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的老師眼中,體育課上要「快樂成功」似乎是個很簡單的活」,不需要什麼技術,似乎體育課是隨便來個人就可以上的,不需要專業的教師,他們忘了體育課是體育「教」與「學」的過程。作為體育教師,我們要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快樂」和「成功」就是個技術話了,需要經過必要的專業化修煉。
一、何為「快樂體育」?
「快樂體育」最初淵源於快樂教育。針對學生厭學現象,教育界出現了愉快教學趣味教學、寓教於樂的主張和做法。受這些教育思潮的影響,一些體育工作者提出了「趣味教學」「情景教學」「男拳女舞」「音樂進課堂」等主張,並進行了大膽的教學實驗。這些主張雖然說法不一,各有特點,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寓教於樂」的思想。在這種背景下,20世紀80年代,「快樂體育」由日本傳人我國,並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逐漸對我國廣大體育教師和體育教學產生了較大影響。
在中國,「快樂」一詞比較多義,也比較容易引起誤解,常常被理解成表面的心情愉悅,而且「快樂」一詞也很難解釋失敗與成功、痛苦和快樂之間的複雜關係,體育領域對此一直有一些反對和誤解的聲音。我國的學校在實踐「快樂體育」的過程出現了許多理論的錯誤解讀和實踐上的歪曲,其中既包括支持「快樂體育」的人,也包括反對「快樂體育」的人。這些誤讀和誤解主要包含兩個方面:有些支持「快樂體育「的人會把「快樂」誤讀和誤解為體育教學的遊戲化,誤解為體育學習內容是由學生來選擇和決定的,體育課變成遊戲課;有些反對「快樂體育」的人把「快樂」誤解為教育的喪失,對學生的遷就,教學的自由化,這種教學將學生奉為上帝,造成了所謂新的放羊式教學。這些思想都是不客觀、不正確的,並非"快樂體育」真正追求的目標,因此我們理解「快樂體育」不能僅從字面上來看,更應抓住"快樂」背後的本質內涵一一努力付出之後的收穫。「成功體育」是針對「快樂體育」在名稱上容易造成誤解的缺陷,借用「成功教育」的名稱和「挫折教育」的思想,在「快樂體育」的理論和實踐上,融合了國內外相關的理論和實踐,如日本的「Trops理論」D等發展起來的。其標誌性的論述和著作有《「成功體育」的呼喚》《探索成功的體育教學》等。「成功體育」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研究,已經具有獨自的理論和實踐。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有關「成功體育」的成果很多,也有許多好的實踐例。
「成功體育」明確主張,要通過有效的體育教學實踐和獨特的方法體系,讓學生充分地體驗學習的成功和運動的樂趣,但學習的成功是建立在科學的教法和嚴格的教學要求基礎上的,不是遷就,也不是自由化,而是努力、挫折和失敗之後的成功。「成功體育」堅決反對"莫名其妙的失敗」和「以失敗而告終的失敗」。運動樂趣的體驗是每個學生應該享受的體育權利,教師要讓每個學生都能相應地體會到運動的樂趣,而且特別要關係那些身體條件、體育基礎和體育自信心差的學生,採用多種激勵學生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努力成功的方法,使學生在體育中獲得成就感,為全體學生的終生體育服務。「快樂體育」強調學生快樂的情感體驗,而快樂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不同是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環境等帶來的快樂;「成功體育」則強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強調「成功後帶來的快樂」。在體育教學中,要想讓學生「快樂成功」,教師不僅要擁有一定的智慧,而且要採用一定的策略.
1.突出運動的「固有樂趣」,讓學生體驗不同運動的特點教師要充分地認識和提取各個運動項目中的樂趣,然後在教學過程和方法中體現這些特質,把運動的內在樂趣充分地轉達給學生,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驗到每項運動的樂趣,促使他們參與運動。(2)培養學生判斷和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運動項目的能力。體育運動最具有「集體的活動」的屬性,約定和規則,參加組織活動,並在同伴和集體的幫助下更好地提高自己的運動成績,更多地獲得成功的體驗,這使學生可以有效地、愉快地參與體育的重要條件。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注重營造小集團學習的氛圍,開發小組學習的各種教學形態和過程模式,充分發揮小組活動優勢。「目標學習」的基本過程主要為三個階段:學生在自己原有的技能水平上嘗試和享受運動、挑戰和學習新的運動技術,享受學習和挑戰成功、掌握新技能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創新性的學習延伸,發揮創造性,體會創造性學習的樂趣的階段。某校初一女生在兩個標準的排球場學習排球的下手發球,但靠近場地底線的劃著相隔一米的四條線(其中兩條線在底線的後面),有一塊排球場是標準的網高,一塊球場是低於標準的網高的球場,學生們用的排球既有成人用的排球也有軟式排球。教師在講解了下手發球的技術要求和動作順序後,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選擇不同的網高,位置和排球,然後進行發球的練習。如果在某個自己認為合適的位置連發三個好球就可以換成難發的球或是難發的位置,繼續挑戰,如果在新的位置上失敗了就回到原來的難度上繼續練習;如果在新的位置上又成功了,就向新的難度繼續前進,直到最後達到用正式的排球、在離底線2米處可以準確發球到對方球場,即達成了學習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由易到難地進行學習,積小成功為大成功,所有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在我們常規的體育教學和學校體育中,只有一個第一名,這似乎是一個正常的體育競賽現象,但卻不是一個正常的體育教育現象,因為我們體育教育的目標是要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體驗到運動的樂趣和體育學習的成功感,而這種只有「唯一勝利者」的體育比賽體系的確讓很多身體條件差的學生在不斷的失敗體驗中喪失了對體育的興趣。那些從來沒有在體育中獲得成功的學生是不可能在未來的生活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去的。當我們改變了常規的體育比賽思維以後,我們的體育教學地會發生重大的變化,例如,在「反50米跑」的比賽中,當地一位學生到達終點的那一時刻,把其他學生的位置記下作為各自的起點向反方向跑,於是每個人的可能勝利的機遇是完全一樣的,也就是說,每個學生在這場比賽中都有可能取得勝利,這樣每個學生都被喚起了取得勝利的欲望,都會積極地參與競爭,包括總是獲得第一位的那位學生。需要注意的是,讓位跑、讓距離跳遠、「反50米跑」、自我挑戰跑等也不能濫用,要選擇合適的時機運用。(3).利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團隊力量獲得成功「目標跳遠」是採取自己向自己的最遠距離挑戰,並把挑戰的成績以組為單位加起來進行小組間比賽的方法。具體方法為:在沙坑中間放置一條紅線作為大家挑戰的目標,將學生隨機分成幾個比賽小組,學生各自按照自己的最好跳遠成績(事先測好)量出自己的起跳地點,然後進行跳遠比賽,每人跳三次,沒有達到目標者不得分,超過目標者得1分,超過目標較多者得2分,每人跳完三次後,將小組的分數相加,與其他小組相比後得出比賽成績.「目標跳遠」是自我挑戰的方略,也是典型的利用集體和團體賽的因素進行的教學,是學生在積極的比賽中不斷挑戰自我,即使是技能差的學生也一樣能為集體爭光,不斷提高跳遠成績,最終實現全體學生參與體育學習和鍛鍊。採用調整場地器材等方法手段,不僅能增強學生對項目的新鮮感,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並對運動產生好感,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例如,利用反彈板幫助學生體驗跳繩樂趣、擴大球筐幫助學生體驗投籃樂趣、用底線當足球門組織足球賽、利用「網球棒球」體驗棒球樂趣、利用「支架打棒球」體驗棒球樂趣,利用彈網手球提高學生對手球學習的樂趣等。
本文由體育教師大本營曉玲老師整理撰寫,未經允許,不得轉載,一經發現將採取騰訊相關法規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