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翻譯英語,中國人改造了這個沒有實際意義的漢字

2020-12-11 雲溪隨筆

在眾多的漢字中間,有這樣一個字,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日常交流還經常用到它。這樣一個字在漢語中卻沒有實際的意義,但是,當我們用這個字來翻譯英語時卻改造了它,並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

這個字就是「吧」字,它是虛詞,並無實際意義。在現代漢語中作助詞,主要是起語法上的作用。用在句尾表示請求,命令、疑問、同意或認可。例如:「幫幫忙吧!」「他不會是個壞人吧?」「就這樣吧!」。以前,也可以把「吧」字,寫作「罷(罷)」。「吧」字也是一個象聲詞。例如:「吧的一聲,把樹枝折斷了。」

中國人還把「吧」字的「象聲」作用用在英語翻譯上。英文單詞「bar」,就被音譯成「吧」。「bar」這個英文單詞意義很多。其中一個,是指「提供啤酒和其他酒精飲料服務的地方」。中文把它譯成「酒吧」。在「酒吧」這個詞中,這個表現了「bar」的內涵的「酒」字不得不加上。不像「coffee」,只要音譯成「咖啡」即可。只靠音把「bar」譯成「吧」,十分費解。於是就有了「漢語的意(酒)」和「英語的音(吧)」組成的新漢語單詞「酒吧」。類似的漢語單詞還有「啤(beer)酒」,「愛之病」,「網際網路」等等。

西方的bar文化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且不說洋人上一世紀30年代在十裡洋場的上海外灘,修建了世界上最長的bar(吧檯),這個記錄保持了幾十年。僅僅西方酒吧的政治文化恐怕就能寫本大書。北美和澳洲殖民時代,政治家都得到酒吧間去撈選票;歐洲早期的工人運動在酒吧間醞釀。中國的酒吧文化恐怕沒有多少政治內容。但是中國人在從英文中借用了「bar(吧)」字的幾十年以後,把它發揚光大,創造出許多帶「吧」字的新事物,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吧」文化。你在中國大小城市的街頭漫步,不難發現以下這些「吧店」:「琴吧」,「陶吧」,「書吧」,「網吧」,「茶吧」,「氧吧」,「布吧」等等。

顧名思義地可以猜想出這些「吧」的服務內容。執手相向,用絲竹傾訴柔情的場所叫「琴吧」。搏泥作器,尋覓童趣的地方是「陶吧」。在幽靜的環境中,展卷閱讀的地方是「書吧」。在「網吧」,你可以隨心所欲地漫遊網絡世界……這些「吧店」儘管服務內容不同,但有一點兒是共同的。這就是「提供酒類和其他飲料服務」。這也是西方文化中「酒吧」服務的初衷。這大概也是為什麼中國人用「吧」來稱呼這些店的原因。所以,「某種服務」+「吧」,就成了中國「吧」文化的一個主題。

可以說,中國「吧」文化的範疇,遠遠超過西方的「bar」文化。不信你到巴黎、紐約和雪梨的街頭巷尾找找看,有沒有「琴吧」,「陶吧」,「書吧」之類「吧店」?中國「吧」文化現在十分火爆,成為人們休閒文化的新時尚。西方「吧」文化除了「酒吧」外,那有中國這樣豐富多採? 在多數中國的「吧店」,除了「迪吧」和「氧吧」,已經沒有了那個傳統的長長的「吧檯」。因為「吧檯」在這些「吧店」的服務已經沒有什麼必要。於是,洋「bar」一經改造,就「洋為中用」成了中國的「吧店」。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上的變遷,往往也反映在語言上。中國人接受了西方「bar」文化,也就改造了漢字「吧」。「吧」字再不僅僅是個虛詞。和其他漢字一起,「吧」可以組成一個個實詞。如:「吧店」,「吧檯」,「吧女」,「泡吧」,以及各種各樣「吧店」種類名。「吧」字在漢語中的變化,也應算是「中為洋用」的一個範例吧?

相關焦點

  •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川普叫川普,而不翻譯成其他漢字
    鑑於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人們在外國人名的實際翻譯中大多是直接音譯,即使這個人名在該國語言中具有其他實際含義。例如Black、White、Smith,作人名時通常翻譯為布萊克、懷特和史密斯,而不是翻譯為「黑」、「白」和「鐵匠」,同理,Jack和Rose,也不會翻譯成「千斤頂」和「玫瑰」,而是傑克和露絲。
  • 韓國的故宮全是漢字,中國人參觀如魚得水,韓國人卻需要翻譯
    因為歷史上韓國曾是中國的附屬國,這座宮殿的風格同中國的古建築非常相似,但在裝修與規模上,卻遠遠不及我們的故宮,因為按照古代的等級來講,故宮是屬於帝王的宮殿,景福宮卻僅是一座藩王的宮殿,沒有可比性,因此景福宮的規模遠沒有故宮那般恢弘,大概就是現在中國橫店影視城的大小!
  • 每日英語翻譯:這個句子沒有意義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每日英語翻譯:這個句子沒有意義 2013-01-31 14:47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中國人在發表英文論文時漢字姓名究竟應該如何寫?
    各位在網上用的網名,目前是沒有任何限制的,你願意怎麼用都可以,但必須遵守社會的基本倫理道德規範。而在正式出版物中,特別是科研論文中,就應該穩定地拼寫自己的姓名,並符合一定的規範和準則,便於他人辨別。科研論文一般也不提倡用筆名和藝名等。本文所談論的中國人的英文姓名拼寫,僅指使用漢字作為自己姓名的情況。對於一些少數民族,特別是不使用漢字姓名的民族,具體情況我是一無所知的,很抱歉有這個可想而知的遺漏。
  • 日網民:中國人既看得懂日本漢字又能說英語,那不是最強的嗎?
    【觀察者網/肖晟仕 編譯】對於漢字,日本人常懷有一種複雜的情感,既覺得漢字偉大,又覺得漢字難學。在日本,「認識多少漢字」某種程度上可以代表一個人的受教育水平,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可以讀懂較多的漢字。然而,現在的日本年輕人能夠讀懂的漢字已經越來越少,對於中國人的漢字和語言能力,他們內心也是五味陳雜。
  • 漢字注音學英語
    當年我們學習英語,遠沒有現在的孩子那麼幸福。現在的孩子有電子詞典、英語學習機、英語點讀機等高科技學習工具,而我們當年,除了一本英語課本,別無它物。每次上課,老師在課堂上講一遍,根本記不住。 為了學好英語,我買過幾份《北京周報》,還買過一本《共產黨宣言》。可是在這些雜誌和書上,我只認識共產黨、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等英語詞彙。但是,我沒有灰心。
  • 金真:火車站名新英文翻譯有沒有以人為本?
    如「北京西站」的英文翻譯為「Beijingxi Railway Station」。(9月18日《新京報》)  諸如站牌、路牌等標識裡在中文漢字的基礎上再添加英語的主要目的自然不是給中國人看,不是為了給國人一個學習英語的機會,而是主要給來自五湖四海的外國人士帶來一種方便和服務。
  • 日本人為什麼沒有放棄漢字?
    日語漢字分音讀、訓讀兩種讀法。所謂「音」在當時是指拋開漢字字義只取其發音的表記方法。其靈感源自佛教經典的翻譯:中文中「釋迦」、「菩薩」等等佛教名詞都採用這種方法翻譯。但片假名與平假名面世以後,並沒有很快成為主流文字,在武人掌權的幕府時期,又一種日本化的漢字誕生了,那就是候文。候文使用漢字,幾乎不用假名,但是按照日語的語序和語法書寫而成,中國人就不大看得懂了。這種文體因句尾多使用助動詞「候」而得名。
  • 日本街頭的貼心標語,看到漢字翻譯後,中國人哭笑不得
    整體的經濟程度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其很多科學領域的成就更是無法忽視,這個國家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同時中國和日本在文化習俗上極為相似,尤其是在字體上面,我們經常可以在日文中看到漢字的影子。其實日本對於中國漢字還是有一定了解的,甚至在許多景區都有中文翻譯,目的就是便於中國遊客旅遊參觀欣賞,畢竟我國的遊客在日本整個旅遊業的市場上還是佔了很大一部分。
  • 中國漢字到底有多棒?世界最長的地名,中文翻譯只要2個字
    中國漢字到底有多牛?世界最長的地名,中文翻譯只要2個字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難倒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做閱讀的時候還好一點,聽力部分幾乎全瞎。   最慘的不是中國學生考英語,外國人考中文等級測試的痛苦程度高千百倍。
  • 講座|雖然日本人用漢字越來越少,但「漢字力」仍在
    所謂外來詞大量進入中國是在日本的明治維新時代,通常認為日本人翻譯西方的概念,創造了很多詞,被我們中國人拿來使用。這裡有一個誤解,那就是日本人當年並不是把西方概念翻譯成日語,而是翻譯成當時東亞的普遍語言——漢語,就叫『新漢語』。有他們用漢字的意思創造的,如『野球』,意思是在野地打球,我們叫『棒球』,意思是用棒子打球;也有把古已有之的詞語改造了意思,例如『革命』。
  • 日本為何沒有廢除漢字
    最近,韓國憲法法院宣布,為迎接「韓文節」,其徽章上的漢字「憲」將換為用韓文「憲法」二字。消息一出,網絡上自不免有論者以為不智。其實,如果將視野從朝鮮半島一隅放大到整個域外「漢字文化圈」的話,真正的問題反而會是:為什麼日本沒有廢除漢字?
  • 日本指示牌翻譯出的漢語,中國人卻難以理解,網友:很耿直
    導語:日本指示牌翻譯出的漢語,中國人卻難以理解,網友:很耿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會選擇出國旅遊,不僅是為了得到放鬆,也是為了能夠看看外面的世界。既然是到國外旅遊,語言和文化就有很大的不一樣,一般情況下都是說通用語言英語,大部分人也都會一些英語。不過一些中國人比較常去的國家,他們為了方便中國人在當地溝通和交流,就會專門把一些標誌翻譯成漢語,但是很多中國人看到他們的翻譯的漢語,都覺得哭笑不得。日本是中國人最常去旅遊的一個國家,其實在日本經常都能看到很對漢字,所以對於一些標誌大致上的意思其實還是懂的。
  • 漢字與英語對比:漢字如同獨孤九劍,英語如同軍體拳!
    中文的精確性來自於文化積澱,來自於歲月傳承,而英語在某些方面的不精準也是因為英文形成的時間太短,對一些事物和關係沒有造出新詞。中文翻譯英文遊刃有餘,並沒有太大障礙,而英文想翻譯中文,尤其是古漢語,基本是不可能的!中國四大名著的英譯本,基本都是大幅刪減本,很多內容完全翻譯不出來。
  • 韓國人為何要廢除漢字?漢字對他們的未來會有影響嗎?
    憑什麼漢字要統治一個外族?一種語言是否適用,只有用的人自己知道,中國人自己的優越感自己感受得了!世界上那麼多國家民族把英語列為官方語言,中文卻不是!要知道英語對很多國家的影響遠遠沒有中國漢字漢語對周邊國家影響的時間更長,為什麼漢字不能被周邊國家接受成為官方語言?所謂民族自尊是你以為的而已。
  • 外國網友:漢字存在很多不足,中國人為什麼不棄用漢字?
    眾所周知,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漢字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漢字不存,中華文明早已經崩潰了。在民國時期,一些社會精英曾因抱著與封建思想徹底決裂的心態而支持廢除漢字,如今一些外國人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漢字如此複雜,中國人為什麼不棄用漢字呢?
  • 大多數中國人,沒有資格嘲笑趙麗穎的英語口音
    當非母語者學習跨度更大的英語時,這種口音問題就更明顯了。讓我們好奇的是,中國人為什麼如此在意口音?我們追求純正英語發音,真的有必要嗎?熱衷嘲笑他人口音的中國人,真實的英語能力到底怎麼樣?你的口音,聽起來就很窮酸中國人重視口音問題,是從母語開始的。公元前五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才剛把古英語帶到不列顛,這個時候漢語已經有了標準音和口音的對立雛形。
  • 中國人的英語已經這麼diao了?!
    在這個international的世界,不會講英語是不行的。「XX這個b**ch好low啊,還以為自己是cool girl。」「今天Starbucks的mocha,我要了grande杯居然給我做成了tall杯,還沒有加extra hot。」
  • 2014年6月英語六級翻譯練習:漢字的演化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六級>六級輔導>翻譯>正文2014年6月英語六級翻譯練習:漢字的演化 2014-04-03 17:22 來源:
  • 漢字為何能令外國人痴迷?與英語相比漢字有什麼魔力?
    #近日西方某論壇上討論起東亞的虎文化,並談到了老虎額頭上的花紋與漢字「王」的關係,外國人感到很神奇,中國人居然能從老虎身上獲得靈感創造出「王」這個字,這個漢字造的太好了,老虎是力量的象徵,用它額頭上最明顯的符號作為文字,如同西方的家族紋章,這簡直是天才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