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白朗寧的《深夜幽會》為例,試論詩歌的翻譯技巧

2020-12-13 英語名師王樹振

把詩歌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譯者的任務是既要保持原文的韻味,又要準確全面的傳達原文的深層含義。這就要求深入徹底地理解句子含義,特別是要準確把握那些表意模糊的句子。

《深夜幽會》是一首戲劇性很強的作品,因此要想準確翻譯此詩,必須正確恰當的處理詩歌原文的藝術特點。詩人白朗寧的這首《深夜幽會》生動細膩地描述了一對情人黑夜幽會的情景。全詩沒有直接的心理描寫和感情宣洩,然而那富於戲劇性的背景描繪及人物動作的展現,卻使讀者清晰地看到熱戀中青年男子的一腔激情。

一、詩歌譯文的三個版本

詩歌譯文的三個版本分別介紹如下:

譯文(一)

海水茫茫岸黑黝

淡黃半月大又低

微波蕩漾驚夢醒

月輝入海泛漣漪

吾駛輕舟進海灣

靠岸船頭滑入泥

一哩沙灘風送暖

三疇已過見農莊

輕扣窗欞聞聲響

藍光一閃火柴亮

欣喜驚懼語呢喃

輕過怦怦兩心跳

譯文(二)

深夜幽會

海,昏暗;地,漫長、漆黑;

半輪黃月,大而低垂;

細浪從夢中驚醒,

在火一般的漣漪中閃動。

我駕急行的小舟抵達海灣,

船頭扎進充滿泥沙的海灘。

之後,走過一哩散發溫暖海香的沙灘,

又穿過三塊田地,直到一農莊出現;

輕扣窗戶;急速的哧啦聲響,

藍光閃過,火柴點亮。

柔聲細語,透露出驚與喜,

之後,兩顆心驚跳在一起。

(李正栓譯)

譯文(三)

夜蒼茫

滄海茫茫倚大荒,

一彎眉月色偏黃。

波瀾驚拍又何妨?

怒卷千重心彷徨。

海灣舟行疾,

泥沙一阻岸邊藏。

水暖沙灘長,

三畝過後是農莊。

燈火微光。

啼笑難自禁,

相會喜欲狂!

竊竊語不止,

絕勝各感傷!

二、詞語翻譯

本詩開頭的幾個形容詞 grey,long,black 不僅僅是表示顏色和長度的,而且也包含了詩中男子獨自一人在慢慢長夜中長途跋涉,尋找自己心愛的女子時急切而孤獨的心情。同時也奠定了整首詩起始部分灰色的基調。中文一個「茫茫」就把漆黑長夜中的漫漫海岸以及男子的迫不及待又無可奈何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了。譯文(二)中譯成「海,昏暗;地,漫長、漆黑」,仿佛戲劇舞臺上道具的陳列,開篇就營造出了一種緊張的舞臺氣氛。與眾不同的開篇吊起了讀者的胃口,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以下情節的發展。

三、格律和韻律翻譯

這首詩採用了多種格律和韻律。其格律形式是抑揚格( Iambic) 和抑抑揚格(Anapest) 的組合,每行為 4 音步 ,其韻式為 abccba 和 dedded。抑揚格和抑抑揚格的使用,使整首詩珠玉在貫,景真情切,扣人心弦。至於韻律的使用,在這首詩運用了頭韻(Alliteration),腹韻( Internal rhyme),尾韻( End rhyme)。他們的共同使用增強了整首詩歌的韻律美。要想字字對譯還要保持原來的押韻方式不變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要在儘量保持原文信息不丟失的情況下,加入漢語中獨有的格律和韻律。

如譯文(一)中,上闕的偶數行押「i」音,這與夜色茫茫,月上枝頭的寧靜氣氛相融洽,同時也為後來的急切登岸,奔馳快行做鋪墊。整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譯文(二)中韻腳多變而又不顯得凌亂,看似無章確有章,使整首詩讀起來活躍而生動。譯文(三)除了極個別的幾行以外,其它的都押「ang」韻。雖然與原文的頭韻,腹韻不同,但是,譯者充分發揮目的語自身的特點,使譯文同樣如歌謠般悅耳動聽。

四、形式翻譯

英詩中,除了十四行詩以外,大多數英詩的格式都比較隨意。像這首Meeting at Night,就屬於一種寫法自由的現代詩。譯者也根據自己的翻譯特點採取了不同的詩的形式。譯文(一)模仿古詩中七言律詩的形式,只不過律詩是八句,這首譯詩是十二句。不過在形式上,讓人感覺更像詩。譯文(二)在形式上跟原詩比較接近,是一首比較隨意的現代詩,不考究工整對齊,而是隨內容而改變形式,語言也比較直白易懂。譯文(三)則更像宋詞,語言凝練,意味深長,錯落有致,字字句句中透出一種靈性。三篇譯文都各有千秋。

結語

翻譯詩歌猶如戴著腳鐐跳舞。詩歌作為一種非常特殊的文體,要把它譯好,使它聲情並茂,意境深遠,既照顧到原作,又考慮到讓譯文讀者得到所謂相同的美的享受,這要求譯者必須善於在聲音層面與意義層面的結合上、在另外一種語言中尋找到最佳的契合點。

詩歌翻譯不能簡單地等同於內容上的再創作,對於那些本身形式比內容更有意義的詩歌,在翻譯裡也更應該著重於形式的再現。詩歌翻譯的原則應該是從形式到內容對詩歌本身的體現。

參考文獻

[1]郭群英. 英國文學新編[M] .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李正栓,吳曉梅. 英美詩歌教程[M] .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劉守蘭. 英美名詩解讀[M] .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

[4]劉新民. 論白朗寧詩歌的藝術風格[J] . 外國文學評論, 2001, (4).

[5]羅選民.英美文學賞析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王青樹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趕緊關注我吧!

相關焦點

  • 浪漫情詩|我與你深夜相會
    作者:[英] Robert Browning 翻譯:迪新 圖片來源:Muench Workshops 「 詩歌簡介 」 「 深夜相會 」是羅伯特布朗寧的一首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愛情詩
  • 世紀性詩歌翻譯誤區探討與對策——兼論嚴復先生的翻譯
    文章結構一、詩歌是語言藝術,詩歌翻譯也必須是語言藝術二、話與詩的關係:話不是詩三、20世紀初的白話詩運動:讓詩退化成話四、世紀性誤讀:西方詩很像白話詩五、嚴復的翻譯:幸運與不幸運及翻譯對策六、詩歌翻譯應該少而精七、詩歌翻譯對策:西詩漢譯詞曲風味體從以上的探討
  • 論理想譯者的多重身份——以龐德的翻譯實踐為例
    [1]美國著名詩人龐德不僅是一位開創了英美現代派詩歌的偉大文學家,也是一為了不起的翻譯家,他從事的漢譯英實踐不僅為英美現代派詩歌的詩學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就是其翻譯量而言也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儘管他的漢譯英常被漢學家詬病。
  • 從目的論視角看林語堂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以《浮生六記》英譯本為例
    從目的論視角看林語堂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以《浮生六記》英譯本為例摘 要:自近現代以來,中外文化交流越來越密切,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典籍不斷傳往國外,而典籍英譯的目的只為弘揚特色鮮明的中華文化。在翻譯過程中,文化負載詞往往很難確切展現。
  • 翻譯目的論與文學翻譯
    在目的論的理論框架下,原文處於次要地位,譯者不必過分拘泥於原文,可以採取靈活的策略方法進行翻譯。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中,詩歌、散文和小說等的翻譯方法就很不相同,即使對同一體裁文學作品的翻譯,不同譯者也往往使用不同的翻譯方法。這種不同除了由譯者的風格和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外,往往還源於譯者所希望達到的不同的翻譯目的。
  • 英語論文翻譯類選題參考
    翻譯過程的有聲思維實驗研究——以「沁州黃」小米說明書的英譯為例   翻譯理論思辨與應用實踐專題   庫恩科學哲學視閾下口譯研究技術範式與技術轉向之名實考辨   翻譯共性中的顯化問題研究   培養優秀翻譯人才 講好中國故事
  • 基於英國民謠詩歌傳統風格的少數民族詩歌翻譯
    基於英國民謠詩歌傳統風格的少數民族詩歌翻譯——以《阿詩瑪》為例  黃 琰  (華東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西·南昌 330013)  摘 要:彝族撒尼人的長篇敘事體文學名著《阿詩瑪》是帶有民族特色的敘事體長詩。
  • 翻譯技巧 | 三美論對英語翻譯的影響
    「意美」指翻譯時要將源語所包含的深層含義及其高深意境和藝術魂魄儘可能巧妙、貼切、到位地用目的語傳神般再現。「意美」是翻譯中國古代詩詞,也是翻譯現代詩歌時首先要注意的方面,以給讀者真切觸動和啟悟。中國詩詞用語凝練、含蓄、簡約,音韻和諧;「意美」豐富,有雙關義,情韻義,象徵義,深層義,言外義。
  • 高級口譯翻譯---詩歌類
    中國當代譯詩的大家許淵衝先生提出的「譯詩六論」 很有借鑑意義。它們是:1譯者一也(Identification)翻譯是譯文和原文矛盾的統一。統一有不同的層次:詞彙和詞組層次上統一;句子層面上統一;段落和全詩的層面上統一。
  • 從經濟學人訃告中學習詩歌、轉譯和比喻的翻譯技巧
    這篇文章如果想要翻譯好,需要查閱許多和Les Murrary相關的背景知識,翻譯筆記當中也講到了一點點關於詩歌文學的翻譯技巧,我們挑選出部分來,在公眾號與大家共享。有任何疑問或者建議歡迎在公眾號後臺留言和討論。
  • 詩歌能翻譯嗎?詩歌翻譯後還是詩嗎?
    寫詩的朋友都知道,閱讀詩歌,肯定不能也不會僅僅只讀漢語詩歌。現代白話詩歌從某種意識上來說,是泊來產品,是西方詩歌向東方傳播後,國內才從嘗試到興起到發展的。西方詩歌呈現出更多的理性和人性,漢語詩歌注重意境與情韻。這是東、西文化不同的緣故,也是漢語詩人和西方詩人思維的不同。
  • 翻譯詩歌與百年中國新詩-新華網
    草創期的新詩,語言形式和創作技巧均難以脫離古詩的窠臼,恰恰是譯詩,因為要顧及原詩的形式而不得不捨棄傳統的詩歌觀念,儘管實際上不可能完全背離傳統,但至少可以造成譯詩形式與古典詩歌形式的差異。因此,譯詩形式在客觀上給新詩創作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鑑的新體,在形式上更能達到胡適白話新詩的標準。事實上,包括胡適在內的五四新詩人們所謂的新詩形式,大都是以優秀的譯詩為藍本建構起來的。
  • 論顧城的詩歌
    論顧城的詩歌島由子顧城1956年生於北京,1993年在紐西蘭結束自己的一生,這期間留下了很多詩歌、散文、小說和繪畫。現在我們按年代順序來仔細閱讀他的作品,就會發現他詩歌中的語言經過幾次顯著的變化。或許已有很多讀者也發現了這個變化和顧城的詩歌論,尤其是他的「自我」論有密切的關係。
  • 試論奈達「讀者反應」論在中國的負面作用(修訂稿)
    但是能夠立為一種正式論點, 並且在譯界有某種「顯學」地位, 因而為人反覆引用的「讀者反應論」是在80 年代前期的編譯本《奈達論翻譯》( 下稱《奈》) 出版前後(1)才在中國流行起來的。按《奈》書開篇第一頁所述, 奈達認為「翻譯的重點不應當是語言的表現形式, 而應當是讀者對譯文的反應」;「要判斷某個譯作是否譯得正確, 也必須以譯文的服務對象為衡量標準」。
  • 2014高考語文答題技巧之文言文翻譯及詩歌鑑賞
    【文句翻譯題】 答題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翻譯,要與上下文對應,這些字詞是得分點。注意詞類活用、倒裝 、通假、偏義複詞。複雜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幹,注意句間關係,注意特殊句式。意譯詞語根據上下文推導,不拘泥於原文結構,由實到虛。組合成句子,前後通順。
  • 白朗寧「大威力」手槍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其實狗子我一直自己也有個疑問,作為個射擊遊戲愛好者出生的我,總是沒在太多遊戲裡邊看到這把白朗寧High-Power手槍(簡稱白朗寧HP),但這把手槍的現實影響力又是如此之廣。所以今天隨便來補一下之前拉下沒談過的白朗寧大威力手槍,至少梳理一下它的來龍去脈和影響力。
  • 試論語言教學的內容
    試論語言教學的內容 2009年02月17日 14:22  來源:《華文教學通訊》
  • 翻譯精神與五四運動——試論翻譯之於五四運動的意義
    本文所關注的,只限於翻譯在推進新文學運動層面所起的作用。 在我看來,無論啟蒙的思想還是革命的思想,都是通過翻譯輸入中國的。在五四運動前後那個時期,「盧梭的民約論、彌爾的自由論、叔本華的自我意志說、尼採的超人說、柏格森的創造進化論以及其他許多西方資產階級學說,在刊物上都用顯著地位加以介紹。」(唐弢,1982:27)。
  • 37.5青年論壇 | 第七講:在詩歌與繪畫之間——論顧城與海子
    37.5 現當代藝術理論青年論壇第七講 在詩歌與繪畫之間——論顧城與海子 主講人:陳昶 主持人:毛秋月顧城和海子所遭遇的困境,雖然最終表現為精神世界的坍塌,但卻是始於日常生活的損毀,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與一般的理想主義者不同,他們的理想主義表現得極為剛烈,即在不斷地書寫過程中逐漸失去著面向生活的感受能力與表達能力。兩位詩人在詩歌創作之餘,都還進行著繪畫創作,而繪畫作為一個全新的視角,為解讀他們的詩歌和精神世界提供了一種不同的參照,讓我們有可能看到一個更為豐富、具有張力的詩人的精神世界。
  • 梁新軍:余光中的「四度空間」與翻譯人生
    在文學批評方面,余光中最引人關注的《論的的不休》《中文的常態與變態》《論中文之西化》等文,犀利地揭示了漢語與英文的結構性差異,對「翻譯體」的漢語文風進行了條分縷析的批評,並以豐富的實例點明了漢語句子的特性。余光中還提出「善性西化」的觀點,主張良性地、在不損害漢語結構特點的前提下吸收新句法與新表達。這樣的理性認識,近年來在學界廣被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