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反思」嚴格和專制的界限在哪?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

2020-09-05 考壹佰

【考壹佰導讀】好的家長,應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來。對有覺悟的家長來講,教育孩子只是個藉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當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會變好。「約束」和「自我約束」,才是真正有意義和起作用的。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個話題。


1,案例: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們一直在嚴格和專制之間徘徊。雖然我自己的性格比較溫和,但是對小小魚的教育,卻比較嚴厲。所以家裡的老人們總是跟我說,不要那麼嚴厲,會嚇了孩子。特別是我奶奶,經常跟我這樣說,因為她很少見到曾孫,所以總想著怎麼寵他才好。有時就會變成縱容了。

還記得那次放假回家,幾個孩子在河邊的野地裡瘋玩著。還去山上採蕨菜。回來的時候,小小魚竟然說太累了,走不動了。他表哥就跑回家跟婆婆說了。80歲的婆婆,來到河邊,把他背回去了。我是後來回家才知道這件事的。一邊欣慰老人身體硬朗,也能感受到長輩的慈愛。可我還是覺得拉著他回家即可,萬沒有到要背的地步。他也許是真累了,也許是想在婆婆這撒下嬌呢。這次我也沒多說什麼。只是告訴他,今後還是要自己走回來,婆婆背不動你了。

其實不要覺得這樣的事小。教養孩子,就是在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中。如果你不去管孩子,任憑他們去依著性子,縱容之下,很難教育好孩子的。 我們可以愛孩子,卻不能縱容孩子。因為縱容的結果,最後只會毀掉一個孩子的。

有一位媽媽說,如今孩子已經讀中學了,每次見面幾乎都要吵架。那時候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覺得不要教他什麼,就把他交給了爺爺奶奶帶。老人在老家也只能照顧他的起居生活,逃學上網、夜不歸宿這樣的事根本管不了。你一說他,他就說你不是我爸媽,不要管我,要他們來啊! 而且兒子的脾氣暴躁,發起火來完全無法溝通。摔東西,對著長輩罵髒話,甚至離家出走。家裡沒有人管得住他。對任何人都充滿了敵意,家裡的親戚都不敢說他。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如果你在孩子小的時候不好好教育他,而是縱容他的那些惡習。那到了最後,你更加無法教育孩子。因為他不會再聽你的,而且習慣已養成,溝通方式已基本定型。要改變起來,就非常難了。

2,很多媽媽會想,到底什麼樣的方式是嚴格,什麼樣的方式是專制的?其實在親子關係中就能看出端倪。這是一個指標,就好像醫生診斷病情,有一些症狀可以參考一樣。親子關係如何,往往能反映出家庭教育的問題來。那些平素裡對孩子嚴格的父母,他們的方式只會在一時間讓孩子覺得嚴厲,爾後又能恢復親密自如的親子關係。因為父母是尊重孩子的,不會讓孩子感覺不舒服,他們願意親近父母,也不會在父母面前變得謹言慎行。

那在專制型的父母那裡,親子關係會是怎麼樣的呢? 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情不自禁地跟孩子說「這就是我說的,你就按我說的做。」這就是控制孩子的那種本能欲望在作祟。只是專制型的父母,做的更加過分。在專制的方式裡,孩子只會怕父母,在父母面前都是畏畏縮縮的。父母就像暴君一樣,想要通過各種方式來讓孩子服從自己,變得聽話。 有的孩子會留下心靈陰影,甚至會憎恨自己的父母。你想一下,如果孩子連父母都怨恨時,他們對其他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會是怎樣的呢? 最終,只會讓孩子的內心充滿黑暗,而少有孩童的稚氣陽光。這樣的親子關係,是不健康的。可有的專制型父母卻無法發現,以為這是孩子聽話,自己是非常成功的。結果,孩子的心卻早已千瘡百孔。

3,所以,為人父母一定要常反省自己的行為。在寫這篇文章分析這個問題時,我發現自己對小小魚也有專制的一些地方嚴格的度處理不好就會變成專制。情緒失控時,表現會更加明顯。比如有時我太忙了,或者心情不好時,就會失去耐心。面對孩子提出的一些問題,我草草應付。甚至蠻橫地不許他去做哪件事(不要總是捧著一本課外書),而要按我要求的去辦(作業這麼多,今天的寫了沒有啊!)他說還能不能看一會。不行,沒時間了,你寫不完。甚至不想多聽孩子解釋。 有時為了讓他的行動變得快一點,也會「威脅」他。洗澡磨磨蹭蹭,今晚的電影還想看嗎?吃飯這麼慢,還要不要出去玩呢?想想自己這些行為和話語,真的是有點專制而霸蠻了。倘若我不去反省自己的這些行為,任憑自己這樣去做的話。那對孩子的成長肯定是不好的。幸運的是我一直在認真反省自己,還有跟大家分享的機會。 所以說要判斷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嚴格還是專制。還真沒有嚴格的標準,但是有兩個參考點可以看看,也可以朝著這兩個點努力。

首先,父母是不是真正尊重孩子?如果我們真的能把孩子當作一個真正的「大人」那樣來尊重。那跟他們說話的語氣,肯定不會那麼「居高臨下」了。你這樣跟自己的同伴說話,同伴會理你嗎?我想,他們肯定會對你嗤之以鼻的,下次你就不敢了。而孩子呢?他們都是非常愛自己的父母,並且信任父母的。所以你偶爾的失控發脾氣,或者對他們頤指氣使地去說話。他們也不會怪你,還是會黏著你。可這不是父母「不尊重」他們的基礎啊。反而應該更加尊重孩子吧。跟他們說話交流時,多點尊重,多點耐心,就會變得不一樣了。

其次,是不是有平等的家庭溝通氛圍?每個家庭都有它獨特的氛圍。有的家庭裡,父母跟子女無話不談,輕鬆融洽。而有的家庭裡,父母總是沉默寡言,而孩子們也是戰戰兢兢的。如果是你,願意生活在哪種家庭中呢?我想都會選擇前者吧。有人會說,不是說要對孩子嚴格一點嗎?為何又要輕鬆平等,那怎麼嚴厲地起來呢?其實,父母的嚴格,並不會妨礙親子間的交流。這是兩回事,不能混合。嚴格不是說要你總是板著臉訓孩子啊。而是在教養方面,不要縱容,太慣著孩子。在品格方面,能引導孩子的行為,對於不良的習慣和行為,要及時糾正。 而在平時的生活中,跟孩子的交流,可以完成是平等的。你能耐心地聽孩子說,聽取他們的意見。讓他們參與家庭事情的決策。也能跟孩子好好說話,而不是總對孩子吼叫。

4,如何避免自己陷入專制的養育方式中,除了上面注意的兩點,還給大家一個建議。試著用規矩和好習慣來管教孩子。而不是靠拳頭和心情來管教孩子。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誰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所以有的父母,心情好的時候,就對孩子慈眉善目,任憑孩子去看電視玩手機。可是心情不好,孩子弄出一點兒噪聲,都有可能挨一頓臭罵。甚至用拳頭來讓孩子聽話。 有一位媽媽曾留言說,如果不去罵孩子,根本管不了孩子。感覺一天不吼他,他就不聽話了。作業寫得潦草,去外邊玩得不知道回家。每次要罵著他,才會動一動,不知道該怎麼辦? 請在孩子小的時候,儘快用規矩和好習慣來管教孩子。這樣也能讓孩子學著自己管理自己。小小魚的暑假作業我們一般不需要管理。因為每天上午,他習慣了做完作業再做其他的事。如果哪天又看書忘記了,我們提醒一下就會繼續。因為從他上幼兒園時開始,就開始培養他學習的習慣。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要認真做好才行。而且每天固定一個時間來寫作業。所以如今只要告訴他作業量,然後告訴完成時間,我們基本可以不要陪著,只要他做完後檢查一下就行。 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只要有了規矩意識,培養了習慣。一切都會迎刃而解,就不需要天天去追著喊著孩子去做。當然,我們跟孩子再努力,也會有很多的不足的。在這條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長的路上。不要著急,一個問題一個問題來解決就好。只是,父母要記得多點耐心和反省。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們一直在嚴格和專制之間徘徊,有心的父母終能找到那個合適的點 。

好了,這一期探討的內容就到這裡,希望能給您和孩子帶來幫助,下期內容不容錯過,請您持續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嚴格和專制的界限在哪?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文丨魚爸1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們一直在嚴格和專制之間徘徊親子關係如何,往往能反映出家庭教育的問題來。那些平素裡對孩子嚴格的父母,他們的方式只會在一時間讓孩子覺得嚴厲,爾後又能恢復親密自如的親子關係。因為父母是尊重孩子的,不會讓孩子感覺不舒服,他們願意親近父母,也不會在父母面前變得謹言慎行。 那在專制型的父母那裡,親子關係會是怎麼樣的呢?
  • 嚴格和專制的界限在哪?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那些平素裡對孩子嚴格的父母,他們的方式只會在一時間讓孩子覺得嚴厲,爾後又能恢復親密自如的親子關係。因為父母是尊重孩子的,不會讓孩子感覺不舒服,他們願意親近父母,也不會在父母面前變得謹言慎行。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情不自禁地跟孩子說「這就是我說的,你就按我說的做。」在專制的方式裡,孩子只會怕父母,在父母面前都是畏畏縮縮的。父母就像暴君一樣,想要通過各種方式來讓孩子服從自己,變得聽話。
  • 專制VS放養,背後的育兒真相!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嚴厲專制型媽媽規則太多,毫無自主貝絲是典型的「專制型」父母,她認為管教即是愛。珍很少或者幾乎不為孩子制定規則和界限,對孩子幾乎是有求必應,可以說是到了「溺愛」的程度。暢銷書《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作者阿曼達·裡普利認為,「權威型養育」結合了「專制型」和「放任型」養育模式的優點。
  • 家庭教育:反觀21年前大案,父母對孩子人生的影響,值得深思……
    我承認,每一位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不過他們的方式不同,正因為這種不同的方式卻導致了孩子擁有了不同的人生。這也讓我想起,曾聽到芭學園的創辦者李躍兒分析講述過的銀川420事件,他先生當時是採訪案犯的記者,這個事件當是震驚全國。
  • 權威型、寬容型和專制型的父母
    我這樣做有一個前提,通過孩子在兒童期和少年初期的家庭教育,我相信孩子已經形成了在學習上「勤奮」、「自信」和在社會性方面的肯於助人、人緣好的基本特性。另外,從「心理換位」的角度,我自己在青年時代不是也不願意家長過多地幹預自己的行為嗎?雖然時代變了,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和現在的父母對孩子幹預的內容不同,但實質是相同的,讓孩子享有他們應該享有的自由,還是限制他們的這種自由。
  • 「棉花糖·家庭教育」成為智慧父母 你不能錯過的10條高能語錄
    成為「高情商」的智慧父母我們都希望下一代能夠「贏在起跑線上」,而這起跑線恰恰就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對於很多父母苦惱的育兒問題,大宋老師總能一語成讖、溫柔而不失堅定,引導他們成為「高情商」的智慧父母。她的每一堂父母課,都是「能量」滿滿、「智慧」多多,給人以醍醐灌頂之感。
  • 「棉花糖 家庭教育」「媽媽,謝謝你給我面子!」
    時至今日,依然有一些父母,打著「為了孩子好」的幌子,以「孩子還小,不要緊」為由,無所顧忌地打壓著孩子的自尊,讓孩子抬不起頭來。」中,宋丹丹半開玩笑當著全國觀眾的面,說自己生了個「廢物」。而那個「廢物」,正是她自己的一手帶大的兒子巴圖。節目裡,宋丹丹幽默風趣、金句迭出,令大伙兒忍俊不禁。可面對自己的兒子,卻又一本正經地恢復母親的本態。
  • 孩子的改變,來自父母的覺醒,十大家庭教育理念,值得反思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孩子就是每個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喜怒哀樂都是父母內在寫照的真實反映。所謂「子不教,親之過」,如果父母對孩子現狀不滿意,先要反思自己所持有的教育理念。歸根結底,孩子的改變,來自父母的覺醒。
  • 憑本事讓美國服氣,「印度式CEO」值得深思
    而美國的教育和科研體制、法律更保護創新,鼓勵獨立思考和個體的獨立性,所以相比中國創業者「我看到一個巨大的機會,我要藉此改變我的人生和社會地位」的出發點,美國創業者的初衷更多是:「我要做出一個巨牛的產品,讓世界更美好,讓世界覺得我與眾不同。」但是不管以上哪一種方式,公司在經營的過程中,尤其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總會遇到瓶頸、風險,需要做出調整。
  • 父母與孩子的界限,究竟在哪裡?
    孩子面前,我們家長到底要怎樣扮演自己的角色,才能讓孩子、自己及家庭的每個成員,都有比較健康的生活和成長空間? 逝者已逝,不想過多評價討論。而引發的思考,連綿不絕,也絕對值得反思,父母與孩子有界限嗎?界限又在哪裡?
  • 讓愛和權威都不「打折」
    家庭教育是一門關於父母如何愛孩子的科學和智慧,需要父母去不斷地學習、理解、掌握、總結、反思、提升和應用這門愛的藝術。漫畫展示的是孩子考試後因分數不同而得到的父母不同對待,孩子考試得高分,父母給予的是親吻;考試得低分,施與的是巴掌。在親吻和巴掌之間,我們看到是父母對孩子功利性的、有條件的愛。在家庭教育中,如何不讓這種「巴掌與吻教育之痛」再次上演,是我們每一位父母都需要直面和深思的問題。「愛子,教之以義方。」「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前句話出自《左轉》。
  • 父母該反思:明明在同一屋簷下,孩子卻過成了「城市留守兒童」
    ;但是還有一類孩子,明明每天和父母在同一屋簷下,但是卻也過成了留守兒童,只不過他們是「城市留守兒童」,為何會出現這種局面?即便是生活在一起,每天也能夠見到,但是孩子缺少父母的真心陪伴,時間長了也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遠,無形之中也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作為父母,真的該反思自己的行為,不要讓你的孩子也成為「城市留守兒童」中的一員。
  • 「棉花糖·家庭教育」雙職工父母,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
    缺席的爸 +焦慮的媽=糟心的娃「全民焦慮」的時代,造就了一大批「中國特色父母」:爸爸們以賺錢養家為由早出晚歸、甚至不歸,孩子普遍缺乏父親的陪伴。在2015年,全國第二次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在子女教育方面,近50%家庭的父親「缺位」。面對「最想把心裡話說給誰聽」時,只有約7%的孩子選擇了父親,高達63%的孩子選擇了母親。當老師問「你們的爸爸是什麼樣」時,孩子們紛紛說「我爸爸能掙好多好多錢」、「我爸爸很懶,就會玩手機」,而不說「我爸爸懂得好多好多知識」、「我爸爸能把我舉高高」時,我們究竟是該笑還是該哭呢?
  •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好不好?
    而另一個慈愛的人,可以在孩子受到責罵後加以安慰,讓孩子還是感受到父母還是愛著他,為他好的,不至於留下責罵後的心理陰影。有界限的自由,需要「先嚴後寬」?還有一部分家長擔心如果孩子從小的家庭環境氛圍和管教方式太過於自由民主,孩子長大後豈不是更加無法無天、無法管教了?尤其在青春期的時候,孩子進入叛逆期,如果家裡頭沒有一個可以「震懾」住孩子,給他做規矩的人,以後可能會麻煩多多。給予孩子有界限的自由,「先嚴後寬」,要比以後長大了再來嚴格要求孩子要容易地多。
  • 北大吳謝宇弒母案,天使與惡魔僅有一步之遙,這三種家庭要反思
    解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多樣的,家庭教育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鑑於這麼多年,類似吳謝宇涉嫌弒母案件已經發生了很多起,在冷絲看來,三種類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或者說三種家庭需要特別警惕,要深刻反思!所謂「專制型家庭教育方式」,其實就是一種極端化教育方式。這種類型家庭或者教育方式之下,父母在子女心中處於絕對不可挑戰的地位。在教育過程中,父母通常採取極為嚴格的要求標準,過度幹涉子女的自主選擇行為。子女如果沒有達到父母設定的目標,父母便實施嚴格懲罰,甚至是極端的懲罰,比如打罵,其中就包括辱罵和暴力毆打。
  • 「毀掉」你的孩子的這幾點!你中了幾招
    今天這個論點,就是「管孩子」。如果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催他;那個毀掉一個孩子最徹底的方法就是管、管、管死他!這邊的「管」不是管束,是「控制」。常常說「我是為你好」,這句話其實很傷人,因為這種父母習慣用愛綁架孩子,而且通常毫無自覺,我們也可以說這一類父母不是故意的,他們打心底認為自己的人生經驗,可以完全復刻在下一代的身上。如果孩子反抗父母,他反抗的是父母的決定嗎?錯!他是在質疑父母的愛!這多嚴重啊,所以一次兩次十次之後,孩子漸漸被父母吞噬了自我,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到最後變得毫無自己的想法。
  • 父母子女一場,別讓「太愛」模糊了人與人的界限
    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會因為愛,而模糊了界限。,強勢的愛,如果沒有和孩子分清界限,過多幹涉,給孩子留下的重創絕不亞於暴力。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曾說過:父母的職責和任務是撫養一個獨立的生命到成熟,並將其投放到全人類的世界裡發揮作用。
  • 寫在國際家庭日,幾個家庭教育的反面案例,值得深思!
    多是因為題目中「幾個家庭教育的反面案例」所吸引,下面一線教師就來和大家分享這個節日的內涵和幾個家庭教育的案例,供大家反思。從1994年開始每年的5月15日被確定為國際家庭日。旨在引起大家對家庭問題的重視,促進家庭幸福,而對於普通人來說,很多人確實總是一味的要求家人要多掙錢,要求孩子考高分……家庭矛盾激化、成員壓力巨大,何談幸福。沒有誰願意生活在沒有幸福感的家庭。
  • 「毒教育」有多可怕?由豫章書院引起的深思
    其背後的家長思維,更讓我們深思了起來......二.父母對子女的愛和擔心它變成了犯罪者的勇氣。說到教育,讓我們看看這些孩子生活在什麼樣的家庭裡?像小張父母這樣的家長有很多。他們是典型的古板父母,沉溺於專制。同時,他們希望小張好好學習,聽話,同時幫助她做好每件事。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女孩好,但是父母沒有想到,女孩的反叛卻悄然滋長。久而久之,孩子們自然會反抗,因為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成為「工具人」。
  • 孩子的自律、時間管理、行為問題和界限感等,都與父母的做法有關
    要知道,長期得不到肯定和鼓勵,孩子在精神上就會「缺乏營養」,為了獲得營養,孩子就會自動自發的做出一些事情來,如果」表現好「不能得到父母的認可,孩子就會反過來,從」表現差「來獲取關注。 因此,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的確不是毫無理由。但會誇和能誇,也是父母的一項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