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次歸還戰時掠奪中國書刊資料 學術價值高

2020-12-16 騰訊網

  70年前日本侵華時期掠走的40冊嶺南大學學士學位論文,日前歸還中山大學圖書館,並通過媒體尋找主人。一個月過去,這批論文僅1本被作者的後人尋回。中大圖書館館長程煥文昨日通過南方日報發出呼籲:請相關知情者和中大圖書館聯繫,讓這些學術歷史價值極高的論文流傳於世。

  日本首次歸還掠奪書刊資料

  走進中大圖書館特藏部,在兩個大紙箱內,筆者見到了這批珍貴的論文。翻開這批成書於中華民國28年至30年(1939年—1941年)的本科論文,雖紙頁發黃墨跡猶新。論文主要集中在工業、政黨、交通幾大領域,從對貨幣政策改革還是抗戰局勢論,觀點都十分犀利。「這自然也成為日本情報機構眼中的香餑餑。」程煥文說。

  據程煥文推測,這批論文應當是1942年嶺南大學顛沛流離之際被日寇掠奪。1938年,日本侵華鐵蹄日益逼近廣州,嶺南大學被迫南遷香港。1941年底香港淪陷後,嶺南大學再次返回內地。幾經輾轉,這些論文連同許多重要資料不翼而飛。

  今年7月,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在館內偶然發現了這批沒有編目的文獻資料。因為嶺南大學在1952年時已併入中大,所以日方基於學術操守和與中大的良好書刊交換關係,40冊嶺南大學學士學位論文終於在9月份回歸。

  據了解,這也是二戰結束以來,日本第一次歸還戰時掠奪中國書刊資料。

  父親百年誕辰後人尋回論文

  前天,名列40冊中的《三十年來中國社會思潮之檢討》終於被其主人張維持的後人尋回。此時,距離已故的張維持先生100年誕辰只餘18天。

  張維持的兒子張超專程從香港來到廣州,拿到了3份論文複印本。之前,有留在廣州的親戚看到報導後,發現故人的論文赫然在列,立刻聯繫張家後人。聽到這一消息,6個兄弟姐妹及家裡人都十分激動,遠在新加坡的外孫林立當晚還揮筆寫詩。

  「塵海銷聲二十年,忽聞東渡有遺篇」,43歲的新加坡大學中文系教授林立難掩心中的激動之情,連賦2篇律詩,回憶祖父的音容。「髫年膝下日承歡,每見秋來鬢漸斑。慈比清風呵柳弱,教同春雨化駑頑。」

  據中大圖書館特藏部工作人員何禎介紹,目前已有10多位人士陸續與中大圖書館聯繫,希望找到祖輩的筆墨。除張維持外,有3位都如願地尋到了論文,但這並不在日本歸還論文之列,只是屬於同時期的中大學生的論文。

  將攜手嶺南學院校友會尋人

  程煥文推測,這批嶺南大學的學生如果健在,起碼有90多歲的高齡了,可能並不知道論文歸還之事。此外,他們多半有出國背景,其後人散落在世界各地,校方沒辦法一一通知。

  能找到張維持的後人,要歸功於張維持在中大的任教背景。中大中文系的老教授黃天驥在報紙上看到尋找先師的消息,急忙與中大圖書館聯繫。而張超來到廣州後,陪同他的正是兩個著名中大教授的後輩——王起的兒子王則楚、詹安泰的兒子詹叔夏。

  中大圖書館將和嶺南學院校友會攜手,希望能為論文找到主人。程煥文承諾,對每位尋訪到的論文作者,圖書館將免費贈閱一份精裝本學士論文(複印本)作為紀念。

  「這是中大的學術傳統,我們為每一位學子的畢業論文都裝訂成冊,放在圖書館內保存。歡迎中大校友回來看他們當年的心血之作」,程煥文說。

  ■人物

  上世紀30年代下鄉調研思想新銳

  張維持是容庚先生助手

  張維持是原嶺南大學文學院社會學系學生,在這篇厚達1寸的《三十年來中國社會思潮之檢討》論文裡,他討論了從五四啟蒙運動、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到新興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演變史,並以中國鄉村建設思潮為例,探討社會思想在實踐中的應用。

  張維持接受了馬列主義的巨大影響,言辭充滿了批判性。如五四啟蒙運動推倒禮教的行動,他批為「不大了解社會的構成,不大了解所謂生活狀態」,因為只有改革封建生產關係,才能推翻封建社會。

  張超說,父親從小就和他們說馬列主義的思想,痛斥日本的侵華行為。從論文中看,這種奮進的愛國主義思想早在他讀大學時已形成。

  不要以為上世紀30年代的學生只是會喊口號的憤青,張維持親身到定縣和鄒平鄉村進行田野調查。據他發現,鄉村建設正在進行「愚、貧、弱、私」四大問題的改革,其對應政策為「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公民教育」。張維持認為,鄉村建設千頭萬緒,但這四個基本建設值得參考。

  中山大學圖書館館長程煥文讀了張維持的這篇論文,評價其為「思想先進,眼光獨到」。

  ■張維持簡歷

  張維持精通英文和日文,1939年從嶺南大學畢業後,擔任聯合國兒童救濟基金會專員翻譯及《澳門日報》的主筆。新中國成立後,張維持回到母校嶺南大學(現中山大學)中文系任教直到終老(1991年逝世)。

  談起張維持的工作履歷,不得不提我國著名古文字學家、金文專家、已故的中大教授容庚先生。容庚曾為教師們開設青銅器知識講座,後來張維持根據聽課筆記,與老師合編19萬字的《殷周青銅器通論》,是當時研究青銅器的重要讀物。

  張維持一生酷愛陶器,著有《廣東石灣陶器》,被容庚戲稱為「淘氣專家」。這些軼事,都被收錄到《容庚傳》中。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雷雨 實習生 何瑞琪 統籌:梅志清

相關焦點

  • 中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現藏皇宮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日前通過日本駐華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本天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迅速歸還所掠中國文物「中華唐鴻臚井刻石」。這是中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現藏日本皇宮。
  • 宋子文檔案揭秘:羅斯福提出「琉球群島歸還中國」
    宋子文夫婦(前)與家人在一起(資料照片)   67年前,羅斯福向宋子文提出「琉球群島歸還中國」——  宋子文檔案上午第三度揭秘  由復旦大學歷史系和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合作的「宋子文檔案」今天上午又有了新成果:繼去年和前年,「宋子文檔案」兩度解密後,復旦大學今天又推出了三本新書,分別是《戰時歲月——宋子文與外國人士往來函電稿新編(1940—1943)》《風雲際會——宋子文與外國人士會談記錄(1940—1949)》及《宋子文生平與資料文獻研究》,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 近代日本對中國東北畜產資源的掠奪
    顯然,這些畜產試驗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提高中國東北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為了滿足日本國內對畜產品的需求和對外侵略戰爭的需要,屬於日本對華畜產掠奪的一部分。  近代以來,日本逐步確立了對中國東北畜產業進行全面控制和掠奪的政策。日俄戰爭後,「滿鐵」即在東北建立了一系列農牧業試驗場、種畜場。
  • 美方歸還中國361件流失文物 私人收藏家掠奪偷運被FBI查獲
    中國日報2月29日電 當地時間2月28日,美國政府向中國返還361件(套)流失文物。這些中國流失文物,由美國聯邦調查局印第安納波利斯分局近幾年查獲,涉及多個文物門類且時間跨度長。這是今年1月中美再次籤署限制進口中國文物政府間諒解備忘錄後,首次中國流失文物自美國返還。也是自2009年備忘錄籤署以來,美方第三次、也是規模最大一次中國流失文物返還。聯邦調查局稱,此次交還的文物由FBI於2014年4月在美國印第安納州查獲,經由一位名叫唐納德·米勒(Donald Miller)的私人收藏家掠奪偷運而來。
  • 日本從中國帶走的文物數量太多,戰後卻僅歸還117箱善本書
    ——范文瀾(中)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87,閱讀約2分鐘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抗戰14年,日軍從中國掠奪了多少文物?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或許將是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謎團。有一點是肯定的。數字驚人,觸目驚心。
  • 日本有樣東西,原本是中國的,中國想要研究,必須要去日本才行
    我們知道,近現代史上,日本人除了對中國進行侵略,其實,日本人還進攻了東南亞。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對於整個東南亞的民眾來說,簡直就是噩夢。然而,日本人的兇殘行為,不僅僅表現在戰場上,還表現在對當地經濟的掠奪上。
  • 投降後的日本為何願意把文物和金銀還給中國?卻不願意歸還此物
    不僅如此,日本方面對於中國的書籍,還設立了很多機構,比如 「滿洲國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主要活動於東北地區,任務是搜集各種中國古舊書。 「學術資料接收委員會」,以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為中心所組成。負責在南京、杭州等地學術標本的接收和保存工作。在當時的俄中國,日本設立了很多這樣的機構。
  • 抗戰時期日本對海南的經濟掠奪:奪石碌鐵礦礦產
    文/本刊特約撰稿張興吉  在抗戰全面爆發前,日本方面對海南島進行過多方面的資源調查,這些成果在1939年後很快就成了日本進行海南島資源掠奪的基礎資料,也是日本海南島資源「開發」得以迅速開展的前提。1939年2月日軍侵入海南之後,在實現其領土佔領以及軍事的戰略意義之外,海南島的資源很快就成為日本佔領當局的核心內容。
  • 首次披露的瀋陽檔案價值到底有多大
    《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在奉天的侵略活動檔案彙編》共五冊,分:侵犯主權篇、情報收集篇、經濟掠奪篇、軍事侵略篇、殺戮欺壓篇等專題,共收錄館藏檔案590件、2168頁,首次以檔案原文形式公開出版。這些檔案真實記錄了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在奉天地區侵略活動,包括掠奪土地礦產資源,殺戮、欺壓中國人,非法設置警察機構破壞中國主權,頻繁進行軍事演習,以「遊歷」等名義大肆收集中國情報,發行偽鈔破壞金融秩序以及有計劃地開展移民活動等,以鐵的事實揭露了九一八事變就是日本蓄謀已久的侵略行徑。
  • 琉球國上供清朝的貢品,現今成一級國寶,日本專家卻希望中國歸還
    只不過日本人通過不正當手段掠奪,我們卻是合理合法所得。故宮博物館中珍藏了百萬件藏品,其中1.3萬件外國文物。在這些文物中就有來自日本的——清東洋漆甲。不過當年那個地方叫做琉球國,後來琉球國被日本侵略,琉球國就滅亡了。
  • 戰後日本歸還16萬馬車文物只是皮毛,國外拍賣中國文物件件過億
    清朝末期,幾次侵略戰爭,列強從中國掠奪的文物不計其數,單就八國聯軍橫掃圓明園這一次,他們就把大清當朝以及搜集的中國前朝文物帶走了大半,圓明園堪稱大清的博物館,可想而知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中國流失海外的國寶級文物大約有160餘萬件!世界範圍內,有200多家大型博物館都收藏有中國珍貴文物,然而國外的收藏熱卻不限於官方,據了解外國民間收藏的中國文物竟是博物館收藏數量的10倍!那麼中國有外國的文物嗎?當然是有的。
  • 日本向阿富汗歸還102件流失文物
    據日本共同社8月17日報導,阿富汗由於長年戰亂導致文物流失,日本近日向阿富汗歸還了保管的102件文物。由於歸還工作需要約7萬美元的高額費用,一度險被擱置,後爭取到阿富汗信息與文化部的預算。
  • 二戰時期,日本掠奪的黃金今何在?一彈丸小國坐享其成,美國成最大贏家
    二戰日本在亞洲範圍所做的惡事數不勝數,任何侵略戰爭都是出於利益的,日本在二戰期間蹂躪亞洲人民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大量的資源掠奪和經濟掠奪也是日本的目的之一,但凡日軍攻破的城市和地區必然會遭到洗劫,銀行和金庫更是日軍重點關照對象,亞洲被侵略地區的經濟都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 義大利歸還796件中國文物!當年瘋狂掠奪圓明園的英法為何不見動靜?
    陶短房 旅加學者北京時間4月10日晨,796件套流失義大利的中國文物、藝術品返抵中國。翌日,中國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正組織專家對這些文物、藝術品進行鑑定、研究等工作,在相關工作結束後,這批文物、藝術品中的一部分將與公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見面。這批文物是2007年被義大利文物憲兵在本國文物市場查獲的。經過長達10多年的司法審判程序,義大利法院最終作出了將文物全部返還中國的裁決。
  • 鄭振鐸與戰時文獻搶救及戰後追索
    長澤直至晚年始終沒有透露自己在這次藏匿古籍行動中的「主事者」角色,導致日本學界對於戰時掠奪中國圖書之相關研究,多引述長澤的證詞,並認為「這一良心的證詞對日本國內之後的研究方向造成的影響是顯見的」【52】。但是長澤的老同學、帝國圖書館館長岡田溫曾經留下證言:長澤先生忠告我們說:「進駐軍一來就要把書拿走呢!
  • 為什麼哥大會有這些中文資料
    二戰期間的1942年,費正清再次來到中國。這次是懷揣萊卡相機和膠捲以美國「特務」的身份而來。他名義上是美國駐華大使的特別助理,實際上任美國中央情報局前身戰略情報局的情報員,來華收集日本有關的書刊文獻,將從中發現的有用情報資料拍成縮微膠捲,送回華盛頓。照相做縮微膠捲運送,是利用當時最先進的諜報技術。同時,他又任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在華代表,為恆募義(Arthur W.
  • 戰時中國大學的風採與氣象-光明日報-光明網
    而1941年10月25日延安《解放日報》第3版刊有《抗戰後專科以上學校集中區域》,此文原為表格,分作「區域」「學校」「學生數」三欄,提及不少前兩種書刊遺落的大學。綜合起來,1941年仍在招生的中國大學,除了三個文本共同涉及的28校,加上《教育雜誌》介紹的8所、《戰時全國各大學鳥瞰》談論的19所,以及《解放日報》提及的29所,共84所。
  • 劍橋大學同意歸還從奈及利亞搶劫的青銅公雞,中國文物何時回家?
    據《每日郵報》11月28日報導,牛津大學耶穌學院昨日宣布,同意歸還19世紀從非洲掠奪的青銅公雞。這是自1897年英國遠徵殖民後,首批由英國機構歸還給奈及利亞的青銅器, 這個青銅公雞來源於奈及利亞歷史上的貝寧王國,在1905年由一個學生的父親捐贈給耶穌學院。
  • 500餘件民間抗戰文物首次展出
    為紀念抗戰勝利71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籌備了「社會各界捐贈抗戰文物史料」專題展覽,這是抗戰館近年來首次以捐贈為題材舉辦的展覽,首次展出散落民間的抗戰文物史料及書畫作品500餘件(套)。此外,昨天抗戰館還舉行了「正義必勝——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1周年演唱會」。
  • 主動歸還中國700萬文物,她還是日本第一富婆
    在這7件獸首中,只有鼠首和兔首,是法國皮諾家族無償歸還給中國的,其餘均是通過競拍的方式從國外重新購入的。 △大英博物館裡,共有我國文物2萬3千餘件 倒是日本的一家私人博物館——美秀美術館,曾無償歸還給中國一件重要歷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