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臺北故宮上新:黃庭堅《花氣薰人帖》,吳鎮《墨竹譜》

2020-12-19 美術研究

為展示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動古物分級的成果,從2020年起,臺北故宮博物院決定將北部院區107陳列館規劃為「國寶聚焦」專室,推出「聚焦國寶」系列展。

臺北故宮博物院會定期推出以館藏精品書畫為主的展覽,其典藏的書畫文物,依藝術性之高下,區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等級。 自2008年起,由相關文化部門古物審議委員會配合臺北故宮博物院歷次推出的書畫展覽,進行實物勘驗與書面審議,援以訂定國寶和重要古物,並進行公告。

本次展覽每次選展兩組(件)國寶級書畫,每三個月換一次,若屬「七十件限展書畫精華」,展期則以42天為上限。

宋 燕文貴 奇峰萬木

宋 蔡襄 陶生帖 草書尺牘 29.83×50.8cm

「國寶聚焦」第一期展覽已於4月23日落下帷幕,展出的作品為宋代燕文貴的《奇峰萬木》與宋代蔡襄尺牘 《陶生帖》。第二期於4月25日正式對外展出,展出的分別是宋代黃庭堅的行書七言詩《花氣薰人帖》與元代吳鎮的《墨竹譜》。

宋 黃庭堅 花氣薰人帖 紙本 草書 30.7×43.2cm

釋文:花氣薰人慾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書法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花氣燻人帖》無款印,原是附在元祐二年(1087),寄揚州友人王鞏二詩之後,今已單獨成一帖。前面原有識語,說:「王晉卿(詵)數送詩來索和,老懶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頻送花來促詩,戲答。」可知原詩是為王詵作的,表示難於作詩。

「山谷書法,晚年大得藏真(懷素)三昧,此筆力恍惚,出神入鬼,謂之'草聖'宜焉!」(草書《李白憶舊遊詩卷》沈周題跋),此時黃庭堅的草書書法,深得張旭,懷素草書飛動灑脫的神韻,而又有自己的風格。

《花氣燻人帖》是黃庭堅講求結構的書法中不可多見的好作品,用筆緊峭,瘦勁奇崛,氣勢雄健,結體變化多端。此帖表達了他對於春天暖風和煦、花氣瀰漫的喜愛,正是他對於春天這一萬物復甦時節的一次禮讚。

黃庭堅《花氣燻人帖》有南宋「緝熙殿寶」的印,入過南宋內府。也有清代著名的大收藏家安儀周的收藏印安歧。

明 王一鵬書 吳鎮 《墨竹譜》 冊首「萬玉叢」 隸書

吳鎮的《墨竹譜》非常有名,此冊繪於1350年(元至正十年),吳鎮71歲,是畫給他的兒子佛奴的,可以說,這本竹譜是吳鎮畢生功力的體現。除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這套,另外還有一套《竹譜》被裱成手卷,藏於上海博物館。至於一些零星的墨竹散頁仍有存世。

吳鎮(1280—1354)字仲圭,是元代傑出的畫家。他工詞翰、通篆刻、精書畫,擅長山水、竹石,並常題詩於畫上,在當時就被稱為「三絕」,與黃公望、倪瓚、王蒙並譽為「元四家」。

《墨竹譜》共有二十二頁,每頁均有題文和印、款。全冊行筆縱橫生動,與款識的跌宕筆勢相互輝映,畫竹諸態悉備,可謂得竹之真性情,為書畫合璧佳作。冊首隸書「萬玉叢」三字,為明弘治年間貢生王一鵬所書。

元 吳鎮 《墨竹譜》 蘇軾題文同偃竹記 40.3×52cm

《墨竹譜》前兩頁書蘇軾撰文同偃竹記,後二十幅畫各種姿態的墨竹,每幅都有圖有文。分別畫新篁、嫩枝、老乾、垂葉、雨竹、風竹、雪竹、坡地竹林、崖壁垂竹,或粗竿挺拔,竹葉清勁,或細枝臨風,搖曳生姿。每幅畫的構圖都有很大的區別,以畫譜而言,稱得上變化多端,諸法悉備,成為後之學者極好的借鑑。

元 吳鎮 《墨竹譜》 小坡竹石 40.3×52cm

元 吳鎮 《墨竹譜》 擬與可筆意 40.3×52cm

元 吳鎮 《墨竹譜》 風雨竹 40.3×52cm

元 吳鎮 《墨竹譜》 有竹之地人不俗 40.3×52cm

元 吳鎮 《墨竹譜》 清風動修竹 40.3×52cm

吳鎮一生繪製過許多冊竹譜,《墨竹譜》是他專為門人作示範、供臨寫用的畫頁,是古代繪畫教育的基本形式,所以這類繪畫特別強調畫墨竹的程式、用筆和用墨。

吳鎮曾說的墨竹之法:「疏不至冷,繁不至亂,翻向正背,轉側低昂,雨打風翻,各有法度」。以墨色的濃、淡示竹竿之前、後,新篁以淡墨畫枝,而以濃墨畫葉。葉之長、短,似隨意生發,但疏落簡率,蒼勁挺拔。短枝疏葉,筆不連而意貫,一似其題款草書,縱橫跌宕,一氣呵成。筆鋒略禿,中鋒撇去,凝厲而厚重。竹根植於土中,根畔短草叢生,前濃而遠淡,增強了畫面透視的縱深感。

元 吳鎮 《墨竹譜》 清風動修竹 寫竹破俗 40.3×52cm

元 吳鎮 《墨竹譜》 晴霏曉日 40.3×52cm

(註:第九開晴霏曉日因計劃赴國外借展,故本次未選展)

元 吳鎮 《墨竹譜》 懸崖竹 40.3×52cm

元 吳鎮 《墨竹譜》 凌空有意 40.3×52cm

元 吳鎮 《墨竹譜》 戲墨寫竹 40.3×52cm

這套竹譜的圖文組合最值得稱道,畫面上書與畫的「經營位置」的創意:承前而啟後。在宋以前,圖上都不落文字,連作者的名款都沒有。北宋開始,畫上漸有作者姓名和時間的落款,開始時寫得極小,或隱在畫中,生怕影響了畫面。至元代趙孟出,強調以書入畫,不但注重用書法的筆法作畫,而且其畫上所題的詩、文也漸多,有時為記事甚至出現長題。

吳鎮此《墨竹譜》冊,在其豐富多變的構圖中可以清晰地感覺到作者在畫之前已為題文預留位置。書與畫開始在畫面上平分秋色,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國畫不同於其他藝術的最具文化意義的特色之一。

元 吳鎮 《墨竹譜》 竹窗思閴寥 40.3×52cm

元 吳鎮 《墨竹譜》一片江南雨 40.3×52cm

元 吳鎮 《墨竹譜》 梅花翁寄興 40.3×52cm

元 吳鎮 《墨竹譜》 簡齋詩意 40.3×52cm

元 吳鎮 《墨竹譜》 仿息齋畫竹 40.3×52cm

吳鎮的墨竹把文學意蘊融入到藝術表現手法中,開創了文人畫重意蘊之風,使中國文人畫得到了關鍵性的發展,加深了文人畫的思想內涵和潛在表現力,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之後的姚綬、文徵明、唐寅等名家均不同程度受到了他的影響。

元 吳鎮 《墨竹譜》 逕深竹倚 40.3×52cm

元 吳鎮 《墨竹譜》 輕蔭護綠苔 40.3×52cm

元 吳鎮 《墨竹譜》 清風五百竿 40.3×52cm

元 吳鎮 《墨竹譜》 玄妙觀竹 40.3×52cm

元 吳鎮 《墨竹譜》 戲作雪圖 40.3×52cm

據悉,此次展覽展至7月27日。

相關焦點

  • 特色展覽|臺北故宮新展:宋代郭熙《寒林圖》、黃庭堅尺牘亮相
    「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於6月9日起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展出。郭熙《寒林圖》、吳鎮 《篔簹清影圖》、文徵明《千巖競秀》軸等繪畫作品和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黃庭堅《致齊君尺牘》等書法作品將悉數亮相。
  • 故宮六百年鑑賞|不僅是文同倪瓚,看宋元名家寫竹與逸格
    在「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之際,元代吳鎮《墨竹譜》這些天正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國寶聚焦」展出。由於被傳統文人賦予了「虛心異眾草,節勁逾凡木」的人格象徵,竹自宋代文同等人倡導始,到元代已成為極受歡迎的繪畫題材。
  • 漫談古代著名書法家及其作品之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從小就非常聰明,讀書數遍就能背誦,七歲就能做詩,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這為他在詩詞及書法方面的成功打下了基礎。我們主要講黃庭堅的書法成就。我們在這裡只討論他的書法成就。
  • 春節觀展之臺北|「鳥譜」、花香、古玉,臺北故宮年味濃
    臺北故宮博物院方面介紹,為了帶給觀眾更好的服務,今年開始,臺北故宮除完成北部院區無線網路更新,提供快速、暢通的連線供遊客使用外,更進一步打造了720°VR環景網站,讓民眾在家也能透過虛擬網路體驗臺北故宮典藏的華夏瑰寶。
  • 動蕩年代的東成西就:李煜擅用「江南鐵鉤鎖」,黃荃的墨竹很另類
    插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宋摹本 局部一個多世紀後,黃庭堅在一首題畫詩中寫道「東坡雖是湖州派,竹石風流名一時」【注1】,明確提出蘇軾與文同的「湖州派」,將寫墨竹納入文人士大夫們雅玩的一項遊戲,直到《宣和畫譜》將其載入正式的畫科,從此「墨竹」便登堂入室,之後的高克恭、王庭筠、李衎、趙孟、管道升、柯九思、吳鎮、倪瓚、王蒙等人
  • "臺北故宮"國寶檔案揭秘
    然而據「臺北故宮」逐漸解密的文檔記載,雍正有崇信丹藥的嗜好,估計其應該是進丹而暴亡。許多人討厭乾隆皇帝,因為他把香香公主害慘了,而歷史上的乾隆其實非常寵愛香妃。□80周年院慶,宋代精品曝光 今年秋,待「臺北故宮」的正館工程完工後,將隆重舉行「故宮」80周年院慶的大觀展。
  • 大型紀錄片《臺北故宮》簡介
    一座紫禁城,兩座故宮博物院,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寶島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65萬件傳世珍寶的背後是一場人類文化史上空前的文物大遷徙。以12集的體量首次披露文物在兩座故宮博物院之間遷移的過程。曾執導《故宮》、開創國內「紀錄大片」風格的總導演周兵稱,紀錄片試圖用一種更加自然的、新聞化的方式來呈現「臺北故宮」。
  • 雲田畫論_淺談吳鎮繪畫中的「漁父精神」
    本文從吳鎮個人生平和他的「漁父」山水畫出發,研究吳鎮筆下的「漁父」精神在其作品中的體現。 關鍵詞:吳鎮; 漁父圖; 漁隱精神;吳鎮 《秋江漁隱圖》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二、吳鎮山水畫中的「漁父精神」的體現。(一)、「漁父精神」體現之一:漁父題材,數量龐大。
  • 臺北故宮新展:從郭熙到文徵明 看中國傳統繪畫如何發展?
    而這發展,在那些處在時代轉折點,用一生孜孜探求生命的人及作品上被鮮明地體現出來。2020年6月9日至2021年1月3日,「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展出。展覽將以三個月為原則,分兩期展出。第一期展品包括傳郭熙《寒林圖》、吳鎮 《篔簹清影圖》、文徵明《千巖競秀》軸等繪畫作品和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黃庭堅《致齊君尺牘》等書法作品。
  • 關於趙孟頫的研究有哪些新發現?且看「西子湖畔論子昂」!
    趙孟頫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者合照   趙 孟 頫 的 藝 術 創 新 與 交 遊   首日上半場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薛永年主持,發言者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任道斌、臺北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何傳馨、耶魯大學藝術史系講師江文葦、上海博物館書畫部館員顏曉軍、故宮博物院博士後段瑩。
  • 元 元人集錦卷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元人集錦卷》,圖錄見《故宮書畫圖錄》二十一(335頁-342頁),一卷之內共含8圖。每圖之上,乾隆御題詩,每卷之間,隔水有乾隆朝文臣奉題詩,均不錄。若有相關則於雜記中引用。本卷中最早者趙孟頫,晚者已到洪武。  從收傳史而言,《元人集錦卷》,此卷之完整著錄,最早見於清代吳升《大觀錄》(1712年),題名為《元人合璧卷》,所錄與今存並無異樣。
  • 黃庭堅寫的絕品草書,運筆含蓄又內斂,與劉洪彪風格完全不同
    北宋黃庭堅的小草比較有風格,也是後人爭相模仿的對象。對於他的草書,從小草過度到狂草,每一筆都是有著屬於他的風格。尤其是近些年,很多喜歡草書的愛好者不停的模仿黃庭堅的作品,甚至把他的一些草書作品與筆法做了一些升級。
  • 【經典解讀】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元人集錦卷》
    安岐去世後,家道中落,部分散入江南人士,所藏大部分精品,納入清乾隆內府,《石渠寶笈續編》定為今名《元人集錦卷》,至今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承藏。卷中畫目名稱上略有更易,內容無異。  《安處齋圖》,單獨見汪珂玉《珊瑚網》(崇禎十六年成書)著錄,後尚有陳方一詩。顧復《平生壯觀》(1692年成書)記吳鎮《中山圖》尚是單行「白宋紙短卷」、馬琬《春山清霽》是「短紙卷」。
  • 【重溫經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元人集錦卷》
    每圖之上,乾隆御題詩,每卷之間,隔水有乾隆朝文臣奉題詩,均不錄。若有相關則於雜記中引用。本卷中最早者趙孟頫,晚者已到洪武。《墨緣匯觀錄》(1742年以後所得)卷四,題名為《元人八圖合卷》。安岐去世後,家道中落,部分散入江南人士,所藏大部分精品,納入清乾隆內府,《石渠寶笈續編》定為今名《元人集錦卷》,至今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承藏。卷中畫目名稱上略有更易,內容無異。  《安處齋圖》,單獨見汪珂玉《珊瑚網》(崇禎十六年成書)著錄,後尚有陳方一詩。
  • 同為隱士,倪瓚與吳鎮的歸隱又有什麼不同?
    秋江漁隱圖 1334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方面,他繼續讀書,經營清閟閣、雲林堂、朱陽賓館、海嶽翁書畫軒等。倪瓚 《幽澗寒松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另一方面,由於是家庭的當事人,官府逼租、敲詐勒索、收租輸租,都得找他,年輕時對這些俗事視以『白眼』的他,而此時不得不與之打交道。
  • 黃庭堅書法全集
    黃庭堅《苦筍賦》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黃庭堅《山預帖》 紙本行書 31.2×26.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黃庭堅《致無咎通判學士帖》(《南康帖》) 行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局部黃庭堅《致無咎通判學士帖》(《南康帖》) 行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局部
  • 臺北故宮又換了一批書畫巨作,一起來看!
    4月初 臺北故宮的202展廳 (長期陳列巨幅書畫的專用展廳) 又換了一批巨幅書畫
  • 臺北故宮又換了一批書畫巨作,來看看!
    臺北故宮的書畫收藏 幾乎囊括了唐五代北宋的傳世名作 據臺北故宮官網信息自清末此碑被發現以來,百多年來,人們捶拓、考釋、研究,好太王碑在國際上已成為一種專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