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說:正因為不合理,所以才信仰!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2020-12-19 博文書苑若愚談白

基督教有一種說法:正因為它悖理,所以才信仰。這句話含義深刻,意義重大,即揭示了基督教的某些真理,也揭示出人類文明史的某些真理。

比如上帝創世的故事是合理的嗎?《聖經》說:上帝從「無」中創造了這個世界,而且是通過語言創造的。

如果從科學意義上說,這種說法不合理,因為它不符合科學標準。理由是:世界上的任何東西尤其是物質,不可能完全從無中產生。如太陽、月亮、星辰、人類、原子、分子等等,不可能完全從無中產生。

佛教也認為,世界不是從無中產生的,因為世界萬象有四種基本構成元素——風火水土。

當然佛教也認為,萬物無我,四大皆空,這不是從萬物創造意義上說的,而是指事物的存在性質——空無。

再如基督教認為,人人平等,男女平等。這句話合理嗎?以現在的標準看,這句話當然合理,因為它是真理,符合人的普遍本質:人人天生平等,男女天生平等。

但如果這句話用在希臘羅馬社會或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就是不合理的!因為無論是西方的羅馬還是中國封建社會,人和人之間是不平等的,男和女同樣不平等。

比如希臘羅馬時代是奴隸社會,所有的奴隸無論男女,既沒有人格,也沒有人權,奴隸僅僅是奴隸主階級的工具而已。

中國封建社會同樣是個不平等的社會,如果把「人人平等」的思想用在中國古代社會,那就是嚴重的非理性,是不合理的,或者叫離經叛道!

孔子和孟子都認為,人和人之間是不平等的,因為人和人之間出身不同,身份不同,社會地位也不同。這是儒家禮樂文化的根本——以身份為取向,把人和人完全區分開來,容不得半點馬虎。

用古代的話說,這叫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另外再加上男女有別或男尊女卑。這是中國封建文化的歷史局限和糟粕。

基督教說「正因為它不合理所以才信仰」,其中一個意思是說:基督教提出許多新思想、新觀念,如仁愛、反暴力、男女平等,這些新觀念以前不存在,是基督教第一次提出來,所以不符合當時的歷史情境和文化。

現在看來,基督教的這些說法都包含某些真理性原則:既符合人類的普遍本性,也符合人類文化進步的方向。

如基督教的博愛思想和同情心即推動了歐洲文化的進步,像反對奴隸制,反對隨意殺人,這不是西方歷史的進步嗎?但在當時羅馬人看來是不合理的,既違反法律,又違反道德,甚至謬誤謊言。

西方進入近代社會後,隨著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興起,「人人平等」的思想才得到普遍認可。他們認為這是自然法,是人的基本權利——人權,也是普世性價值觀。

從這個意義說,人類文明的許多真理,如自由、平等、獨立、博愛、同情心,在一開始是不合理的,是非理性,是「大問題」——謬誤或謊言,應一根子打死。

但隨著人類文化的進步,隨著人類良知的發現和啟蒙,這些思想才逐漸成為理性和真理,成為人類社會追求的目標。

除此以外,基督教的「正因為悖理所以才信仰」,還有另一種含義:上帝及其作為的不可知性。

根據基督教思想,上帝是全能、全善的存在,是絕對自由的存在,《聖經》教義是啟示性真理,不是理性對象,比如基督教的救贖論。

有人會說:如果上帝是全能和全善的,為何世上還有好人無報而壞人享福的事呢,這豈不是矛盾嗎?

有人據此懷疑上帝的公義或理性,他們認為,上帝能夠明辨人間的是非嗎?

這個問題很複雜,它不僅是個邏輯推理問題,也不僅是個經驗問題,而是涉及到基督教的核心啟示,關乎基督教的神義論。

所謂基督教神義論是指上帝和人的關係——上帝救贖世人的方向和標準。或者說,基督教神義論可概括為:上帝是根據什麼標準救贖有罪的世人?

這裡有兩個問題很糾結:如果上帝完全按照世人的道德參與救贖,即揚善懲惡,那為何還有好人受難而壞人得福的事呢,上帝還是公正的嗎?

再者,如果上帝不是按照世人道德參與救贖,這個救贖標準又是什麼呢?是上帝的自由意志,還是宇宙的道德律令?這種思考將導致不可知論。如果這樣的話,世人的道德努力究竟還有多大意義?

這一兩難問題其實從一開始就存在爭議,從基督教的原初經過保羅傳道,直到今天。

如耶穌認為,只要信從上帝和主耶穌,罪人都可得救,這叫因信稱義。

保羅認為,上帝全善和全能,上帝恩典不可預知,世人唯有時刻做好準備,等待基督再次降臨。

奧古斯丁和馬丁路德等人則主張神恩獨作論,他們認為,世人沒有能力單獨拯救自己,唯有依靠全能的上帝恩典。

英美的清教則主張實踐性的職業倫理,他們認為,個人可以通過辛勤勞作和節制欲望逐漸積累功德,以便等待最後「選登」彼岸。

綜觀基督教思想史,主流基督教觀點認為,上帝是全能、無限的存在,上帝救贖既包含預定論——末日審判,又包含不可知性——人們無法預知那一時刻何時到來,世人唯一能做的事是努力和等待。這是《聖經》所包含的複雜的啟示性原理。

相關焦點

  • 歐洲正面臨因異教信仰而遠離基督教的嚴峻現實
    但在,在你對新東家感到憤怒之前,你要明白,如今的歐洲,大量空置的教堂建築林立遠比你想像的多,且不知如何維護,因為歐洲基本上已經不再是基督教的天下了。你可以說這些教堂是「失落的文明」的遺蹟。而基督教文明曾經輝煌一時,是歐洲生活和文化的核心。那個時代已經逝去了。
  • 簡析民間信仰對基督教的影響
    民間信仰的基本特點就是泛靈論與多神主義的偶像崇拜,而基督教是獨一真神的信仰,兩者之間必然會有衝突。要麼選擇一神信仰,放棄原先的信仰;要麼就不選擇基督信仰。  民間信仰的核心內容是祖先崇拜,民眾在祖先的木主牌前燒香、放供物、跪拜。在民眾心中,這不但是為了尋求祖宗的護佑,也是實踐儒家所說的孝道。基督教的信仰禁止亡靈崇拜,而祖先崇拜與亡靈崇拜密切相關,故此基督徒就不參與祖先崇拜的儀式。
  • 《道德經》:「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
    這句話咋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想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芻狗」。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草和狗;另外一種說是用於祭祀時用的草扎的狗,跟現在花圈的意思差不多。在祭祀的時候,人們恭恭敬敬的把芻狗供在那裡,但是活動一結束,就被視作廢物,隨隨便便扔在路邊了。總之,芻狗就是那種始用終棄,或者不被看重的東西。
  • 因荒謬才信仰?
    但是在基督教歷史早期,究竟是先理解還是先信仰卻是個及其重大的問題,也是哲學發展的兩條路徑。本文不談哲學這麼高深的東西,我們只介紹當時的背景,以及今天對這個問題的誤解。基督教自誕生之日起,就面臨很多挑戰。首先在神學上面臨的敵人就是古希臘哲學與諾斯替主義。
  • 有著偉大信仰的偉大的人民並不需要基督教文化
    XX講出這番話來,很是震撼了一部分人,天哪,原來美國強盛的秘密在這裡。但正如他說的「人漂亮不是因為鼻子才漂亮一樣」,美國是因為基督教文化才強盛的嗎?印第安人雖然不知道什麼叫「人道主義」,但他們自發地給他們送來了糧食和肉,這批清教徒靠著印第安人而不是上帝活了下來,這就是「感恩節」的來歷。基督教信仰的清教徒們活了下來,並且迎來了越來越多的同類。
  • 巴文克:我們合理的信仰-序
    其次即為本書,《我們合理的信仰》,於一九O九年出版,而荷蘭文的名稱則為《神奇妙的作為》,是四大卷的系統神學教科書。《我們合理的信仰》一書,較無專用術語,較系統神學更通俗,而且完全以聖經經文作輔助,但卻與最偉大的系統神學論書不相上下。本書清晰地陳明有關聖經教訓的基本要道。有人說巴文克的哲學強於他的神學。
  • 大友宗麟曾是日本戰國九州最強大名,他失敗是因為信仰基督教嗎?
    作為日本戰國時期九州最強大名,大友宗麟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傳奇的,曾支配九州六國卻一戰而衰。對於他的失敗有很多說法,但敗於耳川之戰同一年,他拋棄禪宗而改信仰為基督教,使得宗教信仰成為了他失敗最大的嫌疑。那麼究竟是什麼使得他一生成果毀於一旦?
  • 【歸正之窗】中國民間信仰對基督教的影響
    如果說這是民間信仰對於基督教傳播產生障礙的原因之一,相反的例證也是有的。在《一個實驗的鄉村教會》一書中提到的淳化鎮教會,就是一個自覺走所謂「本土化」道路,使基督教部分地適應於本土信仰的典型。淳化教會不但在傳道的語言形式上進行變通改革,而且在崇拜儀式上也刻意追求與中國傳統習俗和民間信仰相近的風格。
  •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於是,信仰隨即變成了折服,甚至是跪拜和乞討。這種現象似乎不應該是合理的存在,信仰也就是在這種曲解中變了味道。甚至有人認為,不信宗教就是無信仰,好像信仰是宗教的專有名詞一樣,這也體現了宗教對人類信仰的吸引力之強。而實際並非如此,人對外在事物的信奉和敬仰都可稱為信仰,這其中當然包含了思想、人、事物以及宗教,它是人類人生觀和價值觀行為表現的一種,有追求則有信仰,只不過信仰有不同而已。
  • 中國人沒「宗教信仰」?《易經》這本書告訴你,這才是我們的信仰
    ——《周易》西方人一直在質疑中國人沒有信仰。你如果說有,他會問你信仰哪個教?你如果說你不信教,那他就更理直氣壯:「你看,我就說你們中國人沒有信仰嘛。」在西方人看來,只有宗教,或者說只有基督教才是信仰,不信宗教就等於沒信仰。那中國人究竟有沒有信仰呢?
  • 後現代主義與基督教信仰
    因此,對其評價與應對的策略顯然也不應該是單一而僵化的。    首先,應該承認後現代主義較其前身對宗教信仰有著更為寬容的態度,這對於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是一個有利的因素。但是同時後現代主義又極具人文主義的色彩,因此他們並無自動回歸基督教信仰的傾向。其次,後現代主義同樣具有抵擋基督教信仰的本性,只不過這種敵意以較為隱蔽的方式表達出來。
  • 「基督教」的起源是什麼?
    ; mashiach)稱號的希臘語版本,意思是「受膏者」。然而,耶穌從未提到「基督教」,他的第一批跟隨者也未用該詞來描述他們的運動。其實,「基督教」一詞從未在新約章節中出現,而是該運動之外的人稱最初跟隨耶穌的人為「基督徒」。新約的作者們明白他們自己是猶太信仰表達和歷史的一部分,而非創立一個叫作「基督教」的新宗教。儘管「基督教」在新約中不佔重要地位,但「基督徒」(Χριστιανός; Christianós)這一稱呼出現了三次。
  • 「女子無才便是德」,老祖宗的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咋聽起來,會讓女性朋友很不舒服,好像有點歧視女性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經常成為被批判的對象。所以末學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這樣的:男子有德,但不顯露其德行,才算是大才;女子有才,但不顯露其才華,才是大德。《大學》講:「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我們傳統文化向來是以德行為做人的根本,所以古人這句話也不應該和這個根本原則相衝突,否則就不會流傳下來了。
  • 佛語「南無阿彌陀佛」到底啥意思,譯成漢語後,才知道說的是什麼
    中國是一個信仰自由的國家,然而大部分人都不信宗教,最多也是逢年過節燒燒香拜拜佛。因而很多人並不了解佛教知識,其中絕大部分是從《西遊記》的電視劇中得知的,例如如來佛祖和觀音菩薩的稱號,例如唐僧常年念叨的「阿彌陀佛 」。
  • 老祖宗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究竟是什麼
    但有些時候,我們常常會因為自己的無知,而將老祖宗留下來的話誤解,以至於鬧出了一個大笑話。就比如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天與地是不仁慈的,他們把天下的萬物多當做了是祭祀用的草扎的狗了。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你還非要這麼理解,那估計老子是不會原諒你的。對,沒有錯,這句話就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
  • 基督教信仰要義
    作者/魏連嶽 來源/ 基督教信仰與生命 編輯排版/隨手君(ID:suishouchuanfuyinjun) 「基督教信仰」是指:基督徒所共同相信的「信念」。而這個信念乃是上帝透過「聖經」對人類所啟示及教導的內容。
  • 什麼是信仰?
    對今天的基督徒來說,有信仰是什麼意思?許多基督徒把信仰理解為一種思維活動。如果不在希伯來根源背景下學習妥拉,是很容易有這樣的誤解的。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但這還只是個美好的願望,很多人往往半途而廢,並沒有沿著自己的理想一直發展下去。可是孔子的這個志向很堅定,學習很努力,很認真,學了十五年,終於到達「三十而立」的境地了。立是什麼意思?《論語註疏》中講:「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
  • 身處東亞文化圈的韓國,為什麼大多數國民都信仰基督教?
    基督教自其被羅馬帝國接納之後,其就一直以著一種極其恐怖的速度不斷徵服人類的精神世界,到了18世紀後期時,無論是人煙罕至的非洲大草原、還是閉關鎖國的清朝、日本,幾乎可以不帶猶豫的說,只要是有人聚居的地方就一定有基督教傳播的痕跡。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什麼意思?
    這句話一聽,哎!挺酷炫的啊,但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就要說到科學與哲學的區別,首先在早年物理學在蓬勃發展到定量時代以前,哲科是不分家的,科學基本上就是哲學的小弟,科學和哲學的研究方法上都基於兩個方法,歸納法和演繹法。什麼是歸納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