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傳熱"源自胡適:不僅自己寫 還積極勸別人寫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自傳熱"源自胡適:不僅自己寫 還積極勸別人寫

  近年來的「自傳熱」,誰曾想到,其源頭竟然是胡博士胡適之,他不光自己身先士卒,還積極勸說別人寫自傳,儘管遺憾多於感動,儘管胡適自傳文字產量也不高,他的拋磚引玉,逐漸就有了後來中國文學史的一大批自傳文字,為後世留下了鮮為人知的第一手文史資料,本文僅例舉一二。

  1933年6月27日,胡適在太平洋客輪上為自己的《四十自述》自序中一開頭就寫道:「我在這十幾年中,因為深深的感覺中國最缺乏傳記的文學,所以到處勸我的老輩朋友寫他們的自傳。不幸得很,這班老輩朋友雖然都答應了,終不肯下筆……」

  胡適認為這些人中,最可悲的一個例子就是林長民先生。現在的人一說起林長民,都知道那是林徽因的父親。而很少人知道民國時,林長民的名聲遠遠勝於林徽因。

  當年,他一口答應了胡適,寫他五十歲自述,用作他五十歲生日紀念;可是到了五十歲生日那天,林長民對胡適說:「適之,今年實在太忙了,自述寫不成了;明年生日我一定補寫出來。」

  不幸的是,林長民慶祝了自己五十歲生日之後,不到半年,郭松齡反奉戰役慘遭失敗,張作霖圍剿郭松齡,郭逃跑時,帶上了不會騎馬的林長民,一行人坐大車,冒大雪,往營口出發。行至遼中境內,被奉軍騎兵追上,郭松齡夫婦被衛兵攙扶躲進老鄉家的菜窖。而毫無戰場經驗的林長民,一見追兵,慌忙中躲在了大車底下。大車停在路中央,雙方交戰,轉眼間,不知敵我,林長民身中數彈。被奉軍發現後,誤認為是日本人,將其拖到村外,一捆秫秸,一瓶汽油,一把火被活活燒死。胡適說:「林長民那富於浪漫意味的一生就成了一部人間永不能讀的遺書了!」

  一個是林徽因的父親,另一個就是林徽因的公公——梁思成的父親梁啓超。梁啓超自信他的體力精力都很強,所以他不肯太早開始寫他的自傳。可誰也沒料到的是,一位生龍活虎般的國學大器,只活了55歲。胡適說:「雖然他的信札和詩文留下了絕多的傳記材料,但是誰有他那樣『筆鋒常帶有情感』的健筆來寫他那五十五年最關重要而最有趣味的生活呢!中國近世歷史於中國現代文學就都受了一樁無法補救的絕大損失了。」

  此外還有梁士飴、蔡元培、張元濟、高夢旦、熊希齡、葉景葵等。即便到了陳獨秀晚年,身在美國的胡適,力勸陳獨秀去美國撰寫自傳,以稿酬維繫生計。遺憾的是被陳獨秀一再拒絕。

  遺憾之外當然也有欣喜,比如胡適力勸的兩位民國才女,陳衡哲和楊步偉,她們都是在胡適的鼓動下完成了自己的自傳,《陳衡哲早年自傳》和《一個女人的自傳》,為後世留下了鮮為人知的第一手文史資料。

  胡適為文學裡添出無數可讀而又可信的傳記,他四十親筆自述,就想拋出幾塊磚瓦,希望引出多塊美玉寶石來。胡博士的動機只有一個:「為的是希望社會上做過一番事業的人也會赤裸裸的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王文靜

相關焦點

  • 胡適這首詩怎麼讀都像小學生寫的流水帳,卻風靡近百年還被譜成歌
    1916年8月,《新青年》上刊登了這樣一首小詩:兩隻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這段文字到底算是什麼?是詩還是散文,亦或只是小學生寫的打油詩,這估計是當時很多人心中的疑問。當大家還在爭論不休時,新詩開始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大家會效仿的一個主要原因,或許是因為這首詩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胡適。胡適在當時文壇影響力是極大的,在大家眼裡他是一個謙謙君子,也是一個開得起玩笑的大師。
  • 作文寫得好就可以跳級?錢穆一篇文跳兩級,胡適直接跳了四級
    此時的錢穆非常欣喜,不僅因為跳級,更因為省下兩年學費。無獨有偶,同樣父親早逝的胡適,也曾因為文章跳級。胡適早年的文化薰陶來父親,父親去去世之後,他便在母親的要求下博覽群書。不管能否盡解書中之意,多看書的胡適比同齡的孩子,更具有悟性。
  • 關於我寫胡適卻被作為語文教學範文的一篇「引言」
    彭老師在文章的開頭便寫道:「至今仍得意於自己對『彼且奚適也』句中文言知識的一次創意教學。而心之得意、教之創意,全因了一書一人:一書,即指我曾讀到的湖北作家黃團元的著作——《胡適這個人》;一人,即指集文化崑崙和學術泰山於一身的新文化運動的大纛——胡適……」拙著的千字文「引言」,居然能被中學老師看中,忝列「教科書」,我欣慰。
  • 魯迅罵胡適10多年,為何後者從不還口?晚年胡適:魯迅是我們的人
    總體來說,胡適對魯迅始終都很尊重,年輕時寫日記都不忘誇上「最」高級,說什麼「周氏兄弟最可愛,他們的天才都很高」(《胡適日記》1922年3月10日)。魯迅出書,胡適更不吝施以「彩虹屁」,譽之為「開山的創作」。檢遍胡適所有作品、所有言論,你我看不到他非議魯迅的一句一字。但魯迅對胡適,開始敷衍,很快就破口責罵。
  • 孩子寫日記不僅鍛鍊文採,還可以開發腦力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大家小時候對待寫日記這件事情,整體來說還是比較抗拒的,或者說敷衍了事的,只能說是老師要求了,所以自己才想著去完成這個作業。但是真真正正把寫日記當做一種習慣的人,少之又少。歷史上有很多名人,像是胡適、曾國藩、魯迅、季羨林等等,他們都有堅持寫日記的習慣,並不是說寫日記就能夠成為歷史名人,但是,大多數名人,都有寫日記的習慣。
  • 魯迅多次譏諷胡適,為什麼胡適不還嘴,還對魯迅贊口不絕
    魯迅不但會寫文章,而且會罵人,在他看來,不管是文章,還是罵人,都是要罵醒麻木的中國人,所以民國的很多大師都被他罵過。在這些作品中,胡適多次被魯迅諷刺。不過,有趣的是,胡適為什麼不但罵人,而且對魯迅推崇備至呢?說的是,魯迅和胡適也是志趣相投,有過蜜月期。
  • 批判胡適思想,使胡適感慨40年傳播常識沒有白費,並拒絕返回大陸
    他對批判他的朋友、學生、同事表示寬容和理解,對「小孩子」郭沫若之流的一味謾罵,他完全不屑,胡適的忘年交葉公超先生說:刻薄是與適之的性格距離最遠的東西。他有一種很自然的諄厚,是朋友中不可多得的。前幾年大陸上在『清算胡適之』的時候,他收集了許多篇文章,拿出來給我看。他說想寫一篇總答覆。我勸他不必。
  • 談談自己寫文章的感想
    關於自己寫文章,就本人看來,心裡多樣,有的時候想寫,但是真正提筆的時候,又寫不出來,有的時候感覺沒什麼好寫的,但是心裡總覺得空空的,好像少了點什麼。寫文章,寫作文,從小學開始,100字,300字,到初中高中500字,800字,甚至是1000字,1000字的文章有時候對我來說,已經是極限了,記得小學的時候,我最不喜歡寫文章,文章水平連自己都不想看,也不想給別人看。
  • 胡適對《嘗試集》的自我評價
    這樣的文章,不大關心詩歌創作者不易寫,而胡適身居其間,要寫得恰到好處,似乎也不容易。可是,胡適不僅寫了,還常常將自己擺進去,這就叫讀者大感興趣了。   說到「詩體大解放」的意義,胡適願意以詩例來表達。「最明顯的一例就是周作人君的《小河》長詩。這首詩是新詩中的第一首傑作,但是那樣細密的觀察,那樣曲折的理想,絕不是那舊式的詩體詞調所能表達得出的。
  • 日記是「寫」給自己的,不要在乎別人的看法
    我們上初中的時候,每天都會寫日記,每天做什麼,有什麼高興和煩心事都會記下來,後來慢慢上了高中,大學,寫日記的越來越少了,不過也有人每天堅持寫著,我記得有意思是,上學時有喜歡的女孩,有暗戀的女孩,就會寫情書,那時候沒有手機,也沒有微信,對一個女孩有意思,就會飛鴿傳書。悄悄的放到女孩的書裡面,怕老師知道了會叫家長,怕別的同學知道了會嘲笑。
  • 作為胡適的入室弟子批判胡適,歷史學家羅爾綱為什麼感覺豁然開朗
    胡適欣賞羅爾綱的才華,提出來:「你畢業後,如果願意到我家來,我是很歡迎你的。」就這樣羅爾綱來到胡適家,成了入室弟子,開啟了燦爛的人生。作為胡適的入室弟子批判自己的恩師肯定是有心理負擔的,羅爾綱看到胡適的兒子胡思杜寫的《我的父親》以後,感覺豁然開朗了。
  • 你寫我讀·聲臨其境丨我的母親——胡適
    我的母親胡適《我的母親》是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胡適的作品。《我的母親》是一篇自傳體散文,作者通過具體的事例,回憶了母親對自己的教育、關心以及與家人和睦相處的過程,展示了母親對自己的愛和母親善良、寬容、有剛氣的性格特徵,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感激和懷念之情。胡適的母親對胡適的教育嚴而有寬,寬容不縱容。這種方法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讓胡適有了是非意識,學會擔當。有了過失就必須自己承擔後果。
  • 如何定義胡適的本來面目?
    公開場合見蔣,有傲性的胡適秉持「見大人必藐之」的原則,翹起二郎腿,顧盼自若,反倒是蔣介石正襟危坐,畢恭畢敬。對下,胡適親切待之,卻也絕不迎合討好底層群眾,此之謂「不討好群眾」。他從不寫一個潦草的字讓排字工人費力,洗澡後必把洗澡盆清洗乾淨,儘量不去麻煩工友。這頗符合胡適的道德觀。說到道德,胡適嘗曰:「道德就是不要有意識地去增加別人的痛苦。」交友方面,他確是如此做的。
  • 胡適點評新文學名家:周氏兄弟最可愛 天才都很高
    這樣的位置,實在顯現了胡適對魯迅創作成績的推重。  其實胡適與魯迅,在古典文學研究方面,是有過頗為相得的相互借重的。胡適對魯迅在這方面的評價,也值得拈出。胡適在1928年寫的《白話文學史》的「自序」裡這樣說:「在小說的史料方面,我自己也頗有一點點貢獻。
  • 夏志清與胡適
    當然,英國名家燕卜蓀願意幫他寫推薦信,可推薦信需要不止一封。當時北大教授多無國際聲望,只有做過駐美大使的胡適在美國有號召力。既然他為此事主持過公道而且又是學校主管,夏志清當然希望他能夠給自己寫封有分量的推薦信。沒想到這次見胡適的經驗卻讓他此後記憶了很多年,以至於到胡適逝世後他都沒能忘記,可見此事對他刺激之深。
  • 胡適說,學生寫的這本小書帶給他的光榮多於他的35個博士學位
    良師益友的用處也不過是隨時指點出這種鬆懈的地方,幫助我們自己做點批評督責的工夫。」胡適還當面批評羅爾綱「太武斷」,「一個人的判斷代表他的見解。判斷的不易,正如考證不易下結論一樣。做文章要站得住。如何才站得住?就是,不要有罅隙給人家推翻。」羅爾綱恭恭敬敬地將胡適的教訓記在了這篇文章上面。
  • 胡適:久而敬之的愛情,我要扔愛慕者的情書,卻都被她收了起來
    但要說起胡適的姻緣,卻是在1902年胡適剛滿12歲的時候定下來的。經過傳統的父母之命,還有媒妁之言,胡適與距他四十裡外江村的江冬秀訂了婚。一個倡導新文化運動的領頭人,卻以無比傳統的形式結締了婚姻,這使他不能接受。於是1908年7月的時候,還在上海胡適寫信給了自己母親,言語悲憤,勢必要拒絕這次婚姻。
  • 臺灣訪學記:專程到胡適墓園看胡適小兒子-在反右中飲恨自殺的胡思杜!
    胡適是本人敬仰的大師,在臺期間恰逢清明節,本想寫一篇短文紀念一下大師。在搜集大師的資料中無意中發現其小兒子因留在大陸最終飲恨上吊自殺的人生悲劇,而且更可悲的是直到大師去世都不知道10多年前小兒子已經死亡的消息。胡適的這段悲慘的家事讓我難以釋懷!因此,決定把這段悲催的故事借清明時節在傳播於世。希望得到社會的徹底反思!
  • 胡適在南港 史飛翔
    1958年4月10日上午9時,「中研院」新任院長就職典禮在「中研院」考古館樓上舉行,胡適正式接受了「中央研究院」院長職務。胡適參加完院長就職典禮後,又返回美國處理私人事務,直到11月5日才回臺北正式定居,住進「中研院」為他特別修建的院長住宅。其實早在1956年,胡適就有返臺的想法。
  • 為何勸別人容易,自己卻做不到?換位思考,學會共情
    郭德綱曾說:那些不明白情況就勸你要大度的人,你要離他遠些,不然雷劈他的時候可能會連累你。那些旁觀他人人生的人,總是輕視別人所經歷的痛苦,輕浮說出大度的話。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真正能大度的又有幾個?當你不能深刻體會他人的感受時,不要輕易勸別人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