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個帖子,說「如何辨認抑鬱症患者?」
專家指出:少眠,自我厭棄,社交冷淡,喪失興趣,過度正面,被動孤獨。
網友有言:我在遠離世界,成全靈魂。
那麼,這群靈魂抑鬱患者該下達判決書嗎?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一種「求同」心理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的揭示了自己的特點。
即使我萬分想把這個心理效應科普給朋友,父母,但我知道,他們依舊會明知故犯,認為我只是不想聽他們談星座,雙相暗戀,社會單身慘案,以及這種「求同偏差」會慫恿你媽,讓她覺得她認為的你還可以再努力一點,是真的你還可以再努力一點。
旁觀的人永遠以為你留有餘力。
這讓我抑鬱,即使大部分時候這是真的。但狼來了的故事讓我警惕,當我真的身處險地,山下的人是否依舊以為我留有餘力。
更抑鬱的是:
當一個真的抑鬱症患者出現,你會發現,他的周圍會接連冒出更多要跟他做病友的傢伙。
「我曾經和一個我無比信任的人提起我的病情,我說,我有抑鬱症,我好累,堅持不下去了。
他非常詫異。
後來,我們共同的朋友知道了這件事,對我表示憐憫和同情。
我悄悄聽到過這件事成為了更多人的談資,以一種不屑或嘲諷的語氣談起。可他們認同抑鬱這件事情,抑鬱讓人痛苦難過,他們都這麼說,並說,這沒什麼大不了,每個人都一邊想死,一邊活著。」
「這個世界令我恐懼。於是我對自己發誓,永遠永遠不再提起自己的病,永不。」
他們認同抑鬱,可我並不認為他們認同抑鬱症,因為這實在無法完全感同身受。
所以這些病友,病患表示要不起。
都說快節奏下的生活方式,把抑鬱症打上了這個時代的標籤,就我個人而言,我並不完全認同。
古往今來身患抑鬱症的人並不少見,只是那時他們不知這是一種病症。現在的人倒是普遍都知道了有這麼一回事,可「這回事兒」被太多隔著霧瘴的人看到,竟真成了這個時代特有的事兒。
抑鬱是人都會出現的「有情緒」現象,而能稱為症狀的是一種包括多精神症狀和軀體症狀的複雜情感性精神障礙。
出現在大眾視野的抑鬱症症狀,專家普遍總結為幾個點,失眠無覺,,自我厭棄,社交冷淡,喪失興趣,過度正面,被動孤獨。
大家發現沒有,如果忽略症狀輕重,榜上有名的幾類常見現象,在青壯年時期,有大部分人都是「差不多預備患者」。
我們跟抑鬱症患者之間,除了生理軀體性的病灶,在情感上差的只是輕重緩急。
這一類現象的出現,是否也是在給我們一個機會?一個對抑鬱症患者稍微感同身受的機會,起碼,是在不可控的心情上。
作為都有過短期抑鬱的人群,我們可以假設代入一個場景。
當你跑完八百米,慘兮兮恨不得與大地同眠時,被告知計分的秒表壞了,要馬上重錄。你說,那不是你的問題,是秒表壞了,你拒絕承擔這個結果。而工作人員告訴你,要不馬上重錄,要不零分記入檔案,這是最後一天。
抑鬱症就是那隻壞掉的秒表,它刻在心臟裡,時刻督促著再來一場八百米,而這個懷揣秒表的人,無法拒絕,因為它跟心臟為伍。
暴躁,失落,想哭,執拗的不肯認錯,想尋求幫助,哪怕只是能告知旁人自己的委屈,讓自己喘口氣,而那些外界的聲音,卻一次次把這件事同化,最後變成別人嘴裡「言之有理」的個人榮勳章,或者,你是個異類。
「我們都可以做到,你為什麼不可以。」
「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堅持過去就好了。」
「啊,你得病了,嗯,好像是說得這種病的人比較敏感,我是不是不該跟你說話,免得刺激你。」
抑鬱症,在這個時代就像一張拋光過度的照片,大家只看輪廓,不明神色。看的人以為這就是全部,事實上它在嚴重失真。
關於精神障礙的人群的敏感問題,一直是個現實難題。
在真實的生活中,交友,家庭,身邊人的言行舉止,都對他們影響甚重,而最殘酷的,是多數人都不適合跟抑鬱患者打交道,關係越親近,傷害值越高,可陪伴對他們來說,有如黑暗時的最後一絲光亮。
你能想像嗎?除了忍受生理疼痛,他們每天還要跟一隻壞掉的秒表抗衡,要數著分鐘起床,刷牙,認真吃飯,爭取再看一段字,安慰自己再呼吸一口氣,明天就要到了。
而這時,身邊人遞過來的水,打遊戲時也要挨著你有肢體接觸,出行時的報備,時不時的眼神追尋等,都能讓他們有被關注和愛著的求生勇氣。
他真的在很用力的活著。
如果可以,請不要否認他的話,或者強行認同。
不要勸解他與自己和好,加深他的挫敗感。
你要相信,他真的比任何人都希望與自己和好。
朋友,如果你身邊也有敏感的人,不論他是否嚴重到患病,都希望你能多善待一些,他們比你想像的還要渴望認同和陪伴,哪怕只是其中一項,都夠他感到多快樂一點。
精神障礙或心理疾病是幾乎無法根除的,與其病重救治,周而復始的緩解復發,不如預防。
除了旁人的諒解,更重要的是敏感者自己。
在心理學課上,我們老師提過一個現象,他說,很多抑鬱症患者都是非常善良的人,他們很會內省,認為是自己出現了問題,所以才會導致一段關係的失敗,他們患上社交障礙的根本,在於扭曲自己,成全世界。
大家總說,是這個骯髒的世界辜負了那群善良的人。
可世界啊,不過是個空殼,只有進去的人善待自己,才會被世界回以善意。
試著明天對自己好一點,起碼,去吃一頓早餐吧,點你愛吃的東西。
梵谷說,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但總有一個人,總有那麼一個人能看到這團火,然後走過來,陪我一起。
你心裡的那把火不知道燒到了哪裡,希望只到能自愈的尺度,如果感到生理灼痛,請找專業醫生確診,然後做個善良的人,試著對自己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