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緩解或減少做噩夢? 可以讓自己不做惡夢嗎?噩夢的成因是什麼,如何解決和對治,本文將為您解決這些問題。
據《Sleep Science》的研究報告,約9%的受訪者報告了每周都會做噩夢,噩夢伴隨恐懼和嚴重的痛苦感,嚴重影響休息,影響心情,影響生活質量。
首先,過於頻繁的,如一周超過一次,並影響到休息和工作的情況,首先要考慮是否有必要到醫院就診。
我本人作為心理諮詢師和噩夢的體驗者,要著重說明的是,不管是就診,還是自我治療,持續做惡夢的情況是可以緩解可以解決的,可以慢慢的少做以至不再做惡夢。
概括的說,做惡夢有四個方面影響因素,即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睡眠環境因素和個人認知因素,本文主要介紹做惡夢的心理方面的影響因素和解決思路。
一、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指焦慮、抑鬱、恐懼、擔憂、緊張等。
國外某研究證明 , 每周做惡夢超過一次的人 , 一般具有抑鬱、焦慮、 敏感 、自尊心極強,急於求成的性格 ,都有負面情緒因素。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系 2009年做的一項題為 「高校護生睡眠質量及與焦慮抑鬱情緒」的研究表明,睡眠狀況量表SRSS 總分及惡夢、夜驚、失眠因子得分,與焦慮量表SAS 總分呈顯著正相關,同時也與抑鬱量表SDS 總分呈顯著正相關。
二、壓力
2010年《現代生物醫學進展》雜誌上,發布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噩夢的影響因素研究」,這個研究對412名大學生進行了長期的跟蹤調查,他們發現,學生做惡夢的頻率和他們的學習壓力和生活壓力呈正相關,同時,和他們的社會支持系統呈負相關。
與此類似的另一項研究發布在《發現》雜誌上,它的題目叫「星期天夜裡愛做噩夢」,就像這個題目說的一樣,由於上班族對於周一要上班的這種潛在的心理壓力的影響,那麼,在星期天夜裡做噩夢的頻率會大大增加,也就是說,不管是真正有形的壓力,還是潛在的壓力,都是噩夢形成的因素。
2003 年第 8 期
三、過高期待
包括自己對於自己所設立的目標,也包括親人或者朋友對自己的要求或希望,顯而易見,這種期待或要求,可能會對自己形成潛在的壓力,而前面提到的潛在的壓力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四、 成長經歷
一個人從出生開始,他的家庭環境,家庭的教養方式,與父母親人之間形成的關係模式,也包括他的教育經歷,教養模式等等,這些因素,對於以後性格的影響、價值觀的形成、自信心、獨立意識等等,都會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那麼這些都可能在夢境當中體現出來。
五、人格人素
做噩夢與人格因素相關,人格又稱個性,是個人帶有傾向性的、本質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如興趣、愛好、能力、氣質、性格等的總和。
六、 心理創傷
在生活當中突然遭受了一些意外、驚嚇、人生重大變故、心靈受到創傷,並且長時間沒有辦法調整過來,就會出現心理精神障礙,即創傷後應激障礙症(PTSD),噩夢,是創傷後應激障礙主要症狀之一。
七、重大生活事件
根據國際睡夢研究協會(IASD)的一項研究,重大手術或疾病、痛失愛人的悲傷、遭遇或者目擊到襲擊、交通事故…等,都會導致噩夢和夢魘。
比如,經歷了搬家、改變生活環境、升學、換工作單位、面臨了一些經濟上的困難、經濟狀況的重大轉變等等,這些生活事件會在心理上形成重大的影響,在這些事件發生的時候呢,也容易產生短期的噩夢現象。
八、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
個人社會支持系統,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血緣關係、 親密關係、社會關係。
如果陷入困境,能從哪裡獲得及時、有效的幫助,這些能幫助你的所有人就是你的社會支持系統。
一個完備的支持系統,包括親人、朋友、同學、同事、鄰裡、老師、上下級、合作夥伴等等,當然,還應當包括由陌生人組成的各種社會服務機構。
如果一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很完善,那麼,在面臨困難的時候會得到更多的幫助,對於緩解心理問題是非常有利的.
以上這些心裡因素實際上是相互交叉,相互重疊的,解決辦法都是一些基本的心理學的解決思路和辦法。實際上,解決辦法也是重疊的。
夢,包括噩夢,是現實心理狀態的反映、延續和折射,現實中,認知、情緒情感、意志、行為得到轉變與提升,夢境就會得到轉變,這是解決噩夢困擾的一個思路。
上面主要介紹了心理方面的因素,事實上,影響噩夢的因素還有生理因素、環境因素和個人認知因素,在以後的文章中繼續介紹。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