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段錦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自己過好了,孩子才能教育好,父母想了解如何調整情緒和親子關係,關注我就對啦~
我從小就討厭上學,聽到9月1日就頭大。沒想到啊,有一天我竟然會喜歡上「上學」這件事。
主要是因為主角變了,現在是「小男人上學」。
在假期最後一段時光裡,我們(不止我一個人,他把周圍的人團滅了)和小男人已經相看兩厭。
小男人說,「八段錦,我看你也不要寫積極心理學了,你寫消極心理學吧,說說父母是怎麼讓孩子生不如死的?」
什麼叫惡人先告狀?!
高大舒展、嬉皮笑臉、心理健康得全學校、搞不好全北京都能排得上號的小男人,竟然還好意思指責瘦小枯乾得縮成一團的老母親?
我決定應小男人之邀寫下這篇文章。開學了,無需假裝自己是個好媽媽了,下面這5個攻略層層遞進,助你一舉殺滅熊孩子的威風!
周星馳的電影都看過吧?唐僧嘮叨的功力,是能讓小鬼自殺的!
家裡的小鬼一樣也是受不了嘮叨的,有時候連我自己都受不了……
我感覺被小男人施了魔法,只要一看到他就想嘮叨,那些重複的話從我嘴裡不受控地蹦出來,把我自己都給逗笑了。
我這是幹嘛呢?是說他,還是安撫自己?
總之是他不煩我就煩,他煩了我就不煩了,不聽就爆發,發完了就徹底痛快了。
幸好他不聽,說明他還沒在為母強大的攻勢下徹底喪失判斷能力和堅持自我的勇氣,是條好漢!
《以家人之名》裡齊明月的媽媽,不知道是搜集了多少案例做出的高濃縮版控制型父母。
聽他們在飯館點菜那段對話,能把屏幕外的人都逼瘋。
唉,我說你怎麼不點菜呢,光等著我伺候你啊?
好的,那我點個蒜蓉扇貝吧。
海鮮我都點完了,只給你留了個青菜的份額。
哦,那吃油麥菜?
你什麼人啊,不知道你爸不吃油麥菜?!服務員,來個上海青。
像不像訓練猴子做算術?
反正我有耐心陪你玩,什麼時候選出了我要的答案,什麼時候才算完。
你敢不聽我的,就是最大的犯罪。
控制的最高境界,是不許孩子有任何隱私。
有個男孩報警,說父親準備裝攝像頭監視他是不是玩遊戲,侵犯他隱私。
警察到場以後,爸爸理智氣壯地說:「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視你?」
圖片來自「荔直播」 、「江蘇新聞」
這麼做的家長好像還真不少,有記者去採訪小學生,問為什麼不願意安攝像頭?
小學生答,像坐牢一樣。
不用問也知道啊,誰願意被扒得光光的,你願意嗎?
被採訪的律師認為,這種行為已經涉嫌違法,小孩子也是有隱私權的。
圖片來自「荔直播」、 「江蘇新聞」
以善意為名的控制,卡倫·霍妮稱之為「虐愛」。
不過,最厲害的父母不是表現強勢,而是會嘆氣和掉眼淚的。
我奶奶就是這樣的厲害人物。
當然,她也可以滔滔不絕呵斥我老爸一個小時,但這種時候老爸至少還能拙嘴笨舌地反抗兩句;但只要她一抹眼淚,哀嘆沒福氣擁有一個大孝子時,我爸就徹底滅火了。
他再數年如一日奉養老太太、竭盡全力對弟弟妹妹付出又有什麼用呢,奶奶每天提起來就眉開眼笑、用來證明比他好一萬倍的,還不是那個只負責嘴甜的小叔。
奶奶去世前身體不好還非要去叔叔家住,結果病情惡化,又被非常體貼地送了回來,說我爸照顧了奶奶一輩子,絕不能讓她最後走在別人家裡。
不知道我奶奶最後想明白了嗎,誰才是最能讓她安心的人?
控制型的人,其實依賴性最強,他們沒辦法獨自生活,必須要抓住一個人,孩子是最湊手的。
很多功成名就的男人都會說,我這麼努力,就是怕媽媽傷心。
從好的方面說,母親是孩子努力向上的動力,孩子成就了自己也報答了母親;可從另一個方面講,孩子也會為了不讓媽媽傷心而讓自己傷心。
姜文訪談截圖
不過我奶奶根本不是段位最高的,真正的高手不會直接罵孩子不好,她會溫柔滴說:
「只要你幸福就行,為了你的幸福,我變成什麼樣都可以」。
2015年6月14日,單親母親迪迪·布蘭查德(Dee Dee Blanchard)的帳號上突然冒出一條奇怪的信息:「那婊子死了」。
鄰居們感覺不對報警後,迪迪被發現身中數刀倒在家中,而一直被她照顧的殘疾女兒吉普茜·羅斯·布蘭查德(Gypsy Rose Blanchard)不見了。
這對母女在當地是以「勵志母女」出名的,吉普茜的爸爸是個高中生,迪迪懷孕的時候他才17歲,在吉普茜出生前就拋下他們母女離開了。
吉普茜3個月時,迪迪第一次把她帶到了醫院。自此以後,吉普茜的病越來越多。聽力和視力都有問題、牙齒因服藥都快掉光了、肌肉營養不良、下半身癱瘓……
吉普茜看起來很虛弱,沒有頭髮,常年戴著帽子或假髮,不管去哪,只能靠母親用輪椅推著。
儘管如此,迪迪卻是一個樂觀向上的好媽媽,她不但全職照顧女兒從不抱怨,還總是對周圍人露出笑容,所以鄰居們也願意幫助她們,還為她們發起了募捐。
吉普茜很快被找到了,但令人震驚的是,她不但可以自己走路,還長出了頭髮,一點也不像個殘疾人!
更可怕的是,就是她指使男友殺死了媽媽!
這是什麼禽獸孩子?
不過後續的調查,再次出現了反轉。
原來吉普茜根本就沒病,迪迪不僅故意報小她的年齡,還騙她說得了癌症,需要把頭髮都剃了,吃的藥都是抗癌藥物,就是為了得到更多關注和讚美,還有那些募捐。
根據此事件改編的美劇《惡行》 劇照
什麼樣的母親,為了自己某種需要不惜把孩子變成殘疾人?
美國著名精神科醫生弗瑞達·弗羅姆-瑞茨曼有一句名言:自我犧牲型的獻身來源於強烈的依賴心理。
看上去像是為了對方竭盡全力,實際上是在用這種行動去束縛對方;看上去像是為了對方可以犧牲自我,實際上卻在慢慢折磨著對方,最終同歸於盡。
會施加情感暴力的父母,從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他們總是把羞辱藏在友善的外表下。
《以家人為名》的話題,在微博有3億多閱讀量,網友說陳婷雖然總是柔聲細語、笑容滿面,但是一出場就像恐怖片,看到她就心肌梗塞。
被臉上寫滿敵意的人說「我最討厭你這樣的人」,其實是最簡單的關係,說的人直接,被說的人也可以直接:「我也很討厭你這樣的人。」
但是,當有人說「我都是為你好,只是希望你幸福而已」時,你還能說出「我也很討厭你這樣的人」嗎?
隱藏攻擊性,會讓關係變得非常複雜。
用「愛你」來隱藏攻擊性,沒有一個小孩扛得住,他們會變得非常扭曲且自卑。
吉普茜的生父發起了釋放她的請願活動,收集到了7萬人的籤名,他們和這位父親一樣,認為吉普茜不應該待在監獄裡,而應該被送往精神治療機構好好醫治。
《以家人之名》的設置很氣人,母親都很變態,父親都很暖心。
什麼時代啊,罵母愛變態的影視劇都火了,老母親們忙活了半天的下場,還不如總被吐槽「喪偶式育兒」的父親們?
可仔細一想,說明被父母打罵、忽視天經地義的年代已經過去,人們開始思考什麼是真正的愛了。
哈佛心理教授加藤諦三在《情感暴力》中指出,父母有四類:
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愛護子女的父母;
其次,是不愛子女、自己也意識到這件事的父母;
最壞的,是並不愛自己的孩子,卻認為自己深愛著子女的父母;
比最壞更惡劣的就是,在情緒上虐待子女,卻深信自己是愛著他們的父母,這樣的父母常常以愛的名義對孩子實行情感暴力。
能打開八段錦這篇文章看到底的,應該都是第一種,即便還做不到那麼理想,至少也不是後兩種。
在最惡劣的父母面前,孩子可能連反抗的力氣都沒有了。
所以,如果開學後親子衝突變多了,甚至「我討厭你」之類的話也衝口而出了,大可不必感到焦慮。
這至少說明,你們還是能直接表達攻擊的正常人類家庭。
· End ·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