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2年莎士比亞書店初版《Ulysses》
提起很難讀下去的小說,很多人會想到《百年孤獨》,其中時間跨度之大、人物事件之複雜,很難讓人理清思路。與《百年孤獨》的宏大架構不同的是,《尤利西斯》僅僅記錄了兩個人1904年6月16日一晝夜之內在都柏林的種種日常經歷。本身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但作者構建了一個交錯凌亂的時空,讓讀者看得雲裡霧裡,這也使得《尤利西斯》成為「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
比如小說最後一章:
真的因為他自從離開城標飯店以後還從來沒有這樣過要在床上吃早飯還要兩隻雞蛋那陣子他常躺在床上裝病說起話來都是病懨懨的貴人腔調都是為了哄那個一捆乾柴似的賴爾登老太太他自以為已經把她籠絡住了誰知她一文小錢也沒有給我們把她的錢統統交給人家為她自己和她的靈魂做了彌撒了天下最摳門兒的守財奴連自己喝的攙甲醇假酒都捨不得花那四便士老跟我叨叨她的各種各樣的病她太喜歡翻騰她的那套政治什麼地震啦世界末日啦還是讓我們先痛快痛快吧要是所有的女人都像她一樣這個世界可就沒救了老數落泳裝和袒胸衣當然沒有人會去要她穿那種衣服的我想她那麼虔誠就是因為沒有男人願意多看她一眼我希望我永遠不會變成她那種模樣萬幸她還沒有要求我們把臉蒙上不過她到底還是有教養的人就是沒完沒了地嘮叨賴爾登先生這個賴爾登先生……
這就是原文,最後一章有約四十頁沒用一個標點符號,就如此展示布魯姆妻子的意識。或許人的意識本身就是雜亂無章的……
△ 《尤利西斯》插圖
小說有三個主人公:
史蒂芬·德迪勒斯,一位年輕的歷史教師,1904年6月16日清晨,史蒂芬上完了一節歷史課後,從校長那兒得到了三英鎊十二先令的報酬,來到海邊漫步,然後就是一段極其「意識流」的描寫:
可見現象的無可避免的形態:這是最低限度,即使沒有其他。通過眼睛進行的思維。我在這裡辨認的,是一切事物的標誌:海物、海藻、正在漲過來的潮水、那隻鐵鏽色的靴子。鼻涕青、銀灰色、鐵鏽色:顏色的標記。透明性的限度。但是他又加上:在物體中。那麼,他對事物的認識,是先知其為物體,後知其顏色的。通過什麼途徑?用腦袋撞的,肯定。別忙。他是禿頂,又是一個百萬富翁,這位maestro di color che sanno(哲人的大師,這是但丁在《神曲》中對亞里斯多德的頌詞)。透明性在其中的限度。為什麼是其中?透明性,不透明性。可以伸進你的五個指頭去的是豁口,伸不進去的是門。閉上你的眼睛試一試……
△ 1922 年西爾維婭·比奇和喬伊斯(眼疾日益加重)在莎士比亞書店
同一日的早上八點鐘,在埃克爾德街某所房子裡,廣告推銷員布盧姆正在為自己和妻子摩莉準備早餐。
隨後利奧波德·布盧姆去參加友人的葬禮。在布盧姆去墓地途中,他看到了妻子的情夫波伊蘭正在向他家的方向走去,於是他腦海裡閃現了一系列念頭:
他這一輩子見到入土的人可不在少數,一大片又一大片的,都躺在他周圍。神聖的場地。要是豎著埋,那就省地方了。坐著或跪著都是辦不到的。站著?萬一有個塌方,說不定他的腦袋就露了出來,一隻手還指著呢。這地方準是像蜂窩似的了,密密麻麻的全是長方形的穴。他倒是弄得非常乾淨,草地修得一嶄平,邊角都整整齊齊的。甘布爾少校說傑羅姆山就是他的花園。可不是嗎。都是安眠花才好呢。中國公墓裡的罌粟花大極了,出的鴉片最好,馬司田斯基告訴我的。植物園就在近旁。血滲入土壤,滋生了新的生命。人們說的猶太人殺基督教兒童,也是這個意思。每人都有個價……
△ Brockman重新裝幀的《尤利西斯》
最後一位主人公就是布盧姆的妻子,也即作者在最後一部分集中展現的內容。
喬伊斯在《尤利西斯》中使用了三十多種語言,且每一章都有不同的文風, 很多時候都讓人感到作者在玩文字遊戲:「WTF小說還能這麼寫?!」
有人將《尤利西斯》奉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也有人認為它乏味、冗長,不可否認的是……它確實展現了小說創作的一種獨特方式。
△ 《尤利西斯》手稿
「我對自己寫作能力抱有的幻想有可能在不利的環境中被扼殺,但我永遠不會拋棄自己天生一副藝術家氣質這一幻想。」
——喬伊斯
本文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繫。
-The end-
撰 文 | 曉 寒
編 輯 | 晴 一