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穫》雜誌盤點年度文學「收穫」,文學排行榜為這個時代「排」出...

2020-12-27 上觀

「每年年末這麼多文學排行榜,如何體現出自己的個性?」由《收穫》雜誌主辦的2018收穫文學排行榜12月9日在安徽蚌埠中華古民居博覽園舉行頒獎儀式,揭曉了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非虛構前10名。在頒獎前舉辦的「行走的年代」《收穫》論壇上,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評論家何平提出了一個犀利的問題。據他觀察,在年末數10個文學類排行榜中,由期刊主導的四五家,「但基本是同一伙人在幹,雖然候選的作品和評出的作品一直在換,但內裡的機制和趣味是相似的」,這讓他懷疑,文學榜單是否真正反映出了文學現場?

 

「由《收穫》主導的排行榜就應該體現出『收穫』性。」何平的觀點鮮明。而兩年前開始舉辦收穫文學排行榜時,《收穫》編輯部就有一個原則,不幹涉評委的選擇,甚至在評獎過程中儘量抽離出來。主編程永新說,假如評委想和他討論作品,他總是秉持「不交流」的態度,「《收穫》的初衷是做一個相對權威、公正的評選,而且不光是由《收穫》來選擇。當然,一個文學榜單肯定要樹立自己的價值觀和文學標準,我們一方面希望讓評選更接近文本,另一方面,也基於《收穫》所處的這座城市,體現出海納百川的特點。」程永新坦言,榜單頒發到第三年,的確注意到趨同化、同質化的傾向,《收穫》的做法是在評委的選擇上儘量體現多元性,同時,在初選作品範圍上擴大視野。今年的終評委中,有項靜、黃德海、張定浩等青年評論家,還出現了90後作家王蘇辛。多元的評委組合帶來了新鮮的視野,不拘一格的選拔方式將文學因子從各個閱讀平臺中提取出來。例如,這次最終入選作品,有很多來自非傳統期刊平臺,名列非虛構榜單第六的「英國當代觀察系列」來自青年雜誌書《單讀》,候選提名的《失落的天文臺》來自人文社科雜誌《讀庫》,短篇小說《北方狩獵》來自豆瓣閱讀。這張榜單,可視為一份跨越代際與經驗的、對於文學的當前與未來的共見。

 

如何發現青年人是收穫文學榜單引發的另一重話題。「文學史越寫到後面,青春氣息越來越弱,1949年之前的文學史和改革開放前二十年的文學史基本以青年主導,後二十年的文學史越來越老化,基本都在上世紀80年代成名的作家,年輕人越來越難進入。」何平的這個觀察同樣引發議論紛紛。「在重新建構一個時代之時,和那個時代同時成長起來的作家,充當了時代的急先鋒,他們要對一個時代,對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做出探索,這種探索很容易會在文學史上留下非常重要的痕跡。」中國作協創研部副研究員、青年評論家嶽雯說,在新的時代下,今天寫作的基本質地和基本寫作方向依然在上世紀80年代確立的方向之下,依然在回應那個時代的問題,這可能才是今天的寫作不盡然令人滿意之處。「全然不同的時代已經打開了,這代人應該有能力和決心重新讓寫作向時代敞開,重新讓時代的新的元素以構建未來的形式呈現出來。」

 

「一個榜單最重要的不是推出自己的青年作家,而是推出好的作品。今天討論青年的時候,到底是基於多大的年齡而言?」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提出,光以年齡來判定青年寫作是可疑的,青年作家作品固然應該重視,但寫作技藝並不以年齡作為區分,50歲以後的作家一樣可以寫出「青年感」的作品,強調青年寫作要警惕落入年齡的焦慮中。在張莉看來,評論家的現場批評是要深度介入中國文學史,如果一個文學排行榜能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後,代表這個時代最雅正的文學尺度,這個排行榜就是成功的。

 

「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審美眼光也變得多元起來,希望收穫文學榜單可以反映這種豐富性和多元性,而不僅是《收穫》的視野。如果硬要說《收穫》視野,那就是公正、權威,加上一點民間性,這是我們這張榜單所追求的。」程永新說。

 

2018收穫文學排行榜

 

短篇榜

 

1. 《逍遙遊》 班 宇

《收穫》2018年第4期

2. 《禁指》 斯繼東

《十月》2018年第5期

3. 《等待摩西》 莫 言

《十月》2018年第1期

4. 《道長》 閻連科

《作家》2018年第3期

5. 《杭州魯迅二三事》房 偉

《收穫》2018年第3期

6. 《球與槍》 魯 敏

《上海文學》2018年第10期

7. 《特殊任務》 肖克凡

《當代》2018年第5期

8. 《紅塵慈悲》 次仁羅布

《長江文藝》2018年第5期

9. 《相遇》 薛 舒

《人民文學》2018年第2期

10.《換腎記》 任曉雯

《當代》2018年第3期

 

中篇榜

 

1.《候鳥的勇敢》 遲子建

《收穫》2018年第2期

2.《基本美》 周嘉寧

《收穫》2018年第1期

3.《海裡岸上》 林 森

《人民文學》2018年第9期

4.《夾叉》 艾 瑪

《收穫》2018年第5期

5.《小花旦的故事》 王佔黑

《山西文學》2018年第6期

6.《甜蜜點》 須一瓜

《當代》2018年第2期

7.《房屋曾安靜,世界曾安寧》皮 皮

《收穫》2018年第4期

8.《老屋》 尤鳳偉

《山花》2018年第1期

9.《望湖樓》 尹學芸

《收穫》2018年第3期

10.《龍門》 胡學文

《花城》2018年第3期

 

長篇榜

 

1 《應物兄》 李 洱

《收穫》 2018長篇專號秋卷、冬卷

2 《考工記》 王安憶

《花城》2018第5期

3 《山本》 賈平凹

《收穫》 2018長篇專號春卷

4 《捎話》 劉亮程

《花城》2018年第4期

5 《修改過程》 韓少功

《花城》2018年第6期

6 《景恆街》 笛 安

《人民文學》2018年第11期

7 《北上》 徐則臣

《十月·長篇小說》2018年第5期

8 《滅籍記》 範小青

《作家》2018年第4期

9 《外蘇河之戰》 陳 河

《收穫》2018年第1期

10《借命而生》 石一楓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8年4月出版

 

非虛構榜

 

1《沈從文的前半生》 張新穎

上海三聯書店 2018年2月出版

2《田湖的孩子》 閻連科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8年8月出版

3《青藏光芒》 馬麗華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18年3月出版

4《幌馬車之歌續曲》 藍博洲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年3月出版

5「興隆公社」系列 袁 敏

《收穫》「興隆公社」專欄2018全年

6「當代英國觀察」系列 王 梆

《單讀》2018全年

7《且在人間》 餘秀華

《收穫》2018年第2期

8《金鄉》 哲 貴

《十月》2018年第6期

9《時過子夜燈猶明》 李 鹿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年8月出版

10「訪問童年」系列 殷健靈

《上海文學》2018全年 長江文藝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

 

相關焦點

  • 《收穫》雜誌盤點年度文學「收穫」
    由《收穫》雜誌主辦的2018收穫文學排行榜,昨天在安徽蚌埠中華古民居博覽園揭曉,李洱《應物兄》、遲子建《候鳥的勇敢》、班宇《逍遙遊》和張新穎《沈從文的前半生》分列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非虛構榜首。在頒獎前舉辦的「行走的年代」收穫論壇上,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評論家何平提出了一個犀利的問題。
  • 2018收穫文學排行榜頒獎詞及作家獲獎感言
    2018收穫文學排行榜於12月9日在安徽蚌埠頒出,長篇非虛構、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四個分類榜單揭曉,以下為各榜單前三名頒獎詞和作家獲獎感言。
  • 堅守在文學現場,《收穫》文學排行榜發布
    12月24日,2019年收穫文學排行榜頒獎典禮在安徽蚌埠中華古民居博覽園舉行。2016年,《收穫》文學雜誌社推出 「收穫文學排行榜」。迄今為止,「收穫文學排行榜」已經成功舉辦四屆,以其文學性、經典性和獨立性引起矚目。
  • 2016「《收穫》文學排行榜」讀者票選啟動
    [摘要]即將迎來一甲子誕辰,《收穫》雜誌首次推出文學排行榜。2016「《收穫》文學排行榜」讀者票選啟動《收穫》首次「辦榜」2017年是《收穫》創刊六十周年,《收穫》文學雜誌與長江文藝出版社、騰訊文化、鳳凰讀書聯袂合作,於2016年底隆重推出的「《收穫》文學排行榜」系列評選,是慶祝《收穫》一甲子誕辰的文學活動之一,也是《收穫》文學雜誌首次推出文學榜單。
  • 2017收穫文學排行榜上半年榜單揭曉 蘇童等領銜
    2017收穫文學排行榜上半年榜於7月31日在上海揭曉。據《收穫》雜誌主編程永新介紹,2017收穫文學排行榜上半年榜單的初選、複選和投票歷經近兩個月,評委們陣容強大,年齡層次豐富,不僅有程德培、謝有順、宗仁發、王春林、張莉、黃德海、項靜、張定浩、金理等文學評論家,有穆濤、吳玄、顧建平等知名文學編輯家,還特別邀請到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蘇煒加盟並擔任了中短篇小說組的評委會主任。
  • 《收穫》文學排行榜2017上半年榜:蘇童、王安憶等折桂
    火熱的文學之夏,由《收穫》文學雜誌和長江文藝出版社聯合主辦的2017《收穫》文學排行榜上半年榜於7月31日在上海揭曉。如今各種文學排行榜不在少數,《收穫》文學排行榜創辦於2016年底,作為《收穫》文學雜誌創刊60年以來首次主辦的文學榜單評選活動,以其文學性、經典性和獨立性,甫一問世便獲得較大社會影響和學術關注。與長江文藝出版社聯袂推出的《2016收穫文學排行榜作品選》短篇卷與中篇卷上市後也獲得大量讀者歡迎。為了提升文學影響力,《收穫》對排行榜也做了一些調整。
  • 這一年最值得品讀的文學作品有哪些?收穫文學排行榜出爐
    連續舉辦四屆的收穫文學排行榜已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的一份精神圖譜。今年的榜單更全面地體現出當下文學創作的成績與探索:世界範圍內的華語寫作受到關注;跨界作家作品的文學品質備受肯定;中短篇小說榜單強手如林,大家出手不凡,年輕的面孔亦展現出清新與活力;長篇榜和長篇非虛構榜凸顯作家們在處理歷史與現實題材時具備的開闊胸襟與真摯情感。
  • 2019年收穫文學排行榜頒出——溫暖的文字最能直抵人心
    連續舉辦四屆的收穫文學排行榜已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的一份精神圖譜。今年的榜單更全面地體現出當下文學創作的成績與探索:世界範圍內的華語寫作受到關注;跨界作家作品的文學品質備受肯定;中短篇小說榜單強手如林,大家出手不凡,年輕的面孔亦展現出清新與活力;長篇榜和長篇非虛構榜凸顯作家們在處理歷史與現實題材時具備的開闊胸襟與真摯情感。
  • 2017收穫文學排行榜頒布,七零後佔長篇小說半壁江山
    近日,由《收穫》文學雜誌社與長江文藝出版社聯合主辦的「2017收穫文學排行榜」發布。該系列榜單分為長篇小說、長篇非虛構、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四個榜,並提供了專家評選與讀者人氣投票兩份參考,由此將2017年最值得品讀、最值得關注的四十餘種華語原創文學作品呈現在公眾面前。
  • 2019《收穫》排行榜丨中篇小說集&短篇小說集電子版搶先看
    《收穫》排行榜2016年底,由國內著名文學雜誌《收穫》主導的「收穫文學排行榜」首次亮相。之後的每一年,《收穫》都會盤點國內原創文學(從各個雜誌或平臺上集結),做一個排行榜,分長篇榜、中篇榜、短篇榜、非虛構。其中,長篇和非虛構各5篇,中篇和短篇各10篇,30部上榜作品構成該年中國原創文學整體水準。
  • 【重磅新書】《2015中國文學排行榜》系列
    年度文學排行榜系列已成為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的出版名片,每年持續推出,旨在梳理每年度的文學創作實績,做當代文學創作發展的記錄者與見證人。融藝術性與可讀性為一體,代表了本年度微型小說的最高水準。1982年參加工作,歷任江蘇高郵市黨史辦公室、文聯幹事,文藝報社編輯,《鐘山》雜誌編輯,江蘇作家協會創作室副主任,專業作家。現為《小說選刊》副主編。
  • 雜誌《收穫》首次刊登網絡小說 接受手機在線投稿
    今年5月,居於中國文學期刊金字塔尖的《收穫》宣布,將直接通過手機APP軟體接受在線投稿。而此前,包括《收穫》在內的嚴肅文學雜誌長期只接受紙質投稿。 雖然只是投稿方式上的小改變,但足以窺見文學生態系統的悄然嬗變。 在線投稿,是「行距」APP為《收穫》訂製的一個功能。
  • 2017中國小說學會排行榜 | 長篇榜5部,《收穫》佔據4席
    日前,中國小說學會2017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揭曉,25部作品上榜。
  • 曹文軒:要做經得起審視的少年文學雜誌
    千龍網實習記者 許珠珠攝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十月少年文學》雜誌主編曹文軒在創刊號的主編寄語中寫到:「到了十月,一粒粒種子又會收穫,又會重新成為種子,而且更多,更美。它們在風雨中被反覆剝蝕而最終未能泯滅,它們一如從前那樣飽滿,那樣閃爍光澤。我們期待所有的種子都能綻放出花朵,所有純真的孩子都能夠健康成長。」
  • 每月一次的顫慄——懸疑恐怖文學雜誌大盤點
    現在的00後們可能不知道,數十年前的雜誌界,不光有漫畫、文摘、傳統文學等等類型的雜誌。有一種類型的雜誌曾經風靡校園,是學生們上課時的「最佳課外書」,也是老師們經常沒收的戰利品。這種雜誌,就是懸疑恐怖文學雜誌。
  • 長江文藝出版社和《收穫》雜誌社聯合主辦的年度文學榜發布
    年關歲末,新春在即,正是盤點過去一年文學收成的時刻。
  • 「文學大刊名編講堂」在德州舉辦
    石厲1982年考入蘭州大學哲學系,在校期間開始文學創作,畢業後歷任大學講師、出版社編輯、《三月風》雜誌主編、《環球企業家》雜誌主編。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管《中華辭賦》雜誌社總編輯,系中國傳媒大學等大學客座教授,有詩歌、散文、小說、文藝理論、史學、哲學及外國詩歌翻譯等多種著述發表及出版。
  • 雲南一官方文學雜誌出「野雞刊」 一月斂財百萬
    本報記者 王夢婕攝  「雲南人民出版社主辦的大型文學期刊,90年代文學轉型期最具影響力的純文學雜誌,唯一與《收穫》一道兩摘『魯迅獎』的國家核心中文期刊,中國文學第一大獎『大家·紅河』文學獎主辦單位……」  頂著這一串光環的,是一本名為《大家》的著名文學雜誌,阿來、池莉、于堅等作家均為其撰稿。
  • 一個人的2020年中國小說排行榜 | 王春林
    王春林這個排行榜只是個人有限視野裡的年度小說創作狀況,不足為憑。為進一步加強個人排行榜的嚴肅性,從2019年開始,嚴格限定上榜長篇小說20部,中短篇小說各10篇。由於《收穫》雜誌本身的辦刊水平很高,或者也因為個人對《收穫》思想藝術趣味的高度認同,儘管竭力避免,但《收穫》的上榜作品數量依然不少。知我罪我,任由笑罵。由於一些作品刊發在本年度最後一期,未能寓目,所以,自然無法上榜。
  • 關於現代文學雜誌研究的方法論思考
    另外,文學史家眼中的大眾傳媒,與傳統的新聞史家、文化史家或新興的文化研究者眼中的大眾傳媒,到底有何區別?⑥這些看法和問題的提出,事實上已為雜誌研究區分出了不同的層面。第二層面的工作,在傳統的文化史、新聞史的研究中雖有涉及,但多限於粗線條的外部描述,很少揭示出作為大眾傳媒的報刊雜誌,在其所處的特定歷史時空所獨具的、深層的意義;因而,近年來這一層面的工作,就主要是指一種伴隨著後現代思潮而來的新興的「文化研究」。在這個意義上,文學雜誌這樣的「大眾傳媒」,實際上是被視作現代文化產業的一個鏈條,意識形態規訓、滲透的一種機制來對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