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研究院在碳包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顆粒合成方面取得進展

2020-12-15 中國科學院

合肥研究院在碳包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顆粒合成方面取得進展

2016-06-15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梁長浩課題組最近在碳包覆過渡金屬碳化物(TMC/C)納米顆粒合成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結果以全文的形式發表在Carbon 雜誌上(Carbon, 2016, 100, 590-599)

  過渡族金屬碳化物(TMC)是一種共價鍵、離子鍵和金屬鍵共存的特殊材料,因此展現出獨特的電學及力學性質。然而在應用過程中材料表面的碳易被氧化,導致材料表面結構發生改變,最終影響其物理與化學性能。此外,納米尺度的TMC在應用過程中還容易發生聚集,導致材料結晶再生長以及催化活性位點減少。近年來,碳包覆納米材料因其獨特的物理與化學性質而倍受關注,例如表面易功能化、抗氧化、抗酸鹼腐蝕、不容易團聚等,因此被廣泛應用於磁性數據存儲、電催化、生物工程等領域。綜上所述,若將表面穩定性高的碳材料製備成TMC的保護層,形成獨特的TMC/C核殼結構,那麼具有此特殊結構的複合材料將有可能成為電化學儲能設備中理想的電極材料。因此,發展一種簡單有效、溫和可控的方法製備尺寸均一的碳包覆過渡族金屬碳化物(TMC/C)納米材料具有重要意義。

  最近,基於液相雷射熔蝕(Laser Ablation in Liquids, LAL)技術,固體所研究人員分別以無水乙醇和丙酮作為液相介質,成功製備了一系列TMC/C核殼結構納米材料,包括TaC/CNbC/CHfC/CMoC/C(圖1 a-f)。結構分析表明,這類材料的內部TMC均表現為類似於NaCl型的立方相晶體結構,外殼為不同厚度的無定形碳。LAL實驗結果表明,液相分散介質的種類對於TMC/C核殼結構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例如,鉭靶材在丙酮中可以形成碳包覆過渡族金屬碳化物的核殼結構,即TMC/C,而在無水乙醇中並不能獲得類似結構的納米材料,此實驗說明丙酮比無水乙醇更有利於碳包覆層的形成。結合這些實驗結果,固體所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可能的TMC/C核殼結構形成機制。如圖1g所示,液相介質中,脈衝雷射與固體靶材作用,會在固-液界面上形成一個高溫、高壓的等離子體羽,該等離子體羽在液相介質中先後經歷快速絕熱膨脹和驟冷過程,最終湮滅。在此過程中,等離子體羽與液相介質的界面上,靶材剝離的成分與有機液相介質分解的含碳成分迅速結合,並成核、生長為金屬碳化物的納米顆粒,同時在其表面析出過飽和碳,最終在驟冷過程之後形成無定形碳包覆的核殼納米顆粒。該研究TMC/C核殼結構的可控合成提供了一種簡單、綠色的普適性方法。此外,為研究TMC/C核殼結構納米材料的電學性質,固體所研究人員以TaC/C核殼納米結構為例,設計了一系列對比試驗,發現在超級電容器的應用中,此類結構的納米材料展現出了優越的倍率和循環性能(圖2)。

  該工作得到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No. 2014CB9317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World Premier International (WPI) Center for Materials Nano-architectonics (MANA)的資助。

  文章連結 

  1. (a)HfC/C核殼結構的TEM圖;(b)TaC/C核殼結構的TEM圖;(c)(d)MoC/C核殼結構的TEM圖;(e)(f)NbC/C核殼結構的TEM圖;(g)TMC/C核殼納米顆粒可能的形成機制。

 

  2. (a)TaC/C 核殼結構在6.0 M KOH 溶液中的不同掃速下的循環伏安圖;(b)TaC/C核殼結構在不同電流密度下的充放電曲線;(c)TaC/C核殼結構與文獻報導中不同結構TaC材料的比容量對比;(d)TaC/C核殼結構的充放電循環曲線。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梁長浩課題組最近在碳包覆過渡金屬碳化物(TMC/C)納米顆粒合成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結果以全文的形式發表在Carbon 雜誌上(Carbon, 2016, 100, 590-599)。
  過渡族金屬碳化物(TMC)是一種共價鍵、離子鍵和金屬鍵共存的特殊材料,因此展現出獨特的電學及力學性質。然而在應用過程中材料表面的碳易被氧化,導致材料表面結構發生改變,最終影響其物理與化學性能。此外,納米尺度的TMC在應用過程中還容易發生聚集,導致材料結晶再生長以及催化活性位點減少。近年來,碳包覆納米材料因其獨特的物理與化學性質而倍受關注,例如表面易功能化、抗氧化、抗酸鹼腐蝕、不容易團聚等,因此被廣泛應用於磁性數據存儲、電催化、生物工程等領域。綜上所述,若將表面穩定性高的碳材料製備成TMC的保護層,形成獨特的TMC/C核殼結構,那麼具有此特殊結構的複合材料將有可能成為電化學儲能設備中理想的電極材料。因此,發展一種簡單有效、溫和可控的方法製備尺寸均一的碳包覆過渡族金屬碳化物(TMC/C)納米材料具有重要意義。
  最近,基於液相雷射熔蝕(Laser Ablation in Liquids, LAL)技術,固體所研究人員分別以無水乙醇和丙酮作為液相介質,成功製備了一系列TMC/C核殼結構納米材料,包括TaC/C、NbC/C、HfC/C和MoC/C(圖1 a-f)。結構分析表明,這類材料的內部TMC均表現為類似於NaCl型的立方相晶體結構,外殼為不同厚度的無定形碳。LAL實驗結果表明,液相分散介質的種類對於TMC/C核殼結構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例如,鉭靶材在丙酮中可以形成碳包覆過渡族金屬碳化物的核殼結構,即TMC/C,而在無水乙醇中並不能獲得類似結構的納米材料,此實驗說明丙酮比無水乙醇更有利於碳包覆層的形成。結合這些實驗結果,固體所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可能的TMC/C核殼結構形成機制。如圖1g所示,液相介質中,脈衝雷射與固體靶材作用,會在固-液界面上形成一個高溫、高壓的等離子體羽,該等離子體羽在液相介質中先後經歷快速絕熱膨脹和驟冷過程,最終湮滅。在此過程中,等離子體羽與液相介質的界面上,靶材剝離的成分與有機液相介質分解的含碳成分迅速結合,並成核、生長為金屬碳化物的納米顆粒,同時在其表面析出過飽和碳,最終在驟冷過程之後形成無定形碳包覆的核殼納米顆粒。該研究為TMC/C核殼結構的可控合成提供了一種簡單、綠色的普適性方法。此外,為研究TMC/C核殼結構納米材料的電學性質,固體所研究人員以TaC/C核殼納米結構為例,設計了一系列對比試驗,發現在超級電容器的應用中,此類結構的納米材料展現出了優越的倍率和循環性能(圖2)。
  該工作得到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No. 2014CB9317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World Premier International (WPI) Center for Materials Nano-architectonics (MANA)的資助。
  文章連結 

  圖1. (a)是HfC/C核殼結構的TEM圖;(b)是TaC/C核殼結構的TEM圖;(c)和(d)是MoC/C核殼結構的TEM圖;(e)和(f)是NbC/C核殼結構的TEM圖;(g)是TMC/C核殼納米顆粒可能的形成機制。
 
  圖2. (a)TaC/C 核殼結構在6.0 M KOH 溶液中的不同掃速下的循環伏安圖;(b)TaC/C核殼結構在不同電流密度下的充放電曲線;(c)TaC/C核殼結構與文獻報導中不同結構TaC材料的比容量對比;(d)TaC/C核殼結構的充放電循環曲線。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我發現宏量合成多孔摻雜 碳納米材料製備新途徑
    科技日報合肥7月29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教授和梁海偉教授研究團隊找到了一種過渡金屬鹽催化有機小分子碳化的合成新途徑,實現了在分子層面可控的宏量合成多孔摻雜碳納米材料。研究成果發表在7月27日出版的《科學進展》上。
  • 合肥研究院在金屬團簇研究中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金屬團簇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9-14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然而,金屬納米糰簇的研究也存在很多困難和挑戰(如精準合成、結構解析等)。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課題組進行了不懈努力。繼揭示金納米糰簇中存在像有機分子一樣的「同分異構」現象(Nature Commun.
  • 碳與過渡金屬作用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研究組與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碳與過渡金屬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
  • 電解水制氫:如何設計金屬碳化物催化劑?
    2019, 244, 620),在催化劑表/界面活性位構築、電子調控、協同催化等取得了系統認識。 核心內容有鑑於此,高慶生教授課題組與復旦大學唐頤教授團隊合作,全面總結了過渡金屬碳化物析氫電催化劑的重要進展。
  • 中國科大在催化劑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對於現代工業至關重要。大量的實驗和理論研究表明,負載型金屬催化劑中的載體不僅扮演著分散和穩定金屬納米顆粒的作用,還會與金屬顆粒產生強相互作用,進而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
  • 功能納米材料在重金屬汙染水體修復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功能納米材料在重金屬汙染水體修復中的應用研究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重金屬汙染對水體生態和人體健康會造成嚴重危害,通過納米材料來去除重金屬是一個簡單便捷的方法,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以及研究。同時,本文對影響重金屬去除的幾個因素(溶液pH值、重金屬濃度、吸附時間、溫度、納米材料性能、離子強度以及共離子影響)進行了歸納總結。最後,對未來納米材料在修復重金屬方面的研究進行了展望。水體重金屬汙染一直以來受到廣泛的關注。重金屬汙染主要來自於蓄電池、化石燃料、冶金、礦山、金屬電鍍產業、農藥以及化肥等行業。常見的重金屬有汞、鉻、鉛、砷、鋅、銅、鎳等。
  • 金屬納米糰簇螢光與結構關聯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課題組與復旦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合肥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合作,在金屬納米糰簇的結構與螢光性能關聯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工作已在《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 (
  • 中山大學:新方法合成分層多孔碳納米片,用於鋰硫電池的正極材料
    成果簡介 多孔碳納米片具有縱向連續性、橫向超薄、高比表面積、表面原子活性以及微納性能的協同效應等優點,其製備、結構和性能的研究受到廣泛關注。與Ruowen Fu(通訊作者)等研究人員在《Langmuir》期刊發表名為「Template-Free Preparation of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Nanosheets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y」的論文,研究以氧化石墨烯為載體,通過Friedel-Crafts反應輔助負載聚苯乙烯製備了一系列超薄層狀多孔碳納米片
  • 負載型雙金屬催化劑在原子層面上的精細可控合成取得重要進展
    負載型雙金屬催化劑在原子層面上的精細可控合成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路軍嶺教授課題組在原子層面上精細設計與合成負載型雙金屬催化劑領域取得新進展
  • 在納米生態毒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吳李君課題組承擔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子課題「人工納米材料的環境生物效應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 過渡金屬修飾{P2W12}基多酸化合物的研究進展
    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呂紅金教授介紹了多金屬氧酸鹽領域的重要系列之一——過渡金屬修飾基多酸化合物的研究進展, 根據構築模塊的聚合數分類歸納了該系列化合物的相關結構, 闡述了部分代表性化合物的結構特點及合成策略, 整理了該類化合物的功能應用, 並對其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 金屬單原子催化劑、無金屬異質原子摻雜碳、高活性無定型RuCu納米...
    近年來,金屬單原子(SAs)由於高的原子率、獨特的電子結構、可調節的表面特性和低成本等優點而備受關注。然而,金屬SAs由於其較高的表面能而通常具有相對較低的物理/化學穩定性,從而嚴重降低了電化學性能。針對具有更好穩定性和性能的金屬SAs,目前已經開發了一些新的合成策略。
  • 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年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結構引起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特別是碳化鐵納米材料,因其較高的飽和磁化強度、優異的穩定性、高效的催化活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點,在納米磁學、費託合成催化、電化學能源存儲與轉換以及生物醫學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目前的碳化鐵製備方法繁瑣,常常採用成本高、形貌難以控制、操作也較繁複的高溫固相反應或者雷射熱分解等技術。
  • 大連化物所對二甲苯「綠色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對二甲苯「綠色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2018-02-2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昌志、研究員王愛琴和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綠色對二甲苯(PX)合成路線中取得新進展
  •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合成後疏水修飾及其應用
    作為晶態雜化多孔材料, 金屬-有機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積與孔體積等優點在諸多應用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 然而, 此類材料所存在的水穩定性差等問題, 嚴重限制了其實際工業應用.
  • 固體所在MoS2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室研究員趙邦傳課題組在MoS2鋰離子電池(LIBs)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ChemElectroChem
  • 大連化物所在酸性條件下長壽命非貴金屬電解水催化劑方面獲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酸性條件下長壽命非貴金屬電解水催化劑方面獲進展 2019-04-0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研究員韓洪憲和中科院院士李燦團隊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教授(RIKEN)Ryuhei Nakamura研究團隊合作,在酸性條件下非貴金屬電催化分解水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量子尺寸金屬納米顆粒」的表面光化學
    對於直徑處於2-10 nm之間,表現出獨特的量子光學效應(LSPR)以及量子電子效應(「反向庫倫阻塞效應」)的金屬納米顆粒,作者將其稱為「量子尺寸金屬納米顆粒」。這種納米顆粒由於內部電子分布不均勻,在光照條件下高能熱電子分布在金屬表面並與金屬表面吸附的分子相互作用,甚至可以改變金屬納米顆粒的光學吸收特性;另一方面,金屬-表面分子之間較強的相互作用也可以活化這些分子,促進光催化反應進行。
  • 過渡金屬磷化物研究獲突破性進展—新聞—科學網
    最近,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旭平課題組在過渡金屬磷化物及陣列的表界面調控及其在電解水制氫應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該課題組率先採用低溫磷化策略對金屬氧化物或氫氧化物進行轉換反應,實現了無表面活性劑過渡金屬磷化物納米結構的快速、保形製備,發展了三維過渡金屬磷化物納米陣列電極,成功用於高效電解水制氫,並分析探討了催化機理。
  • 預測新型雙金屬納米功能材料
    Vlachos合作,在多尺度能源材料設計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據了解,他們通過密度泛函理論結合動力學模特卡羅的多尺度計算模擬,預測了一種新型的雙金屬納米功能材料:通過對一種金屬納米顆粒表面用另外一種金屬作亞單層「缺陷」的修飾,能夠提高2~3個數量級的催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