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黨的工作觸角延伸到「最後一米」,引領開創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近鄰黨建」實現了小區從單一管理向多元治理、從「陌生人」向「熟人」鄰居角色轉變,破解了小區的治理困境
福建全省12736個小區中已有7534個建立了小區黨支部,黨組織覆蓋率達59.2%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梅永存 彭張青
不到兩年時間,福州市晉安區茶園街道東南花園小區就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昔日鄰裡之間矛盾糾紛頻發、存在髒亂差現象的問題小區,通過展開「近鄰黨建」實踐活動,變成了「自治有公約、鄰裡無紛爭、治安無隱患、幫扶無遺漏、和諧無雜音」的模範小區。疫情期間,居民們主動當好小區疫情防控「守門員」,做到了自治管理。
福建先後有7534個小區實施了「近鄰黨建」新模式治理,東南花園小區僅是其中之一。
針對基層社區治理難題,特別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城市基層治理不足問題,福建省積極探索實施「近鄰黨建」新模式,把黨的工作觸角延伸到「最後一米」,引領開創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福建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近鄰黨建」新模式推行以來,全省12736個小區中已有7534個建立了小區黨支部,黨組織覆蓋率達59.2%,群眾鄰裡感情有效增進,生活和辦事更加便捷,訴求渠道更加暢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近鄰黨建」磨鍊出模範小區
東南花園小區毗鄰福州火車北站,居民樓棟10幢共963戶,居住人口2321人。其中,出租戶有278家,佔28.8%;流動人口有448人,佔19.3%。出租戶數量多、居住人員結構複雜、管理難度大是小區治理面臨的主要問題。
2019年初,在當地黨組織引領下,東南花園以「近鄰黨建」為抓手,打造樓棟協同、居民參與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有效破解了小區治理難題,其治理模式體現於三個方面:
一是延伸構建基層黨組織體系,打造近鄰樓棟治理「共同體」。將在職、退休、流動等不同類型黨員等納入管理;小區黨支部黨員與業主委員會成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把黨建工作要求寫入業主委員會章程。
二是打造「家門口」服務平臺,築牢近鄰服務主陣地。設立「民情會客廳」,定期傾聽小區居民訴求和評價;建設智能化系統,提升小區智能管理水平。
三是健全完善自治德治法治體系,建立健全由黨支部主導、多元主體參與的小區自治機制;通過開展各類先進典型推薦、評選、宣傳等活動,大力倡導近鄰文化;制定小區裝修管理、停車管理、財務管理等制度。規範小區黨務、事務公開,自覺接受輿論和居民監督。組織發動業主委員會、自治管理處、社區網格員和志願者隊伍,就地化解鄰裡矛盾等問題,打好近鄰共治「組合拳」。
東南花園小區黨支部書記黃元棋說,「近鄰黨建」有效整合了組織、人力、信息等資源,實現了小區從單一管理向多元治理、從「陌生人」向「熟人」鄰居角色轉變,破解了小區的治理困境。
黨的組織優勢下沉「家門口」
福建省委組織部調研時發現,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基層社區黨組織暴露出在社會組織和群眾中力量、資源及手段有限等諸多問題。
例如,有的地方小區、樓棟、街巷和新領域、新業態的黨組織覆蓋還有盲區;有的地方街道管理體制改革、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街道社區黨組織統籌協調和服務能力還不夠強;有的地方條塊協同不夠有力,行業系統參與度不高,群眾參與意願不強,共建共治共享尚未形成常態。
在實踐中,福建省從三個層面抓好「近鄰黨建」工作,實現「三個轉變」,有效破解上述問題。
——以街道社區、小區黨組織為核心,建立開放性的互聯互動紐帶,推進各領域黨建融合發展,變「各自為戰」為「相鄰共融」。
——以優化社區服務為重點,整合各共建單位力量資源,變「單一主體」為「多元供給」,滿足轄區群眾各種需求。
——以拉近鄰裡感情為出發點,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打造家門口黨建,變「陌生人社會」為「新型熟人社會」,建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廈門黨建e家官網截圖
四種途徑探索踐行「近鄰黨建」
福建從實際出發,以問題為導向,從四個方面探索「近鄰黨建」新模式:
一是「賦能」街道社區黨組織,實現從「單兵作戰」到「協同共治」轉變。全省成立街道「大工委」和社區「大黨委」共1725個,健全完善街道、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制度,探索「輪值主席」制,由黨建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輪流擔任社區輪值主席,推進形成工作合力。
福州市鼓樓區金湯社區城市之光小區輪值主席定期組織業委會、物業公司召開三方聯席會議,商議小區停車收費、外牆瓷磚脫落維修等事項,各部門加強工作協調,並將會議決議、執行情況及時向居民公開並接受監督。
二是建強小區黨組織,實現從「無人理事」到「領導有力」轉變。福建省要求,按照應建盡建原則,凡在冊正式黨員達3名的居住小區,均成立建制性黨支部;在冊正式黨員不足3名的,建立「兼合式」黨支部;對無物業小區、樓宇等,依託網格化管理,聯合成立黨組織,使一些原先「群龍無首」的社區有了堅強組織領導,推動把「堅持黨的領導」寫入小區居民公約。
廈門市第一時間採取行動,在全市成立小區黨支部1400多個,其中,湖裡區率先在全省實現小區黨組織建設全覆蓋。
泉州市委組織部部長孔繁軍說,隨著冬季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作為毛細血管的各小區黨支部實施黨員街巷長、樓棟長、網格員「兩長一員」制度,成立小區聯防聯控隊伍,不漏一個重點人員,築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牆」。
三是充分組織動員群眾廣泛參與管理,實現從「近而不識」到「鄰裡相親」轉變。由「兩長一員」帶頭參加小區黨組織活動、糾紛調解、志願服務和自治管理,帶動黨員群眾共塑和諧鄰裡關係,制定「近鄰公約」,促進小區居民從「陌鄰」到「近鄰」。
「基層黨員幹部跑小區多了,與居民打交道多了,距離每減一寸、感情會增十分。」莆田市闊口社區黨委書記蔡向陽說,「幹部群眾關係現在更加融洽,民生糾紛第一時間會先找社區幹部解決,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四是打造線下線上平臺,實現從「群眾跑腿」到「家門服務」轉變。在全省全覆蓋建設2900多個社區「近鄰」黨群服務中心,推動民生類高頻「跑腿」事項下放,群眾可就近辦理;建設「智慧鄰裡」服務管理平臺,推動職能部門之間數據共享、信息互聯,實現便民服務「一網統管」,提供居民辦事「一站式」服務。
廈門市打造「黨建e家」線上平臺,推動全市1萬多個基層黨組織、20多萬名黨員融入社區,認領群眾需求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