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懂事並非好事,讓娃娃學會合理宣洩情緒,才能養成健康人格

2020-07-27 馨月育兒知識分享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將一個人形容為&34;,這類人往往性格很好,有忙必幫,因為這樣的&34;許多人經常會找他幫忙,甚至將一些工作或事情甩給他。而這位&34;並不知道拒絕,往往就是麻煩了自己,但是別人也沒有將自己的幫助放在心上。

許多人無法理解這種麻煩自己,但也不討好別人的行為,但其實有時候&34;自己也不想發生這樣的事情,只是因為自己在童年時養成了太過&34;的行為習慣,習慣了去討好好人,所以很難避免這類事情的發生。

孩子太懂事並非好事,讓娃娃學會合理宣洩情緒,才能養成健康人格

最近有一個名詞很火,叫做&34;懂事,有時這樣過度懂事的孩子因為在幼時習慣了去迎合別人的需求,失去自我,長大後就容易成為&34;。那麼家長哪些錯誤的行為有可能會使孩子養成過度懂事的性格呢

孩子太懂事並非好事,讓娃娃學會合理宣洩情緒,才能養成健康人格

第一:孩子過度懂事的原因

1、父母對孩子的忽視

當父母對孩子的關心程度不夠,孩子意識到父母對自己的忽視時,就會想要通過乖巧的表現討好家長以換取家長對自己的注意和關心,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自己不斷學習成人世界的規則,使自己變成父母眼中完美的樣子,寄改變自己來獲取父母的誇獎和愛

2、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嚴

父母對於孩子有著各種條條框框的要求,讓孩子按照自己設定好的模板改變,孩子在感受到了父母的壓力和期盼後,就會按照父母的要求改變自己,這是孩子與父母的一種妥協。

比如說,父母希望姐姐能夠讓著弟弟,即使姐姐不願意,也會在無形中將弟弟放在一個比自己高的地位,迎合弟弟。

孩子太懂事並非好事,讓娃娃學會合理宣洩情緒,才能養成健康人格

3、家庭關係不和諧

當孩子處在一個不斷爭吵中的家庭的時候,會認為是不是因為自己的不夠乖巧導致了爭吵的發生,於是不斷收斂自己的行為,讓自己變得更好以期許能夠結束這種家庭不和諧的分為。孩子也會比同齡人更早的學會察言觀色,內心更加敏感。

那麼由於家庭和父母的原因,容易導致孩子過度懂事,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容易受到哪些傷害呢?

孩子太懂事並非好事,讓娃娃學會合理宣洩情緒,才能養成健康人格

第二:孩子太懂事對孩子造成的危害

貝貝最近有一個很喜歡的玩具,但是貝貝媽媽發現有小夥伴很喜歡這個玩具,並向貝貝索要的時候,即使貝貝捨不得,也還是委屈的把玩具送給了別人。貝貝媽媽看到貝貝這樣溫順的行為覺得很擔心,思考為什麼孩子不知道拒絕別人,其實這就是過度懂事給孩子造成的危害之一。孩子太懂事還會給孩子造成以下危害:

傷害一,影響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過分懂事的孩子在性格表現上總是不願意表現自己,處於一種被動、消極的狀態,孩子在內心也會缺少自信,常常感到自卑,不敢表現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在性格上,孩子容易出現缺乏主見、唯唯諾諾的情況。

孩子太懂事並非好事,讓娃娃學會合理宣洩情緒,才能養成健康人格

傷害二,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關係

當孩子過於懂事時,在與人交往時容易把自己放在一個討好、迎合他人的位置,這樣的孩子不容易被他人重視,常常處於一個比較透明的位置,總是被他人勉強,也因為不懂得拒絕,經常承受一些原本沒必要的壓力和麻煩,比如上文中出現的&34;。

傷害三,使孩子不信任父母

許多家長都要求孩子&34;,這也就要求孩子無條件的順從父母,當孩子一開始反抗凡是發現無濟於事轉而順從父母時,就會使孩子即使是面對父母錯誤的要求,也會機械的服從父母,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對父母的依賴和信任。

對孩子天性的壓抑只會讓孩子的性格和心理都得不到正常的成長,讓孩子交友不順,也讓孩子和家庭之間充滿隔閡,那麼要如何讓孩子學會合理的宣洩情感呢?

孩子太懂事並非好事,讓娃娃學會合理宣洩情緒,才能養成健康人格

第三:讓娃娃學會合理宣洩情緒,才能養成健康人格

1,讓孩子能夠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記得沒有完美的孩子,要給孩子發洩自己感情的機會,當孩子在有情緒時,要允許孩子用哭泣甚至是發脾氣的方式表現出來,雖然要讓孩子把握尺度,但是這比讓孩子將情緒悶在心裡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家長可以帶孩子到山頂或者空曠的戶外,通過大聲吼叫釋放自己的情緒;也可以幫孩子做一個小型的&34;給孩子製造有合理宣洩情緒的條件。

孩子太懂事並非好事,讓娃娃學會合理宣洩情緒,才能養成健康人格

2,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當孩子有了自己的負面情緒時,父母不能通過壓抑或者忽視的行為無視孩子的父母負面情緒,而是應該嘗試著接納孩子的情緒,才能夠在傾聽的過程中與孩子建立起彼此的信任。

父母可以嘗試著成為孩子的聽眾,以不加評價的形式,讓孩子將自己對於某件事情給他帶來的感受訴說出來。

3,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當孩子擁有了足夠的安全感後,才能夠擁有勇氣將自己的情緒宣洩出來,並且相信自己不會因為表達真實的自己而減少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和疼愛。

平時父母要注意孩子的情感需求,對孩子給予多多的關注,平時缺乏父母關注的孩子會更加不自信,同時不要讓孩子以為懂事就是放棄自己的原則而妥協自己,要讓孩子將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

孩子太懂事並非好事,讓娃娃學會合理宣洩情緒,才能養成健康人格

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澆水、施肥、呵護,方能成功。但事實上並不是都能養好花,不懂得就要向別人請教,學習養花的經驗與藝術。——(中國)舒天丹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像對待花朵一樣,要給孩子足夠的養分和呵護,孩子才能夠健康成長,再讓孩子接受風吹雨打,從風雨中鍛鍊孩子的時候,也要注意對孩子的保護,莫不要讓過於嚴苛的環境折了花朵的枝幹。

相關焦點

  • 孩子過分懂事,對性格養成很不利,父母要讓孩子合理宣洩情緒
    閨蜜看到孩子如此「委曲求全」,這才覺得「過分懂事」也許並不是一件好事。一、孩子過分「懂事」的原因有哪些?在某檔育兒節目中,一個小女孩寄宿在姑姑家,言行得體還會主動照顧妹妹。在姑姑、姑父眼裡,孩子就是屬於天生懂事的那種。
  • 孩子很懂事,很可能是隱藏情緒,4個小妙招讓孩子合理宣洩情緒
    文丨大白奶爸plus(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夠懂事聽話,並且能為自己減輕一些負擔,但父母真正擁有一個懂事的孩子時就是好事兒嗎?您知道孩子懂事的背後有哪些原因嗎?
  • 孩子很懂事別沾沾自喜,心理過早「成人化」並非好事,要警惕
    一次過年,他媽媽帶凡凡過來我家拜年,凡凡一直盯著我家桌上那盒果糖,我把糖遞到他面前,他就一直搖頭,她媽媽就一直誇他家凡凡不貪吃,很懂事。小孩子在公共場合不哭不鬧確實是好事,可是如果太過"懂事",那並非是一件好事,孩子的天性被抑制住了,過於懂事,心理趨於"成人化",家長們要引起重視。
  • 孩子「懂事」的背後,暗示成為「討好型人格」,太心酸
    大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很懂事,很乖巧,長大之後很孝順但是凡事杯滿則溢,過猶不及,家長的一些錯誤引導就會讓孩子有一些其實太過懂事的做法,反而對孩子的成長 有很多的壞處,對孩子以後的人際交往起到負面影響。
  • 我為什麼不願意孩子「太懂事」
    我想做父母的大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那得多省心呀,不發脾氣也不犟嘴,沉迷學習還端茶送水。但是今天,圈圈就要講講懂事的副作用,講講我為什麼不希望孩子太懂事。後來,葉藏的「懂事」舉動自然得到了父親的歡心,他也就此學會了將情緒藏進心中,披上一層天真快樂的外衣。也正因為如此,年幼的葉藏漸漸失去了本真的自我,患上了人格障礙。
  • 家長眼中孩子這3種「懂事」的行為,未必是好事,多半是情商低
    孩子有這3種表現,看似懂事其實就是情商低,家長別再得意了!帶娃的辛苦,只有為人父母者才能感同身受,所以很多父母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懂事聽話,覺得這樣帶娃才會輕鬆。殊不知對於孩子來說,有些小情緒才是正常現象,處處「懂事」的娃,多半是情商低,未必是一件好事。
  • 不想孩子變成任人欺負的受氣包,請教會他合理宣洩情緒
    沒人教她該怎樣去分析情緒,是因為什麼而造成,以後該怎麼做。小時候她只要一哭,爸爸媽媽就會嚴厲的批評她,所以在她的認知裡,要是表現出不高興、憤怒或悲傷,肯定都是不對的。因此她慢慢壓抑自己的情緒,逐漸形成了現在這樣的迴避型人格。她自嘲說,自己現在說好聽點就是個「老好人」,實際上就是個「受氣包」而已。
  • 親子節特刊:孩子太懂事,不見得是好事
    有種想給他全世界的心情,也深知未來的路他總要學會自己去走,但是在他還在襁褓之中的時候,我想要給他,我力所能及的一切。最近剛好看到一篇育兒的文章,說如果小孩子太懂事,未必是好事,可能從小就處在一種缺愛的環境下。站在我自己為人父母的角度來說,肯定也希望自己的小孩子可以乖巧懂事點,不要太過於任性蠻橫。
  • 孩子懂事是好事?不一定!乖孩子往往易得一種「病」
    案例前段時間聽閨蜜抱怨,說自己姐姐的孩子從小都是尖子生,是所有家長和老師的寵兒,但卻突然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後來聽閨蜜細問才知道,她一直以來的懂事都是偽裝,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父母和老師的喜愛。「沒有人想要我自己,他們只要這個聽話懂事的人。」
  • 合理宣洩情緒有助減壓
    開學了,學生們不可避免要再次面對緊張的學習壓力,那麼學生該如何管理好自身的壓力和情緒呢?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睡眠心理科主任醫師、惠州名醫駱煥榮給出了建議。 學習生活需要適度的壓力 駱煥榮介紹,壓力是正在經歷的被感知為威脅個體生理、心理健康和快樂的事件。這些事件被稱為壓力源,而人們對壓力源產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應稱為應激反應。
  • 向陽花家庭教育微課堂開講啦 | 第2課 如何幫助孩子合理宣洩情緒
    向陽花家庭教育微課堂開講啦 | 第2課 如何幫助孩子合理宣洩情緒 2020-02-11 2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合理宣洩負面情緒
    有的人採取任其發展 的態度,有的人會不分場合的去發洩情緒,有的人則能運用合理的方式對負面情緒進行宣 洩。二戰中期,英國首都倫敦遭遇了德國法西斯軍隊的大舉轟炸,一時間這個美麗的城市 陷於一片火海之中,連綿不斷的轟炸聲讓倫敦人民日夜不得安寧。而此時,作為英國首 相、三軍最高統帥的邱吉爾,卻在他的處所,坐在沙發上織毛衣。
  • 孩子太懂事,隱藏情緒容易憋壞身體,4個妙招幫娃找到宣洩口
    文丨小熊娃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懂事的孩子既讓人欣慰,同時也讓人心疼。欣慰是因為他小小的年紀,就已經懂得很多的道理,明白到不能給父母添麻煩,心疼的是他們這麼小,就要學會著隱藏自己的情緒,主動去壓抑著自己的需求。
  • 孩子太懂事,不一定是好事
    1、「乖」、「懂事」都意味著「自我」的壓抑。我們的話語體系中不太允許「自我」的表達,在家庭中我們要遵從父母之意,不許忤逆;學校裡我們要尊師重道,哪敢乖張;工作中我們要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上級指東你不敢往西;新聞媒體裡,更是要弘揚社會正能量,陰暗的事物無處遁形。
  • 太懂事是好事嗎?這樣的孩子活得並不快樂,過早「成人化」罷了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懂事、聽話、乖巧」如果有人這樣評價你的孩子,我想你的內心定是欣喜的。做父母的都希望有一個懂事的孩子,毋庸置疑,懂事是褒義詞,可是孩子太懂事真的是好事嗎?孩子太懂事不見的好事,太乖的孩子「不快樂」不諳世事、天真無邪,這本應是孩子的代名詞,童年應該是無憂無慮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可以肆意的在父母懷中撒嬌。
  • 如何引導孩子正確地宣洩情緒?
    11月,不少學校迎來期中考試,心理聊吧的一則傾訴中,一位母親在為孩子亂發脾氣而痛苦時,通過溝通發現孩子情緒不穩的背後是學習壓力。作為家長,如何從孩子的日常表現看出他需要宣洩呢?又如何合理地引導孩子宣洩呢?聽心理老師聊一聊。傾訴:孩子亂發脾氣,我氣急敗壞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我對孩子,經歷了狂怒到心痛的過程。
  • 怎樣合理有效的宣洩負面情緒 - 於飛
    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想到:怪不得他脾氣這麼好,原來他知道如何合理宣洩自己的情緒。一味的壓抑心中不快,並不能解決問題。在生活步調緊湊繁忙的當今社會中,人人都需要學習如何舒解自己的精神壓力,如此才能活出健康豁達的人生!
  • 要學會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工作、學習等壓力的增大,精神心理疾病發病率增高,我們的生活中會有一部分人他們會對一些事情有恐懼的心態所以不願意去觸碰,喜歡把自己關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久而久之自己的心裡會非常的不健康。那麼如何避免恐懼症的發生呢?怎樣才能克服?
  • 孩子太過懂事並不是件好事,長大之後大多不快樂,現實讓人心酸
    ,但是實際上,過於懂事的孩子可能並不快樂,長大之後大多也不會太過幸福。他的女兒實在是太懂事了,懂事的讓人心疼。孩子太懂事有什麼壞處?孩子畢竟是孩子,看到了新的玩具會喜歡,看到了漂亮的衣服會嚮往,他們並非是「無欲無求」,他們只是在壓抑自己的欲望,就算有想要的事物,也不會提出。
  • 孩子太懂事=成人化邊緣,過早的成人化,犧牲的是孩子的童年快樂
    而在一起逛街的過程中,這個孩子也是很安靜的狀態,也不用一直牽著手,很自覺的就跟在母親身邊,期間我家孩子鬧著要買小黃鴨玩具,便無奈駐足。我在等孩子自己選喜歡的小鴨子玩具時,看到她家孩子站在芭比娃娃的櫃檯前,睜著一雙大眼睛看著那絢麗多彩的精美芭比玩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