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是課程改革的亮點,雖然與其他學科課程同為必修課,但在課程理念、課程性質、課程內容、教學方式、教師作用、教學空間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這樣的課程應該如何開展評價呢?
圍繞核心素養改變評價目的。以學業考試為目的的評價往往以甄別和選拔為目的,在這樣的導向下,教學中多採取分數或等級評價,評價內容多為理論知識的記憶與理解……以培養核心素養為目的的評價取決於「培養什麼人」這一核心問題。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到《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頒布,均期望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這要求我們基礎教育評價應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為目的,突出評價對學生發展的價值。
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特點、地方特色選擇活動主題,並依據相關要求設計活動目標,再將其分解為具體的評價目標,根據評價目標設計評價指標,如參與態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交流合作、實踐創新的能力等。
構建三位一體實踐活動模式。以往教學中,評價與教學常常分離,不能動態地給予教師和學生反饋,起到促進和改善教學的作用。綜合實踐活動旨在構建「教學、實踐、評價」三位一體的活動模式,評價作為重要組成部分,與教學及學生實踐緊密結合,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實踐活動的評價應當根據教學的關鍵要素設計。如《會跑的小車》以「設計製作」為主要活動方式,創意設計、選擇材料、動手製作、交流展示、反思改進是「設計製作類」活動的關鍵要素,本活動分為動力設計階段、動力安裝階段、展示交流階段和拓展生成階段。每個階段的評價分為A、B、C、D四個級別,每個級別的評價指標對學生的預期實踐程度作出了描述。學生可以參照評價指標清晰地指導實踐進程,對自己的實踐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及反饋,尋找差距,及時改進完善。
根據活動步驟分段實施評價。評價貫徹活動全程,活動前的評價驅動逆向活動設計,突出目的性和實效性;活動中巧用前期評價資源,可以有效突破活動的重難點,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此項實踐活動;活動後實施總結評價,反饋實踐活動的效果,有效考查學生綜合素養。
在《防火與自救》實踐活動中,評價的設計及實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評價驅動逆向活動設計。在活動設計中,教師通過調查問卷、視頻錄像方式,了解學生對消防安全知識的掌握、逃生演練的真實情況。以數據和視頻錄像的分析結果作為活動設計的基礎,制定活動目標:一是通過了解燃燒的原理,掌握預防火災的常識和自救方法,遇到火災時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二是學生在模擬情境中體驗和感受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培養自我保護意識、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明晰活動目標及確定活動重難點之後,教師將重點考慮採用何種教學設計、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有效完成活動目標,提升個人素養。
評價助力突破活動難點。評價即資源,評價即學習:為了避免演習成為表面熱鬧卻鮮有實效的過場,活動中巧用活動前評價資源,引導學生對活動前所採集的逃生錄像進行深刻反思,歸納出正確的「煙霧中逃生」五個要領,為後續活動難點突破奠定基礎。自評有依據,要領來導向:在「逃生」演習後,學生對照「自我評價卡」中的「反應快、溼毛巾、疊三層、安全區、有秩序」五個逃生要領,對自己的實踐體驗進行評價。「自我評價卡」的評價指標聚焦於要領,目標清晰、實用性強、操作簡便,可用於指導學生與家人一起進行逃生演練,也可作為「小手拉大手」安全宣傳的資料。
實施總結評價,反饋實踐效果。活動結束後,學生寫下本次活動的收穫並在班級中分享。通過活動收穫與活動前評價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在本次活動中,評價驅動了活動,成為促進實踐的槓桿。
基於活動前評價分析,教師對活動目標、教學設計作出正確決策,確保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將課堂評價與實踐活動相融合,使學生成為活動的決策者和評價的受益者;規劃後期實踐目標,引導學生及時反饋實踐行為,掌握知識要領,達到預期活動目標。此外也培養了學生勤於反思、勤於實踐等核心素養,引導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價值,珍愛生命,從而真正落實安全教育的題中之義。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杭州市行知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0年12月09日第7版
作者:綦寶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