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兩個字考考大家,請找出區別:
|
|
|
|
|
|
|
|
|
|
|
蒙圈了吧,現在告訴你,是下面的兩橫不一樣,一個字兩橫靠一邊,一個字兩橫兩邊不靠,在中間。
不一樣又咋的了?是書寫者或者字體不一樣的原因吧?
錯,兩個字的意思可完全不同哦:
兩橫靠一邊的「胄」,實際是一個「由」字下加一個「月」字,指的是帝王或者貴族的後裔,比如我們常說的「天潢貴胄」。更多精彩請加微信54446700,註明讀者。帖子最下方可以「寫留言」。
兩橫兩邊不靠的「冑」,實際是一個「由」字下面加一個「冃」字(讀音為 mào,稍後會詳細說這個字),指的是古代兵士作戰時所戴的頭盔。
在這裡,我們繼續說一下因這個「冃」字,而一直被我們寫錯的字:
對,這就是感冒的「冒」、冒險的「冒」、冒犯的「冒」,我們經常讀、經常寫的這個「冒」字。
許多人都以為這個「冒」字上面就是個曰(yuē),下面是個「目」。錯就錯在這裡,「冒」字的上面並不是「曰」,而是「冃」。
這個「冃」讀mào,它與「曰」的區別是,下面那兩橫不與別的筆畫相連。古文字中的「冃」是個象形字,就是畫了一頂古人的帽子,那兩橫是帽子上的裝飾物。
由「冃」組成的「冒」,上面是一頂帽子,下面是一隻眼睛,帽子蓋在眼睛上,這隻眼睛其實是代表了整個的腦袋瓜。
最早的「帽」就是「冒」,並沒有「巾」部首。因為「冒」字還表示別的義項,後來才給「冒」加上「巾」,造出個形聲字「帽」,「冒」「帽」分工。「冒」專管「向外透出」等意義,「頭上的帽子」這個意思交給「帽」專管。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帽」字的演變歷程是:冃-冒-帽。
是不是感覺自己的語文白學了?
(1)
左邊是我們常見的「口」(kǒu),也就是嘴巴啦。
右邊的「囗」字不但大,而且是個多音字,讀 guó 時,古義同「國」;讀 wéi時,古義同「圍」。
(2)
這兩個字倒是能一下子就看出很大的不同,也知道意思肯定不一樣,但到底如何讀,啥意思,若不查證,小編還真是一頭霧水的。
原來這是兩種烹調方法,左邊的「汆」讀 cuān,上面是「入」,意思是把食物放在開水裡稍微煮一下;
東北汆白肉
右邊的「氽」讀 tǔn,上面是「人」,意思是油炸。
蘇系名菜爆氽
(3)
當看到這兩個字時,小編蒙圈了,完全一樣啊,難道就因為右邊的感覺大一些就不同了麼?查證之後,才知道,不是「尊」有問題,而是「尊」前面的部首有問題:
左邊的「墫」部首是土地的「土」,讀 zūn時,古義同「樽」,酒杯;讀 dūn 時,古義同「蹲」。更多精彩請加微信54446700,註明讀者。帖子最下方可以「寫留言」。
右邊的「壿」部首是戰士的「士」,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士舞也。音通僔,今作蹲。《詩》中有:壿壿舞我。
(4)
左邊是「壺」,是我們常用的裝水的容器;
右邊是「壼」,宮中道路上有拱形的門。
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就是一道壼門
(5)
左邊是「毫」(háo),細長而尖的毛,是現在我們常用之字,不多解釋;
右邊是「亳」(bó),具體有四種含義:1、古地名〔南~〕與〔北~〕在河南商丘,〔西~〕在河南偃師;2、〔~國〕西周時期西戎建立的國家;3、當代城市簡稱〔~州〕,在安徽省,是曹操的老家;4、姓氏。
(6)
左邊是「姬」(jī),一共有五個涵義,分別是「古代對婦女的美稱」、「中國漢代宮中的女官」、「舊時稱妾」、「舊時稱以歌舞為業的女子」以及「姓」,是我們生活中的常見字,不多解釋;
右邊是「姫」(zhěn),謹慎的意思。另外在《新日漢大辭典》中,日文「姫」,有三個涵義,一個是姑娘的意思;另一個是用作富貴人家的女兒;第三個是小的意思。
(7)
左邊是「有」(yǒu),常用字;
右邊是冇(mǎo),意思是沒有,除了讀音外,倒不算難。
(8)
這一組難度算是有點大,左邊是「苟」(ɡǒu),草字頭「艹」,如果、假使、馬虎、隨便的意思,是目前我們日常用字;
右邊是「茍」(jì),上半部分並非草字頭「艹」,而是類似於羊角的「卝」。《說文解字》:茍,從羊從口。口藏於羊(真善美)內,慎言也。自我告誡、自我反省的意思。
(9)
左邊是「丐」(ɡài),討飯的人,是目前常用之字;
右邊是「丏」(miǎn),象形字,人頭上有物蔽之之形。動詞時意為遮蔽。名詞時意為避箭的短牆。
(10)
左邊是「戊」(wù),天幹的第五位;也指代土;方位屬中央。
中間是「戌」(xū),為獨體象形字,本義是一種長柄的斧鉞類古兵器。假借為地支的第十一位,對應十二生肖中的狗,其前為酉、其後為亥。
「戊」和「戌」又常在一起,用以紀年或紀日,比如歷史上與之相關的著名事件有1898年的戊戌變法。
右邊是「戍」(shù),商代之官,見於甲骨文,是一種鎮守邊地之官。常督率「族」「眾」從事守邊和徵伐。其所駐之防地營寨亦稱戍。後世稱防守邊疆為戍邊。
(11)
左邊是「苶」(nié),疲倦,精神不振;
中間是「茶」(chá),中國傳統飲品,大家都熟悉的了;
右邊是「荼」(tú),一種苦菜和茅草的白花。也同「塗」,塗炭,「荼毒生靈」。
(12)
左一是「祇」(qí),本意指對地神的稱呼,如地祇,神祇,也指安心。
左二是「祗」(zhī),恭敬;也為姓氏用字,中國臺灣有此姓氏。
左三是「衹」(zhì),「只」字的繁體寫法;更多精彩請加微信54446700,註明讀者。帖子最下方可以「寫留言」。
左四是「袛」(dǐ),短衣汗衫。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還有這些你讀不出來的字:
01
【讀音】tā
【釋義】拖著鞋子
【舉例】你又趿拉著鞋子走路。
02
【讀音】ǎn
【釋義】用手指把藥面按在傷口上
【舉例】快在傷口上揞些消炎粉
03
【讀音】bú
【釋義】醋或醬油等表面上長的白色黴。
【舉例】饅頭都長醭了,不能吃了
04
【讀音】kuǎi
【釋義】搔,抓;挎
【舉例】手裡擓著籃子
05
【讀音】liào
【釋義】騾馬等跳起來用後腿向後踢。
【舉例】尥蹶子
06
【讀音】xíng
【釋義】糖塊、面劑子等變軟
【舉例】餳面
07
【讀音】shào
【釋義】雨點被吹得斜灑
【舉例】雨往屋裡潲
08
【讀音】tēng
【釋義】把熟的事物蒸熱
【舉例】把饅頭熥熥再吃
09
【讀音】táng
【釋義】不凝結、半流動的
【舉例】溏心雞蛋
10
【讀音】cī
【釋義】腳下滑動
【舉例】腳一跐,摔倒了
11
【讀音】wǎ
【釋義】舀:用瓢~水
【舉例】再搲一瓢水
12
【讀音】yù
【釋義】溢出,~鍋、~湯了
【舉例】快關火,要鬻粥了。
13
【讀音】chuāi
【釋義】用手掌壓、揉,使攙入的東西和勻。
【舉例】搋麵
14
【讀音】liáo
【釋義】縫綴,~貼邊,~上幾針。
【舉例】袖口開了,敹幾針就好了。
15
【讀音】dèn
【釋義】拉;猛拉,使伸直或平整。
【舉例】把繩扽直,把衣服扽平。
16
【讀音】cūn
【釋義】皮膚因受冷或受風吹而乾裂
【舉例】天太冷了,手動凍皴了
17
【讀音】shèn
【釋義】使人害怕,可怕。
【舉例】這個地方太安靜了,太瘮人。
18
【讀音】guǒ
【釋義】一種油炸的麵食
【舉例】煎餅餜子
19、20
【讀音】dáo chì
【釋義】整理、收整,梳洗整理自己的儀容。
【舉例】看你那亂的,也不趕緊自己捯飭捯飭。
21
【讀音】piǎn
【釋義】顯示,誇耀
【舉例】他又開始諞他那輛車了。
22
【讀音】zhǎ
【釋義】張開大拇指和中指量長度。
【舉例】兩拃寬
23
【讀音】yuě
【釋義】嘔吐,氣逆
【舉例】吃太多,都要噦出來了
這些看似好寫而讀不出來的字:
最後來一組漢字演化測試題:
這是什麼字?如果你能輕鬆答出這個字,恭喜你,你可以認出自己。
很多古老和最清楚的字都是人類和人體不同部位的形象。一開始以為「人」是腿的形象,但是錯了。當了解到「人」的甲骨文和金文是怎麼寫的以後,才發現「人」字是人的剖面的形象。這個「人」直立著,手下垂或者輕輕舉到前面。個別的情況下頭部會稍向前傾。
▲上圖中的泥人比甲骨文還要早些,但是與安陽郊外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屬同一時期。這個面目友善的小人兒不就是「人」字甲骨文的原型嗎?這也是中國藝術中最早表現人物的作品之一。
這個字是「人」。
這是什麼字?如果你能輕鬆答出這個字,恭喜你,在古代你不會被餓死。
歐洲人聽到這個字想到的是身邊通常有的小麥、黑麥、燕麥和大麥等穀物種類。中國人想到的是小米和大米。實際上我們應該把這個字翻譯成「穀子」,因為在創造這個字的地區,幾千年來穀子一直是主要糧食作物,挖掘出的文物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
這個「禾」似乎是最古老的。植物學家們認為,它是指新石器時代出現在整個華北地區的各種野生的禾。
這個字是「禾」。
這是什麼字?如果你能輕鬆答出這個字,恭喜你,你的前世一定是個愛喝酒的俠客。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釀酒。從周朝詩歌和甲骨上的卜辭裡充滿各種關於酒的誘人描寫可以看出,酒在商代社會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與各種祭祖典禮有關。沒有多少其他的字比「酒」在卜辭中出現得更頻繁。
「酒」字是仿照這些罈子及其前身的形狀造出來的。就「酒」字的一般概念而言(《說文解字》表示為「人類的喜與不幸」 ),人們是根據酒罈的形象創造這個字的,加上「三點水」表示液體。
這個字是「酒」。
這是什麼字?如果你能輕鬆答出這個字,恭喜你,你是真正的中華龍的傳人。
對中國人來說,龍象徵著慈善、力量、豐收和變化。人們想像著,它(歸根到底是「它」,男子漢力量的最傑出的啟示之一)冬天蜷縮在湖底或河底休眠,當春天來臨、空氣中又充滿了潮溼和溫暖的時候,它會升到天上去,在上半年裡它待在空中,用滂沱大雨洗自己的龍鬚。它的爪是天空的一道道閃電,它的聲音是吹掉幹樹葉和使大自然顫抖的雷鳴和暴風雨。它很危險,但是如果人們手拿樹枝為它跳舞,向它乞求,它可能會讓烏雲聚集在山頂,讓雨下在乾旱的田野上。
這個歡樂、簡潔的「龍」的形象在隨後幾個世紀被加上很多新的細節。在漢代,根據一般的觀點,龍角像鹿的,耳朵像牛的,眼睛像野兔的,爪子像老虎的,肚子像蠶的,而頭像駱駝的。它可以毫不費力地變得小如蠶,大到能填滿天地。這個奇特的寓言動物是很多富有特色的故事的主人公,特別是在佛教和道教的傳統中。
這個字是「龍」。
這是什麼字?如果你能輕鬆答出這個字,恭喜你,在古代你有可能是個能寫一手好字的才子。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看到的「聿」字為筆的古老歷史又增加了新的證明。這個字表示一隻手直握一支筆,就像現在人們仍然遵循的各種握筆規則一樣,因為這種握法可以使手和筆在寫字時有更大的自由活動餘地。最古老的毛筆是什麼樣子,如今我們已經一無所知,但是很可能是用竹子修成的,可能把筆桿的一端加工成柔軟的竹絲,早在周朝人們就給「聿」字加了「⺮」。
人們保存很多周朝後期的毛筆,其構造大體上與今日的筆相同。筆桿是用竹子做的,筆頭是用各種不同的動物毛做的。筆頭的中心部分用兔毛或鹿毛做成,外層比較柔軟的部分用羊毛做成。各種不同的毛使筆既柔軟又挺拔,適合寫出所有的筆畫。
這個字是「筆」。
腫麼樣,有沒有想要跟語文老師哭訴的欲望?
漢字的博大精深讓人慾哭無淚啊!
所以說,千萬不要說漢字簡單了,要知道,如果再加上大篆、小篆、甲骨文等等,暈菜的會更多。
漢字是我們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製並改進的,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
驕傲吧,漢字可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