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牆為何要建成「鋸齒」狀?有三種作用,這才是古人智慧

2021-01-08 自說文史

喜歡歷史文化的朋友肯定知道,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人們都曾建造過保護城市的城牆。但由於時間太久,加上戰亂不斷,所以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大多是城牆遺址。儘管如此,有些城牆還是得以保留了下來。明朝有一些城牆,雖有毀壞,但經清朝修繕,至今仍存,比如南京明城牆,西安明城牆和北京明城牆等。

有個成語叫「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是為何?因為古代戰爭,要想攻入城中,光靠爬牆頭還不夠,一定要攻破大門。為此,攻城一方常常放火燒城門,守城方為了保護城門,也會放火燒敵。城牆外就是護城河,要救火自然用其中的水。若水用盡,魚兒豈能活?

為了保護城門,人們往往圍著城門建造甕城,有時候甚至建造三重甕城。

然若是離遠看城牆,你就會發現,城牆並不是筆直的,每隔一段總是有一塊凸出的部分,整體看起來就像鋸齒,為何會這樣呢?

其實,這種凸出城牆的建築叫做馬面。不是牛頭馬面,更不是服飾中的馬面。之所以把這種建築稱為馬面,是因為它突出牆體,長如馬臉。

馬面有何作用?具體來說有三個。

其一:保護城牆牆體

要知道,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發石機了,這種大型冷兵器可以發出很大的石塊,威力驚人,城牆若非堅固,很容易被轟倒。牆體上修建馬面,可以增加牆體的厚度,避免城牆被石頭砸出窟窿。

其二:增加城牆面積

這話看起來有點扯淡,但是卻很有道理。凸出來的馬面,相當於城牆一下又多了三個面,這樣能幹嘛?若是敵人一擁而上,可以讓敵人更分散,這樣每平方米上城牆的敵人就相對少了。作為守城方,拉長戰線好作戰啊!

其三:便於火力交叉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古代兩軍作戰,不是像電視劇那樣一擁而上,雙方的軍隊都分為幾個部隊,有前軍、後軍、左右翼。如果對面大軍進攻,是直接迎頭而上嗎?答案是否定的。

軍事上有個術語叫「交叉火力」,是指兩個火力單位在陣地上,並不正面射擊,而是左側單位朝右射擊,右側單位朝左射擊,這樣可以最大化地擊殺敵人。

公孫瓚……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三國志》

1800多年前,漢末公孫瓚和袁紹爭霸時,就知道利用這種交叉火力的戰術。

馬面就是要發揮這種作用,其突出牆體,直接增加兩面,士兵在上面不但可以直射,還可以往左右射。兩個馬面和一面城牆,就形成了一種三面包圍敵人的戰術。實際上,早在四千多年前,位於山西省榆林市的石峁古城遺址,人們就發現了馬面,不同位置馬面還不一樣。

可見馬面的應用,歷史很早,也反映了當時戰鬥的殘酷。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指紋技術,為何要按手印?看似多此一舉,實則是古人的智慧
    古代沒有指紋技術,為何犯人還要畫押?專家: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在很多文學和影視作品中,我們總能看到這樣一幕,那就是在審理犯人的時候,都會讓犯人籤字畫押,也就是除了籤名之外,還要按手印。除此之外,在很多房契、地契或者是借據上都是如此。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會問:「古代時期並沒有指紋識別技術,那為什麼還要按手印畫押呢?」
  • 古代無指紋鑑定技術,為何鑑定準確率95%以上?古人智慧不服不行
    引言: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更沒有完全相同的指紋,可是我國古代並沒有指紋鑑定的科學技術,為何能把指紋鑑定的那麼準,甚至達到95%以上?看看你有幾個鬥紋,就知道自己是該賣豆腐,還是該開當鋪了。不過這只是民間的一句諺語,茶餘飯後的話題而已,也不必當真。但是指紋鑑定身份絕對是真的,不僅被應用於刑事鑑定,連解鎖手機都在應用指紋。
  • 為何古人的鞋子前頭總是翹起來,有何作用?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冬天到了,女性總會覺得自己還缺點什麼,衣服有了鞋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現代的鞋子可謂是多種多樣,但買鞋子也不僅是女生喜歡的,男性也會喜歡。隨著漢服的興起古代人的鞋再次走進了人們的視線,能發現古代人的鞋跟現代鞋尖是平的不一樣,他們的鞋前頭是翹起來的,這是為什麼呢?有什麼寓意和作用嗎?
  • 新婚燕爾,新娘子為何要「三天回門」?古代家長的做法太智慧了!
    新婚燕爾,新娘子為何要「三天回門」?古代家長的做法太智慧了!壓箱底的現代含義大家都懂,舊時的「壓箱底」,有多少人見過?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青年男女到了適婚年齡,組建自己的幸福小家庭,是人生之常。
  • 古代「竹夫人」到底是什麼東西?看完才明白古人的智慧,漲見識了
    古代「竹夫人」到底是什麼東西?看完才明白古人的智慧,漲見識了現代人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通過高科技產品,人們的生活已經不再受限於自然環境,愜意的享受著冬暖夏涼。這在古代都是不敢想的,那麼古人在炎炎夏日,一般都是靠什麼解暑的呢?古人其實有一個解暑佳品——竹夫人?很文雅的一個名字,這是什麼東西呢?首先大家先了解一下竹夫人為何物,它其實就是和現代竹製抱枕沒多大差別,古代一般稱作它為竹夫人,青奴,竹奴也是它的名字。它是圓柱形中空製品,一般用整個竹子打孔而成,也有的是用竹篾編制的。
  • 在文化遺產中尋覓古人「治水智慧」
    有報導稱,地處南方的江西省抗洪形勢嚴峻,但在古城贛州,修建於北宋的地下排水系統「福壽溝」依然在發揮有效的作用。千年以來,中國古人在規劃城市、修造橋梁、興建各種公共建築時,就充分考慮到防洪排澇的功能。在江蘇各地的文化遺產中,同樣能夠尋覓到類似於「福壽溝」的古代治水智慧。
  • 古人攻城用梯子,城牆上的人拿石頭往下扔,為何不直接推倒梯子?
    古人攻城用梯子,城牆上的人拿石頭往下扔,為何不直接推到梯子? 攻城戰是戰爭中非常殘忍的形式之一,戰爭中死傷的人數也是在攻城中死的最多的。攻城的兩種方式就是攻破城門和攻破城樓,很多士兵都是死在攻城中。攻破城門的方式就是用碩大的木樁撞城門,士兵們推著木樁一次又一次的撞,直到把城門撞開為止。
  • 古代沒有指紋識別技術,但為何還要按手印?古人真有智慧!
    在古代如果發生案件,是無法對現場的指紋進行鑑別的,所以要想破案,都要憑藉著破案人員的智商,通過線索的分析得出結果,不過雖然有包拯這樣破案能人,但他也不是在遇到的所有案子都能解決的,也是會有找不到線索的時候的。不像我們現社會的刑偵技術,指紋大數據一比對就出來了,但是指紋的作用也還是發現了,並且使用得很好。
  • 為何古人喜歡睡硬邦邦的瓷枕?好處有三,其中之一造福古代女性
    為何古人喜歡睡硬邦邦的瓷枕?好處有三,其中之一造福古代女性說到古代歷史很多人都會比較關注古代人的生活起居,雖然說皇權鬥爭還有官場之事都是值得大家學習和深思的,但是很多古代人看似平常的生活用具,或者是已經被淘汰的生活方式,其實其中都蘊含著很多人民的智慧。像是古人在休息的時候所用的瓷枕,就非常值得大家關注和探討。
  • 古人打井為何要放倆烏龜在井裡?看完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一、面對大自然時古人的智慧眾所周知大多數文明都是傍河而起,倚居長江黃河流域的中國古文明,沿著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生長的古巴比倫文明,在印度河和恆河滋生的古印度文明等等。可見水對於人類來說有多麼重要,拋卻文明發展不說,水最本質的作用便是維持人類生存的基礎需求。
  • 古人為何要制定筷子7寸6分,16兩為一斤?其實是非常有智慧的
    古人為何要制定筷子7寸6分,16兩為一斤?其實是非常有智慧的前言:中國的文化傳統之中,包含著的就是人們的智慧與想像的空間,在遙遠的古代時期裡,不管是技術還是生活的水平,都是沒有辦法和我們當今現狀對比的。但是,我們也都能從古人所遺留下來的物品,還有各種的俗話之中,看得出來古代人們的聰慧頭腦。
  • 古代的懸棺,到底是怎麼放上去的?專家:古人的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中國古代常用的方式是土葬,但是在少數民族地區有水葬、天葬、火葬等習俗,其中有一個不為人知的下葬方式——懸棺葬。有關懸棺葬最早出自漢朝,《漢書》中便有涉及,而其他文獻諸如《朝野僉載》《臨海水土異物志》同樣提到了。結合文獻與實地考察,我們發現了懸棺葬主要出現在四川、重慶、貴州、湖北等地,涵蓋了中國三分之一的省市。
  • 古人為何把13歲少女比喻為「豆蔻」?看到豆蔻才明白古人太智慧
    古人為何把13歲少女比喻為「豆蔻」?看到豆蔻才明白古人太智慧中國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古詩詞更是富有深意和內涵,而自古以來中國人說話都比較含蓄,形容一件事物的時候通常不會直接去表達,而喜歡借物喻人,比如說形容13歲少女風話就用「豆蔻年華」,那麼為何古人要以豆蔻來形容少女呢?其中又有什麼寓意呢?
  • 古人為何要深夜打更?原來古代是這樣計量時間的
    打更人是古人夜間的守護者,在靜謐的街道上,打更人洪亮的嗓音和銅鑼的打更聲,是夜晚獨特的一道風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可以說是古代更夫的一大特點,該「職業」除了報時以外,還有防火、防盜這兩個作用,肩負著保證巡邏區域安全的責任。
  • 古代是如何造紙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隨著時代的演變,不斷的革新,直到公元105年,蔡倫獻紙漢和帝,紙媒介才得以廣泛的應用。這一年蔡倫總結了前人對於造紙的經營及技巧,開始改良造紙技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沒有識別指紋的技術,古人為何還要「按手印」?古人:低估我?
    在如今的智慧型手機中,指紋識別已然不是新奇的玩意,後蓋指紋解鎖,屏幕指紋解鎖比比皆是,在之前,智能門鎖上亦是應用有指紋識別技術,原理是根據每人指紋的不同而起到一把鎖的獨特關鍵作用。21世紀技術如此先進,當然沒有疑惑,但在古代,發展緩慢的古代沒有指紋識別的技術,為何在立下一些契約時候非要搞指紋技術,或者按手印呢?這是古人太「zuo」,還是有別的什麼原因?
  • 古代不具備指紋識別技術,為何犯人總是要按手印畫押?
    但指紋的特殊意義的發現卻並不是在現代,遠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便發現了其中的奧秘,雖然古代不具備指紋識別技術,但犯人犯了事伏法總會籤字畫押按手印,這又是為何呢?指紋在古代的意義在各類古代破案影視劇和文獻記載當中,我們總是對犯人行刑前的一幕十分熟悉,當知縣大人準備行刑之前,總會讓犯人們籤字畫押按手印,對自己所犯之事有個了結,但有的人就會有疑問了,這古代並沒有指紋識別的技術,如此興師勞眾的讓犯人按手印是為何呢?
  • 古人打仗,先要把箭拿到糞池裡泡一泡,為何?古人的智慧太高端
    首先弓箭如果想要發揮出最大的威力,需要有大規模的弓箭手方陣,但在古代弓箭手的選拔是非常嚴格的,不僅需要有強勁的臂力,還需要良好的耐力,僅僅這兩點就已經決定了培養一名弓箭手所耗費的資源遠在普通士兵之上。而且古代弓箭的準心極差,這也導致弓箭手的命中率並不算高。
  • 古代沒水泥,為何明城牆能百年不倒?看到材料,現代人都捨不得用
    判斷一個古代文明是否強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城市的規模。市就是交易場所,城就是指的用來保護百姓的城牆。城牆的堅固與否十分重要,這關乎著人們的生死存亡。從古代保留下來的城牆還有不少,最著名的就是南京的明城牆、西安的明城牆了。
  • 古代沒染髮劑,她們是如何把白髮變烏黑亮麗的?古人智慧讓人折服
    從這句話裡可看出王莽使用的染髮工具很只是平時常見的煤和墨水,效果嘛,只是一次性的,只要洗一次黑髮又變成白髮。王莽用煤和墨水染髮並不是正兒八經的染髮工具,在沒有化工染髮劑的古代,他們有其他的東西代替。蓮子草屬於菊科植物,把蓮子草攔腰折斷,杆子裡流出的液體暴露在空氣中片刻就會變成黑色,唐朝人就喜歡拿蓮子草作為染髮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