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單位犯罪中單位行為的認定

2021-01-08 中國法院網

2003-09-10 15:22:14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李前康

  單位犯罪是指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的領導機構,為了謀取本單位的非法利益,經集體決策或批准後,由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實施的刑法所禁止並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單位犯罪是相對於自然人犯罪而言的,正確區分單位行為與個人行為是認定單位犯罪案件性質的前提,它不僅關係到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法律界限,而且影響到刑罰後果的輕重。在司法實踐中,行為人為了規避法律,往往以單位之名掩蓋其個人的犯罪行為,由於缺乏統一的認定標準,影響到對案件性質的準確認定,成為司法實踐中的一個難題。本文試對單位犯罪中單位行為的認定作一分析與探討。

  一、主體條件

  單位只有具有刑法上的主體資格才能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現行刑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從形式合法性與實質合法性兩個層面對刑法意義上單位主體資格作出限定。

  第一個認定標準是單位形式合法性。1999年6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頒發了《關於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解釋》第一條規定:刑法第三十條規定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既包括國有、集體所有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也包括依法設立的合資經營、合作經營企業和具有法人資格的獨資、私營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這一規定將單位的範圍作出了界定;但對何為「單位」,刑法及《解釋》中沒有明確的規定。單位應當在形式上符合刑法、《解釋》、民法、公司法等法律作出的限定,其在經有關機關批准、註冊登記、核發營業執照後,才具有「單位」資格,否則即為非法律意義上的「單位」。

  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和公司、企業管理的實際情況,《解釋》將私營公司、企業的單位犯罪主體範圍限定為「具有法人資格」。根據1998年8月28日國家統計局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的《關於劃分企業登記註冊類型的規定》第九條規定,私營企業劃分為私營獨資企業、私營合夥企業、私營有限責任公司和私營股份有限公司四種。在私營企業四種類型中,私營有限責任公司和私營股份有限公司具有法人資格,作為企業法人進行登記,可以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私營獨資企業、私營合夥企業不具備法人資格,按照自然人個體經營進行註冊,不能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

  在實踐中,企業名為集體實為個人的情況較為突出,它是經濟成分多元化發展過程中的產物,認定這類企業犯罪案件的性質,確定企業的性質是案件定性的關鍵環節。特別是對產權不清、性質不明的企業進行認定時更要慎重,不能單憑企業的營業執照或企業開辦單位和主管部門出具企業性質證明就簡單認定,應當商請有權界定企業性質的國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統計部門予以重新核定後再予以認定。

  第二個認定標準是單位實質合法性,是指某種類型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的設立和運作在實質上必須合法,不具有違法犯罪性。根據《解釋》第二條規定,個人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實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設立後,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不以單位犯罪論處。這一規定以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的實質合法性為認定標準,從刑法上否定「犯罪單位」的單位主體資格,防止行為人規避法律制裁。《解釋》第二條規定的意義在於否定「犯罪單位」的單位主體資格,只要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屬於「犯罪單位」,其實施的一切犯罪均依照自然人犯罪定性,並不僅限於否定其單位犯罪主體資格的犯罪種類。

  在司法實踐中,對於第一種情況「犯罪單位」的認定,要結合行為人客觀行為確認其設立公司主觀目的是否具有違法犯罪性,可以從公司籌建、申請、運作等方面予以考察;對於第二種情況「犯罪單位」的認定,要對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設立後實施的正常經營行為和犯罪行為予以全面考察,以數量、次數客觀量化標準為主,以犯罪活動的影響、後果為輔,認定其是否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

  二、行為條件

  單位犯罪必須要落實到單位的行為上,由於單位犯罪具有單位整體名義性和單位牟利性的特徵,因此可以從行為公開性和利益歸屬性兩個方面進對單位行為進行認定。第一,行為公開性。單位行為必須以單位名義公開實施,代表著單位意志的實行,不能私下以個人名義秘密進行。行為的具體實施者,如果是實行個人負責制的單位,則可以是個人負責制下的個人,如廠長、經理、局長等,也可以是以單位名義的其他直接責任人員,還可以是個人負責制下的個人委託的單位其他成員或單位之外的其他人員;如果是實行集體負責制的單位,則可以是領導集體的全部或部分成員,也可以是以單位名義的其他直接責任人員,還可以是領導集體委託的本單位或非本單位人員。上述具體實施者只要在事實上能夠代表單位,就不應限制太死太窄。第二,利益歸屬性。單位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是為本單位獲得不正當利益,單位行為所獲違法所得應歸屬單位,如果歸屬個人,就不能認定為單位行為。利益歸屬是結果認定標準,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雖然行為人是以單位名義實施犯罪,只要其將應當歸屬單位的違法所得佔為已有,其行為性質就發生變化,由單位行為轉化為個人行為。如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條規定,因單位行賄取得的違法所得歸個人所有的,依照行賄罪定罪處罰。這一規定確定出單位行賄罪與行賄罪的客觀區分標準,防止了名為單位行賄,實為個人獲利的現象。《解釋》第三條規定:盜用單位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由實施犯罪的個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關自然人犯罪的規定定罪處罰。這一條規定解決了實踐中難題,統一了認定單位犯罪的客觀標準,其適用範圍為所有的單位犯罪。只要違法所得由實施犯罪的個人私分的,就可以認定為個人犯罪。

  三、單位意志條件

  單位犯罪在主客觀方面有著與自然人犯罪不同的特徵,在認定單位犯罪時必須遵從主客觀相統一原則,不僅要確定其客觀行為是否符合某種單位犯罪的表現形式,而且要在考察單位主觀意志的是否具有罪過,這是單位負刑事責任的基礎。公司、企業、事業、機關、團體等單位,都是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組織系統,包含著人的因素活動,包括人的主觀意識活動和作為主觀意識活動外化的人的行為,其意志的形成必須通過單位決策機構中自然人的意志與行為表現出來,不可能脫離自然人而獨立形成和存在。

  單位意志作為一種法律擬制形態,具有單位整體利益性和單位整體決策性的特徵,表現出單位在追求整體不正當利益過程中,由單位決策機構作出行為合法性的判斷和實施單位犯罪行為的選擇,即明知單位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後果,並且希望或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發生。單位意志是決策者集體意志的體現,單位負責人的意志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那麼,應當如何劃分單位意志與個人意志?我們認為,可以從單位利益性、形成有效性和內容真實性三個方面對單位意志進行認定。第一,單位利益性。單位實施單位行為的目的必須是為了謀取本單位的非法利益,這是其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如果不是為了本單位謀取非法利益,而是為了個人謀取非法利益,不能認定是單位意志。第二,形成有效性。單位意志的形成必須是經單位決策機構集體決定或者由單位負責人及其他直接責任人在授權範圍內決定。自然人在法律的授權代理範圍內以單位名義實施的行為應當認定為是單位主觀意志的體現,如果自然人未經授權或超越職權,雖然以單位名義實施,應當認定為個人意志的體現。第三,內容真實性。在單位集體決策形成單位意志情況下,單位意志必須是單位決策層為單位利益的真實意志體現,如果個人為了獲得個人利益,誘使其他決策人員產生錯誤認識,即使最後形成單位決議,也不能認定為單位意志。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陽縣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淺析單位犯罪的司法認定思路
    內容摘要:本文擬從司法實踐的角度出發,結合單位犯罪的相關法律規定,分析單位犯罪區別於個人犯罪的主要特徵,進而闡述在司法辦案實踐中如何準確快速認定單位犯罪的實證思路,並就單位犯罪認定和處理過程中經常遇到的一些問題,提出觀點認識。
  • 淺析單位犯罪的主體
    但是單位不是一個有思想,有行為的人,他是由人組成的一個組織,只有能過單位中的決策機構的意志上升為單位的意志,再通過相關責任人員來實施犯罪行為,也就是說單位要實施犯罪行為,必須要通過單位的有關責任人員的具體行為實施表現出來。
  • 什麼是單位犯罪?不認定為單位犯罪的情形有哪些?
    單位犯罪是指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在實踐中如何認定單位犯罪?不宜認定為單位犯罪的情形有哪些?本文主要介紹單位犯罪的一些規定,同時介紹不應該認定為單位犯罪的情形,下面請跟隨小編來了解一下。
  • 單位犯罪的認定與處罰(下)
    單位犯罪中的自然人、個人又實施其他犯罪的,應當區分以下三種情況分別認定:  1.兼犯異種他罪的,如行為人既犯單位受賄罪,又犯受賄罪的,因其行為已經分別符合兩個獨立的犯罪構成,應當認定數罪,實行數罪併罰。
  • 淺析村委會是否屬於單位犯罪主體
    □張毅  單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刑法》第三十條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 以案說法:合同詐騙,如何區分單位犯罪與單位中的個人犯罪?
    單位犯罪首先是整體犯罪,同時單位犯罪又必須通過自然人來實施。作為單位組成人員的自然人,一方面具備單位人員身份,受制於單位意志,另一方面又是獨立的思想的個體,以實施獨立於單位之外的個人行為。這種雙重身份決定了作為單位組成人員的自然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既可能是單位行為,也可能是個人行為。
  • 單位犯罪如何認定自首,什麼情況屬於投案自首?
    雖然很多時候犯罪都是自然人犯罪,但實踐中也是存在單位犯罪的情況下,而在單位犯罪的時候也是存在自首、 立功 這些情形的。那麼,單位犯罪如何認定自首,什麼情況屬於投案自首?網友諮詢:單位犯罪有自首這一說法嗎,怎樣算是自首?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關於共同犯罪的認定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關於共同犯罪的認定 2020-05-19 18:48:14| 來源:中公事業單位考試題庫 山東疫情低風險地區逐步恢復事業單位線下招聘,為了幫助考生順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網特整理了公共基礎知識備考資料,下面是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
  • 單位犯罪案件中主從犯的劃分
    在單位犯罪案件中,一般而言,犯罪主體最少有被告單位和某個自然人被告人,會有兩個以上的程序意義上的犯罪主體①。被告單位和自然人被告人之間不是共犯關係,而只是在處罰方式上,對單位犯罪對應的刑罰進行分擔。「雙罰制不是對兩個主體,而是對一個主體即法人的整體處罰,是同一刑事責任根據法人成員在犯罪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而作的不同分擔,是對法人的犯罪行為綜合性的處罰。」
  • 單位犯罪主體的界定
    第二種觀點主張,單位和自然人在單位犯罪中融為一體,結合成為一個犯罪主體並共同承擔刑事責任。因為,單位犯罪中的單位主體和自然人主體在單位犯罪中是不可分割的,是單位團體和其成員彼此異質的兩部分構成的一個複合體,組成單位犯罪主體的兩個部分在單位犯罪中不是分工的關係,而是彼此融合和互為表裡的關係。即單位中的自然人把犯罪單位化;而單位則通過有關的自然人實施犯罪。
  • 走私主體是單位還是個人的認定
    爭 議 焦 點1、 兩個案例中,被告人均辯護系單位犯罪而非自然人犯罪,請求法院認定單位為走私行為的承擔責任主體。2、 單位設立後「以實施走私犯罪為主要活動「的認定。因此,根據《單位犯罪解釋》第二條的規定,被告人甲構成走私國家禁止進口的貨物罪,不構成單位犯罪。2、 單位設立後「以實施走私犯罪為主要活動」的認定。在實踐中,絕大多數的走私單位成立時都是有正當的經營業務,其後出於業務利潤的考慮可能採用以正當的經營行為來掩護走私犯罪。
  • 以案說法|單位犯罪與自然人犯罪
    不久,某甲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依法逮捕,後被依法提起公訴,認定某甲累計吸收金額人民幣3000多萬元。庭審過程中,某甲辯稱本案不是自然人犯罪應構成單位犯罪。什麼是自然人犯罪、單位犯罪?單位犯罪是指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體現單位整體意志,為單位謀取非法利益的危害社會的行為。
  • 淺談單位犯罪
    (二)單位犯罪的基本特徵  l、單位犯罪的主體應該是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以及它們中實施危害社會構成犯罪的自然人二者共存的主體,只有單位而設有單位中的自然人實施犯罪行為的,談不上單位犯罪,單位實體存在,是單位中自然人實施單位犯罪的基礎,離開了單位,自然人的犯罪就談不上是單位犯罪,缺一不可。因此,這就決定了單位犯罪主體的二重性。
  • 單位犯罪論的現狀和展望
    特別是20世紀末已經偃旗息鼓的單位犯罪否定論,近年來又改頭換面,以單位犯罪擬制論的形式悄然回歸。這種情形,是我國對單位犯罪的認定和處罰無所適從的如實反映,從中能窺見我國司法機關在單位犯罪的處理上進退失據的窘境。  出現這種狀況,恐怕和我們所選擇的單位犯罪和單位處罰研究模式有關。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單位犯罪研究有兩種模式:一是單位犯罪模式,一是單位追責模式。
  • 單位犯罪的主體確立標準
    本文以單位承擔刑事責任的立法精神依據,通過對單位犯罪主體的功能和構造的分析,意圖確立刑罰適用中如何認定單位犯罪的主體標準和範圍,澄清一些司法適用中的誤區。[iii]同一視原理是為了解析單位意志的認定與判斷來確立的標準,同時也界定了單位意志的範圍和標準。對此同一化標準英國丹寧爵士有其具體的判例解釋。[iv]在我國的單位犯罪理論中也是如此解釋的,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盜用單位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由實施犯罪的個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關自然人犯罪的規定定罪處罰。」
  • 單位犯罪規制:由「統一」轉向「分離」
    關於具體實施法益侵害行為的相關直接責任人員受刑罰處罰的前提條件認定,我國現行司法實踐將單位犯罪成立作為相關直接責任人員承擔刑事責任的前提。這可被稱為我國單位犯罪制度實踐的「依存理念」。  單位犯罪刑事責任包容直接責任人員刑事責任。關於單位犯罪刑事責任的配置,我國司法實踐將單位組織體和直接責任人員視為單位刑事責任的共同承擔者,此即所謂「一個刑事責任,兩個責任承擔主體」。
  • 關於單位犯罪案件相關問題綜述
    單位犯罪二、以單位的分支機構或者內設機構、部門名義實施的犯罪行為的處理。以單位的分支機構或者內設機構、部門的名義實施的犯罪行為,違法所得也歸分支機構或者內設機構、部門所有的,應認定為單位犯罪。不能因為單位的分支機構或者內設機構、部門沒有可供執行罰金的財產,就不將其認定為單位犯罪,而按照個人犯罪處理。三、單位犯罪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認定。
  • 單位犯罪從實體到程序,無罪點大梳理
    實務中,單位犯罪主體法定性問題存在較多爭議。 1、無法人資格不構成單位犯罪。例如,(2013)溫平刑初字第235號刑事判決書認定:「平陽縣昆陽鎮西門九街副業隊系無法人資格的普通合夥企業,不屬於單位犯罪的犯罪主體,不構成單位犯罪,應以自然人犯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 個人犯罪還是單位犯罪——跟資深律師學辯護技巧
    昂宇辯護律師努力將當事人被公訴的個人行為定性為單位行為,大致是從以下幾個角度考量的:1. 單位犯罪更符合合同訂立的實際情況,利於精確地根據當事人實際職責範圍追究相應責任;2. 如果在單位犯罪中屬於從犯,則有可能從輕、減輕處罰;3. 單位犯罪起刑點通常較高;4.
  • 社會觀點|是否構成單位犯罪的認定標準
    在案證據證實北京福瑞雅家具設計有限公司系合法成立的公司,除本案犯罪事實外,該公司尚有其他正常的經營活動,陶英作為該公司的財務負責人,為使該公司獲得非法利益而從事犯罪活動,應以單位犯罪對其處罰。案發時,陶英知道被害單位已報警,仍留在原地等待公安機關到達,符合自首規定。7.一審判決認定數額有誤。辯護人在一審期間提交的證據證實福瑞雅公司對外至少支付了14934235.34元的貨款,該筆貨款包含的增值稅稅款為2169931.63元,應當從涉案金額中予以扣除;陶英開具的11份專用發票,稅額141087元亦應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