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日本侵華時期掠走的40冊嶺南大學學士學位論文,日前歸還中山大學圖書館,並通過媒體尋找主人。一個月過去,這批論文僅1本被作者的後人尋回。中大圖書館館長程煥文昨日通過南方日報發出呼籲:請相關知情者和中大圖書館聯繫,讓這些學術歷史價值極高的論文流傳於世。
日本首次歸還掠奪書刊資料
走進中大圖書館特藏部,在兩個大紙箱內,筆者見到了這批珍貴的論文。翻開這批成書於中華民國28年至30年(1939年—1941年)的本科論文,雖紙頁發黃墨跡猶新。論文主要集中在工業、政黨、交通幾大領域,從對貨幣政策改革還是抗戰局勢論,觀點都十分犀利。「這自然也成為日本情報機構眼中的香餑餑。」程煥文說。
據程煥文推測,這批論文應當是1942年嶺南大學顛沛流離之際被日寇掠奪。1938年,日本侵華鐵蹄日益逼近廣州,嶺南大學被迫南遷香港。1941年底香港淪陷後,嶺南大學再次返回內地。幾經輾轉,這些論文連同許多重要資料不翼而飛。
今年7月,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在館內偶然發現了這批沒有編目的文獻資料。因為嶺南大學在1952年時已併入中大,所以日方基於學術操守和與中大的良好書刊交換關係,40冊嶺南大學學士學位論文終於在9月份回歸。
據了解,這也是二戰結束以來,日本第一次歸還戰時掠奪中國書刊資料。
父親百年誕辰後人尋回論文
前天,名列40冊中的《三十年來中國社會思潮之檢討》終於被其主人張維持的後人尋回。此時,距離已故的張維持先生100年誕辰只餘18天。
張維持的兒子張超專程從香港來到廣州,拿到了3份論文複印本。之前,有留在廣州的親戚看到報導後,發現故人的論文赫然在列,立刻聯繫張家後人。聽到這一消息,6個兄弟姐妹及家裡人都十分激動,遠在新加坡的外孫林立當晚還揮筆寫詩。
「塵海銷聲二十年,忽聞東渡有遺篇」,43歲的新加坡大學中文系教授林立難掩心中的激動之情,連賦2篇律詩,回憶祖父的音容。「髫年膝下日承歡,每見秋來鬢漸斑。慈比清風呵柳弱,教同春雨化駑頑。」
據中大圖書館特藏部工作人員何禎介紹,目前已有10多位人士陸續與中大圖書館聯繫,希望找到祖輩的筆墨。除張維持外,有3位都如願地尋到了論文,但這並不在日本歸還論文之列,只是屬於同時期的中大學生的論文。
將攜手嶺南學院校友會尋人
程煥文推測,這批嶺南大學的學生如果健在,起碼有90多歲的高齡了,可能並不知道論文歸還之事。此外,他們多半有出國背景,其後人散落在世界各地,校方沒辦法一一通知。
能找到張維持的後人,要歸功於張維持在中大的任教背景。中大中文系的老教授黃天驥在報紙上看到尋找先師的消息,急忙與中大圖書館聯繫。而張超來到廣州後,陪同他的正是兩個著名中大教授的後輩——王起的兒子王則楚、詹安泰的兒子詹叔夏。
中大圖書館將和嶺南學院校友會攜手,希望能為論文找到主人。程煥文承諾,對每位尋訪到的論文作者,圖書館將免費贈閱一份精裝本學士論文(複印本)作為紀念。
「這是中大的學術傳統,我們為每一位學子的畢業論文都裝訂成冊,放在圖書館內保存。歡迎中大校友回來看他們當年的心血之作」,程煥文說。
■人物
上世紀30年代下鄉調研思想新銳
張維持是容庚先生助手
張維持是原嶺南大學文學院社會學系學生,在這篇厚達1寸的《三十年來中國社會思潮之檢討》論文裡,他討論了從五四啟蒙運動、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到新興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演變史,並以中國鄉村建設思潮為例,探討社會思想在實踐中的應用。
張維持接受了馬列主義的巨大影響,言辭充滿了批判性。如五四啟蒙運動推倒禮教的行動,他批為「不大了解社會的構成,不大了解所謂生活狀態」,因為只有改革封建生產關係,才能推翻封建社會。
張超說,父親從小就和他們說馬列主義的思想,痛斥日本的侵華行為。從論文中看,這種奮進的愛國主義思想早在他讀大學時已形成。
不要以為上世紀30年代的學生只是會喊口號的憤青,張維持親身到定縣和鄒平鄉村進行田野調查。據他發現,鄉村建設正在進行「愚、貧、弱、私」四大問題的改革,其對應政策為「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公民教育」。張維持認為,鄉村建設千頭萬緒,但這四個基本建設值得參考。
中山大學圖書館館長程煥文讀了張維持的這篇論文,評價其為「思想先進,眼光獨到」。
■張維持簡歷
張維持精通英文和日文,1939年從嶺南大學畢業後,擔任聯合國兒童救濟基金會專員翻譯及《澳門日報》的主筆。新中國成立後,張維持回到母校嶺南大學(現中山大學)中文系任教直到終老(1991年逝世)。
談起張維持的工作履歷,不得不提我國著名古文字學家、金文專家、已故的中大教授容庚先生。容庚曾為教師們開設青銅器知識講座,後來張維持根據聽課筆記,與老師合編19萬字的《殷周青銅器通論》,是當時研究青銅器的重要讀物。
張維持一生酷愛陶器,著有《廣東石灣陶器》,被容庚戲稱為「淘氣專家」。這些軼事,都被收錄到《容庚傳》中。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雷雨 實習生 何瑞琪 統籌:梅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