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縉雲書聲處,坐看雲起時。
5年前,這裡是新的。無數師生懷揣著理想,從四面八方匯聚於此,他們欣喜地觀察著剛剛萌芽的草坪,似乎連崔巍的群山和層疊的良田也有了意趣相映的神韻。
5年後,這裡仍是新的。理想依舊堅定,熱血仍然沸騰,卻多了對教育的新思考。一如西南大學銀翔實驗中學始終堅守的「素質與應試雙優」的育人目標,在越來越多師者的詮釋與解讀下,愈加熠熠生輝。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教師團隊是學校發展的核心和靈魂。如今,在西南大學銀翔實驗中學,就有一大群這樣的優秀教師,他們堅定、睿智、博學、有愛,如一束束光,為每個孩子點燃理想、照亮成長。
運用全科思維實現跨界 「三部曲同步學習法」改變學生成長生態
她未語先笑,雖然年輕,卻思維新穎,在教學與育人上獨樹一幟、漸入佳境;每天一見到她,孩子們的心都溢滿溫和與親切。
她就是銀翔實驗中學初2021級英語教師龔玉婷。
「每個生命都是特別的存在,都有無盡的潛質。」當被問及「新手老師」遇到「新同學」該如何順利地實現「新新融合」時,龔玉婷臉上寫滿了篤定,「不論成績,論態度,積極的態度能讓每個學生做更好的自己。」
班上有位女生小欣(化名),因為英語基礎差而自卑,小欣常常羨慕同學用英語流利表達,輪到自己時,卻不敢開口。經過細緻觀察和了解,龔玉婷決定全方位介入,她先和小欣談心,講自己上學時的經歷,逐步打開了孩子心扉。
同時,龔玉婷反覆思索,找到一條適合小欣的「三部曲同步學習法」:一、堅持上課認真聽、做筆記;二、記單詞、作重點標註、改錯及書寫習慣都有方法可依;三、不懂的問題及時找老師或同學解決。慢慢地,龔老師發現小欣變得自信、開朗起來。
大學時,龔玉婷是理科學霸,所以每每學生向她問物理、化學等理科問題時,她都能輕鬆地講解,這讓學生大為佩服。「英語是一門很特殊的語言學科,所有學科知識都能與之銜接起來。」 龔玉婷認為學科之間是相通的,「運用全科思維實現學科跨界,會影響學生用更廣闊的思維在英語世界裡自由翱翔。」
為體育課程賦予豐富內涵 讓「終身體育」理念引導學生終身成長
「要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觀念。」
這是讓江博深受影響的一句話,「年少時,我僅理解字面意思;如今,我不斷地思考『終身』的內涵:對學生來說,學體育不是應付考試,而是影響一輩子的課程。」
擁有12年教學經驗的江博戴著一幅眼鏡,內斂而斯文,如果不是基於對「終身體育」理念的獨到見解,你很難把他與武術專業科班出身的體育老師身份聯繫起來。
入學時的第一節課,江博曾問新生:體育帶給你們什麼?」懵懂的新生們面面相覷,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除了「更高、更快、更強」的口號還有什麼呢?
「不止是口號,還有很多:規則意識、團隊協作、堅定意志、創新精神和品格修養。」江博為體育課賦予了豐富的涵義,也在孩子們心裡種下了「終身體育」的理念。
江博認為「所有體育項目都可以從遊戲中找到影子」,所以他的體育課有趣好玩;「九宮格」本是一個數字遊戲,卻被他信手拈來打造成課堂教學,分組、策略、晉級、爭霸…在精力旺盛的初中孩子眼裡,這不就是情景體驗版的闖關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能使「終身體育」的理念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此,江博一方面參與各項研討活動、觀摩優秀學校的課堂視頻;一方面致力於創新體育課堂模式、影響家長對體育課的觀念,以及讓每個孩子在挑戰自我的時候學會自我保護、急救處理與心理調節。
「若干年後,我不想我的學生只會跑步,」江博笑著坦言,「而應是身心俱健、勇於嘗試,有著千姿百態的人生。」
物理與心理是兩大法寶 一個傳授學科知識 一個濡養學生健康成長
雖然都有個「理」字,但物理和心理卻是千差萬別的兩門學科,可在物理教師劉霄瀟心中,這兩門迥異的學科卻是她在「教」與「育」中的兩大法寶:「教」指教書,傳授物理學科知識,「育」指育人,濡養心理健康的學生。
劉霄瀟是典型的90後教師,樂學善思、細膩活潑,會古箏、擅唱歌,大學時期是學校的文藝部長,現在備受學生信賴的「瀟瀟姐」。
瀟瀟姐在教學上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一是喜歡讓學生憑積分換「零食」:課堂表現或學科測驗,孩子們都有機會獲得獎勵卡,集齊五張卡可以兌換「零食包」。二是喜歡對每個孩子進行「面批」:她鼓勵學生寫階段總結,然後一一溝通,並在每篇總結後認真地寫下自己的建議和鼓勵。這兩種方式大大鼓勵了學生主動學習與思考。
作為班主任,劉霄瀟每天都會「查寢」,她認為「安全」和「健康」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查寢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真實動態。
一次查寢中,劉霄瀟發現兩個男生情緒低落,原來兩人剛上初中,又住校,一時適應不了。了解情況後,劉老師一邊安慰和鼓勵他們,一邊給家長通電話,指導家長常和孩子談心,通過家校合力,兩人已經順利步入初中生活。
別看劉霄瀟很年輕,事實上她已經在市、區級競賽中多次獲獎,擁有豐富的教研經驗,作為年級備課組長,她認為榮譽來自於本部每周一次的全員會,來自於師父的「一帶一」,來自於組內每周三次的聽課。「一人之力極其有限,只有依靠眾人的智慧才能發掘出學科的『魂』,並用學科之『魂』滲透學生思想。」
建構「生活語文觀」 用真實態度詮釋學科及學生成長的意義
「人的思想感情要遵循身心規律和真實性,解讀人物時要從『人性』『本性』處著手。」初聽高中語文教師劉京周講解語文課時,總會有瞬間的恍惚,如此深入淺出,劉老師怕是在講哲學吧。
非也。把文本材料和現實生活無縫對接,這是劉京周一直踐行的「生活語文觀」教學理念。
何為「生活語文觀」?通俗點講,就是語文教學中,無論哪種文本題材或體 裁,都會在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及理解程度基礎上,結合現實中真實發生的事件與之融會貫通,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基礎上引發共鳴或共情。
拿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來說,開頭有一句話「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按照常規文本解讀,會為「不寧靜」賦予太多的背景元素,可由於年代遙遠及學生年齡的局限性,學生無法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和情懷,怎麼辦?
有辦法!劉京周先坦誠自己作為老師,有著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時常會感到「不平靜」;再引導學生思考他們生活中有哪些「不寧靜」的事情,通過「情感代入」去仔細體味朱自清的感受,孩子們一下子豁然開朗。
「『生活語文觀』就是大語文觀,堅持用來源於生活的、親身經歷的素材,堅持用真實的態度詮釋學科,不掩蓋、不斷章取義、不惶恐,這才是語文的真正魅力所在。」劉京周說道。
「很多孩子都有一個掩蓋過後的自我,我們家長應該站在他們的角度,以包容的姿態允許犯錯、減少幹涉、學會退出,為孩子的成長留白。」劉京周認為尊重學生每一個表現或表達,讓他們在繽紛的舞臺上盡情彰顯,同樣是真實育人的體現。
班級管理中堅守「以心換心」 張弛有度的風格溫暖著學生成長
一頭幹練的短髮,腋下夾著花名冊,笑意盈盈的歷史老師劉瑩像風一樣從外面走進來,她剛安排好入學的小萌新們,講了一天的話,嗓音沙啞。
作為班主任,劉瑩堅持在班級管理中「以心換心」:與班級學科教師定期溝通談心,匯總學生近期情況;與家長通過聊天、電話、簡訊等方式進行細緻溝通,及時掌握學生的生活狀態;與每個孩子談心,幫助他們解決難題,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
劉瑩有一本「談心秘籍」——為班級每個孩子量身定製的「成長手冊」,學生近期表現如何,進步還是退步等問題全都記錄在冊。這樣一來,不但能精準地分析學生狀況,還能高效地對症下藥。
上半年疫情期間不開學,為了防止學生自我放縱,她聯合各科任老師制定了緊湊的每日學習計劃:8:00前早讀打卡,體育課程打卡、老師逐一點評指導 動作,下午18:00線上總結會,不定期線上家長會…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育。
返校後,劉瑩體會到畢業生的壓力,她會在緊張複習之餘,帶全班去操場看風景,為孩子們下載歌單,任他們一遍一遍地聆聽,以遊戲的方式組織各項主題活動…她溫暖著學生,學生溫暖著她,一步一步,實現美好的理想。
嚴謹、細膩、專業 堅信集體活動是青春成長的「必修課」
「一個人就是一個班,一個班就是一個人。」
向鑫今年執教高三畢業班,他認為雖然每位學生都有獨特的「個性標籤」,但增強團隊協作和提升集體意識仍是最該上的「必修課」。
所以,凡是學校的運動會、大課間等大型集體活動,你總能看到這位胖胖的數學老師帶著他的學生們,樂此不疲地參與其中。
向鑫是班主任,每天面對的是比自己還高的高中生,正處於青春期的高中生叛逆而迷茫,他們敢於質疑、無畏挑戰;這樣一朵朵能量充沛的「後浪」,能用與小孩子相處的方式與他們溝通麼?
肯定不能!向鑫充分發揮了理工科男教師的優勢,溝通方法清晰而乾脆:「一個字:服!兩個詞:他服我服!」在他看來,高中生佩服能力強的老師,那自己就時刻錘鍊內功,成為一個專業強大、博採眾長、能力突出的好老師;至於「他服我服」,很好理解:用強大的專業能力「徵服」學生,用不停息不懈怠的態度「說服」自己。教師是學生的鏡子,學生是老師的影子,學生從鏡子中看到不知疲倦的精神和意志,老師從影子裡為每一個奮鬥的孩子加油喝彩。
「教師不僅是擅長解決疑難雜症的『問題專家』,還應是能夠科學調整情緒的『心靈導師』。」向鑫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9月1日,新學期開始,他的「圓夢日誌」也正式開啟。這本專門針對高三學生的日誌裡,將記錄著小至每日計劃、自評與分析,大到每月總結、學習效果等內容,一直努力、一直完善、一直提醒,直至圓夢的那一天。
「每個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如果在這段時間裡,他學會自律、思考、堅守和規劃,那他的青春就會少些遺憾。」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 更是影響學生未來成長的知識體系建構者
「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為孩子們點燃智慧和思想的火苗。」
擁有15年從教經驗的楊波,是高一歷史教師,從站上三尺講臺的那一刻起,他就把這句話作為一生堅守的教育理念。
歷史是古老的,思想是嶄新的。雖然是歷史教師,但絲毫不影響楊波用前沿的知識體系為學生打開一扇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新奇之門,他曾撰寫了《微信公眾號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初探》一文,榮獲重慶市「歷史素養培養與初中教學」優秀論文一等獎,引起業界的廣泛熱議。
多年一線教學經歷,及對學科領域的琢磨與鑽研,讓楊波在工作中舉重若輕:三言兩語剖析歷史現象,古往今來解讀歷史情懷,他的課堂中常常滲透歷史觀中的「哲思」與「情理」,加之豐富而詼諧的表達,無怪乎孩子們喜歡把這位看似嚴肅的老師親切地稱為「波波老師」。
波波老師常常把繁忙的工作安排得有條不紊。作為歷史備課組長,每周定期組織成員參與本部全員會、堅持校內聽課與互評、積極參與市區級教研活動,帶著嘗試和創新況味的學科教學在歷史學科組開展得如火如荼。
「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個性發展,在於教學思想和方法的改變。」為此,楊波不斷改進提升,酷愛看書與思考的他把悟出來的道理運用於教學環節的設計之中,從課堂到課後,從互動到引領,潛移默化中,學生逐漸構築起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
【延伸閱讀】
2020年9月1日,央視《開學第一課》上,鍾南山、陳薇、張文宏等諸多重量級老師為我們演繹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他們的述說令人動容,他們是時代的英雄!
在西南大學銀翔實驗中學,如龔玉婷、江博、劉霄瀟、劉京周、劉瑩、向鑫、楊波等諸多平凡師者,雖然沒有豐功偉績,但他們對教育事業深刻而獨特的認知,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為每一位學生的明天精心設計「最佳教育方案」…他們亦是為自己代言的英雄!
亙古至今,泱泱氣象。師者,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是浩瀚文化的傳承者,是未來使命與擔當的傳遞者;他們是一束束光,照亮每個學生優秀成長!
(想看更多熱點新聞,了解更多服務資訊,請下載重慶新聞門戶APP——上遊APP,3100萬+重慶人都在用的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