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法人犯罪還是自然人犯罪

2020-12-20 中國法院網

2003-07-02 17:44:50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葉文炳

  【案情】

  被告人付大枝,男,1951年8月6日出生於福建省漳平市,漢族,初中文化,農民,系漳平市拱橋鎮上界村村民。被告人黃錦生,男,1962年3月13日出生於福建省漳平市,漢族,初中文化,農民,系漳平市拱橋鎮上界村村民。2001年9月份,被告人付大枝、黃錦生與許福如、黃友發(四人均為上界村村民小組長)共同商議砍伐一些杉木出售,作為修拱橋鎮上界村農用車道資金,經上界村同意後,在未辦理採伐許可證的情況下,被告人付大枝、黃錦生僱人上山砍伐杉木325株,立木材積23.5643立方米。在準備出售給陳壽明時,被附城森林派出所當場抓獲。案發後,倆被告人認罪態度較好,有悔罪表現,並主動要賠償國家經濟損失。

  【審判】

  福建省漳平市人民檢察院以被告人付大枝、黃錦生構成濫伐林木罪向漳平市法院提起公訴。漳平市法院經過公開審理認為:被告人付大枝、黃錦生在未經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林木採伐許可證的情況下,任意僱工採伐其所在村所有的23.6543立方米,數量較大,其行為已構成濫伐林木罪,依法處罰。公訴機關指控罪名成立,應予支持。案發後,倆被告人認罪態度較好,有悔罪表現,可酌情從輕處罰。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條第二款、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第七十二條、第五十二條之規定,判決如下:被告人付大枝犯濫伐林木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並處罰金五千元。被告人黃錦生犯濫伐林木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並處罰金五千元。宣判後,倆被告人均服判,沒有提出上訴,並交納罰金。

  【評析】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對倆被告人的行為應定何罪,該案是否是單位犯罪,有下例兩種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人付大枝和黃錦生不構成濫伐林木罪,犯該罪的是該村村委會,倆被告人的行為是構成單位犯罪行為。理由為依據刑法「罪刑相適應的原則」是追究該村民委員會的刑事責任。一般認為單位犯罪是以單位名義,在單位意志支配下,為單位利益而實施的依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其特徵表現為:⑴單位犯罪以單位名義,為單位利益實施的犯罪行為;⑵在單位意志支配下實施的犯罪行為;⑶單位犯罪也須是依照法律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從本案上看,被告人付大枝、黃錦生均是在村委會同意下才上山濫伐林木,所得是用於公益事業,其特徵完全符合單位犯罪的的特徵,所以被告人付大枝、黃錦生不構成犯罪,他們僅是在履行村裡的職責,構成犯罪是村民委員會。

  另一種意見認為:本案要適用單位犯罪,首先應該解決兩個問題。第一,村委會雖然表示同意倆被告提出用砍伐一些杉木用以修村裡的農用道路,但作為村裡並沒有明確授意在未辦理砍伐許可證情況下就上山砍伐。當然村裡也許有這個意志,但目前這方面無法取得宣傳證據,村裡不說沒有,也不說有。第二,《刑法》總則第三十條規定,單位犯罪主體列舉為「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的規定範圍。因此,該村民委員會排除在單位犯罪的範圍之外。有些人認為這是立法上的疏漏,因為在《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一款、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一款均表述為「公司、企業或其它單位……」,雖然兩法分中的「其它單位」包括了村委會。然而在後來(即1999年7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頒行的《關於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中對此也沒有明確規定,由此根據「罪刑法定原則」來判定村委會犯罪缺乏依據;第三,倆被告人僱人濫伐林木23.5643立方米,危害性顯然存在,而且在對他的定罪量刑的證據是充分的,綜上所述,倆被告人是構成濫伐林木罪。

  審判時採用了上述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量刑也是適當,只是村民委員會能否成為單位犯罪主體,建議即時進行立法或解釋。將村民委員會作為單位犯罪主體是必要的,理由如下:

  1、我國《刑法》沒有採用法人犯罪的概念,刑法中規定「單位」外延遠大於法人。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性群眾性組織。村民委員會符合民法中「法人「的條件,也符合單位犯罪的條件和特徵。

  2、不將村民委員會例為單位犯罪主體,違反「罪刑相適應」原則。我國刑法第五條規定:「刑罰的輕重適當與犯罪分子行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罪刑相適應原明,單位刑事責任的確定,就意味著個人責任的減輕,比較而言,單位構成犯罪的數額、標準一般要比自然人構成犯罪的數額、標準要高,以《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條規定的走私上普遍物品罪為例,自然人犯此罪最高刑死刑,而單位最高只能是十五年。如果上述案件由村委會負責人承擔濫伐林木罪與自然人來承擔則輕得多,相反如由自然人來承擔單位犯罪,則就顯得更為不公平。

  3、將村民委員會排除在單位犯罪之外將會導致邏輯上錯誤。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村民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壯大,村辦、村集體所有、村下屬的公司、企業也不斷增加,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頒行《關於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精神,依法設立的合資經營、合作經營企業和具有法人資格的獨資、私營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都可以成為單位犯罪的 。而作為「單位」的上級村委會按《刑法》總則第三十條規定卻不是「單位」,顯然從邏輯上說不通。

(作者單位:福建漳平市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以案說法|單位犯罪與自然人犯罪
    什麼是單位犯罪,什麼又是自然人犯罪?多數人不太明白,也不懂二者的區別。通過一個案例了解一下單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某甲依法註冊成立了「投的多賺得多」公司。庭審過程中,某甲辯稱本案不是自然人犯罪應構成單位犯罪。什麼是自然人犯罪、單位犯罪?自然人犯罪是指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所實施的犯罪。
  • 淺談單位犯罪
    但是,筆者認為,單位犯罪的實施者是自然人,單位犯罪實際上是借自然人之手、腦實施的犯罪行為.一方面自然人打著單位的旗號進行犯罪活動,另一方面單位為自然人的利益付出了代價,在自然人獲得利益的同時,單位——這一個行屍走肉的「東西」也在獲得豐厚的利益,因此,只處罰單位.放縱自然人去另行組建一個單位重新進行單位犯罪,姑息養奸、後患依然存在,反之.只處罰自然人,犯罪單位依然我行我素,只不過更換法人或其他工作人員
  • 唯一自然人股東挪用資金是否涉嫌犯罪
    龍江檢察 2020-09-18 09:01:42  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唯一自然人股東將公司資金挪去炒黃金期貨,致使公司無法支付40餘名客戶尾款2700餘萬元,該股東行為是否涉嫌挪用資金罪?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檢察院受理此案後,嚴把法律適用關,最終以不構成犯罪依法不批准逮捕宋某。  收不到尾款,老闆也「失蹤了」  2018年4月,宋某在武漢註冊成立珠翠(化名)首飾有限公司(下稱「珠翠公司」),主要經營貴金屬批發與零售。
  • 單位犯罪主體的界定
    第二種觀點主張,單位和自然人在單位犯罪中融為一體,結合成為一個犯罪主體並共同承擔刑事責任。因為,單位犯罪中的單位主體和自然人主體在單位犯罪中是不可分割的,是單位團體和其成員彼此異質的兩部分構成的一個複合體,組成單位犯罪主體的兩個部分在單位犯罪中不是分工的關係,而是彼此融合和互為表裡的關係。即單位中的自然人把犯罪單位化;而單位則通過有關的自然人實施犯罪。
  • 共同犯罪口供一致能否認定犯罪,共同犯罪的規定有哪些?
    共同犯罪分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團兩種。一般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那麼,共同犯罪口供一致能否認定犯罪,共同犯罪的規定有哪些?
  • 單位犯罪的處罰問題研究
    一、單位犯罪刑事責任的本質  當前,單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可以成為犯罪主體已經是一個確定的命題,但是,基於單位犯罪與自然人意志和行為的千絲萬縷的聯繫和傳統的自然人犯罪主體理論的影響,關於單位犯罪刑事責任的本質,到底是因為單位自身固有的原因而承擔刑事責任,還是對其組成人員的犯罪行為負「連帶責任」的問題,依然是論爭不斷。
  • 以案說法:合同詐騙,如何區分單位犯罪與單位中的個人犯罪?
    單位犯罪首先是整體犯罪,同時單位犯罪又必須通過自然人來實施。作為單位組成人員的自然人,一方面具備單位人員身份,受制於單位意志,另一方面又是獨立的思想的個體,以實施獨立於單位之外的個人行為。這種雙重身份決定了作為單位組成人員的自然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既可能是單位行為,也可能是個人行為。
  • 從審判實務角度談單位犯罪的概念、範圍及罪過
    由於單位在犯罪構成、承擔刑事責任的形式等方面具有不同於傳統自然人犯罪主體的特徵,且由於立法和司法解釋針對單位犯罪與自然人犯罪在定罪處刑上作出了不同的規定,由此在刑法理論上產生了新的研究課題。筆者結合自己的審判經驗,對單位犯罪中的概念、範圍、罪過等問題提出一些個人觀點,以期能對單位犯罪的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有所裨益。
  • 在司法實踐中對共同犯罪理論研究
    ,不構成共同犯罪;8、所謂「片面共犯」不是真正的共犯;9、法人犯罪不是共同犯罪,法人犯罪是法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實施的犯罪,因此它不是共同犯罪,法人內部直接參與犯罪實施的人也不成立共同犯罪他們之間的關係不是共同犯罪的關係,而是作為法人有機整體內部的諸要素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關係,簡單說就是法人實施犯罪時的內部結構。
  • 淺析單位犯罪中單位行為的認定
    單位犯罪是相對於自然人犯罪而言的,正確區分單位行為與個人行為是認定單位犯罪案件性質的前提,它不僅關係到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法律界限,而且影響到刑罰後果的輕重。在司法實踐中,行為人為了規避法律,往往以單位之名掩蓋其個人的犯罪行為,由於缺乏統一的認定標準,影響到對案件性質的準確認定,成為司法實踐中的一個難題。本文試對單位犯罪中單位行為的認定作一分析與探討。
  • 淺析單位犯罪的主體
    其中有具有法人資格的,也有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就因為我國不以具有法人資格為單位犯罪的前提,因此我國用單位犯罪這一個名稱。而單位犯罪的主體存在著不少疑難問題,如子公司與分公司、私營企業、國家機關等是否能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公司變更後如何向什麼人、什麼組織追究責任。
  • 以"刑事合規"破解單位犯罪歸責難題
    我國1997年刑法在第30條、第31條中規定了單位犯罪制度及對單位犯罪的處罰,從而確立了犯罪主體二元制的格局。雖然受制於傳統刑法理論罪責自負理論的影響,關於法人能否成為犯罪主體曾一度受到理論界的質疑,但是面對組織體的日漸強盛、社會結構日趨精細的現代社會,將單位犯罪認定為與自然人犯罪所並列的犯罪類型已經沒有爭論的餘地。
  • 以「刑事合規」破解單位犯罪歸責難題
    秦長森  我國1997年刑法在第30條、第31條中規定了單位犯罪制度及對單位犯罪的處罰,從而確立了犯罪主體二元制的格局。雖然受制於傳統刑法理論罪責自負理論的影響,關於法人能否成為犯罪主體曾一度受到理論界的質疑,但是面對組織體的日漸強盛、社會結構日趨精細的現代社會,將單位犯罪認定為與自然人犯罪所並列的犯罪類型已經沒有爭論的餘地。
  • 單位犯罪案件中主從犯的劃分
    如各個自然人被告人之間作用相差較大,不區分主從犯難以做到量刑適當的,可以區分主從犯。  在單位犯罪案件中,一般而言,犯罪主體最少有被告單位和某個自然人被告人,會有兩個以上的程序意義上的犯罪主體①。被告單位和自然人被告人之間不是共犯關係,而只是在處罰方式上,對單位犯罪對應的刑罰進行分擔。
  • 淺析單位犯罪的司法認定思路
    在法人制度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一些法人組織為追求本單位的私利,實施了大量危害社會的違法犯罪行為,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健康發展,基於此,該類行為也相繼被各國法律規定為犯罪行為並追究相應的刑事責任。對「皮包公司」、「三無公司」等公司實施的犯罪,因為此類「公司」一無經營場地、二無資金、三無經營人員,只有招牌圖章,名義上是公司,實質上是假公司、真箇人,對其犯罪應按自然人犯罪處理,而不能認定為單位犯罪。  二要看是合法單位還是非法單位。單位不僅需要滿足依法設立的條件,而且要滿足設立後合法經營的要求。
  • 單位過失犯罪:以罪過形態為視角的研究
    正如美國學者賴斯所言:「要理解法人的不法行為,首先要停止把法人類推為人的作法,而按照法人的本來面目,即一個複雜的組織體來分析法人的行為。」[1] 本文在研究過程中,正是意識到了單位是一個異於自然人主體的法律行為主體,因此對其「過失」的探討也充分考慮和結合了單位作為社會組織體所具有的獨特屬性。
  • 單位犯罪罰自然人?中央紀委解讀私分國有資產如何處理
    (原標題:單位犯罪罰自然人?值得注意的是,私分國有資產罪雖屬於單位犯罪,但僅處罰自然人,即私分國有資產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
  • 單位犯罪中無適格人員出庭可直接追究自然人責任
    沈萌等騙取出口退稅案—單位犯罪中無適格人員出庭可直接追究自然人責任【裁判要旨】公訴機關沒有指控單位犯罪,而直接指控自然人犯罪的,人民法院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和證據,可按照單位犯罪的條款追究單位犯罪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或者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 法人股自然人股的區別
    法人股是指企業法人或具有法人資格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以其依法可支配的資產,向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流通股權部分投資所形成的股份。如果該法人是國有企業、事業及其他單位,那麼該法人股為國有法人股;如果是非國有法人資產投資於上市公司形成的股份則為社會法人股。
  • 單位犯罪的主體確立標準
    所以依此特徵可以把某些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單位列為單位犯罪的主體,諸如有一定獨立經營管理權限和獨立財產的分公司、合夥企業等,處罰單位犯罪的初衷不僅在於對單位本身行為的規制,對社會正義的伸張也是處罰的社會效果之一,如果僅僅依據是否登記為法人來進行處罰,有悖社會觀念對組織體犯罪應受處罰的一般性認識,所以有必要對那些雖非法人但是具有類似法人社會人格的單位進行刑法調整,如此有利於完整的貫徹刑法處罰組織體犯罪的立法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