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考的「深度改革」,真的到來了!繼今年9月,《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出臺後,這兩天,四大配套政策接連推出,包括出臺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高校自主招生、規範高考加分相關意見。
相比其他三個充滿「硬槓槓」的配套政策,「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顯得宏大,又有些捉摸不定。按文件要求,綜合素質評價將「為高校招生錄取提供重要參考」,這靠譜嗎?在筆者看來,要實現美好目標,需要釐清幾個問題--
問題一:誠信如何把關?
根據相關文件,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包含五個方面--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應該說,如果能從這五個緯度為學生準確「畫像」,絕對能夠勾畫出其綜合素質。
問題是,這些評價標準能做到準確嗎?當綜合素質評價與高校招生掛鈎,特別是在名牌大學自主招生中佔據一定權重時,「準確」是否會變形?細看其中的一些指標,有些是「硬通貨」,比如,學業水平考試成績,體育測試成績,用學科競賽成績反映優勢學科學習情況,用藝術方面得獎反映藝術特長等。
而有些指標,則很難用硬槓槓去體現。比如,思想品德方面,要考察學生參與公益勞動、志願服務的次數;社會實踐方面,要考察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勤工儉學、實習等實踐活動的次數、持續時間、形成的作品和調查報告等。
這類「指標」其實並不新鮮,但學校、家長、社會習以為常的現象是--假期裡,孩子沒當過一天志願者,家長拿著學校發的社會實踐卡,到居委會或某個單位敲個章就可以了。今後,如果「綜合素質評價」地位提升了,「敲章」特別是敲那些含金量高的章,是否會需求爆棚?怎樣區分一個孩子的確是利用假期,風裡來雨裡去地去當志願者,而另一個孩子憑著爹媽的關係,啥事沒幹卻敲到一個高大上的「章」呢?
不過,文件中也指出,遴選出來、用於招生使用的活動記錄和事實材料必須於每學期末公示。倘若公示真正發揮作用,或許能為誠信「託底」。
問題二:怎樣給學生畫像?
現在,中小學生每學期的成長記錄冊有厚厚一本,但翻一翻可以發現,其中許多頁是空白的,老師和家長關注的還是各科成績和排名。「綜合素質評價」需要給每個學生畫像,這無論對學生,還是老師來說,都是件難事兒。
根據文件要求,「教師要指導學生客觀記錄在成長過程中集中反映綜合素質主要內容的具體活動」、「一般性的活動不必記錄」、「活動記錄、事實材料要真實、有據可查」。而這些,最終將形成學生的檔案。關於檔案材料,文件中規定,「要突出重點,避免面面俱到、千人一面」。
這可是個技術活兒。寫什麼?怎麼寫?怎樣寫出「典型材料」,而不是「一般性的活動」?看來,老師、學生、家長都需要參加培訓。
而比培訓更重要的是,中學怎樣搭建平臺、設計項目、創造機會,讓學生能夠在多姿多彩的活動中自主選擇,開闊眼界,增長才能,豐富心靈。當然,這些憑中學一己之力很難完成,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給予支持,與之對接,提供平臺和資源。如此,學生寫成長記錄時才會言之有物,檔案材料才不會「千人一面」。
問題三:大學如何「參考」?
綜合素質評價將「為高校招生錄取提供重要參考」,大學應該如何參考?
根據教育部的要求,「高等學校要制定科學規範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和辦法,組織教師等專業人員對檔案材料進行研究分析,採取集體評議等方式做出客觀評價」。今後的自主招生,在高考前有「申請報名和審核」程序,要求「報名由考生提出申請,有關中學、社會團體或專家個人等均可實名推薦並對其真實性負責。試點高校組織相關學科專家認真審核,合理確定考生名單,向中西部、農村地區適當傾斜。」
這對高校而言,是不小的考驗。以往,按照高考分數來招生,計算機排序,幾分鐘就搞定了;把那些獲得學科類競賽大獎的學生挑選出來,給予自主招生優惠,也很容易做到。但是,要按照高校以及各專業選材的要求,找到與之匹配度高的考生「自畫像」,這就難了。
所謂「重要參考」,在操作中有一定的彈性,高校在招生時可「實做」,也有可能「虛做」。所謂「虛做」,大學選拔學生,考分仍是「唯一性」的,即便你有非常典型、真實、感人的思想品德材料和社會實踐經歷,也不予看重;所謂「實做」,大學真正花時間、花精力去制定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和辦法,讓某方面素質特別優異的學生不受考分束縛,脫穎而出;讓那些與城裡孩子不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寒門學子,能夠得到更加客觀公正的評價。
而大學的態度具有「指揮棒」作用,牽引著中學乃至社會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也關係到綜合素質評價能否落到實處。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編輯:李寶花 編輯郵箱:shguanch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