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北地域遼闊,土地肥沃,河流密布,畜產資源十分豐富。而日本土地有限,畜產資源不足,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國外。1913年以後,日本根據其侵略需要,以「滿鐵」為依託,陸續在中國東北設置了各種畜牧業研究機構,從事相關試驗。顯然,這些畜產試驗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提高中國東北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為了滿足日本國內對畜產品的需求和對外侵略戰爭的需要,屬於日本對華畜產掠奪的一部分。
中國東北地域遼闊,土地肥沃,河流密布,畜產資源十分豐富。而日本土地有限,畜產資源不足,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國外。1913年以後,日本根據其侵略需要,以「滿鐵」為依託,陸續在中國東北設置了各種畜牧業研究機構,從事相關試驗。顯然,這些畜產試驗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提高中國東北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為了滿足日本國內對畜產品的需求和對外侵略戰爭的需要,屬於日本對華畜產掠奪的一部分。
近代以來,日本逐步確立了對中國東北畜產業進行全面控制和掠奪的政策。日俄戰爭後,「滿鐵」即在東北建立了一系列農牧業試驗場、種畜場。為實現農牧業改良和增產的掠奪目標,「滿鐵」數次聘請專家調查東北地區的農牧業狀況,並在鐵路沿線創辦了「公主嶺農事試驗場總場」「農事試驗場押木營子分場」「黑山屯種羊場」等增產實驗機構,進行畜牧品種改良和試驗。
1933年9月,關東軍特務部長小磯國昭在《關於滿洲經濟建設》中,將賽馬業、屠宰、家畜市場等作為「國營」或「公營」事業,將羊毛加工作為許可事業,將自營農牧業、除羊毛外的畜產品加工等作為可自由經營的事業。其中,賽馬和綿羊事業均列入所謂「國防事業」,並為這兩項事業設置了獎勵機關。1934年,日本內閣制定《日滿經濟統制方案綱要》。該綱要在畜產方面要求,儘量對綿羊飼養加以獎勵,有計劃地從事綿羊改良、繁殖和擴張;從國防角度對馬匹進行改良和繁殖;促進牛、豬的繁殖等。1936年8月10日,關東軍司令部制定了《滿洲國第二期經濟建設綱要》。該綱要在畜產方面提出,一方面為保障軍需而對牛、馬、羊進行增產,加強防疫;另一方面要保障農民耕種的需要,以滿足日本對農產品的掠奪。1937年1月,關東軍又出臺了《滿洲產業開發五年計劃綱要》,規定畜產部門以馬、綿羊的增產和改良為重點。1941年9月,偽滿政府制定了第二次「產業開發五年計劃」。在畜產方面,同樣為各種牲畜和畜產物設定了增殖目標。此次,還將雞、兔等牲畜和豬皮、牛乳、雞卵等畜產物納入了計劃,並對飼料和牧業制定了增加目標。這表明,此次計劃對東北畜產的掠奪更加全面。此外,這一時期偽滿政府還確立了《戰時緊急畜產振興方策》,其中亦包括畜產增殖和防疫等內容。上述政策表明,日本對中國東北畜產業的控制逐漸加強,掠奪日益加重。
當時,中國東北的獸疫種類繁多,牲畜和家禽普遍容易感染疾病。根據獸疫造成的影響,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影響畜牧業及其他產業的獸疫,主要包括炭疽、牛疫、鼻疽、牛肺疫、豬「虎列拉」、雞「百斯篤」等。這些疫病無論急性或慢性,均能夠造成牲畜大批死亡,使飼養者遭受極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部分獸疫為人畜共患病,直接威脅人類健康和公共衛生。第二類是影響家畜育成的獸疫,主要包括羊痘、口蹄疫、班古熱、馬爾他熱、豬疫、仔豬副傷寒、仔羊肺炎等。此外,還有牛結核、馬流行性感冒、馬傳染性貧血、布魯氏病、間歇性眼炎、豬肺疫、豬丹毒、羊疥癬、流行性鵝口瘡、狂犬病、家禽「虎列拉」、破傷風、軟骨病、日射病、寄生蟲病等獸疫。因此,當時東三省被稱為「獸疫之巢窟」。上述獸疫頻發,減少了農業所需的畜力來源,阻礙了中國東北畜牧業和農業的發展,直接影響了日偽對中國東北農業的掠奪。因此,日本加緊開展各種獸疫防治活動。
1925年10月,日本在奉天建立「獸疫研究所」。其主要任務是調查研究各種牲畜傳染病,製造血清和狂犬病預防液。「獸疫研究所」建成後,著手對牛肺疫、牛疫、鼻疽、羊痘、雞百斯篤等疫病的發生狀況進行調查,並研究防疫措施。1926年5月,「獸疫研究所」開始將預防液應用於獸疫防治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獸疫對畜牧業的危害。
偽滿洲國建立後,偽滿政府在東北全境開展家畜防疫工作,這使得日本藉機加強了對東北畜產業的控制。偽滿政府的獸疫防治工作分為三個階段。1932―1936年為第一階段,偽滿政府成立了畜產管理部門――「軍政部」「蒙政部」「實業部」和「民政部」。同時,「奉天高等農業學校」開設畜產獸醫科,培養技術人員。至1936年,東北獸醫技術人員已達2000名。1937―1941年為第二階段,偽滿政府整合了畜產管理機構,以便防疫工作能夠順利開展。1937年12月,偽滿頒布了《家畜傳染病防治法》,將炭疽、牛疫、鼻疽作為三大法定傳染病。為培養技術人員,「奉天高等農業學校」改為「奉天農業大學」。為滿足各地對獸醫的需求,還成立了一批獸醫學校。1938年,在長春設立「畜產獸醫大學」;在哈爾濱設立「哈爾濱農業大學」;將「奉天獸醫訓練所」併入「中央農事訓練所」;在呼蘭設立「馬事技術員訓練所」;在哈爾濱設立「開拓指導員訓練所」。此外,偽滿政府還接收了「滿鐵」的各獸疫研究機關,新建了「馬疫研究所」。1942―1945年為第三階段,定期對家畜注射預防液,強化了對豬疫和豬霍亂的防疫。在各地設立防疫所,主要任務是大量製造血清,發現早期感染牲畜,並採取緊急措施,降低其他牲畜的感染風險。
事實上,日本對中國東北畜產掠奪的內容較多。由於篇幅所限,這裡僅以「滿鐵」對東北羊毛工業和畜牛業的掠奪為例進行論述。
第一,羊毛工業服務於戰爭。由於羊毛能夠製成軍用被服,對日本而言羊毛不僅是重要的工業原料,更是重要的軍需物資。1918年,「關東都督府」邀請「東洋拓殖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東拓」)和「滿鐵」共同探討日本內閣的羊毛政策大綱。「東拓」「滿鐵」兩家會社與荒井泰治、茂木物兵衛等日本民間勢力和以張作霖為背景的商務會會長孫白斛一起,於同年12月27日成立「滿鐵毛織株式會社」。該會社得到日本政府各部門在資金和設備上的援助。其中,日本陸軍省「將千住制絨所所有的毛織機25臺及其一切附屬的機械貸給」該所,以緩解該會社在設備進口上的困難。「滿鐵」從產業扶助角度出發,認購了該會社的3155股股份,佔總股份的5%。「東拓」則認購了該會社23%的股份,成為該會社的大股東。如此,日本政府、軍方等資本勢力紛紛參與其中。
該會社主要生產呢絨、嗶嘰、毛嗶嘰、毛毯、護膝毯,其產品主要銷售給「日本陸軍、鮮滿各官衙、鐵道及中國軍隊、鐵道等」方面,而將滿足民眾需要放在次要地位。儘管該會社產品質量粗劣,經營不佳,但「滿鐵」和「關東廳」仍然從扶植該會社的角度給予補助金,「滿鐵」還每年認購衣料4萬碼左右。「滿鐵毛織株式會社」對東北羊毛工業的殖民,不僅表現在掠奪原料、保障軍需上,還體現在對待中日工人的不同待遇上。在會社中,中國工人的待遇與日本工人相比普遍較低,尤其中國傭員的待遇不及日本傭員的一半。該會社對中國工人的粗暴待遇,甚至激起了中國工人的數次罷工反抗。
第二,牛肉加工業服務於戰爭。近代以來,中國東北地區豐富的畜牛資源一直被資源貧瘠的日本所覬覦,日本軍方更是將牛肉視為重要的軍事戰略物資。1930年後,日本海軍主要從東北供應軍需牛肉,東亞勸業株式會社在日本海軍牛肉補給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該會社成立於1921年,其主要工作是經營農業、土地和移民業務,同時也從事畜產業務,牛肉出口是畜產工作的重要內容。該會社設有專用屠宰場、飼養場和拴置場,並在林西和通遼擁有廣闊的牧場。從1929年1月至1930年1月,該會社向東京和庫頁島出口活牛1700頭,向東京、大阪、神戶地區出口牛肉和裝箱肉共計500頭。1930年1月,該會社向日本海軍省申請承辦對其出口牛肉的業務,並獲得批准。該會社最初向日本特務艦「間宮」號提供牛肉,1931年9月又成為吳鎮守府的直接供應商。由於東北牛肉價格便宜,橫須賀軍需部也在同年9月末向該會社試購254000公斤,1932年4月,將該會社作為指定供應商。佐世保軍需部在1932年3月也向該會社提出了預定,同年10月與該會社訂立了年度合同。
1936年9月14日,由「滿鐵」出資,成立「滿洲畜產工業株式會社」。該會社除了繼承東亞勸業株式會社畜產部的牛肉出口業務外,還計劃經營罐頭、其他肉製品加工、羊毛以及其他畜產業務,成為一個掠奪東北畜產資源的綜合性企業。該會社成立半年後,即制定了詳細的1937―1938年度對日本海軍牛肉的供應計劃。
此後,偽滿政府為了保障軍隊飲食、提高對副產品的利用,決定將「滿洲畜產工業株式會社」轉變為集鮮肉和畜產加工、聯合經營於一身的中樞機構。為此,1941年11月,「滿洲畜產工業株式會社」吸收了「滿鐵」「滿洲畜產會社」的資金,擴大了生產規模。
從「東亞勸業株式會社」到設立獨立企業「滿洲畜產工業株式會社」,再到將該會社擴建為畜產中樞機構,隨著企業規模的逐步擴大,東北牛肉出口到日本海軍的業務愈發系統和完備。隨之,日本對東北畜牛資源的掠奪也不再限於活牛和牛肉。例如,「滿鐵」投資「滿洲畜產工業株式會社」的目的之一就是獲得牛油,而這正是基於牛油可作為車輛潤滑油主要原料的軍事用途。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日本海軍的人數不斷增加,對牛肉的需求量隨之加大,日本對東北牛肉加工業的控制也逐漸加強。
總之,近代日本在中國東北進行的畜牧業科研活動,目的是掠奪畜產資源。日本將掠奪的部分畜產品投入其國內市場滿足民用,更多的是配給軍隊,保障日本士兵的後勤供給。日本對中國東北畜產工業的壟斷性、破壞性經營,嚴重阻礙了東北畜產工業的健康發展,其畜產政策更為其掠奪提供了保障。從「滿鐵」建立至日本戰敗的40年間,日本將中國東北作為其畜產資源的「補給基地」而大肆掠奪,給中國東北畜產資源造成了巨大損失。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sq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