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特殊解釋,詩歌翻譯合理嗎?這幾個學者有不同的看法

2020-12-13 人都有不容易

對於詩歌翻譯,歷來非議者頗多。雪萊說:「譯詩是徒勞無功的;要把一個詩人的創作從一種語言譯作另一種語言,其為不智,無異於把一朵紫羅蘭投入熔爐中,以為就可以發現它的色和香的構造原理。」雪萊的前輩約翰生在與鮑斯威爾討論詩歌翻譯問題時說:「說實話,詩是不能翻譯的。

雪萊

因此,是詩人在保留語言;因為如果人們通過翻譯能照樣地獲得所寫出的一切東西,那麼他們就不肯費心去學習一種語言了。但是詩的美只能在原作中保留,而不能在任何其他語言中保留,因此我們就得去學習寫詩的那種語言。」A.C.布萊德雷的下述看法也很有代表性:「對於一首真正的詩來說,除了它自身之外,根本不可能用別的語句把它的意義傳達出來,一旦改動了其中的句子,其意義也就全變了。因此,翻譯或解釋這樣的一首詩,並不是舊酒換新瓶,而是創造了一件新的作品。」

也不是沒有人主張詩歌是可譯的,例如17世紀英國詩人屈來頓在1680年所寫的《譯奧維特書信體詩文序》中,就提出三種不同的翻譯方法。他主張「譯詩的工作只能由詩人來做」,這話還是很深刻的。1960年,義大利的德拉·沃爾佩,專門探討了詩的「可譯性」問題,他在《趣味批判》中寫道:的確存在著翻譯時所用的兩種語言的特徵,「不過,這些特徵並非到了完全或絕對不可譯的程度。因為,儘管詩歌似乎受其禁錮,但只要把握住思想(普遍性的東西)永遠是目的而語言則是手段(確切地說是一個手段)這項基本原則,詩歌並非不可譯,同時也不會不可譯。

《趣味批判》

所以說,名副其實的詩歌是可譯的——即便譯詩是一項至為艱難棘手的、但卻值得稱頌的活動。由於詩歌只有在歌德所神化的意義上——即:藉助同作為話語或多義話語的詩歌的本質相呼應的句法上的、推論性的、『散文體的』序列——是可譯的,那麼,最終剩餘的不可翻譯或『不可言喻』的東西並非是詩歌本身(浪漫主義美學和語言學的傳統的神秘化了的結論),而是其悅耳和諧的語音;這種不可譯的語音沒有任何完全對等的東西,主要因為它有賴於語音方面,即所謂的武斷而附屬的語音方面,於是,它隨著語義體系的變化而變化。

歌德

這當然不是要否認那位原則上僅為自己翻譯、並將要譯的本文當作自己的詩歌材料的翻譯家兼音樂家的快感,這些快感自身可能是優雅微妙的,令人羨慕的;同樣,也不是要否認讀者兼音樂家的類似快感。我們所要說的是,這些快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藝術地位,從而也不具有真正的文學審美地位。」沃爾佩把悅耳和諧的語音所引起的「快感」說成是「不具有真正的文學審美地位」,這顯然是屬於一種審美偏見。

但是,他把語音看成是處於詩的「附屬」地位的成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詩歌的語言音韻,固然本身能給予讀者一種美感,其實它只不過是「思想」、「目的」的附屬因素。詩歌可譯與否,主要看其內容,而不是看其音韻。詩歌可譯的是內容,不可譯的是音韻。從釋義學的角度看問題,結論只能是這樣:承認詩歌是可以解釋的,也就必須要承認詩歌是可以翻譯的,因為翻譯就是一種解釋。解釋什麼呢?當然是解釋詩的內容。

詩的形式也需要解釋,但解釋形式的目的仍然是為了解釋內容,闡明此種形式所包含的意義。語音形式只是表達意義的手段,而解釋的目的是在於揭示意義,所以語言音韻的翻譯並不顯得十分重要。但是,如果從美學的角度考慮問題那就不一樣了,音韻的優美至關重要!其他語言體系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傳達原詩的語言韻味的,所以最好不要通過翻譯,而去閱讀原文。

白居易

然而,詩歌譯文的存在,畢竟是一個不可阻止的事實,縱然詩歌抵抗翻譯。翻譯詩歌之所以不可阻擋,第一,是出於解釋的客觀需要;第二,也是受一種創造的樂趣的驅使。義大利詩人蒙塔萊1975年在領取諾貝爾獎金時說過這麼一段話:「我們認為是讀中國白居易的詩,實際上卻讀譯者範雷(Waley)巧妙的仿效品而已。」非常有趣的是,譯者通過製作「仿效品」,不就對原詩作了解釋麼?

參考資料

《詩歌釋義學》

本文乃作者「人都有不容易」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下次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詩歌能翻譯嗎?詩歌翻譯後還是詩嗎?
    寫詩的朋友都知道,閱讀詩歌,肯定不能也不會僅僅只讀漢語詩歌。現代白話詩歌從某種意識上來說,是泊來產品,是西方詩歌向東方傳播後,國內才從嘗試到興起到發展的。西方詩歌呈現出更多的理性和人性,漢語詩歌注重意境與情韻。這是東、西文化不同的緣故,也是漢語詩人和西方詩人思維的不同。
  • 這位以浪漫主義詩歌翻譯聞名的學者,卻曾對這種文學嗤之以鼻
    這反而讓他開始翻譯更多的作品,一生中翻譯了許多英語文學經典著作,如《美國短篇小說選》、《彭斯選集》、《蘇格蘭詩選》等,還有許多英譯的代表作品,如曹禺先生的《雷雨》英文版。王佐良作為學者,寫作過不少廣為流傳的學術類著作《英國文學史》、《英詩的境界》、《英國散文的流變》、《論詩的翻譯》等。他撰寫的學術書籍全無論文式的枯燥,簡單易懂,輕鬆通透。
  • 英語地道說 | 同樣是杜甫的詩,中外學者翻譯起來有何不同?
    一直關注常爸公號的粉絲應該知道,前陣子小小常迷上了許淵衝先生翻譯的唐詩宋詞,我在公號上還發過他用英語背誦的唐詩《江雪》。像杜甫這樣的大文豪,歐美一些文化學者自然也不會「放過」,比如在《為什麼杜甫被BBC吹上了天?這部新紀錄片,一定要和娃一起看!》這篇文章裡,我們提到過哈佛大學教授Stephen Owen也曾翻譯多篇杜甫的作品。
  • 柳向陽:「斜槓青年」的詩歌翻譯之旅
    柳向陽笑言,自己不是民科(泛指非官方、以己之時間精力資金,投身科學探索之學者,或指研究非所學專業之學者),也算半個專業的翻譯。2005年,柳向陽拿到了一個外國文學碩士學位。沒有脫產,只是業餘時間去華中師範大學上課,學習一些翻譯的理論和規範,然後找一個方向做課題研究,提交論文。
  • 詩歌與翻譯的奧秘是什麼?這場浙工大人文學院辦的研討會思路新奇
    常為人詬病的「翻譯腔」,也存在正當性嗎?張桃洲教授首先為「翻譯腔」辯護。其實,「翻譯腔」是跨語際交流中不可避免的現象,翻譯並不是為了純化語言,而需與其表達的思想相對應。當不同的聲音相互兌現時,翻譯不是簡單的語言對接,而是如何在保留聲音氣息的基礎上的語言傳達,這必然是一個協商的過程。
  • 永不終結的羅曼蒂克:浪漫主義詩歌和翻譯家的愛情
    他一生中翻譯了許多英語文學經典著作,如《美國短篇小說選》、《彭斯選集》、《蘇格蘭詩選》等,還有許多中文英譯的作品,如曹禺先生的《雷雨》英文版。作為學者,王佐良出版過不少廣為流傳的學術著作,如《英國文學史》、《英詩的境界》、《英國散文的流變》、《論詩的翻譯》等。
  • 他在「詩歌翻譯」的荒漠挖出富礦
    遠洋是孤獨的,這不僅是因為活躍在深圳文學界的詩人成群,「詩歌翻譯」卻幾乎是個荒涼的無人區;也不僅是因為在中國,文學翻譯地位尷尬,譯者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回報卻少得可憐;更因為每開始翻譯一個詩人,遠洋就會沉浸到另一個世界裡,字斟句酌、細細打磨。 正因為如此,這份頒給獨行者的鮮花和掌聲更顯得彌足珍貴。
  • 趙振江:人民詩歌的翻譯家
    胡適翻譯的《關不住了》與其創作的詩歌《蝴蝶》,算是新詩的破繭而出。蘇曼殊所譯的《拜倫詩選》成為第一本外國詩歌翻譯集。從某種意義上說,西詩漢譯成就了中國新詩,但同時對中國詩歌的文化主體性也有所傷害。  中華讀書報:請您談談對詩歌翻譯的看法。  趙振江:從根本上說,我同意墨西哥詩人帕斯對詩歌翻譯的看法。
  • 艾略特·溫伯格談中國詩的翻譯
    這大部分源於中國古詩對現代英語詩歌的巨大影響,從龐德1915年的《神州集》開始——這是現代英詩的濫觴之作,取材自唐詩。緊隨其後有阿瑟·韋利翻譯的中國古詩文,繼續了半個世紀,再後來是五六十年代王紅公(Kenneth Rexroth)翻譯的中國古詩成為文學暢銷書。此外還有許許多多重要的書目。可以這樣說,二十世紀的每一位美國詩人都讀過中國古詩,許多人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 「第一朗讀者」 :詩歌作為一種生命形式
    第一朗讀者:詩歌作為一種生命形式   作者|周思明   作為中國文化界第一個跨界性詩歌文化綜合實驗項目《朗讀者》朗讀的文本並非一種文體,而是任由朗讀者自己選擇,有詩歌,有散文,有小說,也有書信......節目間隙穿插人物訪談,看似與《藝術人生》「撞衫」,但與後者差異顯然。如果說朗讀是美文重溫,訪談就是從人性角度闡揚美文意蘊,兩者乃是一種「互文」「共振」關係。
  • 翻譯詩歌與百年中國新詩-新華網
    站在中國新詩的主體立場上,胡適接近和翻譯外國詩歌的旨趣是為詩歌的「自然口語化」尋找證據,譯詩僅僅是證明新詩理論的實踐「工具」,而不是新詩發生和發展的源頭。  胡適藉助翻譯詩歌來證明新詩創作的成功,並非孤立的個案,外國詩歌的發展同樣如此。羅馬入侵並佔領希臘之後,安德羅尼柯作為有文化聲望的前朝遺老,成為羅馬的拉丁文和希臘文教師。
  • 忠實,於詩歌翻譯意味著什麼
    自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提出「譯事三難,即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也!顧信也,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信、達、雅"便作為一般翻譯的標準,指導翻譯人員的工作,對於文學翻譯而言,翻譯的要求更高,也就是"文學翻譯是一門藝術"。
  • 英國學者來杭「問診」 西湖景區英文翻譯將升級
    與一旁手持單反談笑風生的外籍遊客不同,這對年過半百的夫妻,注意力集中在亭前寫有景點介紹的導覽標識牌上。康納夫婦將與包括浙江大學在內的6所高校的翻譯專家一起,研討西湖景區標識牌外文翻譯標準。研討會為期一周,將涉及景點名的音譯和意譯、朝代及年號的翻譯、西湖十景的翻譯、背景知識的增減等。景區將根據專家意見和建議,對景區內各類標識牌的英文翻譯進行「統一規範升級」。
  • 基於英國民謠詩歌傳統風格的少數民族詩歌翻譯
    其詩行長短也不是完全等同於英國民謠形式,第一四行各有四個音步,第二四行則各有二個音步。在翻譯時,戴乃迭使用了四行詩體(q uatrain)翻譯方式,譯作節奏通常為「音節.輕重」節奏,節奏感十足,朗朗上口,十分方便進行口頭傳唱。
  • 當詩歌遇上翻譯會發生什麼?西渡、江弱水、王寅、張定浩等大咖齊聚...
    青年學者、譯者汪天艾結合自己的翻譯經驗,談及西班牙詩人塞爾努達譯荷爾德林、別德馬譯奧登的個例,認為翻譯是譯者有意為之的自我寫作訓練,同時也是對自我身份的確認與召喚。他認同翻譯註定是個悖論式的存在,它既是必要的交流手段,卻又無法十全十美地實現傳遞。隨後,王寅向在座與會者分享了他作為「詩歌來到美術館」總策劃的多年心得,圖文並茂地展示了國內詩歌表演現場的豐富魅力和發展潛力。
  • 以白朗寧的《深夜幽會》為例,試論詩歌的翻譯技巧
    把詩歌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譯者的任務是既要保持原文的韻味,又要準確全面的傳達原文的深層含義。這就要求深入徹底地理解句子含義,特別是要準確把握那些表意模糊的句子。《深夜幽會》是一首戲劇性很強的作品,因此要想準確翻譯此詩,必須正確恰當的處理詩歌原文的藝術特點。
  • 顧愛玲:從詩歌出發走進中國故事
    漸漸地,我覺得這不僅是學習的方式,也是玩的方式。因為每次查字典我都會發現新的東西,當我在查一個中文單詞時,我會發現更有意思的單詞。常常一小時過去,我都沒發現。」顧愛玲說。  顧愛玲今年來了三次中國,此前在北京大學做訪問學者時在北京住了兩年。她在各種國際詩歌場合接觸了不同國家的詩人和詩歌。
  • 外國人如何翻譯王維的《鹿柴》?這本書告訴你!一共有十九種
    美國著名學者、威斯康辛大學教授周策縱先生在論述王維詩歌裡的時、空、我這一論題時,特別提出中國詩人慣用自我省略手法是因為詩人們對待自然的主導思想不是天人對立,而是天人合一,即追求自我與萬物的協調一致。作為王維山水詩歌的代表作之一,《鹿柴》中並未出現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這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般特點,與西方眾多以自我為中心、以入世為依歸的詩歌大為不同。
  • 譯者|鄧正來:我翻譯的這幾本書
    他翻譯的哈耶克的論著在國內學術界具有開創性意義。他是翻譯家兼專家,是現在學者中不多見的真正意義上的學術自由人。凡是有識見的學人大概都應該理解所謂學術自由人的真正含義。下面的連結是我看過的幾篇紀念他的文章: 1.周國平的紀念文章《想念我生活中的鄧正來》:https://mail.google.com/mail/u/0/?
  • 數學證明:作為一種特殊的科學敘事
    數學證明是一種其意義和性質處於不斷變化之中的辯證的和多元的具有數學共同體約定色彩的特殊科學敘事。在數學證明中並不存在置於一切數學知識之上的「元敘事」模式。數學證明並不是從嚴格前提到嚴格結論的純粹邏輯鏈構成的堅如磐石的完美文本。作為數學知識合法性、存在性與真理性的一種驗核方式,數學證明是一種包含直覺與經驗因素在內的「擬邏輯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