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精讀|性別歧視言論:在線強化女性刻板印象

2021-01-07 陪你讀論文

論文基本信息

題目:Sexist Slurs: Reinforcing Feminine Stereotypes Online

作者:Diane Felmlee1 & Paulina Inara Rodis & Amy Zhang

來源:SEX ROLES Volume 83

摘要

社交媒體平臺多次被指責創造了欺負和騷擾婦女的環境。我們認為,對女性的網絡攻擊旨在強化傳統的女性規範和刻板印象。在一項混合方法研究中,我們發現這種類型的攻擊在推特上是普遍和廣泛的,並且其傳播範圍可能遠遠超出了最初的目標。我們在一周內找到了超過290萬條包含性別侮辱的推文(例如,「婊子」「陰戶」「蕩婦」或「妓女」)——平均每天有419000條性別歧視言論。這些推文絕大多數都是負面情緒的。我們分析了在幾種情況下發生的對話的社交網絡,並展示了如何使用「回復」,「轉發」和「喜歡」來進一步傷害目標。此外,我們開發了一種情感分類器,並在回歸分析中使用該分類器比較性別歧視信息的負面影響。我們發現,信息中強化女性刻板印象的詞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推文的負面情緒。這些術語包括侮辱某人的外貌(例如「醜陋」)、智力(例如「愚蠢」)、性經驗(例如「濫交」)、心理穩定(例如「瘋狂」)和年齡(例如「老」)。強制採用審美規範的信息往往特別負面。總而言之,敵對的、性別歧視的推文本質上是戰略性的。他們旨在促進關於女性氣質的傳統的文化信仰,例如美的理想,並通過指責受害者未達到這些標準而羞辱受害者。

研究背景

社交媒體上的騷擾每天都在發生,研究人員發現,在過去兩年間,推特上有9764583條涉及欺凌的信息。換句話說,推特用戶每天發布超過13000條與欺凌相關的信息。各種形式的網絡攻擊也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例如自尊心低下、情緒和心理困擾以及負面情緒。多項研究表明,網絡欺凌的目標主要是女性,儘管根據定義和地點而有例外。但是,我們對網絡論壇中針對女性的網絡攻擊的內容或模式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詳細研究推特社交媒體平臺中針對女性和女性氣質的攻擊性信息的做法。通過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我們研究了性別規範在這些網絡攻擊模式中的作用。

網絡攻擊

網絡攻擊,這裡指的是有意的電子社交,旨在侮辱或傷害個人。借鑑群體過程理論,我們認為有兩種基本的社會機制促進了網絡攻擊的發展:(a)社會規範的實施和(b)社會等級制度的建立。我們認為,針對女性的攻擊性推文試圖強化傳統的性別規範,尤其是那些與理想化的女性特徵相關的規範。此外,傳播這種敵對信息的人很可能是為了提高他們在支持者群體或更廣泛的社會受眾中的社會尊重和認可。性別歧視的網絡騷擾不是隨機發生的,換言之,它本質是戰略性的,旨在加劇性別不平等。

性別與女性刻板印象

女權主義理論認為,對婦女的敵意產生於父權文化及其伴隨的性別歧視、厭女症和對婦女的物化態度。學者們進一步指出,敵意源於婦女在更大的社會權力結構中受到的壓迫,這種結構將男子置於主導地位,將婦女置於從屬地位。制度上的性別歧視造成了性別刻板印象形成的社會環境,反過來,刻板印象的延續保存並強化了性別歧視和佔主導地位的男性的社會文化。經典的女性人格刻板印象包括兩個主要組成部分:一個與溫暖和友善相關,而另一個是缺乏能力(例如被動、情緒化、不合邏輯)。這種理想化的女性氣質通常被認為與男性氣質相反。其他女性刻板印象包括更注重家庭或社區,女性不應該有自私的意圖或行為,而是應該成為道德的典範和美德的守護者,這也延伸到要求她們是「處女」或相對缺乏性經驗。因此,我們社會中關於女性的性別規範的中心主題圍繞著美麗以及美好、道德和性經驗不足。在本文中,我們認為推特上針對女性的攻擊行為觸及了女性刻板印象中許多相同的核心主題。這種行為可能反映出顯性或隱性的性別偏見。騷擾者通過試圖以違背這些規範性期望的標籤來羞辱婦女,從而有意或無意地強化了傳統的刻板印象。

研究方法

程序和措施

我們從2016年到2019年初在推特上收集了大約兩年的數據,主要分兩個階段收集推特信息。首先,我們在NodeXL中利用了關鍵字搜索,以抓取包含指定術語的最新推文。在此過程中,作者整理了一份常用的侮辱清單,這份清單由推特上針對女性的負面觀念和刻板印象組成。共收集了50000多條推文,其中包含了各種各樣的性別貶義語言。在這個項目中,我們主要關注最常見的四個術語(「婊子」「陰戶」「蕩婦」和「妓女」)。在數據收集的第二階段,我們直接從推特的Streaming API抓取數據。收集的數據集被分成四個獨立的流進行過濾,以找到包含我們提到的四個關鍵術語中至少一個的推文。數據集是在2017年6月(6月4日至6月11日)為期一周的時間內收集的。經過進一步的篩選和處理,我們收集到了290萬條推文,每條推文都包含了四個術語中的一個。總樣本中,87%來自收集關鍵詞「婊子」,5%來自「陰戶」,4%來自「蕩婦」,4%來自「妓女」。

社交網絡分析

我們研究了推特「對話」的社交網絡,這些社交網絡是根據包含我們的關鍵字的信息發展而來的,重點是位於用戶網絡中的推文。我們調查了負面推文導致的網絡傳播,其中網絡由最初的侮辱性推文後出現的「轉發」「回復」和「喜歡」組成。接下來,我們研究了在我們較小的網絡中推特交流所涉及的社會角色,並確定了「犯罪者」「受害者」「強化者」和「維護者」。我們還注意到,當出現「旁觀者」時,指的是在貶損性推特之前參與推特對話,但沒有以支持或批評的方式做出回應的人。

情感分析

我們開發了一個分類器,用於對推文樣本的內容進行情感分析。情感分類器利用稱為詞典的單詞詞典,由幾個研究助手手動注釋它們是否帶有正面或負面情緒。此項目中的情感分類器利用了為VADER分類器創建的詞典。我們更新了VADER的詞典,把我們在推特的手動檢查中發現的針對女性的貶義詞和針對性詞包括在內,並將該分數轉換為 4(最負面)至+4(最正面)的等級。

研究結果

描述性發現

我們首先比較一周內推特中四個關鍵詞的頻率。儘管我們計算了一周內從API抓取到的推文的總體頻率,但是無法推斷出此類推文的普遍性,因為推特並未公開任何一天創建的推文的數量,也沒有公開發布供下載的推文的數量。表1列出了包含四個關鍵詞中的一個或多個的針對女性的負面攻擊性信息的例子。

網絡攻擊的網絡

在收集有關網絡攻擊的網絡數據時,我們確定了兩種類型的「對話」網絡。首先,是一系列針對目標婦女的大型網絡討論,其中許多既有積極的內容也有消極的內容。這些廣泛的推特網絡往往涉及知名人士,在這種情況下,信息似乎主要是在對同一話題感興趣的陌生人之間交換的。通常,一條侮辱性的推文會引發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消息。第二種類型的網絡攻擊網絡表現為較小的對話集,在日常對話中使用貶義性語言對女性進行攻擊。此外,還有第三類負面信息,由單一的推文組成,這些推文在網上沒有得到明顯的回應,也沒有形成交流網絡。

情感分析的描述性統計

我們對推文樣本進行了情感分析。不出所料,包含任何一個關鍵詞的信息,「婊子」、「陰戶」、「蕩婦」和「妓女」在情感上往往是負面的。總體平均得分為0.43(見表2第一行),當推文包含強化女性刻板印象的形容詞(例如,「醜」「胖」)時,負面情緒的平均得分翻了一倍多(2.6倍),從不帶侮辱性形容詞的0.39到帶有此類形容詞的1.03(表2的最後一列)。

而當涉及身體屬性的貶損的形容詞被包括在內時,推文情緒尤其消極(見表3)。

侮辱性形容詞對情感的影響

如前所述,某些形容詞與其他形容詞相比能使推文帶有更多負面情緒,尤其是指身體外觀的形容詞。接下來,我們通過測試七個類別之一中的形容詞是否會顯著改變整體信息的消極程度,來檢驗這種趨勢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在我們的分析中,我們發現了對以下論點的支持,即包含強化女性刻板印象的侮辱性詞語會顯著增加推特的總體負面情緒。表4描述了這些發現,給出了精確的係數和標準誤差。在大多數情況下(70%),包含其中一個形容詞會增加推文的負面情緒,這表明該詞不僅降低了情緒,而且其得分會顯著影響推文的整體得分。此外,僅包含一個規範形容詞就足以將消息的情感得分平均降低1.0(即使推文更加負面)。因此,儘管較大的樣本量可能會影響結果的統計顯著性,但特別要指出的是,包含形容詞會導致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研究討論

社交媒體一再被指責為其用戶提供不公正對待婦女的場所,我們發現有證據表明,針對婦女的惡意推特信息是日常的常見現象。我們在一周內找到了290萬條推文,約等於每天419000條,使用了四種主要的女性誹謗之一。請注意,推特僅將其數據的一小部分提供給公眾下載,這表明面向女性的貶損信息的問題甚至比我們記錄的還要廣泛。此外,我們發現,平均而言,這些推文在情感上是負面的,並且侮辱女性刻板印象的形容詞的加入將它們的總體負面情緒放大到了顯著的程度。在某些情況下,敵對信息的範圍遠遠超出了最初的目標,涉及到許多其他人,尤其是當涉及到女性名人時。

我們的研究發現表明,這些攻擊性的在線信息經常依賴於暗示目標未能體現傳統的女性刻板印象和理想,特別是那些身體吸引力、美好和性純潔的理想。因此,隱含的信息是,女性應該與傳統的美麗、甜美和純真的形象保持一致——也就是說,有一種正確的「性別」方式。而在社交媒體網絡蓬勃發展的社會中,女性美的理想仍然很強大。

我們發現我們的理論論點得到了支持,即規範的增強和地位的提高會導致社交媒體中的網絡攻擊。在我們的推特數據中,負面的在線交流往往會強化現有的女性社會規範。此外,貶義性推文在推特對話網絡中的傳播表明,提高自己在同齡人中的地位是對女性進行網絡攻擊的另一種動機。最後,這些互動發生在一種文化觀念體系和一種社會權力結構中,這種系統結構削弱了婦女的地位,所有這些都增強了個人貶低婦女行為的能力和動機。

責編:周夢琦

相關焦點

  • 拒絕性別刻板印象和歧視,女性與數學之間並無任何自然的障礙
    有網友認為,出版社以性別劃分為「噱頭」,強化了學科學習的性別差異,會誤導學生產生刻板的性別認識。還有網友指出,出版社在微信公眾號文章中使用了「我女兒數學不錯,就買男生版吧」這樣的標題,是在變相強調「男生數學能力強於女生」,有性別歧視之嫌
  • 為什麼會有性別刻板印象?
    有幾個女生,從小沒被父母、親朋、甚至老師用這種性別刻板印象打壓過?可是,幾千年封建社會,一直以文為重,科舉只考文的時候,怎麼不見說女性適合文科,讓女性參加科舉考試,有機會當官發財呢?但卻社會卻集中對單身女性進行剩女羞辱。至於學習、錄取、招聘、考公等等方面,因為有意無意的性別刻板印象,導致的性別歧視,更讓女性步履維艱。在這樣的環境洗腦下,很多女性不僅矮化自身,還會對同性進行各種貶低。
  • 淺談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刻板印象」也許很多人沒有接觸過這個詞彙,但是卻有很多人這麼做了,什麼叫性別刻板印象呢?最簡單通俗的一種解釋,當你說出「男人就應該有男人的樣子」「女人就該有女人的樣子」這種話時,就是一種性別刻板印象。
  • 中年女性刻板印象的形成與破除
    【關鍵詞】中年女性 刻板印象 賢妻良母 性別歧視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在大眾傳媒塑造的女性形象中,不同年齡段的女性被貼上了不同的形象標籤刻板印象,也稱刻板形象,是指人們基於知識、觀念,按照預期的認知結構,對某類人群、某個地域或某種事物形成的固定看法,是一個源於心理學的概念。
  • 英文精讀|灰姑娘情結:詞嵌入揭示了電影和書籍中的性別刻板印象
    據觀察,「灰姑娘情結」廣泛存在於各個時期和背景中,提醒人們性別刻板印象在我們的社會中根深蒂固。我們對圍繞女性和男性角色的詞彙的分析表明,男性的生活以冒險為導向,而女性的生活則以浪漫關係為導向。最後,我們通過表明性別刻板印象電影的投票頻率更高和評分更高,證明了社會對性別刻板印象的認可。
  • 您對孩子會有這種兒童性別刻板印象嗎?
    其實,這幾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還涉及到——性別教育以及刻板印象。那麼,性別教育是什麼?簡單來說,性別教育就是讓孩子知道自己是男還是女,是讓孩子悅納自己的性別,以及學會如何對待異性。而刻板印象是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所持的較為固定的看法。對於孩子而言,他們的性別認知基本來自於父母親朋的引導以及身邊事物的影響,不同的認知過程都可能造成孩子們不同的性別差異。
  • 為什麼我們身邊,會有這麼多男女性別刻板印象?
    有幾個女生,從小沒被父母、親朋、甚至老師用這種性別刻板印象打壓過?可是,幾千年封建社會,一直以文為重,科舉只考文的時候,怎麼不見說女性適合文科,讓女性參加科舉考試,有機會當官發財呢?,導致的性別歧視,更讓女性步履維艱。
  • 性別角色?性別規範?性別刻板印象?性別教育?這些都是什麼
    等褒義情緒,但如果你在中東地區對別人舉大拇指,就等同於你罵那個人「滾nmd」)刻板印象(stereotype):刻板印象是指對某一個群體對固化印象,通常是帶有不好的偏見的。比如西方文化對亞裔的刻板印象有書呆子,數學好,不會享受生活。東方文化對白人的刻板印象有享樂主義,生活優越,不會長遠打算。
  • 中國的星座性格刻板印象與歧視
    通過研究中國的星座文化,本研究巧妙地揭示了刻板印象即使沒有任何社會現實的基礎也可以形成,並影響社會現實。因此,本研究為刻板印象和歧視等領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理論貢獻。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對某個社會群體的概括性認知,而社會現實是指這個社會群體的真實情況。對某個特定群體來說,到底是先有刻板印象,還是先有社會現實?
  • 李銀河:性別刻板印象是對男女的雙重壓迫
    01 什麼是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刻板印象有很多表現,我只挑出其中最典型的五種來介紹一下:第一對概念是感性和理性。刻板印象認為女性天生是富於感性的,男性天生是富於理性的。女人只是長大的孩子,她們一生就糾纏在感情之中,愛慕虛榮,卻沒有實在的理性或者理智。而男性則是理性的、想問題是有邏輯的。
  • 教輔分男女版不是因材施教 專家:性別刻板印象削弱女生信念
    原標題:教輔分男女版不是因材施教 專家:性別刻板印象削弱女生信念   ▲ 男女在思維上可能確實有差異,但這種差異在同樣性別的人之間也存在。   ▲ 分性別設計教輔所形成的社會文化的認知,會大大強化男女生在專業選擇上的性別刻板化。
  • 傻白甜公主的套路過時了,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的繪本值得擁有
    這樣的性別刻板印象會限制孩子的發展方向,重視避免這些常見的性別刻板印象,是為了避免以後影響孩子的職業道路和生涯發展。每個人都難免會受到這些觀念的影響,也難免用這些觀念影響他人。這導致有些家長,在發現自己孩子的喜歡和傳統觀念不相符時,便如臨大敵。
  • 歐美網友論日本動漫的性別刻板印象,偽娘到底該進男廁還是女廁?
    大家記得動漫《調教咖啡廳》中的一位偽娘角色嗎,這部動漫安排大量展現男女不同反應的橋段當作笑點,然而這種「男生應該怎麼樣」、「女生應該怎麼樣」的玩法卻在歐美討論區引來歧視、刻板印象的批評,大家覺得偽娘上廁所到底該進男廁還是女廁呢……
  • 童書裡的性別歧視,我們都低估了
    ——摘自曹文軒《天瓢》的確,童書中隱藏的性別歧視與刻板印象引人深思。兒童讀物應摒棄對男女性別的歧視,同時也不能忽視對性別認知的培養。童書的未來需要每一個人的守護。然而,看似不無道理的言論背後,始作俑者是長期形成的性別刻板印象,市場只是進一步迎合了這些導向,並擔任強化它們的推手。暢銷繪本作者、插畫師尼克·薩拉特(Nick Sharratt)曾創作過《公園裡有鯊魚》(Shark In The Park)和《別把手指放進果凍裡》(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Jelly)等圖畫書。
  • 從《銀河英雄傳說》性別刻板印象說起
    前些日子發生一件趣事,在日本動漫畫愛好者之間引起一小陣波瀾:日本法政大學的一位社會學教授津田正太郎,發文提到《銀河英雄傳說》的動畫重製版,如果有後續的話,應該要修訂劇中對於男女分工的描寫,因為「在舊版演出中,凡是進入婚姻的女性,就自然脫離職場、進入家庭以操持家務為重,這似乎已經不符合當前的時代價值觀,而且有強化性別刻板印象的性質」,因此有配合現代觀念改動的必要
  • 從父權社會的壓制,到現代「性別歧視內化」,是女性意識的覺醒
    "女人為難女人"源自歷史積壓形成的刻板印象當一個女性提及自己"不太喜歡女生"時,周圍常常會有人充滿疑惑地問"可是你本人就是女性啊?""你也不喜歡你自己嗎?",這位女性就被問得啞口無言、無法回答。那麼如果換成人,傳統的、固化的概念形象以及內在聯想暗示形成後,也會潛移默化的把既定印象認為是理所應當,而如果異於此便會從心理感覺不舒服。幾千年歷史的沉積下,父權社會的根深蒂固,封建社會長期的打壓,三從四德已經成了刻板印象,在口耳相傳或者文化傳承下,女性認為女性的既定印象和現實不符,所以有了"女人為難女人"。
  • 性別刻板印象?別再給孩子貼標籤了,來看肯塔基大學教授這麼說
    點開之後發現這種育兒法推崇不按照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育兒,非常戳我的點。可能因為我還是希望女兒能獨立活出她自己,而傳統的女性刻板印象好像負面的太多了:安靜,數學不好,情緒化,柔弱,以家庭為中心……看了好幾篇博文之後覺得都是隔靴搔癢,直到找到布朗教授(Christia Spears Brown)的書——《Parenting Beyond Pink & Blue》。
  • 食堂飯菜男女同價不同量,背後是性別刻板印象在作怪
    吃個飯真的有必要區分性別嗎?難道就不能有減肥的男生或者是運動後食慾大開的女生嗎?這樣的「男生飯」、「女生飯」,讓他們如何抉擇?男生消耗快、吃得多,並不意味著女生就一定吃得少,這樣一刀切的做法實屬不妥。  作為一名女生,筆者曾經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向食堂工作人員提出多加一些米飯的要求,而他們也很爽快地回應我「好嘞」。如果刻意去減少女生的量,那麼對於加米這樣的要求是不是也會嗤之以鼻?
  • 性別刻板印象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東西
    性別刻板印象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東西。比如一個男的,如果他數學成績差,好吃懶做,一無是處,你絕對不會聽到有人說:男生天生就不擅長數學,沒這個腦子,男生天生就不適合事業,不適合,沒這個能力。男人天生就賺不到什麼大錢,安穩一點挺好的。
  • 調查顯示性別歧視讓臺灣女性不快樂
    新華網臺北3月7日電(記者顏昊陳斌華)三八婦女節即將到來之際,綜合島內多個婦女組織、調查機構的調查結果,可以發現雖然臺灣女性受教育程度、參加工作的比例較以往有所上升,但由於社會存在的性別歧視,使她們的不快樂也不斷增多,在家庭和職場都感到不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