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醫學》:讓藥物更安全,基因檢測方法預測藥物肝損傷風險

2020-12-12 騰訊網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根據《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誌新上線的一篇文章,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多基因風險評分」系統,可以顯示一種藥物(包括批准的藥物和實驗性藥物)在什麼時候會有引起藥物性肝損傷(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的風險

圖片來源:Pixabay

這項研究由來自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Cincinnati Children'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日本東京醫學和牙科大學(Tokyo Medical and Dental University)、日本武田製藥(Takeda Pharmaceutical Co.)等多家機構的科學家聯合開展。這一發現將有助於識別藥物給患者可能帶來的危險。

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的Jorge Bezerra博士說:「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可靠的方法事先確定一種通常對大多數人有效的藥物是否會導致少數人的肝損傷。這導致了許多有希望的藥物在臨床試驗中失敗,在極少數情況下,獲批藥物可能導致肝嚴重損傷。」

現在,新研究有望帶來可靠的測試。類器官專家、研究通訊作者Takanori Takebe博士說:「人們可以通過基因檢測知道自己的藥物性肝損傷風險。」

該團隊通過重新分析數百個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開發了風險評分系統。這套系統綜合考慮了20000多個基因變異,通過數據組合併應用幾種數學加權方法,研究小組找到了一個公式,來預測肝臟對各種化合物產生不良反應的可能性。

利用原代肝細胞和模擬人類肝臟的類器官,研究小組已驗證了這套風險評分系統對十多種不同藥物引起肝損傷的預測能力。

肝臟類器官在螢光共聚焦顯微鏡下的圖像(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Credit:Cincinnati Children'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

對於臨床醫生而言,這將允許他們在開藥前進行快速基因檢測,以確定哪些患者肝損傷風險較高。根據結果,醫生可以因人而異地調整用藥劑量,安排更頻繁的隨訪檢查以發現肝損害的早期跡象,或者更換藥物。對於藥物研究,這種檢測可以幫助臨床試驗排除肝損傷高危人群,以便更準確地評估藥物的益處。但研究人員也指出,在廣泛應用之前,還需要涉及更多不同人群的研究來證實目前的初步發現,並擴大DILI篩查試驗的規模。

參考資料:

[1] Gene test can predict risk of medications causing liver injury, Retrieved September 8, 2020,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9/cchm-gtc090420.php

新冠病毒專題

癌症突破

智慧之光

熱門前沿

相關焦點

  • 「中藥含馬兜鈴酸致肝癌」論文引爭議,專家:警惕藥物肝損傷
    10月18日,科學雜誌旗下轉化醫學子刊《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以封面故事的形式,發布一篇研究論文,通過病理標本測序的方法,證明在亞洲(特別是中國大陸、臺灣地區),肝癌的發生與馬兜鈴酸導致的基因突變密切相關,一些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有造成肝癌的風險。
  • 模板丨藥物性肝損傷研究也能發在4分+SCI期刊?
    此外,在病理生理學水平上,可以以最常見的劑量非依賴性不可預測類別和劑量依賴性可預測類別區分兩種DILI。截至目前,已有研究報導抗抑鬱藥等多種藥物可引起DILI,然而考慮到抗抑鬱藥物處方率的不斷提高和多種藥物的頻繁使用,研究抗抑鬱藥引起的肝損傷、潛伏期和共病軀體變化等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 基因檢測立大功 罕見基因突變催生新的心臟藥物
    阿姆斯特丹大學血管醫學教授John Kastelein博士預測,除了現有的膽固醇 -受體和血壓藥物庫外,新藥將會推動心臟病棺材中的最終釘子。然而,這些實驗性甘油三酯減少劑處於發育的早期階段,人類試驗才剛剛開始。目前,研究人員的樂觀情緒在臨床試驗數據中較少,而大自然已經產生了強有力的證據。
  • 英國藥物和保健品管理局警告:吡非尼酮有嚴重肝損傷的風險
    導讀 2020年11月16日,英國藥物和保健品管理局警告吡非尼酮有嚴重肝損傷的風險,提出有關肝功能測試的建議[1]。 吡非尼酮相關肝損傷 英國藥物和保健品管理局本次對吡非尼酮相關肝損傷發出警告主要源於最近的2篇文獻報導了該藥導致嚴重肝損傷死亡的病例。
  • 藥物性肝損傷治療方法有哪些?
    藥物性肝損傷治療方法有哪些? [山東省立醫院李洪光] 藥物性肝病是對患者的肝臟健康危害很大的疾病,這一疾病的出現給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當前,用藥越來越隨便的社會中,藥物性肝病的發生概率,雖不如病毒性肝炎引起的慢性肝損傷那麼普遍,但也不算越來越多見。那麼,藥物性肝病危害具體有哪些?藥物性肝病是怎麼形成的?
  • 都正故事|HLA-B*35:01何首烏致肝損傷易感基因再次得到臨床驗證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委託都正生物旗下子公司長沙都正醫學檢驗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都正醫檢」)對患者DNA標本進行檢測,確認患者攜帶何首烏肝損傷易感基因(HLA-B*35:01等位基因),再次證明HLA-B*35:01等位基因能有效預測何首烏肝損傷。
  • 佰美基因:PLGF檢測可降低子癇前期風險
    記者:子癇前期有哪些危害?更甚者,還會對孕婦中晚年的腦部及神經健康造成遠期影響。因此,預測和預防子癇前期的發病顯得極為重要。如果早期能夠明確子癇前期風險,有利於臨床對患者進行監測和控制,能夠降低妊娠期女性子癇發生率率和死亡率,保障母嬰安全。
  • 保健品和中藥是導致肝損傷的最主要藥物?專家回應五大疑問
    高月求則表示,一再強調中藥安全無毒是片面的,過分誇大也是不合適的。有的中藥本身含有有毒物質,可導致肝損傷。為何研究將中草藥和保健品歸為一類?「將中藥與膳食補充劑和保健品等同一類,缺乏對中藥是治病藥物屬性的基本理解。」
  • B肝全球藥物開發現狀,受耐藥限制,介紹主流最終藥物設計目標
    未來慢性B肝治療藥物研發,可能會朝向精確醫學邁進。從廣義上,精確醫學也被全球主流醫藥學家認為是最理想的方向。這個方向,目前也被細分為個性化藥物和精準療法,接下來,小番健康帶讀者了解一下這些知識。比如,在個性化醫學方向,來自人類基因組計劃、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及其他藥物基因組學研究,它們正在互相關聯,以用於各個領域的個性化醫學。全基因組關聯研究,英文簡稱為GWAS,GWAS對全基因組研究已經能夠導致,對影響B肝相關疾病特徵發病機制的幾個潛在遺傳因素的特徵描述。這些遺傳因素,和慢性B肝患者的抗B肝免疫反應的顯著變化有關。
  • 廣生堂:國內B肝藥物行業領軍者
    未來我國將迎來B肝市場十年黃金期,核苷類藥物作為慢性B肝治療的首選藥物將孕育重要的肝病藥物市場。新一代核苷類藥物替諾福韋專利 2017 年到期吸引眾多企業搶註,行業下一突破口即將引爆。國外丙型藥物更新換代,全球C肝市場迅速成長。我國C肝治療落後,國內C肝市場仍是一片處女地,亟待開發。
  • 基因檢測預測不了你的未來,但它能計算人類的命運
    基因測試不是沉重的醫學檢測,而更像是一項網際網路數據服務自 2006 年起,第二代測序技術推出,DNA 測序成本下降速度甚至超過了摩爾定律,全基因組測序成本從 30 萬美元下降到 1000 美元,測序成本的下降、公眾對基因的好奇催生了市場的繁榮。晶片檢測,是一項更低成本的技術,直接對 SNP(單個核苷酸的多態性)進行檢測。在國內,這項服務已經跌至 499 元。
  • 吃藥不注意,容易吃出「藥肝」,4個方法,預防藥物性肝損傷
    肝臟是大多數藥物的代謝器官,當肝臟在給藥物進行代謝的同時,藥物自然也會對肝臟產生一定的影響。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藥物性肝損傷已經上升為全球肝病死亡原因的第五位。可見,藥物性肝損傷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什麼是藥物性肝損傷?
  • 發生藥物性肝損傷怎麼辦?這份保肝建議請收好!
    警惕藥物性肝損傷! 藥物性肝損傷(DILI)是指藥物本身及其代謝產物造成的肝功能異常,或者是其代謝產物引起的超敏反應導致的免疫系統損傷。
  • 兒童用藥需謹慎,兒童安全用藥基因檢測非常有必要
    如果有一種方法可以知道你家孩子不能用哪些藥,或者用哪些藥效果好,你願意為孩子去做這樣一項檢查嗎?隨著科技醫學的進步,我們進入了精準醫療時代,那麼基因檢測就是入口,它就可以讓孩子用藥更加精準,避免不良的傷害兒童安全用藥基因檢測是通過檢測與個體藥物代謝相關的基因以及與藥物等特殊基因的檢測,從而明確個體用藥風險,為個體化用藥提供依據。
  • 保健品系藥物性肝損傷發病主因?對此研究團隊解答疑問
    保健食品及中草藥為何成為DILI主要誘因,這是近期國際醫學期刊《胃腸病學(Gastroenterology)》在線刊登的《中國大陸藥物性肝損傷發生率及病因學》的研究結果所衍生出來的多則討論。華南地區藥物肝損傷發病比例高?專家:數據比例高不一定等於發生率真的高「華南地區藥物性肝損傷發生率相對更高」,自《中國大陸藥物性肝損傷發生率及病因學》的研究結果公布後,這是部分人士基於研究數據所得出的解讀。
  • 2019全球硬科技生物技術峰會暨第五屆中國藥物基因組學學術大會...
    -個體化醫學的進展與挑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遺傳藥理學、藥物基因組學和臨床藥理學教授,國家衛計委個體化醫學檢測培訓中心主任和個體化醫學檢測試點單位負責人。在國際上首先發現和證實藥物反應種族差異及其發生機制,藥物代謝酶活性基因劑量效應;確證多種藥物代謝酶、轉運體和靶點的基因變異對數十種臨床常用藥物代謝和效應的影響。自1990年代,率先提出「基因導向量體裁衣」個體化藥物治療新模式,創建我國首個個體化用藥諮詢中心,開發首張個體化用藥基因晶片;近幾年來積極推動我國個體化醫學分子檢測規範化和標準化管理。
  • 別讓藥物毀了孩子聽力,基因檢測可防範藥物性耳聾
    新生兒中每1000人中就有3個是重度以上的先天性耳聾,而就算是正常人群也有5%的耳聾基因攜帶率。此外,兒童中存在藥物性致聾基因攜帶者,一旦接觸此類藥物,極易致聾。
  • 做好這5點,減少藥物肝損風險
    對於需要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朋友,如何儘量的減少藥物導致的肝損傷風險,給大家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就會增加他汀類藥物在人體內的血藥濃度,從而加大他汀類藥物在體內的藥物濃度,從而加大了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這種風險,當然也包括了他汀類藥物導致肝損傷的風險。
  • 康健基因:關於基因檢測,您真正了解多少?
    類似的問題就在你我身邊,以前我們也許無法判斷,但現在,基因科技可以給我們一把鑰匙,解開人體之謎。隨著基因與基因組學研究不斷發展,基因檢測正引導著預防醫學的發展,並應用於疾病預防、基因診斷、個性化醫療等各個方面,基因檢測已成為人體說明書。現代生命科學研究告訴我們,除了外傷,一切疾病都與基因有關!
  • 中醫談藥物過敏和基因的關係
    這種藥物的療效之所以在不同患者中有很大差異,秘密就藏在*內的一個基因中。 這個基因叫做ApoE基因,它有3種不同的存在形式,即E2、E3和E4(為什麼沒有E1呢?我也不知道)。這3種不同的存在形式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罹患某些疾病的風險不同,也造成了他克林治療效果的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