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餘件民間抗戰文物首次展出

2021-01-07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昨天,是全國人大立法確定9月3日是抗戰勝利紀念日後的第三個紀念日。為紀念抗戰勝利71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籌備了「社會各界捐贈抗戰文物史料」專題展覽,這是抗戰館近年來首次以捐贈為題材舉辦的展覽,首次展出散落民間的抗戰文物史料及書畫作品500餘件(套)。

此外,昨天抗戰館還舉行了「正義必勝——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1周年演唱會」。

社會各界踴躍捐贈

說起本次展覽500餘件(套)展品的來源,抗戰館有關負責人介紹,去年7月7日《偉大勝利歷史貢獻》主題展覽在抗戰館開幕以來,社會各界反響熱烈,許多參加過抗戰的老戰士、老同志以及抗戰將領的後代,都將自己保存的文物史料捐贈出來。臺港澳同胞也心繫祖國踴躍捐贈。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則將他們在歐美、日本、俄羅斯等地搜集的文物史料,遠涉重洋捐贈給抗戰館。

此外,還有一些國際友人專程到抗戰館捐贈。廣大藝術團體和書畫家也積極與抗戰館聯繫,創作出一批高質量的抗戰題材書畫作品,捐贈給抗戰館,以此表達愛國之情。截至今年7月7日,抗戰館共接受文物史料及書畫作品捐贈3673件(套),它們記錄了大量抗戰及二戰史實,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舉辦展覽緬懷先烈

此次抗戰館籌備「社會各界捐贈抗戰文物史料」專題展覽,即是為紀念抗戰勝利71周年,也是想表達對社會各界捐贈文物史料的感謝。這是抗戰館近年來首次以捐贈為題材舉辦的展覽,共展出抗戰文物史料及書畫作品500餘件(套),分5個部分。

第一部分「浴血奮戰」,通過敵後戰場和正面戰場抗戰文物史料的展示,再現了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國共兩黨領導的軍隊和地方武裝力量浴血疆場的悲壯史實;第二部分「侵華罪證」,通過日軍單兵裝備、書刊、檔案、地圖、照片等的展示,揭露了日本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對中國人民的奴役與罪惡;第三部分「歷史紀念」,通過抗戰紀念章、郵品等的展示,表達了對抗戰將士流血犧牲的尊崇和表彰;第四部分「研究史料」,通過中國大陸和臺港澳以及國外出版的抗戰史料,展示了中華民族抗爭的歷史原貌;第五部分「書畫作品」,通過展示書畫藝術者們創作的抗戰題材書畫作品,表明中國人民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強信念。

展覽將持續至10月

此次選出的文物史料,全部系首次展出。

其中包括孟昭宇在晉察冀軍區陸軍中學使用的學習筆記,八路軍無線電第1大隊第4中隊隊長兼晉察冀軍區無線電隊隊長鍾夫翔寫給父母的信,冀東軍區第14軍分區司令員曾雍雅使用的藤編文件箱、皮手套,豫湘桂戰役犧牲的國民黨新編陸軍第29師師長呂公良使用的公文包,侵華日軍軍事機密檔案,1944年11月皇民奉公會發行的《新建設》、1944年12月日本發行的《大東亞戰爭與臺灣青年與寫真報導》,侵華日軍發行並強制佔領區人民使用的軍票,日軍《石門臨時戰俘收容所概況》,日本為侵略戰爭繪製的各類地圖等等。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

□部分重要文物

1國際友人羅生特生前物品

國際友人羅生特,奧地利人,1903年出生。維也納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1938年,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後,逃避迫害,1939年羅生特逃到上海,1941年參加新四軍,是第一位加入新四軍的外籍人士。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救治過的共產黨高級將領包括羅榮桓、萬毅、曾炳華等。1949年回奧地利。1952年病逝。

2「兵工泰鬥」劉鼎的計算器

劉鼎曾在1924年經孫炳文、朱德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黨內著名的軍工與機械工業專家,我國軍事工業的創始人和傑出領導人。建國後,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工業部副部長,第一、第二、第三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總工程師,航空工業部常務副部長兼航空研究院院長。1986年7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劉鼎被譽為中國的兵工泰鬥。曾在西安事變中立下過汗馬功勞。1936年任中共駐東北軍黨代表,對張學良將軍進行深入有效的思想工作,並協助張學良以團結抗日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東北軍,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西安事變」爆發後,中共中央在第一時間就收到了劉鼎的報告,劉鼎的信息對於黨中央掌握「西安事變」和國民黨內部的情況,以及以後「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有著重要價值。毛澤東曾多次指出:「西安事變,劉鼎同志是有功的」。胡耀邦評價劉鼎:「他為我們黨的事業做過很多重要貢獻」,習仲勳稱他是「兵工泰鬥,統戰功臣」。

3日軍印發的軍事機密檔案

這些日軍軍事機密檔案內容豐富,包括1938年3月28日,署名為第1軍司令官香月清司的極密《訓示》:中國軍隊會戰失敗後,(在日軍第1軍的轄區)共產黨領導下的遊擊戰成為主要鬥爭形式,以小股部隊滲透到日軍後方,開展奇襲或破壞交通通信線路;日軍第1軍監察部印發的《警備情報》,刊載了八路軍襲擾敵人,開展遊擊戰爭等內容;日軍北部警備隊印發的準備剿滅石家莊附近林鐘村、馬橋村等地共產黨武裝的命令;1941年關東軍司令部憲兵隊繪製的《中共「黨匪」策動要圖》,標註了中共北滿省委第一路軍、吉東省委第二路軍、南滿省委第一路軍、冀察熱地區地委挺進軍的位置和活動區域等信息;1941年關東軍司令部制《在滿中國共產黨組織系統及衰退概況表》。這批侵華日軍軍事機密檔案真實詳盡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東北抗聯及根據地軍民對侵華日軍的奮勇抗擊。

4日本宣揚皇民化運動的書刊

這是日本為宣揚皇民化運動在臺灣發行的書刊。皇民化運動,即日本化運動,指自甲午戰爭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本國少數民族以及殖民地族群施行的一系列同化政策。日本在臺灣的皇民化運動開始於1937年9月30日在臺北市公會堂召開的「國民精神總動員講演會」;到1941年4月9日,日本殖民當局成立「皇民奉公會」,「皇民化運動」轉入第二階段,即「皇民奉公運動」。其具體措施包括:推行日本語言的政策,限制對原本語言的使用,推動所謂「國語家庭」等;更改姓氏運動,要求改用日本姓氏;要求一般人民對日之丸國旗的敬愛,並要求齊唱君之代國歌;建立神道教的象徵物神社;基於教育敕語的國家教育等。

5日軍強制佔領區使用的軍票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瘋狂發行軍票,不僅充作日本軍民的一切公私經濟的收支,更逼令佔領地居民兌換軍票作為貨幣。發行軍票時不會有保證金作為兌換支持,日軍憑藉武力強制推行,瘋狂掠奪中國的資源和民眾的財富。

6《石門臨時戰俘收容所概況》

這份文件在國內首次發現,詳細介紹了將戰俘培訓後作為勞工輸送到偽滿洲國和日本本土的情況。本身是粉飾「模範監獄」的官樣文章,但依舊能窺見侵華日軍在精神和肉體上摧殘蹂躪戰俘勞工的真面目,揭穿了日本侵略者不承認有中國戰俘勞工存在的謊言。

7日本為侵略戰爭繪製的地圖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的70餘年間,發動和參與了一系列侵華戰爭,並為此繪製了大量地圖。地圖是描述現實世界最直觀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版圖的主要表現形式,能夠直觀地反映國家領土範圍,體現國家對管轄疆域的主張。從明治維新開始的70餘年間,日本實行大陸政策,窮兵黷武,發動和參加了一系列侵華戰爭,日本陸軍測量部、大阪每日新聞、時事新報社等官方和民間機構,繪製了大量各式地圖,地圖印刷清晰,保存完好,圖內標註的地形、地貌十分詳細,各縣、村莊、道路一覽無遺,尤其軍事地圖等高線繪製十分清晰,正是日本侵華戰爭罪行的鐵證。

相關焦點

  • 故城:紅色文物進校園 燃起濃濃愛國情
    「徐繼珂紅色革命文物展」活動現場。長城網訊(記者 盧婉鳳 通訊員 齊紅雨 王希錄)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9月4日,由故城縣教育局、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的「徐繼珂紅色革命文物展」在故城縣運河中學舉辦,展出了200餘件紅色文物,涵蓋文獻資料、實物等,讓在校師生接受紅色文化教育。活動現場,一件件紅色文物像一本本寫滿故事的教科書,深深地吸引著同學們。
  • 臺灣空軍總部舊址開放 展出抗戰文物及F104戰機
    原標題:臺灣空軍總部舊址開放 展出抗戰文物及F104戰機   由臺北市文獻會規劃的「飛行特展」,以空軍發展歷程為主軸,內容包含空軍成軍以來到抗戰、臺海戰役的各種文物,包括飛機模型、勳章、照片等,大門口也展示一架F-104戰機,展覽時間即日起至5月29日。
  • 兩岸聯手首次在臺展出船政文物藏品
    兩岸聯手首次在臺展出船政文物藏品 2014-06-16 18:29:0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社福州6月16日電 (於千)由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提供的一批船政文化老照片、船政學堂學生畢業證和航模等文物藏品16日啟程赴臺展出。
  • 旗袍、書本、畫作……400件宋慶齡文物講述「為新中國奮鬥」的故事
    「為新中國奮鬥——宋慶齡文物文獻特展」,於今天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開幕,展覽用400餘件來自京滬兩地的文物文獻照片講述「為新中國奮鬥」的故事,其中100餘件展品首次在滬展出。圖說:《為新中國奮鬥》 官方圖旗袍和畫裡的故事有兩件宋慶齡穿過的旗袍是首次在上海展出,其中一件是宋慶齡贈送給美國友人波利·巴布科克的。宋慶齡鼓勵她穿上這件旗袍,向美國人民作有關中國問題的演講,為中國工合運動募捐。
  • 河南唐三彩文物在臺北歷史博物館展出
    2015年12月4日,正值臺北歷史博物館建館60周年之際,由河南省文物局、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臺北歷史博物館共同主辦的「盛世風華—洛陽唐三彩特展」在臺北歷史博物館開展,河南省洛陽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鞏義博物館等單位所藏60件唐三彩,與臺北歷史博物館館藏60件唐三彩精品文物合璧展出。
  • 臺北首次舉辦「臺灣民俗文物大觀」特展
    臺北首次舉辦「臺灣民俗文物大觀」特展 2008年01月19日 00:49 來源:中國新聞網 首次在臺北舉辦的該展覽包括臺灣各族群家居生活情景再現、臺灣漢族及原住民族五十年以上民俗文物兩大塊內容,參展文物兩百五十七件,彰顯漢族與原住民族各自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風情,本月二十日至二月二十五日在「臺灣民主紀念館」正式展出。 中新社發 孫自法 攝
  • 廣東省博物館展出300餘件展品
    玻璃煤油吊燈原標題:廣東省博物館展出300餘件展品 再現「民國海淘生活」
  • 日本東京博物館《三國志》大展:曹操高陵相關文物的首次海外展出
    這次展覽精選展出了全國46個博物館的162件三國文物,這些博物館雖然我全都想去,但去過只有6家!講真,作為三國迷,專門飛來東京看這展,比在國內逐個博物館巡遊,可划算多了!
  • 泰安:陸房突圍紀念館公開徵集抗戰文物
    為豐富紀念館文物館藏,以物見證抗戰歷史,保存珍貴證據,銘記先烈功績,傳承抗戰精神,教育激勵後人,現面向社會各界徵集抗戰歷史文物。懇請社會各界特別是八路軍老戰士及其家屬、國際友人給予大力支持、鼎力協助。  大眾網泰安1月30日訊 大眾網記者了解到,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陸房突圍勝利76周年,肥城市委、市政府決定,在陸房烈士陵園建設陸房突圍勝利紀念館。
  • 150餘件珍貴文物回望抗戰史
    原標題:150餘件珍貴文物回望抗戰史 與以往展覽中文物單獨陳列的形式略顯不同,此次展出的文物「物以類聚」。比如在第一組陳列櫃裡,觀眾就可以看到5份檔案資料,分別是中共滿洲省委發表的《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中共中央發表的《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和《中共中央關於日本帝國主義搶佔滿洲事變的決議》等。
  • 夏商周時期珍貴文物在香港展出
    夏商周時期珍貴文物在香港展出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14日 00:2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香港2月13日電(記者 朱華穎)造型浪漫的青銅神獸,紋飾華美的「司母辛」四足銅觥,色彩豔麗的七璜組玉佩……來自河南省的118件(套)夏商周時期珍貴文物,13日起以「禮樂之邦」為主題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香港市民將在未來3個月內一睹上古中華文化的風採。
  • 海內外百名收藏愛好者齊聚惠州 交流民間藏品數萬件
    圖為海內外收藏愛好者在第二屆廣東惠州民間藏品交流會上展出、交流的現場 宋秀傑 攝中新網惠州7月14日電 (記者 宋秀傑)7月14日,第二屆廣東惠州民間藏品交流會拉開帷幕。來自海內外的100多位收藏愛好者在本屆交流會上共展出各類民間收藏品逾5萬件,吸引了眾多收藏愛好者前往觀展。圖為第二屆廣東惠州民間藏品交流會開幕式現場 宋秀傑 攝據介紹,惠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1400多年的建城史。
  • 故宮「家具館」將展出2000件明清家具
    南大庫和南薰殿總共將展出約2000件明清家具。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記者昨日(6日)從故宮博物院獲悉,故宮南大庫、南薰殿家具館正在布展中,預計南大庫一期將於本月布展結束,近期對公眾開放。據悉,家具館完全建成後,將容納約2000件故宮院藏家具文物。故宮將在家具館首次嘗試倉儲式展陳,將更多家具展示給公眾。
  • 中華性文化博物館海口開館 展出9000年前性文物
    這也是瓊洲文化風情街繼瓊崖抗戰展覽、紅色紀念展覽後,迎來「中華五千年第一展」(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費孝通題)中華性文化展覽。  據了解,生殖健康與性文化大型科普展覽主要體現性文化在人類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中華民族具有的豐富、悠久的性文化正在被當代許多學者從封閉、保守的狀況下挖掘出來。中華性文化博物館自90年代建立以來,社會評價好,世界反響大,認為「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明顯標誌」。
  • 重慶建川博物館藏有國家一級文物60件 6月開館
    包括兵器發展史博物館、兵工署第一兵工廠舊址(漢陽兵工廠)博物館、抗戰文物博物館、重慶故事博物館、民間祈福文化博物館、中國囍文化博物館、票證生活博物館、中醫藥文化博物館8個主題博物館。經過近一年時間的打造,目前重慶建川博物館工程進度已完成了95%,部分主題博物館已完成布展。震撼,是不少人走進重慶建川博物館的第一感覺。
  • 宋慶齡與宋美齡合影原照等展出(組圖)
    蔣介石夫婦結婚照  本周,為紀念宋慶齡誕辰120周年,由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籌辦的 《不朽的歲月——宋慶齡在莫利愛路寓所》展覽正式展出,70餘件展品中有50餘件是首次展出,其中孫中山和宋慶齡共同生活時期所使用的物品
  • 跟著軌道逛博物館 與文物和歷史「對話」
    現有館藏文物11.35萬餘件套(單件超28萬件),珍貴古籍善本1.8萬餘冊,涵蓋35個文物門類,形成了以「古人類標本、三峽文物、巴渝青銅器、漢代文物、西南民族文物、大後方抗戰文物、瓷器、書畫、古琴」等為特色的藏品系列。
  • 明代紙經、清代龍藏木經板 雲居寺修復文物首次展出
    今天上午,經修復後「重獲新生」的9卷明代紙經和10塊清代龍藏木經板在雲居寺珍貴文物修復成果展上首次亮相,這也是雲居寺首次向社會大眾展示文物修復階段性成果。今天展出的紙經和木經板只是經過修復後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一部分,目前雲居寺已修復完成了208卷明代紙經和203塊清代龍藏木經板。據了解,雲居寺始建於隋末唐初,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寺院珍藏著2.2萬餘卷明代紙經和7000餘塊清代龍藏木經板,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歷史價值,與房山石經並稱「雲居寺三絕」。
  • 「南天破曉」海南渡海戰役展30日市博展出 一批革命文物將首次亮相
    慶祝海南解放70周年「南天破曉」海南渡海戰役展將展出解放海南島紀念章。慶祝海南解放70周年「南天破曉」海南渡海戰役展將展出馮白駒的私人印章。 南海網記者陳望 攝海口市博物館館長羊文燦介紹,為了慶祝海南解放70周年,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市博物館籌劃2個月舉辦該展覽。
  • 韓國國寶首次集體在古城西安免費展出
    金燦燦的王冠、馬鞍等韓國國寶文物首次集體來到古城西安免費展出。  在陝西歷史博物館正在展出的韓國文物,是韓國慶州新羅時期的墓葬天馬冢及其他墓葬出土的文物珍品。展覽內容分為五個部分:王冠、裝飾品、兵器、馬具和生活用品,較為全面地介紹了天馬冢等發掘出土的文物及其反映的新羅文化和相關的歷史、考古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