣的模式"對話",雖然可能會起點公關作用,但對推進和提高自己的分析概念不會有太大幫助。

  最後一種可行的理論學習方法是:先在某一種流派之中,深入浸淫一段時間,作為入門方法,鍛鍊自己概括和連接概念的能力,然後進而學習其他流派。國內許多年 長一點的學生,已經接觸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可惜的是其教學方法,大多是當教條死背,而不是活學活用地用來提出問題。但也有少數的學生,還是能夠從其中得到概括能力的鍛鍊,這是寶貴的資源,可以當作學習其他流派理論的基本功。

  寫讀書報告

  學術著作都應帶有一個中心論點,而閱讀那樣的著作,首先是要掌握其中心論點,用自己的話(一段,甚或是一句話)表達出來。然後,用三、四段總結其主要的次 級論點,同時總結其經驗證據。總結的時候,關鍵在於不要摘抄,要用自己的話,因為那樣才會消化,使它變成自己的東西。

  一個可行的閱讀次序是先看首尾,掌握 其中心論點之後才逐章閱讀,每章看完之後用自己的話總結。最後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作者把你說服了沒有,為什麼?(甚或更進一步:如果由你來寫這本書,你 會做怎樣的修改?)至於比較純理論性的著作,我們要問:它對了解中國的實際或你自己的研究課題有什麼用?

  這樣的看書寫筆記方法乃是一種思維上的鍛鍊,也是養成自己的思考、寫作習慣的辦法。關鍵在養成看後就寫系統筆記的習慣,不可依賴自己的記憶,因為幾個月(最多一兩年)之後肯定會變得模糊不清。筆記最好既不要太簡短也不要 太詳細,應在一、兩千字的範圍之內。這樣長年積累,隨時可供將來的研究和教學之用。

  研究寫作

  我這裡要強調的是,設計論文首先應要求自己能在經驗層面作出前人所未做的貢獻,因為作為一個青年學者,思想上多未完全成熟,若能老老實實做經驗研究,最起碼可以在那個層面上做出新的貢獻。

  但這不是說要只作經驗信息的簡單堆積,因為那樣無從區別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優秀的學術貢獻需要帶有明確的問題,經驗證據的目的是用來解決重要的問題,而問題的建立要靠經驗與理論的連同使用,不可只靠單一方面。最理想的狀況是通過新鮮的經驗證據來提煉新鮮的概念,用以解決重要的理論問題。

  而所謂理論問題,上面已經提到,既可以是不同流派理論的交鋒點,也可以是理論與實際的脫節點。另外,最好是自己特別關心的問題,因為那樣才會有驅動力,使自己作出長時期的持續投入。

  這裡應該說明,尋找自己最想做而又是最能做的題目常常是一個曲折的過程。我當年便因導師的影響而選擇了思想史的題目,並試圖為導師而挑戰當時佔美國首席位置的Joseph R. Levenson。

  後來才發現,自己無論在感情上還是能力上,都更傾向於關注普通人民,而又比較喜歡解答有關人們實際生活的問題,更合適做經濟史、社會史 和法律史。但清楚認識這一點的時候已經近乎不惑之年了。

  基於以上的經驗,我自己一貫避免指定學生做某個題目,因為我認為這幾乎等於是在替他們找對象。做學問是個長時期的磨練,十分必要找到自己真正願意一生與之作伴的主題,但國內由導師包辦的做法仍然比較普遍,亟需改革。

  最後,怎樣在經驗證據上提煉新鮮概念。上面已經提到,一個好的方法是從經驗證據與現存理論的脫節點出發,與現存理論,尤其是經典性的著作,對話來澄清、推進自己的概念。最好是跨越不同流派的理論,因為同一流派中的論證,多隻關乎次級問題,而不同流派的交鋒點,常常是最為基本和關鍵的問題。

  有的同學可能會覺 得掌握單一流派的理論已經不容易,要求同時與不同流派對話,可能是過分苛求。但實際上,只掌握單一流派,常常會陷於不自覺地完全接受其預設前提,久而久之,甚至會以為是天經地義,無可置疑的"真理",因此陷入由意識形態主宰的研究。而且,通過不同流派之間的爭議,可以更清晰深入地同時掌握不同概念,並把自己的認識和問題提高到 最基本的層面上。這方面中國的研究生其實具有比美國學生優越的條件。

  作為處於兩種文化衝擊下的知識分子,中國的研究生更能體會到理論與實際的脫節以及不同 理論之間的交鋒。今天中國的研究生,幾乎不可避免地都是"雙重文化人"(見黃宗智《近現代中國和中國研究中的文化雙重性》),和美國一般研究生很不一樣。若能既不迷信普世理論,又不迷信自己的感性認識,這本身就是一個可資學術使用的重要資源。最後是通過嚴謹的經驗研究與高層次的理論問題意識的探討,來回反覆連接,由此才可能建立既是中國的也是現代性的學術,並為全人類建立一個不同於西方現代主義傳統的學術傳統。


  附:哪些人文社科著作引用最多?

  來源:《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圖書學術影響力報告》

  本文所列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圖書學術影響力排行榜乃改革開放以來人文社科各類學科覆蓋面較廣、引用率影響力較全、數據較權威的排行榜。社會學論文引用國外學術著作前10名

  1 詹姆斯·S.科爾曼(James S. Coleman)著,鄧方譯:《社會理論的基礎》

  2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著,林榮遠譯:《經濟與社會》

  3 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著,何懷宏等譯:《正義論》

  4 戴維·波普諾(David Popenoe)著,李強等譯:《社會學》

  5 安東尼·吉登斯著,李康等譯:《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

  6 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著,田禾譯:《現代性的後果》

  7 皮埃爾·布迪爾厄等著,李猛等譯:《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

  8 杜贊奇著,王福明譯:《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

  9 喬納森·H.特納著,邱澤奇等:《社會學理論的結構》

  10 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趙旭東等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 : 現代晚期的自我與社會》

  社會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前10名

  1 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

  2 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

  3 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

  4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

  5 李惠斌等主編:《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

  6 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流動》

  7 邊燕傑主編:《市場轉型與社會分層》

  8 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變遷與評估》

  9 楊善華主編:《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

  10 鄔滄萍:《社會老年學》

  馬克思主義論文引用學術著作前10名

  1 張一兵:《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

  2 雅克·德希達著,何一譯:《馬克思的幽靈:債務國家、哀悼活動和新國際》

  3 黑格爾(G.W.F.Hegel)著,範揚等譯:《法哲學原理》

  4 李大釗:《李大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 喬治·盧卡奇 ,杜章智等譯:《歷史與階級意識:關於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

  6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著,榮震華等譯:《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

  7 黑格爾(G.W.F.Hegel)著,賀麟譯:《小邏輯》

  8 路易斯·阿爾都塞 (Louis Althusser)著,顧良譯:《保衛馬克思》

  9 黑格爾(G.W.F.Hegel)著,賀麟等譯:《精神現象學》

  10 廣松涉編注,彭曦譯:《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

  哲學論文引用國外學術著作前10名

  1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

  2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陳嘉映等譯:《存在與時間》

  3 黑格爾(G.W.F.Hegel)著,賀麟等譯:《哲學史講演錄》

  4 黑格爾(G.W.F.Hegel)著,賀麟譯:《小邏輯》

  5 愛因斯坦(E.Ainstein)著,許良英等編譯:《愛因斯坦文集》

  6 黑格爾(G.W.F.Hegel)著,範揚等譯:《法哲學原理》

  7 黑格爾(G.W.F.Hegel)著,賀麟等譯:《精神現象學》

  8 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著,何懷宏等譯:《正義論》

  9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

  10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吳壽彭譯:《形上學》

  哲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前10名

  1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

  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

  3 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

  4 魯迅:《魯迅全集》

  5 嚴復:《嚴復集》

  6 馮友蘭著,塗又光譯:《中國哲學簡史》

  7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

  8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

  9 汪子嵩:《希臘哲學史》

  10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

  宗教學論文引用國外學術著作前10名

  1 愛彌爾·涂爾幹(Emile Durkheim)著,渠東等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2 孔漢思(Hans Kung)等編,何光滬譯:《全球倫理:世界宗教議會宣言》

  3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

  4 彼得·貝格爾著,高師寧譯:《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之要素》

  5 塞繆爾.P.亨廷頓著,周琪等譯:《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6 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徐育新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

  7 菲利浦·希提(Philip K. Hitti)著,馬堅譯:《阿拉伯通史》

  8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著,於曉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9 威利斯頓·沃爾克(Williston Walker)著,孫善玲等譯:《基督教會史》

  10 伯蘭特·羅素(Bertrand Russell)著,何兆武等譯:《西方哲學史》

  宗教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前10名

  1 胡道靜:《藏外道書》(分冊)

  2 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

  3 王明:《太平經合校》

  4 陳垣:《道家金石略》

  5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分四卷)

  6 太虛:《太虛大師全書》

  7 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

  8 魯迅:《魯迅全集》

  9 石峻:《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10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歷史學論文引用國外學術著作前10名

  1 傑弗裡·巴勒克拉夫(Barraclough,G.)著,楊豫譯:《當代史學主要趨勢》

  2 R. G. 柯林武德(R.G. Collingwood)著,何兆武譯:《歷史的觀念》

  3 L. S. 斯塔夫裡阿諾斯(L.S.Stavrianos)著,吳象嬰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4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吳壽彭譯:《政治學》

  5 希羅多德(Herodotus)著,王以鑄譯:《歷史》

  6 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會科學院譯:《日本外交史》

  7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 Wallerstein)著,尤來寅譯:《現代世界體系》

  8 李約瑟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翻譯小組譯:《中國科學技術史》

  9 柯文(Paul A. Cohen)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

  10 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著,顧良譯:《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歷史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前10名

  1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

  2 嚴復著,王栻編:《嚴復集》

  3 魯迅:《魯迅全集》

  4 上海圖書館:《汪康年師友書札(第1-3冊)》

  5 鄭觀應著,夏東元編:《鄭觀應集》

  6 張謇:《張謇全集》

  7 顧頡剛:《古史辨》

  8 李大釗:《李大釗文集》

  9 康有為著,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

  10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

  考古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前10名

  1 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2 費孝通:《費孝通文集》

  3 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

  4 中共中央統戰部:《民族問題文獻彙編》

  5 金炳鎬:《民族理論通論》

  6 林耀華:《民族學通論》

  7 莊孔韶:《人類學通論》

  8 王建民:《中國民族學史》

  9 王堯:《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

  10 寧騷:《民族與國家:民族關係與民族政策的國際比較》

  中國文學論文引用國外學術著作前10名

  1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Hegel)著;朱光潛譯:《美學》

  2 勒內·韋勒克(Rene Wellek)著;劉象愚譯:《文學理論》

  3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

  4 巴赫金著;錢中文主編;白春仁、李兆林等譯:《巴赫金全集》

  5 亞裡斯多德(Aristotle)著;陳中梅譯:《詩學》

  6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陳嘉映等譯:《存在與時間》

  7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

  8 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著;趙一凡譯:《資本主義文化矛盾》

  9 馬泰·卡林內斯庫(Matei Calinescu)著;顧愛彬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後現代主義》

  10 愛克曼(Johann Peter Eckermann)輯錄;朱光潛譯:《歌德談話錄》

  中國文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前10名

  1 魯迅:《魯迅全集》

  2 沈從文:《沈從文文集》

  3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

  4 錢鍾書:《管錐編》

  5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

  6 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

  7 錢鍾書:《談藝錄》

  8 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

  9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

  10 聞一多著,孫黨伯等主編:《聞一多全集》

  外國文學論文引用國外學術著作前10名

  1 米·巴赫金(M.M. Bakhtin)著,錢中文主編,曉河等譯:《巴赫金全集》

  2 黑格爾(G.W.F.Hegel)著,朱光潛譯:《美學》

  3 愛德華·W.薩義德(Edward W.Said)著,王宇根譯:《東方學》

  4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著,朱生豪等譯:《莎士比亞全集》

  5 勒內·韋勒克(Rene Wellek)等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

  6 米·巴赫金(M.M. Bakhtin)著,白春仁等譯:《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

  7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等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

  8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rger)著,陳嘉映等譯:《存在與時間》

  9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羅念生譯:《詩學》

  10 蘇珊·S.蘭瑟著,黃必康譯:《虛構的權威:女性作家與敘述聲音》

  外國文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前10名

  1 魯迅:《魯迅全集》

  2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

  3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

  4 劉海平等主編:《新編美國文學史(第1-4卷)》

  5 伍蠡甫:《西方文論選》

  6 王嶽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

  7 侯維瑞:《現代英國小說史》

  8 李賦寧:《歐洲文學史》

  9 瞿世鏡:《當代英國小說》

  10 黃源深:《澳大利亞文學史》

  語言學論文引用國外學術著作前10名

  1 M. A. K. Halliday, An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

  3 Dan Sperber,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4 George Lakoff, Metaphors We Live by

  5 趙元任著,呂叔湘譯:《漢語口語語法》

  6 George Lakoff,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7 Ronald W. Langacker, Foundations ofCognitive Grammar

  8 Noam Chomsky, Minimalist Program,Cambridge

  9 太田辰夫著,蔣紹愚等譯:《中國語歷史文法》

  10 S.C.Levinson, Pragmatics

  語言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前10名

  1 朱德熙:《語法講義》

  2 王力:《漢語史稿》

  3 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

  4 羅新璋:《翻譯論集》

  5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

  6 張敏:《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

  7 張伯江:《漢語功能語法研究》

  8 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

  9 趙豔芳:《認知語言學概論》

  10 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

  文化學論文引用國外學術著作前10名

  1 塞繆爾.P.亨廷頓,周琪等譯:《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2 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著,趙一凡等譯:《資本主義文化矛盾》

  3 愛德華·W.薩義德(Edward W. Said)著,王宇根譯:《東方學》

  4 讓·波德裡亞(Jean Baudrillard)著,劉成富等譯:《消費社會》

  5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

  6 邁克·費瑟斯通著,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

  7 約翰·湯姆林森(John Tomlinson)著,馮建三譯:《文化帝國主義》

  8 弗雷德裡克·詹姆遜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

  9 羅蘭·羅伯森著,梁光嚴譯:《全球化:社會理論和全球文化》

  10 克利福德·格爾茲(Clifford Geertz)著,納日碧力戈譯:《文化的解釋》

  文化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前10名

  1 魯迅:《魯迅全集》

  2 嚴復:《嚴復集》

  3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

  4 羅鋼:《文化研究讀本》

  5 費孝通:《鄉土中國》

  6 王寧:《全球化與後殖民批評》

  7 胡適:《胡適文集》

  8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

  9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

  10 李大釗:《李大釗文集》

  藝術學論文引用國外學術著作前10名

  1 黑格爾(G.W.F.Hegel )著,朱光潛譯:《美學》

  2 馬泰·卡林內斯庫(Matei Calinescu)著,顧愛彬等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後現代主義》

  3 朗格(Langer,S.K.)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

  4 安德烈·巴贊(Andre Bazin)著,崔君衍譯:《電影是什麼?》

  5 唐納德·傑·格勞特(Donald Jay Grout)等著,汪啟璋等譯,《西方音樂史》

  6 特裡·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王傑等譯:《美學意識形態》

  7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

  8 魯道夫·阿恩海姆(R.Arnheim)著,滕守堯等譯:《藝術與視知覺》

  9 布萊希特(Brecht,Bertolt)著,丁揚忠等譯,《布萊希特論戲劇》

  10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s)著,羅念生譯:《詩學》

  藝術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前10名

  1 上海書畫出版社:《歷代書法論文選》

  2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3 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4 程季華:《中國電影發展史》

  5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

  6 宗白華:《美學散步》

  7 魯迅:《魯迅全集》

  8 鍾惦棐:《起搏書》

  9 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

  10 黃翔鵬:《傳統是一條河流》

  管理學論文引用國外學術著作前10名

  1 麥可·波特(Michael E.Porter)著,陳小悅譯:《競爭優勢》

  2 R.H.科斯(R.H. Coase)等著,劉守英譯:《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

  3 彼得·聖吉著,郭進隆譯:《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

  4 熊彼特(J.A. Schumpeter)著,何畏等譯:《經濟發展理論: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

  5 麥可·波特(Michael E.Porter)著,陳小悅譯:《競爭戰略》

  6 小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著,重武譯:《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

  7 Ikujiro Nonaka: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8 Oliver E.Williamson: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of Capitalism:Firms,Markets,Relational Contracting

  9 道格拉斯·C. 諾斯著,陳鬱等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

  10 Edith Tilton Penrose:Theory of the Growth ofthe Firm

  管理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前10名

  1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

  2 張維迎:《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

  3 張維迎:《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

  4 傅家驥:《技術創新學》

  5 王緝慈等:《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

  6 馬士華等:《供應鏈管理》

  7 梁能:《公司治理結構:中國的實踐與美國的經驗》

  8 謝識予編:《經濟博弈論》

  9 俞可平:《治理與善治》

  10 李維安等:《公司治理》

  經濟學論文引用國外學術著作前10名

  1 R. H. 科斯(R. H. Coase)等著,劉守英譯:《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

  2 亞當·斯密著,郭大力等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3 道格拉斯·C.諾斯著,陳鬱等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

  4 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著,李明軒等譯:《國家競爭優勢》

  5 柯武剛等著,韓朝華譯:《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

  6 熊彼特(J. A. Schumpeter)著,何畏譯:《經濟發展理論: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

  7 道格拉斯?C.諾斯著,劉守英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

  8 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著,陳小悅譯:《競爭優勢》

  9 馬歇爾(Affred Marshall)著,朱志泰等譯:《經濟學原理》

  10 青木昌彥著,周黎安譯:《比較制度分析》

  經濟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前10名

  1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

  2 王緝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

  3 盧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

  4 林毅夫:《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

  5 謝識予:《經濟博弈論》

  6 張維迎:《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

  7 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

  8 吳必虎:《區域旅遊規劃原理》

  9 保繼剛:《旅遊地理學》

  10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

  政治學論文引用國外學術著作前10名

  1 塞繆爾.P.亨廷頓著,王冠華等譯:《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

  2 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

  3 亞歷山大·溫特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

  4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吳壽彭譯:《政治學》

  5 詹姆斯·多爾蒂等著,閻學通等譯:《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

  6 塞繆爾.P.亨廷頓著周琪等譯:《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7 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著,何懷宏譯:《正義論》

  8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

  9 加布裡埃爾·A. 阿爾蒙德(Gabriel A.Almond)等著,曹沛霖等譯:《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

  10 塞繆爾.P.亨廷頓著,劉軍寧譯:《第三波:20世紀後期民主化浪潮》

  政治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前10名

  1 王逸舟:《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

  2 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

  3 王逸舟:《當代國際政治析論》

  4 李大釗:《李大釗文集》

  5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

  6 王浦劬:《政治學基礎》

  7 俞可平:《治理與善治》

  8 王泰平,裴堅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

  9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

  10 王繩祖:《國際關係史》

  法學論文引用國外學術著作前10名

  1 埃德加·博登海默著,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

  2 孟德斯鳩(Baron de Montesquieu)著,張雁琛譯:《論法的精神》

  3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吳壽彭譯:《政治學》

  4 黑格爾(G.W.F.Hegel)著,範揚譯:《法哲學原理》

  5 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著,何懷宏譯:《正義論》

  6 理察·A.波斯納(Richard A.Posner)著,蔣兆康譯:《法律的經濟分析》

  7 切薩雷·貝卡裡亞(Beccaria)著,黃風譯:《論犯罪與刑罰》

  8 埃德加·博登海默 (Edgar Bodenheimer)著,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

  9 約翰·洛克(John Locke)著,瞿菊農等譯:《政府論》

  10 亨利·詹姆斯·薩姆那·梅因(Henry James Sumner Maine)著,沈景一譯:《古代法》

  法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前10名

  1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

  2 張明楷:《刑法學》

  3 梁慧星:《民法總論》

  4 朱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

  5 馬克昌:《犯罪通論》

  6 周枏:《羅馬法原論》

  7 王名揚:《美國行政法》

  8 王名揚:《法國行政法》

  9 季衛東:《法治秩序的建構》

  10 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

  教育學論文引用國外學術著作前10名

  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華東師範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

  3 伯頓·克拉克著,王承緒等譯:《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

  4 雅斯貝爾斯(K. Jaspers)著,鄒進譯:《什麼是教育》

  5 約翰·杜威(J. Dewey)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

  6 約翰·S.布魯貝克著,鄭繼偉、王承旭等譯:《高等教育哲學》

  7 威廉姆·E.多爾(William E.Doll)著,王紅宇譯:《後現代課程觀》

  8 約翰·杜威(J. Dewey)著,趙祥麟等編譯:《杜威教育論著選》

  9 伯頓·克拉克主編,王承緒等譯:《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

  10 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著,何懷宏等譯:《正義論》

  教育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前10名

  1 鍾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

  2 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

  3 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

  4 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課題組:《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

  5 教育部師範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

  6 張華:《課程與教學論》

  7 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

  8 蔡元培著,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

  9 吳康寧:《教育社會學》

  10 施良方:《學習論:學習心理學的理論與原理》

  心理學論文引用國外學術著作前10名

  1 勞倫斯·A.珀文(Lawrence A.Pervin)著,周榕等譯:《人格科學》

  2 伯格(Jerry M.Burger)著,陳會昌等譯:《人格心理學》

  3 勞倫斯·A.珀文(Lawrence A.Pervin)等著,黃希庭主譯:《人格手冊:理論與研究》

  4 Alan D.Baddeley:Working Memory

  5 Albert Bandur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

  6 R.S.Lazarus:Stress,Appraisal,andCoping

  7 杜·舒爾茲(Duane P. Schultz)著,楊立能等譯:《現代心理學史》

  8 Arthur S. Reber:Implicit Learningand Tacit Knowledge:an Essay on the Cognitive Unconscious

  9 Josef Perner:Understanding theRepresentational Mind

  10 波林(E.G.Boring)著,高覺敷譯:《實驗心理學史》

  心理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前10名

  1 王甦:《認知心理學》

  2 楊治良:《記憶心理學》

  3 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

  4 林崇德:《發展心理學》

  5 彭聃齡:《漢語認知研究》

  6 葛魯嘉:《心理文化論要——中西心理學傳統跨文化解析》

  7 沈漁邨:《精神病學》

  8 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

  9 侯傑泰:《結構方程模型及其應用》

  10 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

  新聞傳播學論文引用國外學術著作前10名

  1 沃納·賽佛林等著,郭鎮之等譯:《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

  2 韋爾伯·施拉姆(W.Schramm)等著,陳亮等譯:《傳播學概論》

  3 尤爾根·哈貝馬斯著,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

  4 麥可·埃默裡等著,展江譯:《美國新聞史:大眾傳播媒介解釋史》

  5 赫伯特·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6 丹尼斯·麥奎爾(Denis McQuail)等著,祝建華等譯:《大眾傳播模式論》

  7 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著,許鈞譯:《關於電視》

  8 韋爾伯·施拉姆等著,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譯:《報刊的四種理論》

  9 羅傑·菲德勒(Roger Fidler)著,明安香譯:《媒介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

  10 傑拉爾德.格羅斯(Gerald Gross)主編,齊若蘭譯:《編輯人的世界》

  新聞傳播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前10名

  1 王立名:《科學技術期刊編輯教程》

  2 魯迅:《魯迅全集》

  3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

  4 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通史》

  5 李興昌:《科技論文的規範表達:寫作與編輯》

  6 全國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辦公室:《出版專業理論與實務(中級)》

  7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

  8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

  9 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

  10 徐耀魁:《西方新聞理論評析》

  圖書情報學論文引用國外學術著作前10名

  1 尼古拉·尼葛洛龐蒂(Nicholas Negroponte)著,胡泳等譯:《數位化生存》

  2 阮岡納贊著,夏雲等譯:《圖書館學五定律》

  3 赫伯特·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4 阿姆斯(William Y.Arms)著,施伯樂等譯:《數字圖書館概論》

  5 施拉姆(W.Schramm)等著,陳亮等譯:《傳播學概論》

  6 沃納·賽佛林等著,郭鎮之等譯:《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

  7 韓家煒(Jiawei Han)等著,範明等譯:《數據挖掘:概念與技術》

  8 麥奎爾(McQuail,D.)等著,祝建華等譯:《大眾傳播模式論》

  9 米哈依洛夫)等著,徐新民等譯:《科學交流與情報學》

  10 尤爾根·哈貝馬斯著,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

  圖書情報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前10名

  1 吳建中:《21世紀圖書館新論》

  2 徐引篪等:《現代圖書館學理論》

  3 孟廣均等:《信息資源管理導論》

  4 邱均平:《文獻計量學》

  5 吳慰慈等:《圖書館學概論》

  6 孟廣均:《國外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進展》

  7 嚴怡民:《現代情報學理論》

  8 嚴怡民:《情報學概論》

  9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

  10 黃宗忠:《圖書館學導論》

  體育學論文引用國外學術著作前9名

  1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制訂,詹雷譯:《奧林匹克憲章》

  2 傑·科克利(Jay J. Coakley)著,管兵譯:《體育社會學:議題與爭議》

  3 麥可·利茲(Michael A. Leeds)著,楊玉明等譯:《體育經濟學》

  4 皮埃爾·德·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著,詹汝琮等譯:《奧林匹克理想》

  5 休斯(Charles F. C. Hughes)著,楊一民等譯:《足球獲勝公式》

  6 馬修·D. 尚克(Matthew D. Shank)著,董進霞譯:《體育營銷學——戰略性觀點》

  7 理察·考克斯(Richard H. Cox)著,張力為等譯:《運動心理學:概念與應用》

  8 傑弗瑞·戈比(Geoffrey Godbey)著,康箏譯:《你生命中的休閒》

  9 K. 吐依(Kristine Toohey)著,朱振歡譯:《真實的奧運會》

  體育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前10名

  1 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課題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

  2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

  3 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

  4 田麥久:《運動訓練科學化探索》

  5 鮑明曉:《體育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6 張力為:《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

  7 文超:《田徑運動高級教程》

  8 曲綿域:《實用運動醫學》

  9 馬啟偉:《體育運動心理學》

  10 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任海主編:《奧林匹克運動》

相關焦點

  • 青年學者怎樣閱讀學術著作和做讀書筆記?
    讀書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論點(當然有許多沒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經驗信息堆積類的著作,有的價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貴的參考書。我這裡關心的不是參考書的編撰,而是學術專著的寫作),而為了精確地掌握一本書,也是為了鍛鍊自己概括能力與養成連接經驗與概念的思維習慣,我特別強調讀書筆記要總結作者對自己中心論點的主要經驗支撐證據,並同時照顧到中心論點次一級的闡發性概念及其經驗根據。
  • 至研究生:怎樣閱讀學術著作?你真的會做筆記嗎?
    讀書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論點(當然有許多沒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經驗信息堆積類的著作,有的價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貴的參考書。我這裡關心的不是參考書的編撰,而是學術專著的寫作)。而為了精確地掌握一本書,也是為了鍛鍊自己概括能力與養成連接經驗與概念的思維習慣,我特別強調讀書筆記要總結作者對自己中心論點的主要經驗支撐證據,並同時照顧到中心論點次一級的闡發性概念及其經驗根據。
  • 黃宗智教授:感情,是我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的來源和動力
    其結果就是拙作《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以下簡稱「《華北》」)(Huang,1985;黃宗智,[1986,2000,2006]2014a)和《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以下簡稱「《長江》」)(Huang,1990;
  • 復旦通識·學術寫作系列|鬱喆雋:網際網路學術閱讀和文獻管理
    四、不動筆墨不讀書如何要有目標地去規劃閱讀、有效閱讀和批判性閱讀呢?我認為必須要做讀書筆記,這才是拿到文獻後的正確的處理方式。我在讀本科的時候,有很多老師都跟我說過這句話,「不動筆墨等於不讀書」。我相信這句話會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讀書筆記是你面對任何學術文獻的一個基本的環節。
  • 紀念錢鍾書誕辰110周年,學者聚談「錢鍾書的學術人生」
    六位見過錢鍾書先生的學者(前排右起:王水照、胡明。後排右起:鄭永曉、陸灝、董乃斌、劉永翔)。他們在會議上回憶了與錢鍾書先生的交往。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尚君:首先致敬錢先生。錢先生的成就無需多言。錢先生是有國際視野的學者,但其治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仍是走中國傳統路數的——廣讀群書,從做讀書筆記開始,長期積累形成看法。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記筆記的方法,如何使用讀書筆記|乾貨
    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點功夫讓自己對讀過的書有印象,即使只記下這本書的作者,書名,閱讀時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堅持寫讀書筆記,這是最有效的讀書方法。」讓自己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有紮實的收穫。關於讀書的速度,有了收穫之後再去訓練讀書速度或鍛鍊嚴密的邏輯思考能力。
  • 如何做讀書筆記?
    是讀書方式不對嗎。那有什麼好的辦法能夠讓我們讀過書之後,記住書中的內容呢? 日本作家奧野宣之的做法是寫讀書筆記,他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裡,詳細的介紹了他是如何做讀書筆記的。我覺得他的方法很容易操作,值得借鑑。
  • 如何寫好讀書筆記?這些方法簡單又實用
    仿寫式讀書筆記,是難度較高的一種,對於中低段的小學生來說,不建議過早涉入。但是針對文章中,出現的好句子,可以適當的仿寫。不論採用哪一種類型,目的都是為了提高閱讀效率,為寫作打好基礎。孩子們通過寫做讀書筆記,積累大量的有效閱讀量,才能「下筆如有神」。
  • 如何做讀書筆記?超實用的做筆記方法
    推薦閱讀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這本書像是對《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輔助和延伸,學會閱讀後,還要學會如何做筆記。就這樣,讀書的目的從「讀完就好」變成了「寫讀書筆記」,讀書的重心也自然發生了變化:不再是「因為讀了書而寫讀書筆記」,而是「為了寫讀書筆記而讀書」。在做筆記的同時,還要記錄自己的感想。寫下自己的心聲,也就是感受和想法,這樣會讓讀書筆記更有內涵。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讀書時究竟該如何做筆記
    這就涉及了一個問題,就是要不要做讀書筆記?之後延伸出來的到底該如何做讀書筆記呢?讀書做筆記很有必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在奧野宣之的這本書裡明確提出了讀書一定要做筆記,他主張是用筆做筆記,畢竟經過我們的抄寫和自己感悟的結合,對書中的知識,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倘若你能夠真的做到發散思維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想要提高讀書效率,試試做筆記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這本書告訴了我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讀書記不住的情況,以及我們在讀書的時候怎麼通過做筆記來記住書中的東西,讓我們的書沒白讀。堅持做筆記的好處做筆記不僅僅是在我們讀書的時候,我們可以在讀書前就做筆記,來記錄自己想讀的書,別人寫的好的書評,朋友推薦的書,自己各類報紙剪下來的內容,長期做筆記好處有很多。
  • 長江商學院四位教授入選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以下是長江商學院發布的資訊:2020年5月7日,世界著名出版集團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布了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單,長江商學院會計與金融學教授劉勁、戰略學教授滕斌聖、組織行為學副教授張曉萌入選「商業,管理和會計類」榜單,金融學教授曹輝寧入選
  • 《快速閱讀術》,學會如何制定讀書計劃,如何寫讀書筆記?
    自四月份開始寫讀書筆記以來,也有近半年時間了,但是仍然沒有一種固定的讀書筆記格式,這一直讓我很困擾。網上有很多固定的讀書筆記格式,比如康奈爾筆記,洋蔥閱讀法裡提到的九宮格筆記,印象筆記裡的筆記模板等。這些模板的確可以省去很多時間,不用為了筆記排版而發愁。可是,這些固定的格式也有局限性,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今天,帶著如何寫讀書筆記,如何規劃讀書日程的問題,又重新閱讀了印南都史的《快速閱讀術》這本書。如何寫讀書筆記?印南敦史給出了呼吸式閱讀的方法。
  • 「長江學者」不再是「鐵帽子」,讓學術頭銜回歸本源
    長江學者是什麼?許多人可能一下子說不上來,但在中國學術圈卻是響噹噹的名頭。1998年,教育部與李嘉誠基金會共同設立並實施了「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旨在培養造就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帶動中國重點建設學科趕超或保持國際先進水平。因為其權威,「長江學者」成了學術界的一大榮譽。
  • 今晚譯想 | 翻譯與學術:翻譯如何影響我們的知識體系?(附福利)
    今晚譯想 | 翻譯與學術:翻譯如何影響我們的知識體系?近代中國對西學和世界的了解是從翻譯開始的,直到今天,社會科學的大部分學科都源自西方,其基礎理論和研究範式都以西方學術為基礎。另一方面,海外學界對中國的關注日益增加,眾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學著作相繼誕生並被引介翻譯。那麼,學術作品的翻譯如何影響知識體系的建構與傳承?多種語言、多種文化的譯介對知識積累、學術溝通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 該怎樣避免「長江學者」變成「學術帽子」
    如教育部在答覆函中提出的,「專業方面的評估、評選充分信任學術共同體」,行政部門、第三方評估機構、學術共同體三方各司其職。我國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人才計劃,其目的是給學者提供經費資助,創造良好的環境,以專心進行學術研究工作。
  • 做筆記=抄書?不會看書做筆記怎麼成為合格考研er!
    今天這篇推送就來幫大家解決不會看書、不會做筆記的問題~註:讀書和做筆記的先後順序雖說沒有硬性規定,但對於考研er來說,學姐建議大家最好是在通讀過一遍課本的基礎上再去整理筆記,這樣會讓你對知識體系有一個宏觀層面的把握。如何讀書?首先需明確一點,考研複習階段我們共有兩類需要看的書籍:一類是基礎類的參考書目,一類是拓展類的專業書籍。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在閱讀中的使用
    閱讀是件讓人愉悅的事。今天讀了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對如何閱讀又有了新的認識。通過做筆記吸取書中營養,讓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慧」,這才是讀書的真正的意義。《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我認為是專門為了解決功能性閱讀的方法的書。書中談到做筆記,而且還強調是用紙質的筆記本。這個我不是特別認可,我認為一款好的筆記本軟體要勝過紙質筆記本太多了。就像我現在用的OneNote,簡直是學習讀書的好幫手。我最近在用OneNote做讀書筆記,發現確實好用,尤其是在功能性閱讀上。
  • 假期讀書計劃制定【附閱讀筆記模板】
    如需閱讀筆記模板電子列印版讀書筆記有多種,主要有「記在文章裡」和「單獨記在讀書筆記」上兩大類。前一種諸如批註、圈畫之類,我今天推薦的是單獨記在筆記本上,而且有圖表格式。不管是哪一類,做讀書筆記是為了更好地「積累」、「思考」和「應用」。哇,學齡前都不會寫字,記什麼筆記啊!陶子你這也是在「拔高超綱」嗎?noooo,放心,拔高超綱之類我是最排斥的。
  • 如何正確有效地做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是作為閱讀的一種輸出,也是對閱讀過的知識的一種總結和鞏固。那麼我們到底用什麼方法來做讀書筆記才是最有效率的呢?其實做讀書筆記也不能以偏概全,不是所有類型的書,我們都用一種方法做讀書筆記。下面就來看看怎麼做讀書筆記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