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是否是這個時代的標籤?我們都在很用力的活著

2020-10-10 三餐都吃火鍋

在知乎上看到個帖子,說「如何辨認抑鬱症患者?」

專家指出:少眠,自我厭棄,社交冷淡,喪失興趣,過度正面,被動孤獨。

網友有言:我在遠離世界,成全靈魂。

那麼,這群靈魂抑鬱患者該下達判決書嗎?

病友你好,病友再見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一種「求同」心理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的揭示了自己的特點。

即使我萬分想把這個心理效應科普給朋友,父母,但我知道,他們依舊會明知故犯,認為我只是不想聽他們談星座,雙相暗戀,社會單身慘案,以及這種「求同偏差」會慫恿你媽,讓她覺得她認為的你還可以再努力一點,是真的你還可以再努力一點。

旁觀的人永遠以為你留有餘力。

這讓我抑鬱,即使大部分時候這是真的。但狼來了的故事讓我警惕,當我真的身處險地,山下的人是否依舊以為我留有餘力。

更抑鬱的是:

當一個真的抑鬱症患者出現,你會發現,他的周圍會接連冒出更多要跟他做病友的傢伙。

「我曾經和一個我無比信任的人提起我的病情,我說,我有抑鬱症,我好累,堅持不下去了。

他非常詫異。

後來,我們共同的朋友知道了這件事,對我表示憐憫和同情。

我悄悄聽到過這件事成為了更多人的談資,以一種不屑或嘲諷的語氣談起。可他們認同抑鬱這件事情,抑鬱讓人痛苦難過,他們都這麼說,並說,這沒什麼大不了,每個人都一邊想死,一邊活著。」

「這個世界令我恐懼。於是我對自己發誓,永遠永遠不再提起自己的病,永不。」

他們認同抑鬱,可我並不認為他們認同抑鬱症,因為這實在無法完全感同身受。

所以這些病友,病患表示要不起。



抑鬱症是否是這個時代的標籤


都說快節奏下的生活方式,把抑鬱症打上了這個時代的標籤,就我個人而言,我並不完全認同。

古往今來身患抑鬱症的人並不少見,只是那時他們不知這是一種病症。現在的人倒是普遍都知道了有這麼一回事,可「這回事兒」被太多隔著霧瘴的人看到,竟真成了這個時代特有的事兒。

抑鬱是人都會出現的「有情緒」現象,而能稱為症狀的是一種包括多精神症狀軀體症狀的複雜情感性精神障礙

出現在大眾視野的抑鬱症症狀,專家普遍總結為幾個點,失眠無覺,,自我厭棄,社交冷淡,喪失興趣,過度正面,被動孤獨。

大家發現沒有,如果忽略症狀輕重,榜上有名的幾類常見現象,在青壯年時期,有大部分人都是「差不多預備患者」。

我們跟抑鬱症患者之間,除了生理軀體性的病灶,在情感上差的只是輕重緩急。

這一類現象的出現,是否也是在給我們一個機會?一個對抑鬱症患者稍微感同身受的機會,起碼,是在不可控的心情上。

作為都有過短期抑鬱的人群,我們可以假設代入一個場景。

當你跑完八百米,慘兮兮恨不得與大地同眠時,被告知計分的秒表壞了,要馬上重錄。你說,那不是你的問題,是秒表壞了,你拒絕承擔這個結果。而工作人員告訴你,要不馬上重錄,要不零分記入檔案,這是最後一天。

抑鬱症就是那隻壞掉的秒表,它刻在心臟裡,時刻督促著再來一場八百米,而這個懷揣秒表的人,無法拒絕,因為它跟心臟為伍。

暴躁,失落,想哭,執拗的不肯認錯,想尋求幫助,哪怕只是能告知旁人自己的委屈,讓自己喘口氣,而那些外界的聲音,卻一次次把這件事同化,最後變成別人嘴裡「言之有理」的個人榮勳章,或者,你是個異類。

「我們都可以做到,你為什麼不可以。」

「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堅持過去就好了。」

「啊,你得病了,嗯,好像是說得這種病的人比較敏感,我是不是不該跟你說話,免得刺激你。」

抑鬱症,在這個時代就像一張拋光過度的照片,大家只看輪廓,不明神色。看的人以為這就是全部,事實上它在嚴重失真。



敏感的朋友真的好難交往

關於精神障礙的人群的敏感問題,一直是個現實難題。

在真實的生活中,交友,家庭,身邊人的言行舉止,都對他們影響甚重,而最殘酷的,是多數人都不適合跟抑鬱患者打交道,關係越親近,傷害值越高,可陪伴對他們來說,有如黑暗時的最後一絲光亮。

你能想像嗎?除了忍受生理疼痛,他們每天還要跟一隻壞掉的秒表抗衡,要數著分鐘起床,刷牙,認真吃飯,爭取再看一段字,安慰自己再呼吸一口氣,明天就要到了。

而這時,身邊人遞過來的水,打遊戲時也要挨著你有肢體接觸,出行時的報備,時不時的眼神追尋等,都能讓他們有被關注和愛著的求生勇氣。

他真的在很用力的活著。

如果可以,請不要否認他的話,或者強行認同。

不要勸解他與自己和好,加深他的挫敗感。

你要相信,他真的比任何人都希望與自己和好。

朋友,如果你身邊也有敏感的人,不論他是否嚴重到患病,都希望你能多善待一些,他們比你想像的還要渴望認同和陪伴,哪怕只是其中一項,都夠他感到多快樂一點。

精神障礙或心理疾病是幾乎無法根除的,與其病重救治,周而復始的緩解復發,不如預防。

除了旁人的諒解,更重要的是敏感者自己。

在心理學課上,我們老師提過一個現象,他說,很多抑鬱症患者都是非常善良的人,他們很會內省,認為是自己出現了問題,所以才會導致一段關係的失敗,他們患上社交障礙的根本,在於扭曲自己,成全世界。

大家總說,是這個骯髒的世界辜負了那群善良的人。

可世界啊,不過是個空殼,只有進去的人善待自己,才會被世界回以善意。

試著明天對自己好一點,起碼,去吃一頓早餐吧,點你愛吃的東西。

梵谷說,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但總有一個人,總有那麼一個人能看到這團火,然後走過來,陪我一起。

你心裡的那把火不知道燒到了哪裡,希望只到能自愈的尺度,如果感到生理灼痛,請找專業醫生確診,然後做個善良的人,試著對自己好一點。


相關焦點

  • 「我們不脆弱、不矯情,比誰都更努力地活著。」| 聽抑鬱症患者說
    無論哪一次抑鬱症自殺或是抑鬱症歧視事件,除了同情與理解,永遠伴隨著「沒吃過苦,所以天天痛苦」「人生的苦難無窮無盡,不堅強點就不配活著」「別人咋都好好的」等社達式責問。在公共情緒的發酵下,許多嚴肅問題更是被火速轉化為「網抑雲」「這一屆年輕人,真的太喪了」等調侃式話題。得了抑鬱症,真的是「我」的問題嗎?退一步說,「你」,真的了解過抑鬱症患者的經歷嗎?
  • 遠離抑鬱症,每天好好活著
    現在,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好好活著,沒有什麼事情比活著更重要。也許有很多人工作,都是為了追逐所謂的成就感。對於我來說成就感,是一件非常虛無的事情,走寧可不要什麼成就感,我只想好好活著。自從身邊有了兩個抑鬱症學生,我用擔心自己也要得抑鬱症了每天提心弔膽,但是反過來想,何必呢?每天開開心心難道不是更好嗎?
  • 抑鬱症患者自述:「有的時候,我活著比死了都難受」
    但確實有的人活著比死亡更痛苦的人。我患有抑鬱症,經常睡不著,即使很困很累了依然睡不著,我是個躺下就能睡著的人,所以很不理解,以為就是無病呻吟。當時對抑鬱症了解很少,網絡不發達,也從沒想過了解相關情況。我因為讀了一篇抑鬱症相關文章,才有一點了解,抑鬱症是病需要靠專業的治療,還有家人、朋友的關心和關愛,正常人是無法想像其中的痛苦。長時間悲觀,帶有消極情緒是抑鬱症最主要的特徵。在一些抑鬱症患者的自述中,將自己的境遇表達成:「陷入了黑暗的沼澤地」。
  • 怎樣知道自身是否得了抑鬱症?抑鬱症測試!
    核心提示:抑鬱症在現在這個社會之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而且患病率也在逐年遞增;抑鬱症在所有精神疾病之中的死亡率也是很高的,通常都是自殺。抑鬱症是一種以顯著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徵的精神障礙,並伴有相應的思維行為改變。你是否覺得自己精神壓力過大,嘗嘗有一些厭世的想法呢?你是否深受精神上的折磨呢?快來做個測試吧!
  • 得抑鬱症是因為心眼太小、心胸狹窄?別再給抑鬱症患者亂貼標籤了
    這個問題我和很多人交流過,認為某個人得抑鬱症是因為這個人心眼小,心胸狹窄,這是對抑鬱症的一個誤解,和認為某個人得抑鬱症是因為這個人想太多道理是一樣的。,心胸狹窄的標籤。我就是一個抑鬱症患者,但是從來沒有人說過我是因為心眼小,心胸狹窄,所以才患上了抑鬱症。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不是這樣的人,因為很多人給我的評價就是特別能包容,特別不計較。難道我是一個特例嗎?當然不是。只要我們用心調查一下,就會發現,有很多比我包容心更強的人,比我更不計較的人也患上了抑鬱症,尤其是很多的名人。
  • 淺談抑鬱症,抑鬱症離我們並不遙遠
    一、對抑鬱症患者的誤解 :1.抑鬱症患者比較懶。抑鬱症患者並非懶,他(她)們對於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抑鬱的反面並不是懶,抑鬱的反面是生命力。只要你對生活中的一切充滿了熱情,有很強的生命能量做事的人肯定不是抑鬱症;相反他什麼都不想做,沒有動力和意願做什麼事的時候,可能就是抑鬱。2.抑鬱症患者發病率夜間比白晝更強烈。抑鬱症患者發病率夜間比白晝要強烈,其實這也是一個大眾觀點,但心理學研究表明這也是一個錯誤觀點。
  • 焦慮症,抑鬱症我們都知道,但更讓人痛苦不堪的是這種
    在如今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時代,大多數人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面對面的交流越來越少,而本身患有焦慮症的患者,極有可能患上抑鬱症。儘管在家,但小林日益消瘦,父母無奈之下帶他去醫院檢查,可是各項檢查都表明小林的身體很健康,沒有任何問題,可是小林還是老樣子,失眠越來越嚴重,父母帶他去看了心理醫生,醫生告訴他,他是患上了焦慮抑鬱症。
  • 抑鬱症納入學生體檢 有患者每天自問「活著的意義」
    近日,記者走訪了廣州本地的一線醫生、中學教師和部分因抑鬱症正在接受專業治療的學生。受訪教師表示,這是一個跟學校和學生都密切相關的政策,可以讓學校提前篩查、提前預防、提前幹預青少年抑鬱症,同時學校方面也將加強心理教師隊伍建設。
  • 抑鬱症到底有多可怕?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已經用盡全力了!
    你可知道,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已經用盡全力了……你的身邊,很可能就有抑鬱症患者據統計,全球約有3.5億抑鬱症患者,也就是說,每25個人當中,就有1個是抑鬱症患者。由於沒有意識到自己患病並及時就醫,抑鬱症導致的自殺率一直居高不下。
  • 抑鬱症到底有多可怕?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已經用盡全力了
    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已經用盡全力了!不知道別人怎麼樣,我其實有很多時候也曾覺得「想訴苦」是一件挺丟臉的事。畢竟我明白,人生哪有什麼是容易的呢?每個人還不是都一樣。可是「大家都一樣」這句話,想想也有點太過於強詞奪理和霸道了。難道就因為大家都一樣,所以就要剝奪我們軟弱的能力、否定我們所受的那些苦難嗎?這樣的話也未免太憋屈了些。要知道,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已經用盡全力了!
  • 《我的大叔》,我們真的都在用力過活!
    我身邊的朋友也幾乎都看過,特別喜歡的還會二刷,甚至三刷,大家都覺得沒有比這部劇更好看的電視劇了。當然我也有看,看後也覺得回味無窮、感受頗多,值得一看。但是今天我想說的是另一部韓劇《我的大叔》,我覺得這部劇也很不錯,整部劇用細膩的演繹方式將生活中小角色的心酸與不易展現的淋漓盡致。
  • 抑鬱症篩查能給學生帶來的獲益是否大於傷害,我們其實還並不篤定
    雖然有部分研究表明,抑鬱症篩查可以顯著提高抑鬱症的識別率,甚至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改善抑鬱症患者的症狀,但總體而言,這些研究的質量還不是很高。而且,絕大多數研究都來自發達國家。因此,我們尚不知道在中國等中低收入國家開展抑鬱症篩查究竟能給我們的篩查對象帶來多大的益處。
  • 焦慮抑鬱症患者適合工作嗎?可以被社會所接納嗎?
    很多的抑鬱症患者無形中會給自己打上特殊的標籤,我抑鬱,我不想幹太累太煩的工作;我抑鬱,我不想幹與人交流的工作;我抑鬱,我可能什麼都幹不了,但是我想工作,誰能給我介紹個工作?但是社會會覺得:你抑鬱,跟我有毛線關係?只要你是個人,我就不可能給你開綠燈。
  • 每天都不開心是不是抑鬱症?
    每天都不開心是不是抑鬱症?的確有這個可能,但是要確定的話只能去正規醫院診斷才能得知結果。生活中不開始的事常有,畢竟我們有七情六慾,難免為了某些事情而發點小情緒罷了。每天都不開心是不是抑鬱症?每天都不開心是不是抑鬱症?三:反覆出現想死的念頭或有自殺、自傷行為:「自己為什麼活著呢?我活著是不是多餘的呢?
  • 抑鬱症患者的內心世界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自測呢?
    生活的壓力,繁重的工作,複雜的人際關係,這些都在侵襲著我們脆弱的神經。有時候我們單純的以為是暫時的情緒低落,殊不知這是抑鬱症的前期徵兆,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這種疾病吧!「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這是一位微博上叫走飯的姑娘最後一次更新的微博,時間定格在2012年3月18日,而她在17日凌晨選擇了和這個世界告別,此條微博是通過定時的時光機發布的,是她提前編輯好的遺言。
  • 被抑鬱症擊倒的明星:成年人的世界,原來活著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我們並非一無所有,我們還有病。」這是一段來自記者對喬任梁參訪時,喬任梁說的話。而當時,人們並沒有在意這個娛樂圈新人、陽光大男孩的話。但是,沒過多久,在距離喬任梁29歲生日還有29天的時候,說出這句話的喬任梁永久了離開了這個世界。這時,我們才知道原來這個外表看似陽光的大男孩,背後一個人默默忍受著怎樣的煎熬。這是喬任梁生前接受採訪時,被問及對於未來的孩子有什麼想說的時候的狀態。
  • 在這個時代,當老師的是否還應該甘於清貧?
    在這個時代,當老師的是否還應該甘於清貧?在這個時代,很多職業的地位和待遇都發生了變化,做小生意的可能都比老師強。而大多數老師,在這個物價飛漲的年代,依然守著2、3千元的工資度日。我們都知道,勢利眼的老師有,有償補課的老師也有,鑽進錢眼裡的老師也有。
  • 如何自我判斷是否患有抑鬱症呢?快來看看這個測試題吧!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陷入失眠、多夢以及各種精神疾病,其中抑鬱症就是很常見的一種精神心理疾病,但是有部分人並不知道自己患上了抑鬱症,從而延誤了治病的黃金時期,下面我們就詳細抑鬱症吧!
  • 抑鬱症患者的心裡話:我們不敢賣慘,我們並不脆弱,我們需要尊重
    最近發布了很多關於抑鬱症這個話題的視頻,有很多讀者關注我,向我諮詢一些問題,希望我能分享更多我是如何走出抑鬱症的視頻和文章內容。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抑鬱症患者。同時也有很多人指責與謾罵,說抑鬱症患者本來就是因為自己內心脆弱才得這個病,為什麼還要過度營銷,博取他人的同情,難道用這樣賣慘的方式,抑鬱症就能好嗎?
  • 抑鬱症患者的心裡話:我們不敢賣慘,我們並不脆弱,我們需要尊重
    最近發布了很多關於抑鬱症這個話題的視頻,有很多讀者關注我,向我諮詢一些問題,希望我能分享更多我是如何走出抑鬱症的視頻和文章內容。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抑鬱症患者。同時也有很多人指責與謾罵,說抑鬱症患者本來就是因為自己內心脆弱才得這個病,為什麼還要過度營銷,博取他人的同情,難道用這樣賣慘的方式,抑鬱症就能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